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作文450字(赛跑作文650字)

起跑作文450字(赛跑作文650字)

首页笔记更新时间:2023-12-19 17:32:02
起跑作文450字(赛跑作文650字)

起跑作文450字【一】

《起跑线》再度发扬了印度电影触及社会痛点,批判社会现实的优点。与本片沉重的主题不同,《起跑线》用缤纷的色调和诙谐的调侃连接了教育不公、贫富差距、数典忘祖、社会歧视链、子女培养目标和人性异化等主题,结尾的处理让人惊喜连连,讽刺意味十足。

看完此片,才知中印两个完全不同的大国,在国民教育领域居然又如此相似,比如连夜排队入学、高价购买学区房、盲目追求全英文授课等高强度超龄教学、贵族学校和公立学校的天壤之别、教师和校长的势利庸俗、教育腐败等。印度的教育体系与中国一样,从老师到学校,从孩子到家长,弥漫着一种强烈的焦虑和浮躁气息。可为什么中国人的故事,总被我们的邻居滴水不漏的讲出来呢?

《起跑线》在叙事手法、镜头运用、人物塑造等方面中规中矩,故事也简单的很:一对“暴发户”夫妻拼尽全力让子女入学。然而小人物的命运却牵动着整个社会,给观众强烈的带入感。

美国和西欧国家的教育施行双轨制,在曾经的西方殖民地,这种制度的影响尤其深远。资本家(上层社会、富豪的孩子自出生开始可以享受豪华教育资源,最终升入名校,但工人阶级的孩子只能在普通学校就读,最后上职业高中。也就是说,资本家的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领导者,而中产阶级和底层群众的孩子只能被培养成工人,为资本家服务。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富人的孩子,尽管资历平平,但也可以通过良好的教育资源,打造一个完美的未来,而穷人的孩子就算无比聪明,也只能子承父业。但是现在很多家长,无论贫穷富有,都选择性地忽略了这一前提,反而指责其他孩子不够努力。须知,学校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家庭教育,教育资源的好坏取决于家庭经济实力。而家庭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由父母双方的教育背景所决定。当美女学霸获得国外20多所知名学府的录取通知书时,这种新闻把拼命活下去的普通家庭当成了傻瓜:她们的完全没有推广价值,因为就算培养出完美的人才,也是教育畸形的产物。

资本家为利润而生,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马克思说:有50%的利润,资本就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也就是说,富人在一定程度上靠掠夺穷人的本就不多的资源才变得更加富有,而正因为穷人无力反抗,加之利润惊人,富人才明目张胆,大肆为之。这一点在《起跑线》中也有鲜明的展现:“富人挣走我们的钱,地产开发商掠夺我们的土地,就连我们子女受教育的权利,也要被你们无情的剥夺!可你却说,你做了你认为正确的事情。”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社会生产力水平最高、消费力最强的社会形态为纺锤形:少数穷人阶级和富人阶级和多数中产阶级。然而20%的富人拥有80%的社会财富,而出于种种原因,阶级跨越越来越难。需要说明的是,阶级的固化不见得是坏事,因为阶级流动越剧烈,说明社会越动荡,而一个社会进入稳定和繁荣的发展期,必须要经历阶级稳定的`过程。但阶级不流动,容易导致贫富差距增加,并导致社会动荡。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反对阶级固化,而是创造阶级之间相互流动的合理渠道。俗话说知识改变命运,受教育是实现阶级跨越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的阶级跨越都越来越难。在中国,有人希望通过婚姻一步登天,所以在婚恋市场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相亲鄙视链。

这种歧视,在子女的教育方面也展露无遗。《起跑线》中,富人的孩子申请好学校非常容易,走后门托关系轻轻松松。即便不行,正式审查中家庭背景占很大比重。而普通家庭就要连夜排队领取申请表。这一切与中国何其相似!

