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第七单元漫画作文父与子(五年级父与子测量身高漫画作文)

五年级第七单元漫画作文父与子(五年级父与子测量身高漫画作文)

首页笔记更新时间:2024-03-31 02:00:46
五年级第七单元漫画作文父与子(五年级父与子测量身高漫画作文)

五年级第七单元漫画作文父与子【一】

最近,老师推荐我们看了一本漫画书——《父与子》。这部漫画的作家是埃·奥·卜劳恩,他画的这部漫画生动有趣,妙趣横生。

其中有一幅漫画是这样的:一天,母亲做了好吃的饭菜,香气扑鼻,父亲被吸引住了,他马上坐到饭桌旁,正准备吃饭。

父亲微微一愣,呆呆地说:“儿子在哪儿?”

“嗯……应该在卧室里吧!”妈妈说。

父亲挺着大肚子,走向卧室,他的腿细得像一根竹竿,脑袋上光秃秃的,光滑得像一个擦得亮亮的白色足球。

父亲走进卧室,看见儿子趴在地板上看书,凌乱的头发像杂草一样随风舞动,左右摇摆,两根竹竿一样的细腿不停地上下拍打着地板,两只手支撑着脑袋,父亲见了,清了清嗓门,大声一吼:“快点去吃饭,不然的话你妈就要打你了!”

儿子一听,抬起了头,似乎没有看够似的,只好恋恋不舍地走出了卧室。父亲很好奇,究竟是什么书吸引了儿子,他弯下腰,弓起背,看了看这本书。

儿子坐到了餐桌前,和母亲等啊等,父亲怎么还不来?母亲皱起眉头,转过头面对儿子,手指着卧室说:“快点去叫你爸!”

那声音真的像老虎在发威,不容争辩,儿子流星大步走向卧室,只见父亲两根竹竿似的腿不停的上下摆动,拍打着地板,两只手支撑着脑袋,正津津有味地看书呢!儿子对父亲生气地说:“爸爸,你叫我去吃饭,而你却在这里看书,妈妈气得火冒三丈!”父亲听了儿子的话,心不甘,情不愿地牵着儿子走出了卧室。

《父与子》是一颗耀眼的明珠,这部漫画反映的是父子之间有趣的故事,那个秃头的大胡子父亲和杂草头的淘气儿子,他们之间发生的趣事经常使我发出会心的微笑。

五年级第七单元漫画作文父与子【二】

哐啷一声,一颗皮球砸碎了窗户上的玻璃,直直地飞了出来,在地上的玻璃渣上打转。嘿,臭小子,叫你调皮。别跑!父亲竖着眉头,胡子都气得了立了起来,大步向前追着。

他的前面也有一个人,一边奋力向前奔跑,一边上气不下气地说爸爸,对不起,我错了,别追我啦!刚说完,就跑了个没影儿。臭小子,别叫我再见到你!

父亲仍在生气,低着头看着报纸不吭声,紧紧皱着眉,愤恨地盯着报纸,好像要盯出两个洞来,没一会儿,父亲就开始有些焦虑,只得硬着头皮继续读下去。咦?那小子究竟哪儿去了?父亲心想,把手中的报纸拿倒了也浑然不觉。

父亲有些坐立不安起来,他放下了手中快要被翻烂的报纸坐起身来,紧紧皱着眉头。儿子刚才自己跑出去了,现在人贩子这么多,儿子才那么点大,被坏人拐跑了怎么办?说不定就再也见不到了!父亲心想。钟摆一摇一晃,父亲也开始心神不安,在客厅来回踱步。

不行,我得找他去。父亲拿上帽子,外套也没穿,就匆匆走出去,用手扩成一个音筒,大声喊道:儿子,回来吧,你在哪儿啊?父亲见许久没有回应,急得直冒冷汗,爸爸错了,你回来吧!

父亲找了好久好久,带着失望和自责回到了家门口时,一个皮球从玻璃窗里飞了出来,还是熟悉的力道,嘭的一声,球砸到了父亲的头上,还打飞了帽子。本该生气的父亲此刻欣喜若狂,一把抱住了正准备落荒而逃的儿子,流下了两滴泪水,也不管什么所谓的男山有泪不轻弹,没忍住掉了两滴眼泪。儿子则在为自己逃过了一劫而高兴。父亲哭着说道:儿子,对不起啊,爸爸下次不打你了。不要再乱跑了儿子听了这话,紧张地说道:爸爸,那个我又打碎了一扇窗户也没事?

