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电影一个片段的作文怎么写(介绍一部电影的片段的作文怎么写)

描写电影一个片段的作文怎么写(介绍一部电影的片段的作文怎么写)

首页笔记更新时间:2023-02-28 06:16:33
描写电影一个片段的作文怎么写(介绍一部电影的片段的作文怎么写)

描写电影一个片段的作文怎么写【一】

在这部电视剧中,使我最感动的一个片段在第七集里,它讲述的是1942年11月,日军发动了对晋东南地区的大扫荡,想摧毁八路军的指挥机关和消灭八路军第129师。日军在飞机的`配合下,采取多梯队、多层次、大纵深的部署进行“拉网”,逐步搜索前进,企图迫使八路军主力部队难以转移。八路军独立团骑兵连为了掩护独立团突出敌人的包围,被日军的一个骑兵联队包围追。骑兵连的战士已经打完了子弹,而且只剩下十几个人了。他们拔出战刀,面对敌人一个联队强大的兵力毫不畏惧,依然向敌人英勇地冲上去拼。第一次冲锋过后,骑兵连只剩下六个人了,这时,连长用帽子擦去军刀上的,怒视敌人,用力把帽子一扔,高举着战刀,命令骑兵连继续向敌人进攻,骑兵连的另外五名战士也紧握战刀,昂首向敌人冲去。五名战士被敌人了,连长也断了一只手。最后只剩下连长一个人了,他双眼喷着仇恨的火焰,仍然举起那把沾满敌人鲜的战刀,大声喊道:“骑兵连,进攻!”然后英勇地冲向敌军,最终战在腥风雨的沙场上。

看到这个悲壮的情景,我心里很难受,也很感动。八路军骑兵连为了使整个团突出敌人的包围圈而牺牲了,即使他们的实力和敌人相差悬殊,仍亮出战刀,英勇顽强地抵抗敌人的攻击,面对亡,丝毫没有退缩。这种不畏困难、勇于牺牲的亮剑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正因为战士们有着这种精神,才能把敌人消灭,取得革命的成功,所以,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能退缩,不能半途而废,要亮出我们的那把“剑”,去解决遇到的困难。战士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革命成功,为了国家解放,为了人们能过上安定的生活。他们拥有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我们也应该像他们一样,不作对国家、对人民有害的事情,学好知识,长大后建设祖国,为祖国做出贡献,成为祖国的栋梁。

让我们每人都拥有一颗爱国之心,学习这种亮剑精神。

描写电影一个片段的作文怎么写【二】

这是部十分感人的电影,讲的是:在一个很贫穷的村子里,有一位叫魏敏芝的代课老师,她答应原来的老师,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结果,先后少了两个学生。在自己带的28名学生的帮助下,魏老师经过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那两名学生的故事。

这个代课教师自己只有十三岁,比我们大不了多少,还只能算是个大孩子而已,但她倔强甚至固执地遵守着“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农村的孩子也许不如城市的同龄人见多识广,因而常被一些人认为:“不懂事儿”。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她对这份责任执著的追求,这是一种让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这种精神和信念在现在的很多城市孩子和成人身上,是找不到的。

我为电影里所展示的农村孩子上学的问题感到难过。魏敏芝老师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觉得还有另一个不是主角的“主角”——高老师。尽管影片里高老师只在开始时,出现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然而:办公桌上精心用牛皮纸包好的教科书、临时搭起的床铺、学习委员张明仙的、魏敏芝因日记所受到的启发、孩子们不离嘴边的“高老师说的”...... 他的精神仿佛贯穿了整部电影。

魏老师的坚定,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同时,这部电影也让我感受到了贫穷家庭的艰难和城市里好心人的爱。我们能够坐在整洁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已经算是十分幸运的了,所以,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好好学习,遵守纪律。

所有的孩子应该都跟我们一样,有在课堂里接受教育的机会!——一个都不能少!这,也许是影片真正要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们所有人需要付出努力和爱心去做的事。

描写电影一个片段的作文怎么写【三】

有一天,她放学去医院给妈妈送饭,妈妈对她说:“鸣鸣,今天是你的生日,你去买个生日蛋糕吧!”鸣鸣说:“今天是我生日?”妈妈说:“对,今天是你生日,去买个蛋糕吧!”“不,妈妈,我不要蛋糕!”妈妈说:“鸣鸣,听话,哪怕买个小的都行。”在妈妈的再三催促下,她出去了。过了一会,她又回来了,她故意骗妈妈说:“妈妈,外面的蛋糕店有些没有,有些是放了好几天的,会吃坏肚子的,所以我没买。”这么小一个女孩,就这么懂事,真是太好了。我们看完这部电影,几乎全班人都被这个小女孩的精神所感动了。一般不到十岁的孩子还在爸爸妈妈怀里撒娇,而她却既要学习,又要照顾妈妈,而且她爸爸又去世了,她还要承受心理压力。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她却顽强地生活、成长。

描写电影一个片段的作文怎么写【四】

从年初在北影的看片室看过几部贺岁片之后,许久没有看国产影片,听说今年的市场票房极为惨淡,我想这一定是市场低谷,不是勤奋的电影人的问题,于是将市场上的D版搜集一通,在昏暗的电影院Hi-8取景器里观摩起国产大片来。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中国顶级电影大师张艺谋的东东《一个都不能少》,张氏在影坛沉寂两年、历经意大利歌剧《图兰朵》和中国皇家文化熏陶之后,把目光从捉摸不定的都市(《有话好好说》)再次转向乡村。从世界繁华的大都市回到中国贫瘠的乡村,张导倍感中国农民的质朴,于是决定在其新现实主义风格上在推进一把,并一反以往的发行作风,现实地紧贴主旋律(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并随片商带着两个质朴的农村娃走遍大江南北广做宣传,这些都使观众在想,张艺谋对新作品是很自信(亦或很不自信)。

