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作文的收获和感悟(想象作文范文三篇)

想象作文的收获和感悟(想象作文范文三篇)

首页笔记更新时间:2023-12-25 11:28:10
想象作文的收获和感悟(想象作文范文三篇)

想象作文的收获和感悟【一】

假期里,我读了一本叫做《爱和自由》的书,这是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细心翼翼地仰视他们。

这句话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明白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心境,感知儿童的苦难。

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里,我们应对的都是孩子,一个个独立而独特的个体。自我有限的教育经验是否能够满足于这么多需要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呢?这也是一个古老的教育话题——怎样因人施教。即书中提到的“爱的本事”之一。

我觉得要树立孩子的一种比较良好的自我评价感觉,因为,孩子对自我的评价都不是很客观,大部分评价都来自成人。所以,要让孩子觉得自我是好孩子比让孩子觉得自我是“坏孩子”更容易教育。

当孩子出现不遵守纪律的时候,要理解孩子的种种行为,不在孩子面前反复强调他的种种不是,而是能够采取转移注意力,弱化他的错误行为。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否能够不断发挥和扩充自我原有的优势,改善不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方案。

读了这本书,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才发现,原先作为教师,我是那么不合格,我忽略了孩子的内心,缺乏对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从此刻起,在工作中,我要多聆听学生的心声,而不是急于批判学生。聆听孩子的心声,是我们与孩子沟通的最好方式。聆听是我们对孩子最好的爱!

总之,需充分观察和了解孩子的特性,来寻找相应的教育策略,持之以恒,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们有足够的洞察本事,在每个孩子身上看到不一样的闪光点,我们也将更加具备了爱的本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做人。”经过阅读《爱和自由》这本书,我深深地体会到:同时,也使我清醒地认识到:要教育好一个学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只要我们能够持之以恒,用我们火热的爱心去点燃学生心中期望的火花,那么,我们就会看到一个个学生像一棵棵小苗苗沐浴着阳光雨露,茁壮地成长!

想象作文的收获和感悟【二】

今天,我和妈妈去了狮子山公园。

秋天的狮子山还是一片翠绿。抬眼望去,清澈的湖面上倒映着层层叠叠的绿,弯弯曲曲的山路伸向远方,我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

我们走在山间的小路上,呼吸着山林里清新的空气。山路两旁绿树成荫,小鸟在枝头唱着欢乐的歌,风儿轻轻拂过枝头,用树叶弹奏出优美的“琴声”,为鸟儿们伴奏……

走着走着,我发现草地上有一根枯树枝在移动,咦,树枝怎么会动呢?我好奇地蹲下来,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竹节虫啊。这只虫子无论是颜色还是形状都和枯树枝一模一样,我差点儿就被它蒙过去了。为了能够更仔细地观察它,我找来一根细细的树枝把它挑了起来,哟,它的头还是三角形的'呢,两条前腿内侧还有一些黑白花纹。它用力地蹬着前腿,在树枝上爬来爬去,那样子真可爱啊!我想:这次登山之旅总得带回去一些纪念品吧,不如就把它带回家吧。我忙问妈妈要了一个塑料袋,把竹节虫装了进去。

竹节虫一进到这陌生的环境里,害怕急了,立刻忙乱地蹬着腿想往外爬,可是塑料袋太滑了,它刚爬一步又滑了下去,所以它显得更紧张了。看到这个情景,我的心就像被刀刺了一下,我想:如果是我被比自己大几倍的东西关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那我会怎么样呢?于是,我轻轻地把竹节虫从塑料袋里拿出来,小心地放回草地上,对它说:“这里才是你的家园,快回家吧!”竹节虫可能是受惊了,一动不动地趴在草地上,好像在对我们说:“我是一根枯树枝!我是一根枯树枝!”看到这里,我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回家的路上,我对妈妈说:“虽然这次登山之旅我没有带什么纪念品回家,但是我觉得让竹节虫重返家园是一件最有意义的纪念品!”妈妈笑了。

想象作文的收获和感悟【三】

还没等我开口问,那位天使便发了话:“我在天堂听见了你的愿望,想帮你实现,你想当什么动物呢?”哇,太棒了!嗯……让我想想,曾经见过隔壁的阿姨养了一只猫咪,那只猫咪吃好的穿好的,也不会被责备,“就当猫吧!”我对天使说。眼前又是一黑,我昏迷了过去,醒来时,我看了看自己,这是在做梦吗?我真的变成猫了!我兴奋的试着喊了几声,声带发出了“喵喵”的`声音。

我在一个美丽而又善良的富翁家里,她开了一个大的食品公司,家门口还开了一个大超市,牛奶,面包,鸡腿应有尽有。在这里,我受到了很好的待遇,牛奶,面包,鸡腿和红烧鱼是我的主食,在这优良的环境中,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一天,我从主人的窗口看见对面的红屋顶上面有好几只野猫,我想去找他们玩。看着他们自由自在的打滚,我却不能,我又有了一个新的念头——逃出去!逃离这个家。

一天,趁主人不在家,我从窗口逃了出去,躺在别人家的红屋顶上,望着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自由的美好,原来,我的那个窝是多么的小,主人的房子也是多么的不起眼,外面多么宽阔呀!