父亲一听这话,立刻从找到儿子的惊喜中脱离开来,大声吼道:你小子站住,别以为我会放过你!爸爸,我就知道你会骗我,我错了

五年级第七单元漫画作文父与子【三】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在电脑上看漫画《父与子》,我给大家讲一个里面的故事,叫《有趣的漫画书》。有一天,一家人该吃饭了,妈妈和爸爸坐到了餐桌上,爸爸说:“小明怎么不在呢?”妈妈说:“你去儿子的屋看看,儿子是不是在屋里呢?”于是,爸爸就去小明的房间看了看,小明趴在地板上看书呢!爸爸说:“你快点儿,妈妈等着你去吃饭,快吃饭去!”小明就听了爸爸的话去吃饭了。小明和妈妈坐好了,一看,爸爸怎么又不见了。妈妈就跟小明说:“去看看你的房间,是不是爸爸在你房间呢?”于是,小明就去了,一看,爸爸又在地板上看书,小明很生气:刚才爸爸让他去吃饭,结果爸爸还在看书。这个故事不是一般的笑话,是特别的搞笑,小明很可爱,爸爸也很可爱,他们可以演笑话了。

半个月前的一次教育活动观摩,让我看到了系列漫画书《父与子》的魅力,这是德国埃·奥·卜劳恩的一部经典之作,据说是作者与儿子的`真实写照,简单的黑白线条,向人们展示了一对可爱父子的平凡又温情、幽默且诙谐的生活片段。受到那位老师的启发,让我认识到漫画作品的教育价值,看图——理解——讲述,在我们轻松一笑之后,父亲和儿子乐观、幽默地面对人生的态度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妙儿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欠佳,生活中也缺少幽默感,这不就是一部很好的教材吗?通过这样的练习,不知道会一举几得呢!于是,从网上找了一些《父与子》的漫画图片,试着和妙儿一起看,今天看了其中的一集《有趣的圣诞书》,在看完图片后,妙儿呵呵地笑着,并主动要讲给我听,她给儿子起了个名字叫“小明”,故事讲完后,还说:“这个小明和他爸爸太有意思了,真搞笑!”要不是因为时间关系,真想让她多看几集。今天算是首战告捷,妙儿对这部漫画很有兴趣,对画面内容理解也不错,只是不太注意有些小细节,另外,个别地方的语言使用不够恰当。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五年级第七单元漫画作文父与子【四】

在一个艳阳高照,骄阳似火的中午,大黄狗趴在树下---哧,哧地喘着粗气,知了在树上叫着。“好热,好热啊!”

而小东家是很凉爽的。慈爱的妈妈煮完饭,用洪亮的声音喊道:“吃饭了。肥壮的秃头大胡子爸爸迈着矫健的步伐,来到饭桌前坐下,闻了闻饭桌上的菜,“啊!好香哦!”大胡子爸爸情不自禁地说:“真是的,儿子去哪里呢?”小东妈妈说:“可能在屋子里吧!要不我去叫他。”爸爸说:“我去叫好了”。

小东爸爸走去小东屋前,打开门,说:“你在干什么?快去吃饭。”而小东却搭着下巴,在地上津津有味地看书,根本没听到父亲的话,说了几遍像口渴喝盐水---徒劳无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于是,他大叫一声,都快要把屋子震塌了。小东才隐隐约约听见,出去吃饭,而小东爸爸却心想:咦?儿子到底在看什么书,有这么好看?而等了好久的妈妈和儿子,都说:“你爸爸在干什么呀?怎么还不出来吃饭,菜都凉了,不出来吃饭我就拿家法伺候”真是出门不戴口罩---嘴上一套,根本不会这样做。小东的妈妈叫小东叫他爸爸,小东心想:真是女儿穿娘的鞋子——老样子。

小东迈着矫健的步伐,大步流星地走到门前,打开门说:“爸,吃饭了。”而看到的是爸爸正在看自己的漫画书,而爸爸看得却像瞌睡磕枕头——正合意,如果叫的话,岂不是会被爸爸骂,不叫的话,会被妈妈说,真是霸王敬酒——不干也得干。可是喊了几遍,老爸就是老榆木疙瘩——挪不动。小东和他爸爸真是相似,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五年级第七单元漫画作文父与子【五】

