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与自由的作文600字(自律让生活更丰富作文600字)

自律与自由的作文600字(自律让生活更丰富作文600字)

首页笔记更新时间:2023-03-03 06:30:38
自律与自由的作文600字(自律让生活更丰富作文600字)

自律与自由的作文600字【一】

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每个人都拥有一样的24小时,然而每个人却活出了不同的生活,你把时间花在什么地方,生活就会回报给你什么。

很多人的闹钟都会比实际要起来的时间早10分钟,这是为了能够让自己有10分钟的赖床时间,赖床10分钟看似没什么,然而,在时间轴中却会形成很大的一个时间段,每天10分钟,一年就是3650分钟,那么如果你每天都不赖床,你将比别人多出2.5天时间。拖延症是对时间极大的浪费,管理时间,从不赖床做起。

不妨学习《简单有趣的个人管理从书》中时间管理中的方法,将24小时进行规划,把工作、学习、运动、看书等每个时间都进行规划,然后提升效率,把时间利用率做到最大化。从小学到大学到工作,我们制定过无数个工作表,然而,你都坚持下去了吗?这就是自律。需要有一个强大的自我管理意识,像一个强迫症患者一般,完成每一项任务。

自律让时间自由,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

自律与自由的作文600字【二】

音乐 自然属性 自律 他律

首先,我们从最基本的层面即物质意识关系的层面来看,世上任何事物都是客观物质存在,尽管万事万物之间有着普遍的甚而是密切的联系,但是矛盾的特殊性早就告诉我们,世上任何事物由于其结构、构成元素及存在方式等的不同,无一不首先是一种不依赖于它者的独立的存在,音乐尽管是人类的创造物,但在自然属性上它是音响实体,不过是声音的运动 一种独立存在的物质运动,就此而言它是自律的。我们不应忘记这样一个常识,即世界上除了人具有情感和精神内涵外,其它任何事物都是没有情感和精神内涵的,因此,音响实体当然也是既没有情感也无任何内容的。前苏联音乐哲学家玛雷舍夫以符号学的角度考察音乐,认为“音乐符号客体与其艺术意义之间的关系,本质上不同于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符号客体,作为物质构成物,本身不包括,也不可能包括精神意义,而在解释的结果中表达精神意义。音乐表象不寓于声音之中,而是在声音的影响作用之下,形成于解释者的意识之中。即使音乐符号结构体自身,如果避开听众的心理活动,也不可能进入音乐作品的体系。人们之所以会认为音乐具有情感内容,是人对不同事物具有通感或者说是格式塔理论中所谓“异质同构”的原因所致。如果说音乐是他律的或者说具有他律性的话,那是因为人的本性或者说是音乐的社会属性使然,也就是审美主体将审美对象人格化的这样一种本能而造成的。

其次,音乐的情感是独立存在的。音乐自身并没有情感内容,可是它却可以唤起我们的情感,并且这种情感与生活中的情感并非是一回事。我们最初听到某首乐曲时所产生的那种特定的感觉感受,是在生活中从未体验过的,是全新的感受。这种由音乐唤起的人的情感我称之为“音乐情感”。请问有谁在生活中体验过与门德尔松《e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一样的感受的呢?贝尔就认为艺术中所唤起的审美情感是一种特殊情感,与生活中的情感毫不相干,在艺术世界里“没有生活情感的位置”。音乐所引发出的人的情感同人在生活中的种种情感确是不一样的,如果没有音乐的话,那么我们至今都不可能体验到这种只有音乐才能带来的异样的情感。尽管音乐有时能够引发或诱发起我们在生活中曾有过的相类似的某种感觉感受,并使我们联想到生活中某些经历体验,但这种共振是不具体不确定的,很宽泛的和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心境而异的。音乐给我们的只是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人们认为贝多芬《命运交响乐》第一乐章一开始的动机是命运在敲门,这不过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和表述,我们也完全可以认为它是神的震怒,或是火山的爆发等等生活中一切与此相关联的事物。而在客观事实上,在自然属性的层面上它却什么都不是,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力度较强的,能够使人振奋的声音而已,这才是音乐的最基础的最根本的本质。