《起跑线》中还有这样一段话:“在印度,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而是阶级的象征。”又说:“你的女儿是服装店老板的孩子,以后肯定子承父业;而我们家孩子就不一样,出来以后一定要开拓一番事业,所以我们只说英语。”听听吧,这段言语多么的轻巧,好像穷人就活该穷一辈子,自己就应该永远富足一样。我还觉得印度这个国家真的很可悲,印度人连自己的母语都不要,反而却把侵略者的语言当成至高无上的荣耀。可后来我才发现今天的中国也是如此,至少在一线城市,不会说英语的孩子就找不到玩伴的事实就与《起跑线》中完全相同。

《起跑线》最滑稽的一段是主角一家为了装富人,去照相馆拍假照片,显摆自己出国旅游。而笑点的担当则是男主角,每到关键时刻,男主身上的市井痞气就戳穿了“富人”的谎言。人们总是说,培养一个真正的贵族,需要三代人的时间。《起跑线》则真实的告诉我们,原生家庭和经济背景给一个人留下的烙印,是一辈子无法摆脱的,也是任何谎言所不能掩盖的。这就好比从没学过英语的男主角,就算无比努力地翻烂了字典,写的推荐信也是乱七八糟;从未体验过富人生活的男女主角,就算浑身名牌也丝毫不像贵族。

《起跑线》第一次让我惊讶的地方在于,影片不仅满足于装富很难,反而进一步展示了装穷更难。正如台词所说:“贫穷这门课程,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学会的。”看看印度社会吧,富人的社区干净整洁,豪车豪宅;穷人社区,一下脚就能踩着牛粪,到处是蚊子,冲厕所的水都没有,吃水靠抢,吃米要靠分配。但无论贫富,都把英语当成了阶级的象征,只不过富人欢迎英语,而穷人则对英语表示强烈排斥。

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歧视?原因无非是,人们急切的想与自己曾经的阶级划清界限,这样才能更好的融入上层阶级,获得更丰富的社会资源。还记得我刚上初中的时候,只要一提及小学就说:“哎呀,一群小屁孩儿”。我急切的标榜着自己已经长大了,正如刚刚脱贫的中产阶级标榜自己不再贫穷一样。中产和穷人都是无产阶级,却把自己当成资本家,为富人代言。须知中产阶级只是刚刚摆脱枷锁的穷人,一场大病、一次失业,甚至一次经济危机就能重新打回原形。

长久以来,富人阶级和多数的中产阶级忽略了一个道理:穷人之所以穷,并不是因为他们懒惰,而是因为他们为活着拼尽全力。“批判之前,请想想对方有没有你所拥有的资源。”中产和富人把懒惰、贪婪、道德绑架、不知羞耻、恩将仇报、我弱我有理等当做贫穷的“特色”,把起早贪黑、风餐露宿的底层人民打入了“活该灭亡,孩子都别生”的冰窟。“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英国人也曾经认为贫穷一种源于懒惰的罪恶,为激励穷人自食其力,《贫困法》要求接受救济的穷人必须在贫民工厂干活,工作条件极为恶劣,薪酬也很低。可是经济危机一到,很多“体面”家庭破产,过上了流离失所的“罪恶”生活。他们终于意识到,贫穷是一种需要救助的不幸。杨绛在《老王》中说:“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起跑线》用鲜明的对比有力地回击了这些毫无根据的鄙视。男女主角虽然富有,但在孩子入学的问题上却不择手段,以伪造贫困证明,欺骗学校,牺牲穷人入学资格为代价,获得了德里文法学校贫困生入学名额。这在中国也不鲜见——汶川地震时期,富豪子女假扮地震遗孤转学至沿海发达城市;大学奖助学金往往不能发给真正需要的人。

然而与中产阶级的臆断不同,《起跑线》展示了底层群众拥有的闪光品质。富人对孩子的培养偏向能力和知识,而下层群众以身作则,让孩子做一个正直的人。更有意思的是,片中有几个镜头,让我还真的以为穷人要哄抢行李、恩将仇报,却往往在最后时刻画风一转,凸显群众的朴实善良。尤其是隔壁的大叔一家,不仅在男女主角需要帮助时多次施以援手,分钱分粮,还为男主女儿的学杂费“碰瓷”讹钱,浑身擦伤在所不辞。“我们虽然穷,但银行的钱,绝对不能偷!”即便识破骗局,大哥的善良还是征服了怒火:“你的女儿就像我的孩子,我的儿子名额被占,我不能再让另一个孩子上不了学。”说着放弃了举报。卑鄙与高尚,和财富多寡没有关系。正是在不断折腾和深刻对比下,男主最终幡然醒悟,选择向校长自首,准备放弃女儿的入学资格。