天色缓缓暗了下来,夕阳的最后一丝腮红也被快成黑色的深蓝给覆盖了。墨色的天空挤出一、两颗星星,在天空使劲地眨着眼睛。月光柔和地照在大地上,倒映出树的影子。家家户户的饭菜香从窗缝、门缝里飘了出来。

妈妈笑眯眯地从厨房端来一盆红烧肉,热气腾腾,香味紧接着从盆里溢了出来。红烧肉的香气直往秃头爸爸的鼻孔里钻,挡也挡不住。秃头爸爸馋涎欲滴,实在忍不住了,拿起筷子想夹肉,妈妈生气地拍了一下爸爸的手:“看把你急的,你看现场少了什么?”秃头爸爸光顾看桌子:“少了米饭,我马上去拿!”“错了,儿子还没来呢,快去叫他!”妈妈指着儿子的房间。秃头爸爸呶着嘴,指着香味四溅的红烧肉,但拗不过妻子,只好上楼找儿子。

秃头爸爸敲了一下门,咦,怎么没反应?又敲了几下,依旧没反应,秃头爸爸只得推门进入。令他吃惊的是,平时贪玩的刺猬头儿子正沉浸在书海当中,他翻看着这本书,一页,两页,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他时而眼睛发亮,好像发现了新大陆;时而默然神伤,似乎看见了过于悲伤的事。书似乎像一枚磁石,把他给吸引了过去。儿子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那样,不停地翻看着书。

直到秃头爸爸拧着刺猬头儿子的耳朵,他才回过神来。儿子恋恋不舍地放下书,情不自禁咽了一口唾沫,仿佛把书里所有的内容都吞了下去,然后让头脑把它们给汲取了。儿子似乎还想着故事主人公的悲欢离合,使他牵肠挂肚。秃头爸爸情不自禁俯下身:“到底是什么书有这么大的魅力,把这么不爱看书的儿子也吸引了?”这时,书又转化成了胶水,把秃头爸爸的眼球给粘了过去。

当儿子坐在餐桌前,用兴奋的语气表示开始吃饭时,却发现秃头爸爸还没下来。

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十五分钟……,过了许久,秃头爸爸还没下来。妈妈的脸渐渐暗了下来,拉了下来,没了笑容。妈妈和刺猬头儿子清清楚楚看见盆中红烧肉的热气已散尽。妈妈便指着秃头爸爸去的房间,用命令的语气对刺猬头儿子说:“快点叫你爸爸下来吃饭!”

刺猬头儿子嘟囔着嘴,很是不服气。他来到房间,发现秃头爸爸趴在地上,不时交替着双脚,像一阙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两只手托着腮帮,手肋顶着地面,支撑着大脑袋;大肚子贴在地上,肥肉与脂肪好像占了地板三分之一的面积。刚才还不服气的儿子,看到老爸那副天真无瑕孩子的模样,忍不住笑出了声。

哈,真是一对有趣的父与子。

五年级第七单元漫画作文父与子【六】

关老师是我一、二年级时的班主任,她个子不高,但身材很好。她有一对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目光也十分犀利,像探照灯一样“锁定”着每一个同学。她在我们学校关老师是出了名严慈并济的老师。她会妈妈一样会“变脸”的哦,一秒钟“风和日丽”,下一秒钟“狂风暴雨”。

在我们第一次去上海游学的过程中,她精心的照料、呵护着我们,让我们感觉就像在妈妈身边一样。路上,有一个同学晕车了,吐得满地都是。这时关妈妈走过来,轻轻地拍拍她的'后背,关心地询问:“你没事吧,哪里不舒服了快告诉我。我带了些晕车药,你先吃一粒吧。”说完关妈妈把药递给了那位同学,接着从包里掏出来餐巾纸,帮她擦了擦嘴巴,并把她沾上了呕吐物的衣服脱下,还把关妈妈自己的衣服披在同学身上。把同学安顿好之后,关妈妈的脸上已经有几道汗珠了,接着又找了些餐巾纸把那位同学的呕吐物清理干净,脸上从没有露出一丝嫌弃的表情。让我们都感到亲切温暖,都很受感动。

