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志向的作文提纲(关于远大志向的作文开头)

关于志向的作文提纲(关于远大志向的作文开头)

首页笔记更新时间:2024-04-07 18:54:42
关于志向的作文提纲(关于远大志向的作文开头)

关于志向的作文提纲【一】

有人说,“人贵有志”!也有人说,“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这两句话不禁引起了我的深思:什么是志向?与理想有很大的区别么?……数以千计关于志向与理想的问题在我脑海里游荡。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心智的成熟,开始渐渐的寻找起了答案……

志向,是指一个人终身的远大目标,并向这个目标奋斗,使其实现方能称为志向。但志向通常指比较远大、高远的目标或奋斗方向,例如,自己想干一件什么事啦,今后做一个什么普通职业的人啦,上什么大学啦……都不靠志向的边儿,都只能称其为愿望或理想。自古以来,成大事者必先立其志!反之碌碌无为。项羽年方十二,却吐露出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远大抱负;武昌首义革命先烈在清政府与日本帝国主义的剥削下,表明了“天下未发我首发,无人敢为我敢为”的决心;司马迁饱受宫刑后,更加坚决了“点明春秋,挑明历史”的决定——这就是志向,一个人一生的伟大目标……

综上所述,理想相对来说更空洞一些,只是一个人对于他今后人生的一种规划或愿望,期盼今后的人生怎么怎么样的一种合理的想象,表明的决心是没有立下志向那么强烈的,可能会实现,但更有可能化为泡影。但实现理想往往要比实现志向更容易的多。理想与志向虽然都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终生的奋斗目标,但是实现志向与实现理想可就要另当别论了,毕竟志向是比理想要远大的多的,不然可就——“名不副实”了。至于平日里人们谈论的只不过是他们对理想与志向的.认知错误罢了……

哎,理想与志向,虽在字面上差别十分细微,可实际意义却是天壤之别。虽然我年龄还不大,但我深知有一点是不变的——要想成就一番大业,就得有志向,光夸夸其谈是不行的;有了志气才会有向往,人有了志向将其实现才是成功。而不然,一个人只是说说相当国家总统,干什么大事,可实际却没付出心,嘴动行不动,那能说他有志向吗?不、当然不能。

要想成就大业,不只是嘴上说说自己有什么志向,实际行动才是最重要的;况且,志向不一定要跟别人说呀!自己奋斗才是最强的。虽说是“年贵有志”可也要“远志力行”啊!

关于志向的作文提纲【二】

心有琴弦,纵然客去茶凉,仍有小曲缓缓响起,仍有满树桂花知音化为酒香。

——题记

我躺在你怀中,恋恋不舍地看着你。终究神还是夺走了我最后一口气息,我放下所有的思想,风轻云淡地闭上了双眼。

在尘世中,第一次看见你时,我还只是一只小小的幼鸟。你站在泰山脚下,我仰望着你那股娇娇者之气,让人感受到你身上充满了希望之光。你闭上了双眼,轻轻地抚摸着阳光,阳光洒在你脸上,照得白白的。长长的睫毛浓黑而茂密,好看的侧脸飘着几缕青丝,你穿着一身青衫,看起来十分赢弱。你久久地伫立于山下,终于,你又向上攀登。我则被这一幅画面震惊住。看着你的步伐,才恍然大悟。然后,我紧跟你的步伐。汗水顺着发丝从你的脸上滑落下来,你筋疲力尽地坐在石头上,虽感到失落,但却十分开心。倏尔,你的汗水干了,风掠过你的脸庞,你甚感凉爽。你爽朗地笑了笑,眼又望向那群峰之首,若有所思地说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下。”望着你微笑的表情,我再次沉醉于其中了。从你的话语中,我听出了你的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你站起了身,背向泰山而去。我已知自己深陷爱情的旋涡中。恍然间,你的背影化为一粒豆粒。我急忙向你身后飞奔着,大声地呐喊,希望你能驻足停留。但我终究只是鸟儿,你听不懂我的语言。

第二次见你,已是十几年后,我还是那只鸟儿,只是经过了岁月的轮回。我望着你那张熟悉又陌生的面孔。深思着:你的面容较为苍老些了,但还依存着几分当年的韵华。那漆黑的头发夹杂着几丝白发。你的身体不复当年那么健壮,更加瘦弱。深邃的双眼透露着几分忧伤,让人心疼。我这么多年,一直都是你的追随者,我一直寻找着你,我仍是爱你如昔。还记得吗?我就是那只向你唱歌的小鸟。你坐在客栈里,穿的还是一身青衫。我悄悄地在邻边的屋顶上伫立着,偷偷地看着你,你可知我一直想念你,来到这里,只为与你相见。“河南,河北已经被唐朝收复了,被唐朝收复了。”店小二欢快地喊着,巴不得这镇上的人都听得到。“真的吗?”

