9岁小女孩的作文刷爆朋友圈

9岁小女孩的作文刷爆朋友圈

首页笔记更新时间:2023-04-08 03:42:22
9岁小女孩的作文刷爆朋友圈

9岁小女孩的作文刷爆朋友圈【一】

很多家长都问过我这些问题,您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虑,如果是的话,请听我跟您讲个故事。

一次月考之后,我让孩子们都写一个总结,分析进步或者退步的原因。在交上来的一沓纸中,有一份总结让我印象深刻,跟其他同学不同,孩子没有总结原因,更像是写了一封信。

写信的是一个女孩,她自从进入初三之后成绩不断下滑,我以为她是青春叛逆期,学习不用心。但这封信中,她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深深地戳在我的心上,让我心疼,也让我愧疚。

后来,我把信转交给孩子的父母看。他们二人一边看一边哭,拿着信跟我说:“老师啊,这孩子怎么都不跟我们说呢?我们一直怪她不努力学习,真的没想到她心里是这么想的...我们不该啊?”

到底是一封怎样的信

让父母和老师愧疚?

在经过孩子的同意之后,将来信写出来给大家看,也是希望每位家长多跟孩子沟通。这封信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值得细看,因为读完你才会知道:原来,孩子是这么想的。

老师:

您好,先说一声对不起,您让我们写退步原因,可是我真的不知道我哪里错了。我也曾经成绩好过啊,可是从上学期开始怎么就一个劲退步呢?

从初二开始,我觉得学习比以前吃力了,尤其是数理化。有时候,我就在想,难道真的像别人说的,女生不如男生吗?可是我不信,我相信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考好。

—— 我很要强,我不允许自己失败

于是我拼命看书写作业,别人1个小时可以做完的数学卷子,我要花差不多两个小时,没关系,那我就晚点睡,12点睡成了常态。那段时间,我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觉得要是有48小时那该多好!

我独自一人,拼命背公式,刷习题……只因为我爸妈曾说过,为我读书操了太多心;只因为,我不想让他们再操心。我相信,只要我肯努力,肯定能行!

—— 可,现实狠狠打了我一巴掌...

这次月考公布,我居然比上次还退了3名!我拿着试卷,整个人都恍惚了,老师在讲什么我也听不见,连老师喊我回答问题我都不知道。回家的路上,身边的行人匆匆走过,没有人在意我的感受,我在想:这么拼,有什么用?

我不想直接回家,就去了一家店乱逛,看着以前喜欢的那些小玩意,竟然一点兴趣都提不起来,就呆呆地站在那,头脑一片空白。再回过神来时,已经天色渐暗。

—— 我还是让爸妈失望了

回到家,爸妈都在,妈妈一脸怒气,问我:“怎么现在才回来?去哪玩了?老师说你上课老走神,你是不是早恋了,所以才考不好?”

我没说话,我爸倒急了:“你别老乱猜,孩子不是挺努力的。”“她努力,她努力还考成这样?孩子这样,都是怪你,一点都不上心...”

看着他们吵得不可开交,我实在受不了了,大声地喊道:“你们别吵了,天天吵不烦吗?”像是在发泄,又或者是在掩饰自己的失落,我拎了书包关上房门,听到房门外传来妈妈的责骂:“我们吵还不是因为你,你看看你什么样子...”

我无心再管他们在说什么?晚饭也没吃,就一个人躺床上,抱着被子哭,哭累了站在窗边,看着街道上从人来人往到家家户户几乎都关灯睡觉了。街上一片漆黑,家里也很安静。那时候,心都凉了。

—— 被误解的'滋味真不好受

从初二到初三这一年,大家都像变了个人一样,都很拼命,而我像中了诅咒,只能原地踏步,等着别人超过我。老师,我是个要强的人,我想要去一所好的大学,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可是现在,我对未来无比迷茫。我的成绩高不成低不就,想考好的高中很难,就算考上了,也是垫底的料。有时候想想,我真的还不如去一所职业学校,学点实用的东西,至少那样还能早点出来工作。

我站在窗边,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不想看书,也不想睡觉。我想起妈妈说过的那句话:“我们为你操多少心都没用,你要自己努力,以后的路是你自己的。”可是,老师,我真的不知道前面的路是怎样的,难道我真的不如别人吗?

