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班的幽默大师三年级作文(我们班的幽默大师作文500字)

我们班的幽默大师三年级作文(我们班的幽默大师作文500字)

首页笔记更新时间:2024-03-11 15:05:29
我们班的幽默大师三年级作文(我们班的幽默大师作文500字)

我们班的幽默大师三年级作文【一】

我们班有只十足的小“蜗牛”,这只蜗牛叫艾莎莎,绰号“艾蜗牛”。“蜗牛”有一头长长的黑发,直垂到腰部。“艾蜗牛”的五官都十分小巧精致,像个洋娃娃一样惹人喜爱。可是“艾蜗牛”做事却像蜗牛一样慢,让人觉得很着急,恨不得冲上去帮她一把。

语文课上,全班同学积极回答着问题,谁都没有注意到一言不发的“艾蜗牛”。朱老师突然问:“同学们,学完了《去年的树》,你们有什么想法呢?”可朱老师无视那一双双举起的小手,叫道:“艾莎莎,你来回答。”教室里一下鸦雀无声了。

“蜗牛”十分不情愿地慢慢站了起来,可她依然什么也不说,不停地扭来扭去。她那样子可真像因身体肥胖而缩不进壳的蜗牛,不过还在拼命地想缩回壳里去呢!艾莎莎几次都想坐下,可不回答问题就坐下是不可能的。在老师的催促中,艾莎莎慢吞吞地张开了她的“金口”,一字一顿地说:“我,觉,得,鸟,儿,很……”天啦!短短九个字,她居然用了将近一分钟的时间!真是一只慢蜗牛!

艾莎莎也如蜗牛般温和,因为她从不生气。有一次,“坏小子”吴昱大叫道:“艾蜗牛!蜗牛!”“艾蜗牛”不但不着急,反而慢吞吞地配合着他的声音做蜗牛动作。“坏小子”吴昱又气又恼,气的是艾莎莎做动作吐了吐舌头,白了她两眼,恼的是若不怒“艾蜗牛”。

有次,几个讨厌的男生用蜗牛扔我们,有“熊妹妹”之称的我也未能幸免。“艾蜗牛”这下着急了,大叫:“不要扔了,我的同类被伤害啦!”那几个讨厌的男生大叫:“蜗牛,小心!”“艾蜗牛”十分糊涂,不懂男生们说的蜗牛就是她。一只大蜗牛真的在“蜗牛”身上着陆了。艾莎莎也真的把那只大蜗牛当作同类,她小心冀冀地取下蜗牛,再慢慢把它放进了草丛。

瞧,这就是我们班的蜗牛——艾莎莎,我可爱的“蜗牛”同学。

我们班的幽默大师三年级作文【二】

他留着蘑菇头,看上去就像一个锅盖扣在上面。他带着一副眼镜,眼睛总眯成一条缝,笑起来眼睛都要没了,嘴唇上刚长出的胡子,让他看起来有些与众不同。最显著的`特点便是他的俩个酒窝了。

如果你不了解他的话,那么你会认为他是一个斯斯文文的好学生,曾有一段时间,我当过他的小组组长,那时简直要我发狂。他是出了名的慢,从小学到初中就一直以蜗牛的姿态出现在大家面前,写字时总看看这个,摸摸那个痘痘,半天拿不出作业本和笔。他还理直气壮地在课堂上说小话唱歌,几次三番打扰我们写不了作业,也是因为他,导致我们组每次都最后一个交作业。唉!

是的,他是总免不了被老师批评的,每当他被老师批评时,总是缩着脖子,手里拿着作业,站在哪就像被谁冤枉了一样。但是他会在老师一边批评时,一边抿着嘴笑,有时被老师敲了教鞭也会挑着眉毛,露着牙,露出一副开心的模样。老师说他,他也不改性。唉!

他的口头禅是一首歌“噢多么痛的领悟”,当他唱出来时,就像报废的汽车发出最后鸣笛一样,不经有点滑稽好笑。当然了我们也不免笑上一笑,当我们组气氛尴尬,空气突然凝滞下来时,他也会逗我们大家开心。当他被老师调到好学生身边时,我也会偶尔叹息这下调到好学生旁边去了,下课就没人和我玩儿了。你说这嘉心昊心里只想着玩,不知道学习。唉!