实际上,本片笑料的来源,从本质上讲是夫妻二人对孩子教育理念的不同,这正是安吉丽娜朱莉和布拉德皮特之间离婚的主要原因。男主坚持认为无论在哪所学校,关键要让孩子快乐,对新鲜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屑一顾。女主则更加实际,与其有一个快乐童年,她认为更重要的是一个美好的未来,进行高强度超龄学习。总之,一方让孩子遵从个性发展,另一方则注重孩子的服从与认同。我认为这两点完全可以兼顾。我们总说先做人再做学问,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连知识都讲不好,怎么去教做人呢?老师把责任推给家长,家长则把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两头都落空,把孩子耽误了。好在夫妇二人最终达成了一致,在学习知识与阶级教育面前,还是选择了让孩子做一个健康而阳光的人。

第二个惊讶之处在于:《起跑线》杜绝了同类型电影的大团圆结局,反而一浪高过一浪,结尾布满惊喜,主题不断深入。在探讨教育不公,底层差距和贫富悬殊在探讨教育不公和贫富悬殊之后,电影并没有在夫妇两人捐助学校之后立刻结尾,反而让老大哥去寻找自己的恩人,男主与老大哥在豪宅中的冲突进一步揭露了所谓贫穷原罪论的可笑之处,构造了为富不仁,穷善其身的鲜明对比。

同样的,影片也没有在男主角走进校长办公室,向校长自首时结尾。而与校长直接对话的情节,则进一步深化了本片的讽刺主题,那就是曾经严词拒绝贿赂的校长,实际上是一个被财富异化了的穷人。校长虽出身贫寒,但经过努力进入名校,并最终成为文法学校的校长。但很遗憾的是,她反而把权力当成一种心理补偿和复仇的工具,看到曾经欺负她的同学,如今为了孩子的入学问题而卑躬屈膝,感到无比的幸福和满足。如今校长终于成为他曾经最讨厌的人,她开始利用自己的权力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并攫取财富。一方面暗中排挤坚持正义的印度语教师,给他穿小鞋,另一方面则在男主自首后,不按程序处置,反而包庇,并借机笼络男主,成为自己的社会资源。

本片也没有在男主离开校长办公室之后作结,反而让男主别出心裁的导演了一出让普通公立学校的孩子上台表演的情节,这也让我感到意外。男主登台后虽然有些说教,但是在处理上则比其他影片要更高一筹:男主慷慨激昂地揭露了社x黑暗之后,并没有引起在场观众的群起响应,反而一些准备鼓掌的人被生生压了下去。男主犹如在黑暗当中的一盏明灯,可喜的是,终于有一束光,可悲的是周围全是黑暗。靠个人的努力,无法完全敲醒整个社会,无法唤起所有人的良心,也无法改变贫富的差距和教育的不公。在座的各位,无论是富甲天下的各位家长,还是权势熏天的校长,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从来如此,就一定合理吗?”

影片的最后,阳光明媚,男女主角牵着女儿走出校园。曾经他们为了走进这所学校而费尽努力,吃尽了穷人的苦,富人的累,而今天他们走出来却无比的轻松。校园里坐着一批仰仗权势的富豪,校园外则是巨大的贫富差距。一对父母能做什么呢,一个人又能做什么呢?只能让自己的孩子更加幸福罢了。车厢里满是孩子的笑脸,可能他们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的人生本可能是另外一种样子,而这种寒意,在暖暖的阳光之下,变得更加刺骨。