—— 前途一片迷茫,我该怎么办?

老师,我不是不努力,我真的尽力了。可怎么就不行呢?

老师,说了这么多,我还是没把原因说清楚。

老师,其实我只是想找个人说说这些话...

老师,你能帮帮我吗?

学生某某

您看完这封信是怎么想的呢?您是不是也没想到,我们口中不完美的孩子,其实已经拼尽全力!

孩子说:我不是不想学,我是...

教育的路上,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认定孩子成绩不好就是不努力....却从没想过,为了不让我们操心,孩子可能已经拼尽全力;也没想过,成绩不好的原因还分很多种。

“不是我不想学,而是我看不到希望”,这类学生属于长期努力却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再加上家长的一味责备,让孩子越来越自卑。家长应该多鼓励,在家不要因为小事争吵,给孩子轻松的环境,培养自信心。

“不是我不想学,而是我不知道为啥学”,这类学生的问题在于找不到目标,大多是为了父母而学。没有动力就没有进步,家长多听听孩子想要的是什么,帮助孩子合理规划人生。

“不是我不想学,而是我学不会”。每个孩子擅长的东西不一样,偏科现象很正常。举个例子,有的同学读题的时候就是抓不住关键点,导致答不到得分点。对这类学生,家长应该多带孩子阅读。

“不是我不想学,而是我不会学”,这类孩子是典型的效率低下者,但也是最容易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的学生,因为他们欠缺的只是一个有效的学习方法。

上文中提到的那个孩子就属于第1种和第4种,没自信,不会学。跟孩子聊过之后,我建议她从基础入手,先拿住试卷中80%的分数。加上孩子父母的改变,这孩子越来越开朗,中考成绩不错,考上了她心目中的理想中学。

那您的孩子呢?又是属于哪一种?

我们总说爱孩子,却又嫌弃他这不好那不好。我们都忘了,真正的爱是爱他的一切。爱他,就应该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只有接受这个现实,我们才能真正地了解孩子,才能帮他慢慢地改掉不完美。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用心倾听,帮孩子改变。”

9岁小女孩的作文刷爆朋友圈【二】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网络交流平台成了大众阅读,交流信息的宠儿,从最早的QQ,到后来居上的微博,再到现在的微信朋友圈,使用越来越便捷,也和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相关。但我却想问一句:朋友圈的盛行,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朋友圈能为我们带来便利吗?的确,小小的朋友圈将我们与身边的家人,朋友相连。让我们可以随时看到别人的动态,即使相隔万里,也可以像在身边一样熟悉。用来关注不在身边的朋友家人再好不过,轻松拉近了距离。但是,朋友圈是不是没有害处呢?

朋友圈在带来方便的同时是否也存在着危害呢?答案是肯定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朋友圈也是一样。朋友圈的使用十分便捷,但也正是这种便捷带来了一定的危害:我们接收到的信息中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不明,是没有根据的谣言,而朋友圈却无形中加快了这些流言传播的速度,我们很多时候接收到的信息,都是无益的。例如:什么水果不能吃,吃了会引起某某疾病的传言。可如果真的深究或询问医生的话,我们不难发现,这类信息中有相当大的部分并无任何科学依据。很多时候我们也会有“人在朋友圈,身不由己”的感觉。例如:朋友圈广告满天飞,小小的朋友圈总被广告“霸屏”,有不少人将朋友圈作为投放广告的阵地,将原本用来联络感情的地方硬生生变成了“推销宝地”……诸如此类的事情数不胜数,令人烦不胜烦。

朋友圈除了这些客观因素造成的弊端,还有其他危害吗?当然,除了朋友圈的客观因素造成的信息混杂等危害,还有我们自身造成的危害。朋友圈实在太有趣了造成了相当一部分人“拿起手机,点开朋友圈,然后在也没能放下”的`情况,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对新鲜事物有极大兴趣的青年人,他们对于新鲜,有趣的事物有着莫大的兴趣,而朋友圈恰恰拥有这样的特点。这就造成了很多人在工作,学习时,情不自禁的拿起了手机,去很久都没能放下,最后实在没什么东西可看了,依依不舍退出时,才发现自己原本做好的规划还一点都没有动呢,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导致我们的效率直线下降。