人们不约而同地叫着。“是真的呀!”店小二自豪地喊着。人们情不自禁地跳地起来。你喜极而泣,脸上是你发狂般的笑颜。你终究不改爱国之情,依旧执着于少年那份志向。想着,你又消失不见。我又无处寻觅你的足迹,只能泪流满面地离开了这个伤心之地。

最后一次见你,仍旧隔着遥远的年代。你在那样一座破旧的茅草屋里坐着。雨水一直漏入你的屋子,屋内的物品都湿透了。你脸上布满皱纹,衰老的身子佝偻着,让人感受到你饱经风霜。我窜入你的房门,一直认不出你。直到你抬起了双眼,你的眼睛像黑洞一样深得不可预测,都分明装满了哀伤。即便如此,你依然吟唱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的美好期望。寒冷的天气让我年轻的身子失去了温度,我痴痴地唱起了歌,你看见我微露几丝惊讶。然后以微笑代替,把我搂在怀里,你的怀抱让我感受到了几分人间的温暖。神狰狞地向我伸出了双手,不过,让我能在你怀里安祥地去,这是最值得庆幸的。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我大声歌唱着当年的我们。

杜甫,你的一生中有着一个不曾改变,不曾动摇的志向:为国解忧,为百姓谋利。尽管命运如此捉弄你,你还凛然面对着。这一生中,就是因为这个志向,才让你在茫茫人海中由平凡变得伟大起来。你追随着自己的远大理想,未曾动摇,我追随你的爱情矢志不渝。我的一生,因为这一插曲而不平凡起来。

壮士不必多,也不会多,他们无意叫人追随,却总是让人震动。而是正如这所述。

今世的我又化作一缕多情的风,继续寻找你那双眼,继续鸟儿与诗人的爱情……

关于志向的作文提纲【三】

过去三年的酸甜苦辣,付出的汗水和努力老师和同学都看在眼里。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努力依然没有白费。

高中的新生活,新学期就快到来了,我满怀铿锵热准备迎接高中生活的到来。我相信在这里我的梦想会绽放绚丽的般的花朵。暑假中我准备了许多关于高中的课程,虽然并没有太多的深入,但是可以学习这课程的基本结构,想要有好的开始,必须要建立一个初始体系。就如建筑工程师一样的道理,一栋房子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支架,才能建造好的房子。这样的基础在任何理论上都非虚无缥缈。

我知道新学期当然就是有新的生活,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在这里才是新的开始。

善交好友很关键,大家都知道新学期里大家都面面相觑,一言不发。大家互不相识。这时想要给大伙留个好映像就得热情大方。让人觉得你是个号接触的人。有些新同学因害怕交流而导致一个学期都很少与他人交流。我的身边很多这样的例子。

我的理想就是在新的集体中可以有个质的飞跃。希望可以当个班长什么的。(呵呵为接下来的学习生活提高质量。

新学期,新气象,新生活,新未来。

为接下来的学习努力吧!!!加油!

关于志向的作文提纲【四】

理想,多么美好的字眼,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是独一无二的,有的人把心愿比做一圈五彩的花环,绚丽多彩;如果我真的当了一名科学家,首先我要用我的聪明才智报效我伟大的祖国,像发明家爱迪生一样发明许多有用的东西献给祖国。

我最想发明的是一种多功能手表,它能看电视、报时间与天气,还能维护健康与治疗疾病。我还想克隆一个地球,让一部分人去住,因为我们这个地球现在太拥挤了。我还想……唉,总之还有很多。

如果我真的当了一名科学家,首先我要用我的聪明才智报效我伟大的祖国,像发明家爱迪生一样发明许多有用的东西献给祖国。我最想发明的是一种多功能手表,它能看电视、报时间与天气,还能维护健康与治疗疾病。心愿比做一只展翅的小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飞翔;但是我认为真正的心愿是一把不会熄灭的火炬,引导我们不断前进.你问我的心愿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是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为什么我要当科学家呢?科学家一天到晚在实验室里不是很枯燥辛苦吗?但你们想过没有,如果没有热于献身真理的科学家,人类的历史将会停滞不前,我们也不会过上今天这样舒适幸福的生活,有空调知寒问暖,有电话千里传音,有电脑知晓天下,有飞机一日千里……科学家的使命是伟大的,而这伟大的正源自于他们的毅力与奉献。所以我想当个科学家。

当科学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因为当科学家要懂得很多的知识,还要有创新的精神。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要好好学习,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多看有益的书籍,不怕困难与挫折,并在在困苦中锻炼自己,使自己的意志更坚强,品格更高尚,学识更出众。

关于志向的作文提纲【五】

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大量被引用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