起跑作文450字【二】

影片中的男女主角拉吉和米塔为了不让女儿输在起跑线上,将家搬到了富人区。为了进入名校,他们想尽办法,最终因为没有通过面试,没被录取。于是他们就假装穷人,来获取第二次机会,又将家搬到平民窟,以此应付检察官的检查。后来,一户不知内情的穷人邻居热心地帮助了他们,一次,为了帮助这户富人攒学费,他们甚至不顾自己的安危,跳到一辆车的前面。

富人的孩子有幸上了名校,但他们的日子过得提心吊胆。一次偶然的机会,这件事情败露了!穷人知道后,勃然大怒,准备去告发他们。去的路上看到了富人的孩子皮娅,望着天真而无辜的孩子,穷人还是心软了。可是,皮娅的爸爸终于忍受不住内心的煎熬,选择了向学校坦白自己的富人身份,并毅然将皮娅转到了一所普通的公立学校。最后一家人过上了安心踏实的生活。

靠欺骗永远过不上幸福的生活,不义之财也不会使人快乐。

一次,张老师给我们发章。我应该得到四枚,可是发到我手上的章却有五枚。赚一颗章多不容易啊!我本想着把这枚多出来的章偷偷塞进书包,可是心里又觉得很不安稳。“我要做个诚实的人。”我心一横,便咬着牙把章拿了出来:“老师,您多给了我一枚章。”并把章放到了张老师的面前。张老师愣了愣,随即露出欣慰的笑容,朝我点点头。我的心也平静了下来。

我觉得皮娅的爸爸最终的选择是对的,他教会了孩子诚实的重要性。诚实是金,他并没有让他的孩子输在做人的起跑线上。

起跑作文450字【三】

时间还早,就一起看了一场电影。《起跑线》是一部喜剧电影,轻松欢笑之余也深深地触动到内心深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看电影和电视剧的时候,学会了去触摸编剧所要表达的深意。

一开场,精明的时尚衣服店老板销售衣服,而接近成交的时候被老婆一个电话召回,让人对这个老板有了一个精明却并不视金钱和生意至上的亲近感。

主人公在面临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的择校问题上大伤脑筋,先是买“学区房”,然后报“补习班”,从孩子到父母都进行了全方位的`培训,就连面试都提前进行了演练,可是在面试的时候还是被残酷的拒之门外,理由是“作为生意人,不能足够的重视孩子的教育”。在印度,只有有钱人才有资格上私立学校,而就算是你有钱,不会说英语,那也只能算是土豪,不能融入所谓的上流社会,被“学区房”社区的邻居嘲笑说“你是做生意的,你们的孩子不会说英语没关系,我们的孩子将来是要做大事的……”

可能是为了体现所谓的公平,学校可以给贫民孩子一些指标,而这些指标是用抽签来决定的,作为有钱人的他们不甘于让孩子在公立学校上学,就住进了贫民区,来装扮贫民,以求得可以在私立学校上学的最后希望。

一踏进贫民区,善良热情的人们热情迎接,嘘寒问暖、帮忙提包,送上自己亲手做的小吃,而作为有钱人的主人公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了和他们的距离感。导致和贫民区居民的隔阂,而后又因为和一个贫民朋友有着让孩子上私立学校的共同目标,他们熟悉了起来,因为工作人员上门调查,主人公夫妇两个才真正地融入了贫民的生活,真真正正地做了一次贫民。终于,主人公的女儿如愿以偿,走进了私立学校,也是他们无情地剥夺了给予他们很多帮助的贫民的孩子上私立学校的权利。良心不安,主人公花巨资资助了公立学校,使公立学校焕然一新,那些可怜的孩子们有了自己的课桌,英语书等。孩子们欢呼雀跃的同时,那个可怜的贫民爸爸,怀着感激之情登门道谢的时候才知道曾经跟他一起生活过的所谓的贫民其实是一个富豪,也正是这个所谓的贫民剥夺了自己孩子上更好的学校的权利。对于他们来说翻身的唯一机会就是让孩子上好的学校,将来走入上流社会,在这个残酷的真相面前,贫民爸爸的善良再一次体现,当他看到主人公的女儿的时候放弃了揭发他们的想法。

