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向命运屈服的作文提纲(不向自己的命运屈服作文)

不向命运屈服的作文提纲(不向自己的命运屈服作文)

首页笔记更新时间:2024-06-11 17:50:32
不向命运屈服的作文提纲(不向自己的命运屈服作文)

不向命运屈服的作文提纲【一】

我读过许多文章,《不向命运低头》一文是我最喜欢的文章。只要一有空,我就拿出这篇文章来读几遍,细细品味其中含义……

这篇文章主要记叙了张海迪阿姨在因病全身三分之二瘫痪的情况下,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以惊人毅力进行自学的故事。在15岁时,张海迪立志学医,专功针灸,自学医学院课程,还耐心地为人民治病服务;为了能开阔视野,学到更多知识,张海迪还自学外语,经过几年的努力,她终于能阅读多国外语小说和报刊,并开始翻译小说,出版散文集等,最终取得哲学硕士学位。读着读着,我眼前就仿佛浮现出张海迪阿姨拿着镜子,一次又一次地练习发音的情景;仿佛看到她一遍遍地练习针灸,自学医学知识,为病人治病;仿佛看到她废寝忘食地在灯光下翻译外国小说……

读完这篇文章,我心里感悟颇多:人生的旅途充满曲折,就像那浩瀚的大海,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掀起阵阵惊涛骇浪。但不管怎样,我们都要以张海迪阿姨为榜样,从小培养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遇到困难和挫折不畏缩,不低头,不流泪,永远昂然奋进,直到取得成功,——因为只有不肯拼搏的人,才会虚度日子,才会害怕困难。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不少不畏挫折、不向命运低头的人。在汉朝,汉武帝命令大臣苏武出使匈奴。单于见苏武十分刚烈,觉得人才难得,劝他投降,苏武正气凛然,毫不屈服。后来,单于把他发配到北海去牧羊,他受尽折磨,历尽艰辛,一去便是19年,其间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但苏武坚贞不屈,保持了民族节气,终于回到国土;汉武帝把司马迁打入监狱,他遭受了百般折磨和奇耻大辱,还被施行了残酷的腐刑,但他顽强地坚持活下去。3年后,他出狱了,每天坚持写作。多年后,他终于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例的通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他们是多么可敬!多么令人钦佩啊!

读了《不向命运低头》这篇文章,真的使我受益匪浅。的确,古往今来,多少人面对挫折,用顽强的意志,奏出了生命乐章的强音。让我们以他们为榜样,做一只暴风雨中的雄鹰,勇敢地去在风浪中搏击吧!

不向命运屈服的作文提纲【二】

这么多书里面,唯一能让我眼前一亮的,可能只有这本《不向命运低头的霍金》。

书中讲述了史蒂芬·威廉·霍金的故事:1942年1月8日,霍金出生在英国的牛津,而这天刚好是伟大科学家伽利略的忌日。2018年3月14日,爱因斯坦生日的这一天,霍金与世长辞了。这奇迹般的巧合,似乎预示了霍金注定不平凡的一生。

霍金17岁便进入了英国著名的牛津大学,他攻读自然科学,轻轻松松便得到了一等荣誉学位,随后又转读了剑桥大学的宇宙学。但病魔降临了,21岁的他被医院检查出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即运动神经细胞病(简称渐冻症),医生曾诊断说他只能活两年,但霍金却一直活到了76岁,简直是一个医学史上的奇迹!

在患病的几十年里,霍金一直像个被包在果壳里的物体。在1985年,他还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被彻底剥夺了说话的能力,演讲和问答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虽病魔缠身,但霍金并没有屈服,他投身于科学研究,提出的“奇点定理”、“霍金辐射”等无不是世界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理论,人们称霍金为“宇宙之王”和伟大的预言家!这难道不是人类的奇迹吗?