期末成绩出来时,他考了全班第33名,他有些许遗憾地说“第33名,差不多吧,以后努力”。我听到这句话时,以为他以后会努力学习的,可是下一天,又一如既往的上课打瞌睡作业不写完,上课说小话等。这个他啊真是言行不一呀。唉!

嘉心昊啊嘉心昊,你果真是我们班的头号“蜗牛”啊!

我们班的幽默大师三年级作文【三】

最近,班级里掀起了一阵“蜗牛热”,外公在在花坛里捉了只蜗牛送给我,我把它放在盒子里,并给它取名叫“慢慢”。

“慢慢”有着乳白色的身子,上面有两对触角,一对长,一对短,长的那对上有两个黑点,那便是它的双眼,一会伸得老长,一碰就缩回肉里,像一对可以伸缩的探照灯。它咖啡色的壳呈螺旋形,上面夹杂着一点儿黑色,十分光滑。

有一天,我发现它在盒子里爬来爬去,便猜道:“它是不是饿了呢?”我从冰箱里拿出一片包菜叶,可“慢慢”去碰了碰,缩进壳里休息去了。我想:它应该想吃新鲜的吧!

于是,立即去撕了片新鲜的包菜叶,可它还是不理我的情,对包菜叶无动于衷。这时,妈妈开口了:“给它吃点胡萝卜吧。”我把萝卜切成一小块,放进盒子里。别看它身体小,但吃起来可起劲了。过了几分钟,胡萝卜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洞。又过了几小时,一块萝卜只剩下几根茎了。我再给它吃莴苣叶,它一下子爬了上去,我想把它抖下来,可它一动也不动,这是为什么呢?我去科学老师,老师对我说:“蜗牛有25600颗牙齿,还有富有吸力的腹足,一般不容易把它抖下来。”我打算用放大镜去找它的牙齿,老师一下子就乐了,他笑呵呵地对我说:“蜗牛的牙齿叫齿舌,非常小,一般用放大镜是看不出来的。”我恍然大悟,又增长了知识。

“慢慢”还喜欢做高难度动作,飞檐走壁是家常便饭,但有一次让我发现它是一个武林高手。有一天,我把一根树枝放在它身边,它尽然爬了上去,用身子的一角立在上面,像一个杂技演员,它用一种骄傲的目光看着我,好像在说:“我厉害吧!”

我喜欢我的小蜗牛,它不但给我带来了快乐,更让我懂得了许多知识。

我们班的幽默大师三年级作文【四】

记得中国曾有分过派,而我们班上也有过分派的事,不信,那你就接着看吧。

·1·好学生派·这里的成员,都是大大小小的清一色班干部,你惹了任何一位多不好说,为首的可是班长大人诶。他可是老师的顶级助手。好歹我一个小组长有幸被圈入好学生派。打听到了许多内部消息,得到了很多内部情报;只要有任何一个人欺负了好学生派的成员,三节课内,所有班干部把你的罪状扩大一万倍,齐齐告诉老师。那叫一个气势汹汹,哼,老师才不会听你的辩解呢。老师永远只听班干部的告状,随后不管三七二十一,立马把你的名字拖入黑名单。所以,好学生派的权利很大,无人敢招,无人敢惹。除非你自己不想活了。

·2·坏学生派·他们永远与好学生派成敌对关系,有不共戴天之仇,好坏两派永远谈不上‘和睦’,‘反目’到谈得上。因为坏学生派的`人最最最喜欢恶作剧了;喜欢把你的钢笔扔进垃圾桶、喜欢从后面剪女生的头发、喜欢放一只大虫在你的头发上等等许多,因此才被班干部多次向老师告状,才成了敌对关系。但是坏学生也是一个有名的‘干架帮’他们最喜欢处处生非、无事找事,所以,许多人远远地看见了他们,就赶紧避开,免得让自己惹上了什么麻烦事。他们请的家长、写的检讨,比你走的路还要多,被老师批,那是家常便饭。自以为目中无人,天下无敌…