主人公惭愧至极,主动向校长说明情况,可是同样出身贫苦的校长却因为忘本,因为自己已经成为上流社会中的一员却弃真相于不顾。于是主人公通过学校里一位充满正义感的老师,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让公立学校的贫民孩子们参与了节目的表演,他们用扫帚、用桶,用盆作为道具,在舞台上尽情地展现着自己。这一刻,那些天真无邪,无辜孩子尽情地展现着青春。主人公也在台上道出了实情。可是他的坦白,他的声音,他的呐喊,在那个空旷的大礼堂里显得多么无力,就像那些贫民,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的挣扎,显得那么微不足道。面对他的坦白和呐喊,在坐的家长默默地放下本应要鼓掌的手,因为这样的呐喊会触及他们的利益,硕大的礼堂,唯有主人公的妻子一个人的掌声,在鸦雀无声的大礼堂里回荡……

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存,生活却有着天壤之别,有些人似乎天生就应该享受最好的社会、教育资源,而有些人只能寄希望于命运的眷顾,他们寄希望那一点点运气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可就是那一丁点机会或许都有可能备无情地剥夺。在那样的国度里,除了叹息,还能做些什么呢?

起跑作文450字【四】

看完整片下来,感叹虽然讲的是一个小女孩的上学问题,但全片这位小女生的戏份并不多。真好,电影没有消费小女孩的“惨”,没有借小孩的难受来讲故事。

如果是中国导演拍,情况可能有很大不同。例如,父母要搬家时,可以借搬离家乡这事,渲染小女孩与伙伴分离的悲伤。作为一个从乡下来的女孩,可以借此渲染和富家子弟之间的差距,营造个人落寞气氛。

跟着父母装穷人,可以渲染她作为一份子,那种不解、无奈、怨恨父母或者难受情绪……然而最后在《起跑线》里我们都没有看到导演要消费小孩的伤感,大部分的小孩镜头都是乐观、积极的,无论主角还是配角。

在拉吉和米塔给公共学校捐钱后,所有学生齐心齐力,给校园焕发新装,画面留给了观众一群孩子阳光积极的一面。用小朋友的惨来增强画面氛围,是最容易打动观众,因为他们属于无辜和天真的一类人,电影没有拿这种设计来消费,我认为这是尊重和保护。另外,虽然该片有很强的现实批判主义,针对上学难、资源分配、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包括拉吉和米塔本身那种倾慕于上流社会的作风作出了讽刺。

但,从拉吉和米塔这对父母的初心来讲,更多还是正能量。只有穷过的人,才知道穷有多难受,才有更强去跳出贫困圈。即便没有达到多贫穷的状态,有一颗想出去看看世界的心也是一样的,因而才会对下一代提出更严厉要求。这是人的求生本能。如果拉吉和米塔没有这种向上层攀登的,可能他们只会甘愿一辈子留在小城镇里,过着普普通通的日子,或者再俗点说,就是当个本地土豪好了。

还有3个细节想分享一下。

1、拉吉和米塔刚搬到新屋时,举办了一场party,拉吉和女儿一起开心地跳了支舞,但也因此出尽洋相。米塔受不住,拉下了电闸,镜头随之发生米塔骂拉吉的一幕。其实这部分可以结束的了,就告诉观众,这是一幕出洋相的镜头,完事了。不过,接着拉吉回去楼上,捡起刚刚跳舞时丢下的西装,满脸尴尬。个人觉得,这是刻意设计出来的有始有终。代入当时拉吉的角色,他已经知道大家笑的原因,就是在笑他出丑,但他还是得要把自己丢下的衣服捡起来。这件衣服,代表的可是他丢下的脸哦,会是什么感受?

