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感动作文合集7篇(十篇500字优秀作文感动)

精选感动作文合集7篇(十篇500字优秀作文感动)

首页笔记更新时间:2023-11-23 03:53:42
精选感动作文合集7篇(十篇500字优秀作文感动)

精选感动作文合集7篇【一】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落下了帷幕,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每个人物感动着我。他们是:报国心皎洁的于敏、为霞尚满天的朱敏才和孙丽娜;量与江海宽的赵久富;涓滴见沧海的“炎黄”;爱子心无尽的陶艳波……看了之后,我深受感动。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朱敏才,孙丽娜夫妇和“ 同桌 妈妈”陶艳波。

朱敏才,曾经是一位风度翩翩的`外交官,在世界各地奔跑,走遍了许多国家。退休以后,本以为他会在北京像老人一样过着安逸祥和的生活,可是现实却不是想象的那样。朱敏才放弃了安逸祥和的生活,和他的老伴孙丽娜一起来到了贵州一个偏僻贫困的小山村当起了一名乡村教师。他们一起在教师的岗位上奋斗了十年。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十年的辛苦,积劳成疾,朱敏才老师突发脑淤,终身瘫痪,最终累倒在支教事业中。幸运的是,在妻子和学生们的一起期待下,朱老师战胜了神,从阎王爷哪里逃了回来。朱敏才老师僵卧在病床上,言语不清,只要有人问他:“你想干什么?”他还是会艰难地回答:“给孩子们上课!”他是多么伟大的一个人啊!感动中国给予朱敏才老师和孙丽娜老师五个字:为霞尚满天。是啊,他们宁愿为了乡村里的小孩子能够好好学习,快乐成长,放弃了原本安逸的生活;来到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里, 住在简陋不堪的房屋在这里教书……他们是究竟为了什么呢?他们是为了能让更多的山区孩子走出这座大山,取得更好成就!

陶艳波的儿子杨乃斌在8个月大的时候因病双耳失聪。陶艳波为了能让儿子学会说话,她去学习唇语,回来之后,她不厌其烦的教儿子。整整3年,杨乃斌叫出了第一声妈妈,陶艳波激动得哭了。杨乃斌7岁时,陶艳波辞掉了工作,伴随儿子一起走进了小学校园生活。她决心陪读。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整整16年,陶艳波成了“同桌妈妈”。

20xx年,杨乃彬收到重点高中录取通知书的那天,陶艳波笑了,班主任却抱着她哭了

看完感动中国,泪水一次次润湿我的眼睛,心里又有说出不感动。看完后我有许多收获:朱敏才老师和孙丽娜老师是一个平凡的人,却做着不平凡的事。我们应该懂得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老师的教育之恩,更应该懂得珍惜眼前美好的生活,努力学习,将来也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精选感动作文合集7篇【二】

在星期五放学后,我立马当先,用超人的速度“飞”回了家,第一件事就是放下书包,打开电脑,津津有味地看着20xx年的《感动中国》。

看了感动中国后,总觉得那些评选出来的人物都让人敬佩感动。在这个简单的却又内涵丰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在20xx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虽然感动我的人有十个,有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有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的老兵陈俊贵;有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山西村官段爱平。但是在这些人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

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xx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

他的颁奖词是:宗仁厚德, 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嗯!我们大家一定要向这位善良的、无私的刘盛兰爷爷学习他那舍己为人的钉子精神!

精选感动作文合集7篇【三】

有一种爱,一辈子一世的为你好,那就是母爱;有一种爱,一辈子关心你,也不需要你的回报,只要你能够健康,幸福;有一个人需要你用尽一辈子一世的感恩,那就是母亲;有一个人需要你用一辈子去铭记,那就是母亲!