可是,到了傍晚,我的肚子开始“咕咕”的反抗了。现在,主人一定为我准备了美味的红烧鱼和牛奶,但,我不能回去,我不回去!我才享受了一天的自由,怎么能够这么轻易就回去呢?迈着坚定的步伐,我只好走向了令人望而生畏的垃圾堆。

翻来翻去,最后只找到了一小块被人遗弃的面包,当然,当我咬下第一口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也遗弃了它。这么难吃的东西,怎么能让我吃呢!这个时候,我碰到了一只年龄较老的猫,他问我:“你会找食物吗?”我摇摇头。“那么,你会找居住地吗?”我又摇了摇头。他叹了一口气说:“那么,你肯定是富人家里的猫吧?我劝你赶快回去,不然你会的!”我茫然,却又听见他小声嘀咕了一声:“这种猫,没有别人的喂养,早晚会饿!”

我明白了,他是在骂我,在鄙视我,就凭他这一句话,我就算也不会去了!可肚子却不争气地叫着。没办法,为了抗拒美食的诱惑,我一步一步地走向了山顶,想去找个地方定居下来,像人一样,肚子饿,去捕食不就得了。

天越来越暗,电闪雷鸣,我害怕了,我又冷又饿,这个时候,我想起了家的温暖,想起了主人的好,真想回家!我已经没有力气走了,我软弱的趴在黄土地上,任凭雨点吹打着我。

这个时候,天使出现了,他说:“你就在这里等吧!像你这种总是依靠别人的人,不会自己动手,没有自立能力的人,人间不欢迎你,天堂地狱也不欢迎你,你自己想想吧!”

我不想就这样掉了,我想:“主人,主人她们会来送牛奶和面包的,她们就快来了!”等了一会儿,我绝望了,我想起了那只老猫说的话:“这种猫,没有别人的喂养,早晚会饿!”确实如此,看来,我真的不行了…。

想象作文的收获和感悟【四】

爱,是什么?无数人试图寻找这个答案,可每个人是心灵对爱的认识都是不一样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一样的,无法用语言说清,爱是生命的秘密。父母对于孩子的爱那更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这种爱更需要的是一种正确的表达方式,让埋葬在孩子内心深处的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自由,又是什么?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对“自由”的定义和“爱”是一样的,是没有确切答案的。翻看字典,自由是一种免于恐惧、免于奴役、免于伤害和满足自身、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简单地说在心理学上,自由是按照自我的意愿做事,就是人能够按照自我的意愿决定自我的行为。在我看来自由是人类智慧的根源,自由能够说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最高境界了,很向往自由!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自由能够说是一种尊重。尊重生命原本的样貌,不给孩子过多的束缚,不把自我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要说实话应对孩子,有时候我却很难把握“自由”和“原则”的尺度,估计这也是困扰很多家长的问题吧?因为这个尺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上加难。

这本书表达了蒙氏教育的核心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中国很多父母都喜欢把自我许多的观念强加给自我的孩子身上,把自我的遗憾和未能实现的梦想都寄托给孩子,期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为自我梦想中的那一个。孩子背负着父母深重的寄托,生活的很累很累。真的理解孙教师曾说过的“同情儿童的苦难!”我们凡是应当从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着想,从容的应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一件事情,从而更理解他们的想法,理解是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

书中说到其实教的整个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人自身的潜力,“我们总是把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实际上技能不重要,六岁之前儿童不用急着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有那种感觉就行了。对此观点我表示赞同。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他们的感觉来源于内部,他不需要大人往纸张上去做好规划,因为你给他什么他就会理解什么。不要妄想让自我的孩子成为“神童”,小小年纪就要求他们会背很多的诗词歌赋、数学计算等,这样的孩子虽说知识广博,但他的.心智发展并不好,缺乏洞察力、不会去思考,只会一味的记硬背,毫无自我的创新性,整个创造思维被你们给抹掉了,试问这样的孩子会有好的发展前景吗?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的”。我认为在我们生命的过程中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与挑战,从而走向成熟和优秀再迈向卓越!尤其是刚入园的新孩子,他们需要学会自我调整心态,让自我慢慢的去适应幼儿园里的一切,逐渐心智发展的就会很顺畅。所以家长也要配合好我们教师的工作,要保证自我的心态正常,孩子才会不那么恐惶,俗话说的母子连心,大概也就是这样的吧。

孩子在幼儿园时,其成长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进取的充满爱和自由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孩子的潜能得以发挥。在六岁之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一味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在自由中他们就变得自律与顺从。而不是我们一味的压制和束缚孩子,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胆怯,不明白到底什么是能做的,就不再有自我的思维,一味的听从大人的指示,完全的迷失了自我,那么他的人生也不会是欢乐幸福的!

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促进孩子的心智发展,才会成为一个专注、宽容、坚强和完整的人!