有一句著名的艺术定律叫做“艺术源于生活”,从音乐上讲则是“音乐源于生活”。此观点只能说是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正确性,而并非是绝对的。若将其绝对化便会全然排斥和从根本上否定掉音乐的自律性。对此定律我们一般可以作两种理解,其一,若是作最宽泛的理解的话,那岂止是音乐源于生活,人类社会中一切的一切都应是源于生活的,因为若没有生活,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存在,这样看来“音乐源于生活”的表述也就显得毫无意义,其二,若是将“音乐源于生活”理解成是音乐的素材或音调、节奏等源于生活中的.事物的话,这便大可值得怀疑。因为没有生活素材的纯音乐只能是源于它自身,比如莫扎特的许多作品,包括 《C 大调长笛奏鸣曲》、《C 大调钢琴奏鸣曲》等便是如此,至于音调节奏方面,生活中原本就不存在音阶、和弦、音型、旋律、节奏等,也没有对位与赋格,列维。 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认为,在艺术作品中并不一定存在着它同现实之间的某种对应关系。艺术作品并不单纯地去“反映”现实或“记录”现实。作为一种结构、形式,它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塑造力量的“现实”。不可否认生活中也确实存在着律动、高低起伏、强弱变化对比、明暗交替等与音乐诸要素相通的因素,但我们显然不可以将“音乐源于生活”理解成音乐依赖于生活,从属于生活,没有生活原型音乐就一定不存在。音乐绝对不是,也决不应该完全成为生活的奴仆。音乐情感不但不依赖从属于日常生活,而且还开拓和丰富了人类相对贫乏的情感生活。

再次,音乐的自律性还表现在现实生活并不能为音乐全面提供素材或源泉,即使有那也只是对生活只鳞片爪的意向性的模仿,如鸟叫、教堂钟声、奔腾的河流等。我们的艺术理论总是近乎本能的习惯于将艺术与生活生拉硬扯在一起,这在某些时候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典型的如浪漫派音乐与社会人生等就有较多的联系。这样的联系也确有其心理学上的根据。与马克思所谓“自然的人化”一样,音乐与生活的联系也是“音乐的人化”。尽管音乐与自然并不是一回事,前者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后者是客观存在的。但究其本质不过是乐音有规律的振动,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本质上它与大自然是一样的。两者的区别只是“人化”的程度不同而已。因为音乐是由人创造,深深的铸上了人的烙印,所以,其人化的程度要远远高于大自然“人化”的程度。

音乐的自律性还体现在审美主体对音乐的表层欣赏上。欣赏至少应被分为自律欣赏和他律欣赏两个层次,自律欣赏又叫表层欣赏,它是纯感觉的、纯情感的,仅感受音乐的形式美,它不与生活内容发生任何联系,主体并不思考、联想与回味,属于生理性的物质性的。表层欣赏主要用于娱乐休闲和身心的放松。表层欣赏与我们品尝美味佳肴与身体按摩是属于同一个层面的,在这个层面上我们仅以获得生理快感为主要目的。李斯特在《柏辽兹和他的“哈罗尔德”交响曲》中指出:“情感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既不凭借‘比喻’的外壳,也不依靠情节和思想的媒介。”此话若是就表层欣赏而言是非常正确的。至于他律欣赏,将在下文论述。

另一方面,音乐也应当被分为两种。一种是不足以引发主体思考回味的仅有形式的音乐,也就是所谓的纯音乐,这种音乐是没有内容内涵的。审美主体只能从中获得形式美的感受,莫扎特的《C大调长笛协奏曲》等就属于这一类作品。听这样的音乐恰如品尝食物,没有人在品尝了美味佳肴之后会提出“食物的内涵是什么?”这样一个荒唐而又愚蠢的问题,那么我们又为什么偏偏总是热衷于对仅有形式美的音乐这种精神佳肴频频发问呢?我之所以用食物作为例子,是因为两者都是人的感觉事物,只不过是前者作用于人的味觉,后者作用于人的听觉而已。