但关妈妈严厉起来也是不留情面。那次我们在博物馆里,有说有笑的吃完饭,大家就随手把垃圾扔在了地上直奔下一个景点。这时只见气得面红耳赤的关老师大喝一声:“站住,都给我回来!”我们还不知所措,但见到已经变脸后的关妈,我们也失去了笑容。她等我们站好后,严厉地说道:“你们知不知道现在在博物馆里不能大声喧哗,也不能在公共场合追跑打闹”,接着她又指了指被我们弄得一片狼藉的餐厅说:“你们的垃圾就随手的扔在地上,知不知道保洁阿姨们要收拾多长时间?如果你们每个人把自己的垃圾扔到垃圾桶里,阿姨们也就不用干那么多活了。你们要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快去整理净。”这时在我们周围已经有许多围观的人了,让我们也无地自容,她脸上露出了无奈的表情手也插在了腰间,噘起了嘴。自从有了这次教训我们也没再犯过同样的错误。

会变脸的她,对我们严慈相济,和蔼起来像温柔的妈妈一样;但当我们犯错时她批评也是很严厉的。她就是我们会“变脸”的“关妈妈”!

五年级第七单元漫画作文父与子【七】

鱼妈妈带着她的小宝宝游到化工厂附近的一条小河里。

鱼宝宝对妈妈说:“妈妈,妈妈,我饿了,这里有水草,我能尝尝吗?”妈妈说:“让我瞧瞧,哎呀,不能吃了!这里的水已被污染了,你看,这水草都变黄了!”

听了妈妈的话,鱼宝宝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妈妈,水草为什么会发黄呢?”鱼宝宝又发问了。

“那是因为附近的化工厂把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到河里,废水中的有毒物质溶解在河水里,把原本清澈的河水污染了,水草喝了这样的水也就变黄了。”鱼妈妈一边说一边叹气。

“妈妈快看,又流过来一股黑水,好可怕呀,咱们快走吧!”说完,它们向远处逃去了。

我看了这幅漫画产生了很多感想:水草发黄,清澈见底的小河变得又脏又臭,这些都归罪于人们对环境的破坏。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行动起来吧,地球人!

五年级第七单元漫画作文父与子【八】

有一幅漫画,名为《父与子》。画的.是一位年迈的老人坐在一棵被砍断了树干的树根上。他的身后是密密麻麻的树根,一棵紧挨着一棵,似乎害怕自己也要“搬家”了。可想而知,老人把森林里所有的树都砍了,他面前立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出售圆木。是的,他想把那一大堆“不幸落难”的圆木卖了。日子过了一天又一天,老人也在那坐了一天又一天,最终,他还是经不住岁月的洗礼,去世了。可是,他把树砍光,人类的天敌——沙尘暴来光临人类的住宅了。老人的儿子自知不能再卖树,于是,他改行开始卖沙尘暴留下的细沙……

看了这幅漫画,我想到了原来生机勃勃的地球却变成如今这副伤痕累累的样子。我会愤怒,我会惭愧。我愤怒是谁把地球变成这样,我又惭愧,因为这就是我们人类的所作所为。

老人,砍掉了整片茂密的森林。为了什么?只为了求一时之利,满足现状,而不顾这不能想象的后果。不过我们至少也受到了启发:不能为了暂时的利润而伤害了自己,伤害了别人,太过贪心的后果将会是残酷的!

是的,我们受到了启发,但是,在老人一手制造的灾难——沙尘暴后,他的儿子,并没有受到应有的教育,眼看着沙尘暴就要一点一点地把地球吞噬了,儿子却不知悔改,竟开始卖细沙,也许,有人会想:他是一个很乐观的人。是啊,面对这样的环境,他真的很“乐观”,可,这种乐观正确吗?

朋友们,在父与子的身上,我们是否也看到了自己的身影?

谁都知道,我们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庭,相信谁也不会故意去破坏吧?可是有些流浪的人,总说自己没有家。他们怎么会没有家,难道他们忘记了还有地球,这个美丽的大家庭吗!也许,我不该说美丽,为什么?难道人们还不明白,地球已经被我们破坏得面目全非了!我们既然不愿去毁掉自己的家庭,为何还要折磨地球这个更重要的大家庭?还是非要等到地球去才知后悔!

也许,我们人类根本不该出现,以前,大地上的生物生活得多么快乐,没有谁去破坏它们之间生存的规律,它们也不会去伤害地球。看到这,也许又有人会想:动物的智商低,它们怎么会想去破坏地球呢?是,我承认,动物确实没人类的智商高,可正因为人类的智商“高”,才把地球破坏了,我很疑惑,这究竟是因为我们人类的智商太高了,还是因为我们人类太愚蠢才会去破。

我呼吁人们,一定要保护树木。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