新现实主义风格似乎是张力图延续和发展的脉络,在其经历了不成功的尝试作品《代号美洲豹》和数年积累之后,《秋菊打官司》一炮走红,引起国内外的震惊,国际影坛称之为将意国新现实主义推进了一步,达到了及至,成为经典作品。乘势之下,张艺谋准备开始进城。这时,张在生活和工作上发生变故,与合作多年的女演员分手,同时与多年的创作心态脱轨,积愤懑之下,张有话要说;也在所有观众注目之下,要证明自己的艺术魅力仍在,张有话要说;于是,在剧本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在主要演员不甚合意之下,在不熟悉的都市里,张《有话好好说》喷薄而出;尽管剧本先天不足,尽管演员减色,尽管因难于表现观众所熟悉的都市生活而使用镜头技巧副作用,《有话好好说》还是有感而发的,还是有戏的,尽管有评论认为张艺谋时代即将终结。

在影坛沉寂两年,国际电影界风起云涌,伊朗电影异军突起,阿巴斯的乡村题材现实主义风格给影坛吹过一缕清风;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走过了《有话好好说》之后,张导回归农村。

《一个都不能少》是张艺谋用农村非职业演员、客观镜头讲述的一个简单的故事:只上过初中的农村女娃魏敏之为挣村长许愿的50元钱而到水泉小学当代课老师,任务只有一个,就是看住剩下的28名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的交给探亲回来的正式老师;期间,调皮学生张慧科为家还债跑到城里打工,魏敏之追到城里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将他找回。

简单的故事、平淡得几乎没有的情节,让人怀疑没有编剧;客观的镜头视觉,使观众像是拿望远镜在偷窥,时间长了,观众自然是烦了。

若是在《生活空间》,100分钟的电影,可能就是20分钟的“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但这是电影。

影片结构,很简单的三段式:魏敏之给小学代课、魏敏之进城找学生、大团圆地回到乡村。从编剧角度看,影片剧本明显的有“主题先行”之嫌;或许是张导又看到了某一条新闻而触发了灵感,使“一个都不能少”这个意念抹了许多有“戏”的内容线索,如村长在拖欠了好几年教师工资的情况下,答应给代课女娃50元钱的线索、张慧科用情报交换村长的5角钱的细节和升国旗、县里长跑选手选拔等情节,均是有戏可挖的,但都给主题让了路;相反,与故事内容进展无关连的东西,如喝可乐却为了丰富内容而强加了进去,形成了没有节奏的情感递进。

上半部为观众所不熟悉的(张导熟悉的)环境中,相对丰富的细节,对观众的口味是个调剂,吊起了观众的胃口,遗憾的是在内容编排上缺少章法,生硬的将观众的心理由没有大门的操场上关进了狭小的教室里,再通过没有过渡的张慧科失踪,引发进城寻找张慧科。下半部是观众所熟悉的(张导不熟悉的)环境中,更为单调的情节,缺乏细节的内容,使人感觉到车流人往的县城远不如荒漠般的乡村,在张艺谋的眼里城市比《秋菊打官司》更等而下之了,成了没有半点人情味的地方。没有情节的内容加上远远的客观镜头令观众对自己熟悉的环境越看越没了兴致,及至片尾,是大家在电视新闻中司空见惯的.媒体场面,自然是掀不起高潮,甚至还在留恋片头的细节。

风格,是张艺谋追求的主题;这就引起了人们对现实主义的再审思,艺术是真实的再现生活还是真实的反映生活?现实主义是形式的追求还是内在的追求?确实,追求真实的再现生活不如生活本身好看,《一个都不能少》不如《生活空间》好看。

有位老师说的好:新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在中国会不会走到非职业演员、非职业摄影、非职业导演、非职业剪接呢?

再看《一个都不能少》所表露出的真实内涵,和希望工程是决粘不上边的,张艺谋在影片中渲染出乡村的质朴,质朴到村长仅用小小简单的计策就可以调理到山村平静无事——对高教师施压、对小魏老师施骗、对张慧科施诱等反衬出乡村的质朴可爱,有一种安全感;相反,城市是什么?在小魏眼里,城里人都是怪物;在城里人眼里,小魏如同电线杆一样,可以视而不见;在客观的眼里,城市没有一个热心人,就连带张慧科来城里的女娃也学得城里人的叼蛮、懒散;城市是陷阱,以至城市的媒体是什么?是城里人戏弄农村人的工具,很职业、很包装了的主持人,对土里土气的小魏进行城里似的采访,自然使小魏惊慌失措,相反,与城里人不同,机器(摄象机镜头)却显得温和,使小魏如同见到了久违的张慧科而真情流露,全片没有一个魏敏之的特写镜头,却在电视中出现魏敏之的特写镜头,说明了媒体的主观性——电视节目是由媒体按需采编的,所以,片尾时,城里的电视台派车将小魏和张慧科送回山村时,面对城里的捐款采访,张导没有表现出一丝的激动,相反,却由张慧科说出向往城市但惧怕城市的话:对城市印象最深的要饭。

《一个都不能少》一推出,马上有评论家说此片给张艺谋时代划上了一个句号,这当然不是广大中国观众的期望,大家希望是更多的电影人,创作更多的电影模式,把中国电影推上一个层次。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