还有一些人因为朋友圈变的“社交无能”了,很多在朋友圈里极为熟稔的朋友,在现实生活中见了面却什么也说不出来了……

总而言之,朋友圈虽然带来了便捷的交流方式,但随之衍生而来的弊端也不少,我们应正确选择,合理运用朋友圈,真正发挥朋友圈的作用,让朋友圈为我们服务。

9岁小女孩的作文刷爆朋友圈【三】

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套《米小圈上学记》,我特别喜欢看这套书。 书里讲的是一个活泼、搞笑的小男孩米小圈,他和我一样是个一年级学生。他有好多朋友,最好就是姜小牙、铁头。

米小圈喜欢写日记,他写的每一篇日记都超级搞笑。米小圈还是个画画天才,但他并不爱画画,他愿望是成为一个卖冰淇淋的老奶奶,那样他就能天天吃上冰淇淋了。

米小圈的故事有很多很多,你也可以去看看这套书,非常有趣呦!

9岁小女孩的作文刷爆朋友圈【四】

在希望得到救赎的时候突然顿悟到,很可能,并不存在着什么救赎。大都市的一间昂贵而狭小的公寓,可能不构成救赎。或许救赎这个词太沉重了,不符合你低调而立足于平实人生的世界观,那么,让我们换一个说法,让我们说,“问题的解决”。是的,问题在变换的环境中,依然不能得到解决,正如许多在大都市的公寓中生活的人们所感受到的那样。因为敌人是某种更普遍、更广泛、更本质也更无处不在的东西——你让你的人物意识到了。重要的是找出那些更普遍、更本质的东西是什么,这就是你在你许许多多故事中所做的,你致力于找出那些噬咬着我们的,花样繁多而又层出不穷的困扰,你展现它们出现与袭击我们的形式,并描绘我们与它们作战时的样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希望人们将你看成“小镇作家”,因为这个词太容易引起与视野狭小、平庸这类词有关的联想。事实上,读过你作品的人都知道,你小说世界中传递的经验是普遍的,甚至是有世界性的,这就是为什么,以宣传高眉文化著称、深谙世界主义精神的《纽约客》杂志会如此钟爱你的.小说,将你视为精神知己的原因。

有评论家称,你小说中的女性总是在试图理解自己的生活,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去理解(to make sense)的过程可能没有听上去那样容易,它要求的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与情感状态,要求尝试与更深入地参与(engagement),而要获得真正的理解,则要求一种开放与坦诚。于是,阅读你的小说,正是与你的主角们一起,去获得这些理解,进入一个更深入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常进入的、感受与反思的空间。我们也常常随着故事的进程,在一个不经意的时机,接受震动与顿悟,得到了某种启示——似乎解开了生活中某些隐隐困扰我们的谜团。但随着对更多故事的阅读,我们会发现,一些谜团解开后,永远都有更多的谜团在前面等待着我们。而现在,作为你的读者的我,则安心地认为,我并不畏惧那些更多的谜团,而是能够与它们安然相处。为此,我深深地感谢你。

你的小说世界中充满了热望与激情,但我却感到它被一种隐约的绝望感所笼罩。比如,《逃离》中的卡拉在逃离又回归、与丈夫和好之后,是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她像是肺里什么地方扎进去了一根致命的针,浅一些呼吸时可以不感到疼。可是每当她需要深深吸进去一口气时,她便能觉出那根针依然存在。” 我想,这是一种艺术选择,也体现了一种对生活的基本洞察,对“真实”的追求让你拒绝为你的人物提供廉价的希望。

或许,你的读者并不需要所谓的希望,而更感激你提醒他们注意那根针,因为,那才更加接近生活本身。和你常常被比较的契诃夫一样,你的小说,也正是生活本身。

你的诚挚的中国读者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