想象作文的收获和感悟【五】

四年前就看过孙教师的这本《爱和自由》,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这种教育方式很好,可是书看完了就完了,没有很深入的去执行,概念式的东西在头脑中停留不了多久就消失了。以往工作的早教机构虽然也主张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但就像孙教师在书里所说的传统的观念是那么根深蒂固,那条路越走越偏。

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总觉得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扰着我。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强烈的无力感,自我和孩子都很痛苦。一向想不明白:作为妈妈自我好像已经尽全力了,可是为什么教育的路还是那么痛苦呢!直到我听到了孙教师的讲座,走入爱如是,参加读书会,再从新拿起《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的第一章中孙教师首先就提出了精神胚胎,其中有一段话异常的触动我:人们从不会为一个孩子长不大而担忧,但却从不认为精神的种子曾在儿童内心存在过,从不认为儿童内在也有一个自然、有序的成长过程,它只需要我们供给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在儿童的精神上,我们一向在充当一个主角——“造物主”。在传统教育中我们从不怀疑孩子是教出来的,在孩子面前成人都以权威自居,我说的都是对的,都是为你好,你那么小你什么都做不了,你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成人固守着自我的信念,没办法站在平等的角度去观察孩子,更没办法观察到孩子的内在需求,也就不可能给孩子供给成长所需要的环境!然后成人就开始抱怨这孩子真不乖,带孩子真是折磨人啊。这也许就是我前面说到的所谓的“问题”。如果不能了解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需要条件的准备,儿童会自我吸收这一规律,那么这些问题就会一向困扰着我们。

我走进爱如是后,我仔细观察身边的孩子,他们大部分都很自在,沉浸在自我喜欢的工作中,教师不会把自我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以平等的身份跟孩子交流,孩子表现出的那种工作时的平静,游戏时的喜悦,发生冲突时情绪的流淌一次次的震撼着我。我从心底觉得在这种环境里的孩子是幸福的

“人类的发展中有一个法则,就是爱。这个世界上最高贵的,最大的真理就是爱。无爱和非正常成长史这个世界最大的罪恶。”作为妈妈我们总是说自我多爱孩子,可是我们的爱是有条件的,不稳定的,变化莫测的,一切按照我们的计划进行时我们是爱孩子的,孩子要什么我们都会满足;孩子“捣乱”的时候,发脾气的时候,我们自我身体很累的时候,心境不好的时候我们都是不爱孩子的。对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经常会跟孩子说你怎样这样,你为什么不能体谅一下妈妈?那种感觉十分的无力也十分的无奈。此刻每当我想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明白那是因为我缺爱。在我有情绪,我不舒服的时候我需要别人的安慰和爱,在得不到的时候我期望从孩子哪里得到。我深深了解这种缺爱,不能独立,依靠带来的痛苦。我想结束这种痛苦,更加不愿这种痛苦在孩子身上延续。随着自我和宝贝在爱如是一天天的学习,我很明显的感觉到我们之间微妙的变化,我们开始定规则,开始分享情绪,开始平等的对我们的冲突发表意见,孩子明白妈妈不会再那么情绪化,对妈妈的爱有一种笃定感。我也越来越明白“爱你如是,非我所愿”这八个字的意义。

书还是那本书,看书的人和看书的感觉已经不一样了,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反复感受的书,相信随着自我的成长每一次的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想象作文的收获和感悟【六】

自从读了《爱和自由》,孙瑞雪老师教育理念,让我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孩子的家长都有好大的触动之处。

我相信作为孩子的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小孩子送到最好的幼儿园里面来上课,接受最好的教育。我觉得《爱和自由》详细进述了蒙氏教育知识理念,怎么去理解孩子,怎么看待孩子的各种表现,还应该怎样去处理他们的表现。

孙瑞雪老师从中认为:孩子6岁前,他们的自我成长更依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的,但是我们成更多的就是给孩子塑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信息环境,让孩子接收积极信号,还说了在6岁之前我们要多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快乐,孩子也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反变得毫没有组织与纪律,反而让他们自由到极致了,也变得自律与顺从老师的话了。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认识的是真理也不会是畏惧强权,迷失真正的自我。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幸福。

《爱和自由》,书中用精辟理论和大量的案例深入说明了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也同时纠正了成人对于爱和自由一些错误理解。书上写了《爱和自由》的重要性更是被提高到对中国人来说史无前例高度、纪律、独立、智慧、道德……这些我们值得去学习的地方和品质,都取决于我们给孩子怎样的爱和自由。

但是我感觉成人可能觉得爱是简单的,只要发自内心就可以。但这是主观误区,俗话说:“美国心里学家弗洛姆说:‘爱同我们掌握其他艺术一样,它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如果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精神建构过程,就无法给我们孩子他们所需要的爱。”

同时蒙特梭利说:“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孩子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提供,接受这个观念,像发生一场内在革命,也意味我们会因自卑、压抑而感到产生自大。其实儿童弱小,他内在藏着一种强大精神能量和潜能。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