自律与自由的作文600字【三】

四年前就看过孙老师的这本《爱和自由》,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这种教育方式很好,可是书看完了就完了,没有很深入的去执行,概念式的东西在头脑中停留不了多久就消失了。曾经工作的早教机构虽然也主张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但就像孙老师在书里所说的传统的观念是那么根深蒂固,那条路越走越偏。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总觉得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扰着我。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强烈的无力感,自己和孩子都很痛苦。一直想不明白:作为妈妈自己好像已经尽全力了,但是为什么教育的路还是那么痛苦呢!直到我听到了孙老师的讲座,走入爱如是,参加读书会,再从新拿起《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的第一章中孙老师首先就提出了精神胚胎,其中有一段话特别的触动我:人们从不会为一个孩子长不大而担忧,但却从不认为精神的种子曾在儿童内心存在过,从不认为儿童内在也有一个自然、有序的成长过程,它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在儿童的精神上,我们一直在充当一个角色“造物主”。在传统教育中我们从不怀疑孩子是教出来的,在孩子面前成人都以权威自居,我说的都是对的,都是为你好,你那么小你什么都做不了,你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成人固守着自己的信念,没办法站在平等的角度去观察孩子,更没办法观察到孩子的内在需求,也就不可能给孩子提供成长所需要的环境!然后成人就开始抱怨这孩子真不乖,带孩子真是折磨人啊。这也许就是我前面说到的所谓的“问题”。如果不能了解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需要条件的准备,儿童会自己吸收这一规律,那么这些问题就会一直困扰着我们。我走进爱如是后,我仔细观察身边的孩子,他们大部分都很自在,沉浸在自己喜欢的工作中,老师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以平等的身份跟孩子交流,孩子表现出的那种工作时的平静,游戏时的喜悦,发生冲突时情绪的流淌一次次的震撼着我。我从心底觉得在这种环境里的孩子是幸福的

“人类的发展中有一个法则,就是爱。这个世界上最高贵的,最大的真理就是爱。无爱和非正常成长史这个世界最大的罪恶。”作为妈妈我们总是说自己多爱孩子,可是我们的爱是有条件的,不稳定的,变化莫测的,一切按照我们的计划进行时我们是爱孩子的,孩子要什么我们都会满足;孩子“捣乱”的时候,发脾气的时候,我们自己身体很累的时候,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都是不爱孩子的。对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经常会跟孩子说你怎么这样,你为什么不能体谅一下妈妈?那种感觉非常的无力也非常的无奈。现在每当我想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知道那是因为我缺爱。在我有情绪,我不舒服的时候我需要别人的安慰和爱,在得不到的时候我希望从孩子哪里得到。我深深了解这种缺爱,不能独立,依赖带来的痛苦。我想结束这种痛苦,更加不愿这种痛苦在孩子身上延续。随着自己和宝贝在爱如是一天天的学习,我很明显的感觉到我们之间微妙的变化,我们开始定规则,开始分享情绪,开始平等的对我们的冲突发表意见,孩子知道妈妈不会再那么情绪化,对妈妈的爱有一种笃定感。我也越来越明白“爱你如是,非我所愿”这八个字的意义。

书还是那本书,看书的人和看书的感觉已经不一样了,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反复感受的书,相信随着自己的成长每一次的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自律与自由的作文600字【四】

今天,我读了一篇《自由与生命》的文章,它讲述的内容是:一只小美洲画眉鸟被一个小男孩捉住了,把它关在笼子里,让画眉鸟只为他一个人歌唱。小画眉鸟的妈妈相信孩子了总比活着当囚徒好,于是她喂了一些足以致的毒莓给小画眉吃,让它静静地去了。我读了这篇文章后感慨万千,小画眉鸟的妈妈为什么选择了让小画眉鸟亡?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包括自由和生命。而如果选择活着,就算失去了自由,你也可以争取更多的东西,我知道虽然有很多人都想拥有这两样东西,但我觉得生命比自由更重要!

假如自由与生命比作两件宝物让你选择,如果你选择了第一件,你将会同时失去了两件宝物,如果你选择了第二件宝物生命的话,你将会得到两件宝物。就像一个小男孩被一个坏人抓走了,坏人让小男孩去偷去抢,不然就不给他吃饭并且还会被毒打一顿,在那时小男孩选择了生命。他被坏人抓走的几个月里始终相信有生命就有可能获得自由。果然,在一次外出的时候他成功地逃了出来,重新获得了自由。所以我们要坚信只要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自由和生命都属于你!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