今天我看了一场激动人心的颁奖典礼,也就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这个颁奖典礼让我心潮澎湃。

有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87岁;为了事业,为了中国的发展,他任劳任怨,连回家也很少。也有拾荒助学的“五保”老人刘盛兰,92岁,老人家庭并不富裕,老人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却在贫苦交加的17年里,将自己,辛辛苦苦拾荒的来的钱,毫不犹豫地捐献给了全国各地的贫困学子。更有为了儿子,愿意付出一切的方俊明的母亲,姜春梅,84岁,有一年,有一个小孩溺水,方俊明见了,二话不说一头扎入湖底救人,不料颈椎骨折并导致高位截瘫。母亲劝导他,并背了他整整23年。

还有许多许多让人感动的人物,他们不畏困难,坚持不懈,只为了能够帮助到别人,也帮助祖国!最令我难忘的还是方俊明的母亲。

她任劳任怨地照顾她的儿子,也从不说苦,也从不说累。自从那件事发生之后,方俊明妈妈就一直开导她的儿子,让他儿子也不再伤心,但是这些年也发生了许多事,方俊明妻子的离开,方俊明爸爸的去世,也对他们的生活有不少打击。家里的重担也都压在了方俊明妈妈身上,她每天起早贪黑,早上五点起来做早饭,晚上等到儿子,孙女都入睡了,才敢渐渐入睡。23年来方俊明的生活无法自理,都是靠母亲来背,她为儿子洗衣、做饭、洗脚、擦身子,有时候肠胃不好,大小便失禁,都是母亲及时的换洗。

在天气好的时候,想让方俊明下楼透透风,散散心,就从二楼,一步一步艰难的背下来,即使再苦再累,都要坚持。现在方俊明女儿长大了,也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方俊明心里也少了一份负担。但是方俊明最担心的还是自己的母亲,母亲已经老了,也渐渐背不动他了,他就是希望自己的母亲能够歇一歇,享享清福。但是方俊明母亲并不是这样想的,她觉得儿子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还是自己照顾的比较放心,只要还走的动,就要把儿子背下去,照顾下去!

母爱是多么的伟大,母爱是多么的无私,让人催人泪下,看了这次颁奖典礼,我的感触很深,觉得看的很有意义,也有很大的收获!

精选感动作文合集7篇【四】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昨晚落下了帷幕。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震撼,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敲击着我们心灵最深和最柔软处,发出动人的感动之声。

在2015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有带领科研团队实现氢弹研究突破的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于敏;有放弃安逸生活坚持在贵州山区义务支教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孙丽娜夫妇;有背井离乡、为南水北调做出巨大奉献的基层干部赵久富,但就是在这些人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就是默默捐款20余年从不留真名,成为一座城市精神坐标的普通市民——张纪清。

2014年11月,在邮局突然晕倒的老人张纪清被送到医院。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黄。

1987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设,捐款人署名就是“炎黄”。当时这笔捐款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资。从此以后的27年间,无论就是希望小学还就是敬老院,或就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27年间,江阴人一直在寻找“炎黄”这位好心人,当地甚至还建设了一个“炎黄陈列馆”。

2014年11月,这位好心人“炎黄”终于现身了,他就就是张纪清。张纪清出生贫苦,改革开放后成了镇上首个万元户。手里有了些钱他就开始捐款。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会计,拿的就是工资,可就是捐款却没有中断。张纪清在家里明确表态,钱会用到别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钱自己去挣。现在张纪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当教师的老伴还有些退休金,两口子一直生活俭朴,现在还住着过去的老房子,但就是依旧捐款。

张纪清坦言署名“炎黄”就是不想让被帮助的人有负担,他说“我们做一点点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张纪清就就是“炎黄”,这个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着他。这份坚持27年的凡人善举成就了大爱,在这个冬天带给很多人温暖。

就是他让我感受到了大爱深沉!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就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就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就是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

用心去看世界,去发现细节的感动吧!