2、拉吉工作室的员工前来送喜饼,告知他们夫妻俩他的儿子被抽中入读名校了。这时候作为女神的米塔,无奈得一直在抖腿……焦虑得要放下女神架子了。生气,除了瞪眼神,还得多点有意义的小动作。

3、拉吉和米塔面试失败后,对着一直辅导他们如何面试的老师那幕谈话。我留意到桌上放着一盒费列罗,虽然被虚化了。这是富人的代指物?因为,当他们装穷去到穷乡僻壤的村落时,当地邻里给他们递上了糖,但米塔极力阻止女儿去拿糖吃

这大概就是暗示着不同阶层的隔阂吧。

起跑作文450字【五】

《起跑线》是这么个故事,话说有一对小老板夫妻,工作勤奋上进,努力升值财富,向往美好生活;这样的家庭虽然不是什么上流阶层,但在周遭人看来,也算是事业小成的富裕家庭了。

工作生活算是幸福,两口子操心的就是下一代的教育了。你懂的,名校就近招生,入学门槛高,不搞学区房,不托人花钱找关系,不好进。两口子决心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于是钻营苟且终于走上歧途,闹得鸡飞狗跳,从教育问题到感情问题,再牵出腐败、阶层一大堆问题,最终通往平平淡淡才是真的鸡汤大道。

用鸡汤大号的流行话语套路,这是一个贩卖中产阶级焦虑的电影。这样的故事让人亲切,它会发生在北上广深,也会发生在你回不去的老家,就好像学区房的孩子也会遭遇校园暴力,富裕家庭因为老人重疾而重返赤贫,大公司的高级白领失业后跳了楼,高尚小区里商业房业主和拆迁房业主打成一片……

每个故事都听着熟悉,每件事都让你产生兔狐悲的`共鸣;为什么?因为教育不只是教育,是一整个社会的焦虑。妈妈米塔想要买学区房,和丈夫产生了争执,一着急飙出了金句:英语不是语言,是阶级!

你看看,是阶级啊!

这一桩桩积压起来,看得人透不过气,只能捧起三碗鸡汤文章缓一口气。但你别急,鸡汤也先放下,有件事让人焦虑,照进现实的《起跑线》的故事,发生在印度。

在我们的电影里,有《战狼》和《红海行动》们征战八方,《唐人街2》跑去了纽约,《捉妖记2》穿去了古代,一个西游记的故事,反过来倒过去,没完没了。

新的焦虑产生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焦虑,居然是印度人帮我们做了记录?

焦虑就先放到这里了,接下来说电影。

你不用担心《起跑线》是苦大仇深的,和吃饱了苦的中国人民一样,无论多糟心的事,印度人也能乐呵呵地给你讲出来。

早先看阿米尔·汗的电影,你会发现每一部,都关切沉重的社会问题,但每一部又都极具娱乐性。在《起跑线》里,印度人有同样的办法,一件“孩子上学”的事,切出了社会的黑暗截面,但呈现出来的故事,则是印度式的缤纷。为了进入名校,富裕家庭搬入了贫民区,他们的邻居会搬出自己的身份:在贫困中生存,是一门艺术,我丰富!

在豆瓣网上,《起跑线》的评分是8.2分,不是它有多深刻,而是它不沦陷于沉重。多难的事,都少不了印度式的喜剧和天真。男主人和老街坊的社区友谊,女主人向往上层社交而不可得,校外辅导把名校当做了攻略对象,每一段切出来,你都不会烦闷,戏里乐呵呵,戏外津津有味。

在影片的最后,印度人是以这样的方式,防止陷入全面悲观的;所谓富人阶层,不过是装x没有快乐,所谓一流名校,不过是教育和权力的游戏,只有咱们的贫民邻居,才是其乐融融的平淡幸福。喝完这碗鸡汤,走出影院再焦虑吧。

这让我有点恍惚,好像“印度出品”在今天,成了口碑良心的代名词。一个有现实关切的主题,拍一部遵循类型的制作,就连电影本身也让人焦虑,同样是票房大卖的A级制作,印度电影人也要甩开我们五条街了。

最后,向印度电影人脱帽致敬吧。你们用电影照进现实,做出一桌娱乐化的好菜。最了不起的,不是关切现实的发现能力,更是那一份创作人向往纯真善良,近乎傻乐乐的好心态。

不忘初心的鸡汤,印度人熬的这一碗,我干了。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