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由与约束主题的作文(自由与约束的作文标题)

关于自由与约束主题的作文(自由与约束的作文标题)

首页笔记更新时间:2023-08-08 13:29:38
关于自由与约束主题的作文(自由与约束的作文标题)

关于自由与约束主题的作文【一】

自10月3日收到《爱与自由》以来,我翻看了其中大部分内容。不时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比照。有时这种比照让我很心痛,是愧疚之痛。我对一些教育现象及其本质知道得太迟了。错过了多少教育时机,又造成了多少遗憾!比如昨晚看到的关于“神游”一节。“神游”指胡思乱想,想的跟做的不一样。这是心理障碍的表现:心里想做某件事,却受到压抑,不敢做,转而去做了另外一件事情,或者只是幻想、胡思乱想。这样的孩子何其多哉!昨天下午我带心悦去外边玩“钓鱼”游戏。有个男孩坐在那里用小鱼网捞鱼。他妈妈看见后迅速过来说,孩子,这鱼是让钓的,不能用手捞。说着,夺下男孩手里的鱼网,把一根鱼竿塞到孩子手里:你看,就这样,用鱼竿钓鱼。

那孩子自始至终脸上毫无表情,目光迷离。他的选择权被妈妈的好心剥夺了。他只是想用鱼网尝试一下,却被横加阻止了,而他的妈妈对此毫无知觉。我们玩了钓鱼以后去荡秋千。一个约5岁的小女孩正在荡,荡得很低。她妈妈显然对此很不满意,就口授“要领”:“宝贝,你把腿往前伸,然后往回缩;再往前伸,往后缩;再往前,再往后。”态度生硬,还有点漫不经心。那小女孩听了并没有多大反应,而是看了我们一眼。我感觉她的眼神里有一种难堪。在一个小妹妹面前被妈妈以教训的口气教授荡秋千,一定让她很伤自尊。经过一番指导,她荡得比刚才高一些了。又荡了没几下,她就跳下来走了。她根本没提起兴趣来。这位妈妈跟女儿说话的语气就像一位严厉的体育教练,不像一位母亲,生硬,没有感情,简直不顾及女儿的感受,甚至还因为女儿动作的不协调而嗤嗤笑了一下。而她的爸爸,就在一边玩跑步机,这一切似乎与他无关。说到父亲,我领着心悦在外面玩,见过好几个父亲,他们根本不管孩子,我是说,不教育孩子。虽然他们和孩子一起出来,但他们不跟孩子交流,不跟孩子一起玩,只是远远地坐在一边看着孩子玩,要么干脆望着别处。好像看孩子只是当妈的事情,他们不需要参与。也许他们认为,当爸爸的只要挣钱养家就够了。我怀疑,这是很多父亲的想法。我真替这样的人难过,他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却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和孩子待在一起。他们没有意识到,父亲在子女的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现在生活好多了,但是有多少人真正重视教育呢?学校里有不少孩子,明显缺乏家庭教育。他们对很多事情都不懂,没有规矩,不懂节制。他们的家庭背景,恐怕都相似吧。

关于自由与约束主题的作文【二】

前几天,爸爸妈妈下班了,他们再在回家的路上捡了一只受伤的小鸟,把它带回家后,我给它取名为“咕叽”,我们都非常喜欢它。

咕叽在我们家养了几天,经过我们的照料,伤已经好了。妈妈说:“把咕叽放飞吧,它已经恢复了,该回去找它妈妈了。”而我却对妈妈说:“我舍不得它走,它要是走了,我一个人在家会很孤单的。”妈妈也只好尊重我的意愿,把咕叽留在了家里。

有一次,小区树上的鸟儿正叽叽喳喳地鸣叫着,在屋内的咕叽望着窗外,也欢乐地啼叫起来。顿时,屋内屋外的叫声融为一体,彷佛一首清脆的歌谣在耳边回荡。唱完了歌,小鸟们又开始在天空中盘旋,咕叽也在笼中使劲地扇动翅膀,发出“呼呼”的声音。或许,咕叽觉得自己在和小鸟们一起玩呢!小鸟们飞走了,而咕叽仍然望着窗外,好像是在期待着小鸟们会来陪它玩。

自那以后,咕叽不吃饭了,每天只是呆呆地望着窗外,等待着它的朋友。有时候,它看到外面有小鸟,就会不停地扇着翅膀,不停地鸣叫,甚至不停地用喙啄门。起初,我们以为它只是太无聊了。后来,我们发现,它是渴望自由!