·3·狂啃小说派·这些成员大多是女生,她们买了很多的小说,永远也读不够,每天把自己埋在一堆小说里,什么校园小说、言情小说什么的,她们都看,所以导致成绩下降。老师后来不知找谁了解了他们成绩下降的根本原因,后来禁止了她们看小说。但是她们依然屡教不改,居然还在偷偷的看,还有一位小姐居然敢在上课的时候看,结果被老班当场抓获,书二话不说,就在老班手里分家了,据说那个女孩还赔给书店几十元了呢。天天看小说,才十二岁就戴上了高度近视眼镜,她们何必这么做,自讨苦吃呢。

·4·阳光运功派·他们都是典型的‘阳光男生’‘阳光女生’性格阳光开朗,通常一下课就找不到人影了,人呢。废话,如果你要找她们,去操场、运动场,保证找得到。人家叫运动派嘛。当然得运动啦。学校每逢有运功会,可少不了她们,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如何才能夺冠。体育课就是他们的天堂,老师说体育课上表现好的,有几个不是体育派的。

四大派至今还战火不休,正是有了他们,604班才如此热闹。我喜欢我们班上的四大派,你呢。

我们班的幽默大师三年级作文【五】

??师在殿堂,我们在流浪

近日,流浪汉沈巍火遍全网,因谈吐不凡而被冠以“流浪大师”的称号,出现了全民争抢“流浪大师”的现象。尽管沈巍一再否认:他只是个爱读书,追随本心而不愿融于社会的人,但这丝毫不影响民众的追捧,给沈巍贴上“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的标签。但这句话貌似经不起推敲:难道殿堂里的都是小丑,流浪的都是大师!

显然不是,过度的炒作颠倒了是非。

“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是一种抹逻辑,抛开理性的.情绪发泄,人们关注沈巍来发泄自己对社会的不满,释放压力。沈巍不愿融于社会,追求本心的行为,是大多数人一直想做却没去做的。

“大师”一出,丑态尽露。“流浪大师”又何尝不是“流量大师”,自媒体的时代,为了博得点击量,他们利用人们的猎奇心理进行虚假包装,塑造出一个遭遇不幸,丧妻丧女的隐士的形象。所谓的大师不过是流量经济包裹着的拜金,所谓的小丑不过是浮躁社会孕育着的荒唐。

由此,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是不是也在流浪!身体上的流浪尚可改变,但精神上的流浪却很难改变。高速发展的社会,人性一直都是漂浮的状态,灵魂被功利充满,追求快节奏,最后变得焦躁。

过度功利,导致灵魂冷漠和世态炎凉。沈巍吸引了很多人,但每个人都是冲着蹭热度赚钱去的,没有人关心他的感受,对于扰乱他的生活不以为意,最终迫使他独自离开。社交功利化使人与人之间渐行渐远,有利可图早已替代了志同道合,生活中充满应付,人生走一遭后只能落下一身疲惫。

功利化似乎已成定势,但我们还能改变自己。

这是一个娱乐至的时代,信息泛滥恰恰为《沉思录》中的“我们听到的只是一个观点,看到的只是一个视角,而非真相”这一论述提供了依据。而长期被“同温层效应”影响的人,阅读浅显化,更容易将所听到的观点,所看到的的视角当做真相,看问题游离于表面。此时,我们更应该放下脱离手中的方寸屏幕,认真地读一本书,学会深阅读来沉淀自己或来一场旅行,放松自己绷紧的神经。

自媒体人如想长久生存,应多着眼于真才实学,而不是短期的流量。“流浪大师”是泡沫经济的产物,同之前的“犀利哥”一样,很快会淡默于社会。而真正的大师应像西南联大那些学者如陈寅恪,辗转一生,博古通今,志在学问,而非学位,衣衫褴褛地屹立于天地间。这是一个缺乏大师精神的时代,自媒体应着眼于这些人,将大师精神薪火相传。

愿我们向社会发出呼吁,愿每个人褪去浮华,让灵魂不再流浪,安定下来。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