精选感动作文合集7篇【五】

20xx年2月8日晚上,我是擦着眼泪陪孩子看完《20xx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的。这本是学校留给孩子的家庭作业,但是却给我这成年人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激烈的撞击与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交织的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文字上的朴实与感动,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在20xx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感动我的人有很多:有义无反顾地3次冲入火场救人的王峰;有扎根深山36年的最美女教师支月英;有一心为病人着想的骨科医生梁益建;功勋科学家孙家栋……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大国工匠李万君。

他从1987年19岁开始工作到现在,一直在做焊接,虽然焊接工作又苦又累,但是他坚持下来了,他用30年的时间,用手上的焊枪证明了自己的坚守,从普通的焊接工人变成了焊接大师。在中国高铁事业发展进程中,李万君实现了从一名普通焊工到我国高铁焊接专家的蜕变。

他眼里的焊接工作不仅是一门技术,更像是一门艺术,一门功夫。李万君手中的焊枪已“出神入化”,他能把两根直径仅有3.2毫米的不锈钢焊条,分毫不差地对焊在一起而不留一丝痕迹;他能在20米外,从焊接声中精准地判断出电流地大小、电压的高低。他不仅自己技术高超,他培养的徒弟也本领惊人。如今,“李万君大师工作室”已攻克100多项技术难关、总结出20多项操作法,获得国家专利20多项。他的10多位弟子已获“省首席技师”称号。李万君还陆续撰写了《转向架铆焊工标准操作手册》《焊接艺术化标准》等册子,把自己严谨的质量追求,变成了广大焊工的操作规范。

他在节目中说“做人要知恩图报,我的技能和荣誉是企业、是党给的,尤其我作为一名党员更要在自己的岗位干出个样来”,这就是独具匠心的大国工匠的坚守,就是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我们的时代需要这样的坚守,需要这样的大国工匠,需要这样的榜样。

我们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要学习李师傅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操守,尽职尽责,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刻苦钻研业务,关心爱护学生,为祖国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精选感动作文合集7篇【六】

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特别是身处基层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基层干部,他们是否已求真务实的精神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去,是否放下架子,俯下身子,真扶贫、扶真贫,这对精准扶贫是否取得群众满意的实效,作用无与伦比。

“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中的张渠伟是奋斗在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们的表率,就算由于长年熬夜和超负荷工作,身体不堪重负,但是依旧选择扎根基层,为贫困人口、贫困村脱贫和摘帽贡献着智慧和热。如今,中国已进入了脱贫攻坚的收官阶段,部分一线扶贫干部们的职业倦怠现象引起关注,职业倦怠不仅影响基层扶贫干部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扶贫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关系到脱贫攻坚的成败。因此,积极采取克服措施和预防手段,给予扶贫干部们温暖,对于促进干部成长、提高扶贫效率、加速脱贫攻坚具有重要价值。

切实加大对基层一线扶贫干部的职务晋升激励力度。基层扶贫干部工作在基层,奋斗在一线,不畏艰辛,吃苦耐劳,应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发掘基层扶贫干部的潜能和积极性。关键在于加大对基层一线扶贫干部的职务晋升激励力度,积极贯彻和落实中央相关要求,真正在扶贫一线中培养干部、发现干部、提拔干部,让一线扶贫干部工作有期望、有盼头、有动力,通过合理的政治激励激发扶贫干部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改善驻村扶贫干部的待遇,加强对其党内关怀。除了加大给予一线扶贫干部的政治激励,也要重视物质保障和精神关怀,以满足基层扶贫干部的各种合理需求,缓解矛盾,激发工作热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文件,整合多方面资金,加强对一线扶贫干部的基本生活保障。同时,组织部门要主动加强对扶贫干部的党内关怀,为异地扶贫干部合理安排返乡探亲,提升异地扶贫干部的幸福感。

治理扶贫形式主义,减少不必要的非扶贫工作内容。奋斗在一线的扶贫干部们不畏艰苦,仍旧要考虑到扶贫干部们的个人健康和主观工作能力,把解决形式主义问题作为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任务,脱贫过程必须扎实推进,脱贫结果必须真实,要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与检验。

打赢脱贫攻坚战,重点在一线,关键看干部。值此关键时期,士气可鼓而不可泄,给基层扶贫干部多一些关心爱护,同时致力于“减负”和“降压”,完成扶贫工作预定目标才更有希望。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