咕叽一天比一天虚弱,爸爸妈妈也开始担心起咕叽。我在心里猜测:如果放飞咕叽,它就可以见到妈妈,可以见到朋友,可以见到屋内见不到的一切。最重要的是,它就可以重新获得自由,回到那个属于它的家,湛蓝的天空。

我把想法告诉妈妈,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所有的生物都是渴望自由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而剥夺了其他生物的自由。人类只有触犯法律才会失去自由,那其他的小动物呢?它们并没有做错什么,包括咕叽也是一样,所以,我们应该让它们拥有自由,那让我们来把咕叽送回家吧。”“嗯!”妈妈和我把笼子门和窗户打开了,就像是给咕叽打开了一扇大门,这扇大门是通往哪里的呢?这条路是通往“自由”的!咕叽走过了这扇大门,找到了属于它的自由,望着咕叽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身影,我彷佛明白了什么。

自由!是每个生物都渴望拥有的;自由!是每个生物都应该拥有的。

关于自由与约束主题的作文【三】

四年前就看过孙老师的这本《爱和自由》,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这种教育方式很好,可是书看完了就完了,没有很深入的去执行,概念式的东西在头脑中停留不了多久就消失了。曾经工作的早教机构虽然也主张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但就像孙老师在书里所说的传统的观念是那么根深蒂固,那条路越走越偏。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总觉得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扰着我。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强烈的无力感,自己和孩子都很痛苦。一直想不明白:作为妈妈自己好像已经尽全力了,但是为什么教育的路还是那么痛苦呢!直到我听到了孙老师的讲座,走入爱如是,参加读书会,再从新拿起《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的第一章中孙老师首先就提出了精神胚胎,其中有一段话特别的触动我:人们从不会为一个孩子长不大而担忧,但却从不认为精神的种子曾在儿童内心存在过,从不认为儿童内在也有一个自然、有序的成长过程,它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在儿童的精神上,我们一直在充当一个角色“造物主”。在传统教育中我们从不怀疑孩子是教出来的,在孩子面前成人都以权威自居,我说的都是对的,都是为你好,你那么小你什么都做不了,你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成人固守着自己的信念,没办法站在平等的角度去观察孩子,更没办法观察到孩子的内在需求,也就不可能给孩子提供成长所需要的环境!然后成人就开始抱怨这孩子真不乖,带孩子真是折磨人啊。这也许就是我前面说到的所谓的“问题”。如果不能了解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需要条件的准备,儿童会自己吸收这一规律,那么这些问题就会一直困扰着我们。我走进爱如是后,我仔细观察身边的孩子,他们大部分都很自在,沉浸在自己喜欢的工作中,老师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以平等的身份跟孩子交流,孩子表现出的那种工作时的平静,游戏时的喜悦,发生冲突时情绪的流淌一次次的震撼着我。我从心底觉得在这种环境里的孩子是幸福的

“人类的发展中有一个法则,就是爱。这个世界上最高贵的,最大的真理就是爱。无爱和非正常成长史这个世界最大的罪恶。”作为妈妈我们总是说自己多爱孩子,可是我们的爱是有条件的,不稳定的,变化莫测的,一切按照我们的计划进行时我们是爱孩子的,孩子要什么我们都会满足;孩子“捣乱”的时候,发脾气的时候,我们自己身体很累的时候,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都是不爱孩子的。对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经常会跟孩子说你怎么这样,你为什么不能体谅一下妈妈?那种感觉非常的无力也非常的无奈。现在每当我想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知道那是因为我缺爱。在我有情绪,我不舒服的时候我需要别人的安慰和爱,在得不到的时候我希望从孩子哪里得到。我深深了解这种缺爱,不能独立,依赖带来的痛苦。我想结束这种痛苦,更加不愿这种痛苦在孩子身上延续。随着自己和宝贝在爱如是一天天的学习,我很明显的感觉到我们之间微妙的变化,我们开始定规则,开始分享情绪,开始平等的对我们的冲突发表意见,孩子知道妈妈不会再那么情绪化,对妈妈的爱有一种笃定感。我也越来越明白“爱你如是,非我所愿”这八个字的意义。

书还是那本书,看书的人和看书的感觉已经不一样了,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反复感受的书,相信随着自己的成长每一次的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