扼要的提纲勾画出这样一个有异于先前哲学家所确立的“人”:这个人与其周围的一切的联系都是一种东西——即是实践。这个实践是最广义的,它涵盖了“社会化了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自然人体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对人的作用,以及人的思维。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实践本身就代表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人的一切活动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可以作为一个外在因素而作用于他人,而同时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有特殊的感性和情感,因此,人的客观真理性仍然需要通过来实践证明。马克思很明确地写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真理作为人的思维的性的东西是要靠实践来证明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可视为实践,实践乃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实践即是存在,实践之外别无存在,实践决不是停留在书本和理论上的夸夸其谈,并不是如青年黑格尔派在思辨哲学上的纠缠不清。因此,实践也就是我们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钥匙。有人径直地把马克思的'哲学称为“实践主义”(Practicalism。所谓“主义”(-ism,就是一种学说或信念;所谓“实践主义”,就是一种关于实践的哲学学说和对于实践的理论信念(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度自称他们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但在今天,“实践唯物主义”实际上已成为八十年代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当中的一个特定流派的称谓。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被界定为有着“主观”、“能动”内涵的“人的感性活动”,亦即人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意味着人的预期目的在其存在对象上的实现,即包含着人化的意味。实践既然有了人的对象化,也便有了主体性的意味,因而实践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思辨哲学上,更多的是社会性和人的主体活动当中。他不像费尔巴哈那样回避主体的人的活动与作用,而是使问题又回到主体的能动方面。他认识到,只有在主体感性的参与下,才有认识的发生,否则就不可能建构起任何认识论。为此,马克思把人的活动“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另一方面,马克思也决不是象黑格尔那样,把主体感性束缚在思想和观念所决定的范围,而是把主体的人的活动理解为感性的物质活动,即对象性的活动。他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这样,按照马克思所提供的思维方式,实践活动被赋予一身二任的品格,既体现了认识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同时也体现了认识活动的客体性原则,从而使主体感性在实践中获得了自身的完满统一。

这个广义的实践与“社会性”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人的任何认识活动所面对的任何“客观对象”实际上都已经处在实践的“域内”,因而都总是已经有人的“主体能动性”参与其中了。我们确实可以在认识过程中尽量去排除不同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的干扰,努力争取“主观符合客观”,把握客观规律;但我们却无法将人的存在、为满足其需要的活动从客体对象中排除,因为任何客体对象都只能是在人的自为存在背景上面呈现出来的。因此,当我们谈到任何一个客观对象时,它的所谓“客观性”,只是相对于我们“当下的”意识而言,即它是独立于“这一次”的意识,先于“这一次”的认识而存在的;但它仍然是在实践域内。而意识同样是实践的内在要素,因而客观对象仍在此前的意识域内,即最终不可能独立于意识、外在于意识。于是无论如何,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所寻求的客观规律就已经具有了某种“实践的规律”甚至“意识本身的规律”的意义了。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社会的成员,所以个人的活动应该且必然社会化。从现实的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每个个体的活动都具有社会性,这是它的本质属性,虽然我们依然还有相对孤立的生活。作为单一个人,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接触的人和事,相对来说是比较局促狭小的,这样的生活如果没有着意去拓宽就会变得僵化,人身处于社会当中,活动却局限于社会的一个微小的角落,显然人只是这沧海一粟,晦朔相比于春秋。

在此,我们强调人的认识对象与人的存在的不可分离性,这并不会影响客体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恰恰相反,我们是把“客观实在性”从旧哲学所想象的纯粹自在的领域归还于人的现实实践之中。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最根本的而且唯一的“实在”。既为“实在”,就有一个需要、也能够对之加以认识和把握的问题,也就有一个认识是否符合对象、正确地呈现对象的问题。因而作为“求是”对象的规律,也同样表现为本质特性、客观联系等等,也同样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但这里的“本质”,是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特性;这里的必然性、规律性,是人的活动内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内在必然关联。中国哲学中有所谓“理在事中”,强调的就是规律乃是人之“实事”中的“理”。

为此,我们需要以高远的视野把宇宙浓缩,把活动放到更广阔的现实中去,这个活动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间接的方式是通过各种媒介获取海量的信息,直接的方式指亲身实践,尝尝梨子的滋味,前者主要是“读万卷书”,当然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不止是是读书了,后者主要是“行万里路”,自然也不仅指行路一途,通过两种方式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可以使得我们的思维更加的全面、灵活、精深,使我们的实践活动更加合乎科学,更具革命性。

马克思在文中提到:实践是革命的。而最后一条纲要引起了我最大的共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它改造着自然界,改造着社会,改造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人自身。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实践,就没有历史的进步和人自身的进步。

马克思的全部思考既是围绕“改变世界”——即“实践”而展开,而不是对思想史上某种问题作纯学理的逻辑推演,因此,一切认识与思考都必须围绕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实践而展开。“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很早就用这句话明确地表示了他对“离开实践的思维”不感兴趣。这是一个肩负“改变世界”使命的人自然而必然的思维倾向。

我认为我们的实践应该以“致用”为终极目标和最后归宿,即必须以能作用于原有的实践结果为目标,对现实的人生和全人类从物质或精神两个方面有益处为衡量标准,“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任何无助于现实生活向前、向上的改变不应看作有效的实践,比如“永动机”只是天才的幼稚的火花,终于会在现实面前破灭。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认识关系在改造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又作用于改造关系。我们从外界择取种种信息,先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思维甚至理论,然后知道我们自身的行为实践,反馈、反作用于活生生的现实环境中。前者是自身思维、精神部分的革命,也就是“解释世界”,后者是非自身思维方面的现实行动,我把它理解为改变世界;只有把“主观能动性”和“现实操作性”两者结合,实践才可以说是完整的,具有真正改变现实的革命意义。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