合上这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复下来,从来没有一本书能让我如此感慨。虽然病魔折磨着霍金的躯体,但他的意志仍然坚定,他对科学的一颗真心也越烧越热。我觉得,他的一生就是为了创造奇迹而活的。

每当我受到挫折而不想前进时,我总会想到霍金,可以说是他让我的生命充满动力。

不向命运屈服的作文提纲【三】

一本本好书犹如一杯杯甘醇的美酒,令人回味无穷 ;一本本好书犹如一盏盏导航灯,在人生路上为我指引方向。

一路走来,我与书结下不解之缘。从幼儿时的《童话故事》到现在的《中外名著五十篇》,其中,《海伦凯勒》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主要写了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海伦。凯勒,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后来籍着她的'老师安·莎莉文的努力,使她学会说话,开始和其他人沟通,并且毕业于哈佛大学。

一口气看完这本书,我感慨万千:一个又盲又哑又聋的女子竟然能够凭着自己惊人的毅力考上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让其他正常人也对她刮目相看。是啊,海伦的身上有缺陷,作为一个残疾人,他不像其他大多数残疾人一样天天过着以泪洗面的日子而虚度一生,而是勇敢地想命运挑战。在这过程中,她经历了多少风雨,成功地克服了多少艰难险阻。不只是如此,她还写了多部小说:《我的一生》《海伦。凯勒传》等介绍了她一生中的经历;《我的老师》介绍了伴她50年的莎莉文老师……她还到处为残疾人演讲,唤起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多么有爱心的一个人啊!她希望自己有三天光明,在这短短的三天内,她不会浪费一分一秒,对世界的一切一切进行粗略的扫描,使它们永远留在她的记忆中。可是,看看我们的身边,多少拥有明亮眼睛的人,三天不是一晃而过吗?打电子游戏、睡大觉、吃喝玩乐,一点意义都没有,直到失去才懂得珍惜的人是最愚蠢的。

当我读到“海伦。凯勒这个女孩的潜能被心中的另一个信仰所挖掘而开始开发,她进展缓慢,饱收痛苦,有时停止不前。她向命运宣布失败了吗?没有,她继续努力……可是她却有不同的选择,她要战胜自己的缺陷而决不向它让步屈服!”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了我的一个同学:她,平时打一个喷嚏就说是感冒,不做作业叫家长写回条,甚至向学校请假,在家“养病”;打一下预防针就吓得哇哇大哭。这跟海伦·凯勒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啊!如果这些同学能够看到《海伦。凯勒传》这本书,我相信他们一定会被海伦·凯勒的坚强与勇敢、执着与努力所震撼,会受到启发,遇到困难会迎头赶上。

像海伦。凯勒一样不向命运低头的人不是很多吗?你看:全身瘫痪的霍金;高位截瘫的张海迪;失聪的贝多芬……他们意志坚强,勇敢地向命运挑战,最后终于成了世界伟人!他们用青春与热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不正值得我们学习吗?

海伦凯勒的故事让我折服,她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伴我成长,伴我一生,让我做个坚强的人。同时我也希望每一本好书都能伴随着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

不向命运屈服的作文提纲【四】

在这篇文章里讲述了一位因病瘫痪的小女孩盼望能和正常小朋友一样走进美丽的校园,面对朝气蓬勃的太阳公公。开始的时候,小女孩自暴自弃,怨天尤人。到后来,小女孩积极面对人生,立志学医。结果,她被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93年还取得了哲学硕士学位。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收获不少。既然连病瘫痪的小女孩也这么积极面对人生,不向命运低头为什么我却如此向命运低头呢?小女孩遇到了挫折不畏缩,不低头,不流泪,永远昂然前进,直至取得成功。她----值得我学习。

合上书本,我的心像水平如镜的湖面上荡漾起了圈圈漪琏,久久不能平静。想着,想着,脑海了浮现出一本关于海伦*凯勒的巨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个给黑暗世界带来光明的女性,无声,无语,无光的.孤独岁月的一个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对于正常人来说考入德克利夫学院毕竟是很不容易的。海伦用生命的力量到出奔走。建立一家家慈善机构。在海伦心中,希望上天赐于自己三天光明,是她梦寐以求的心愿。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我明白了,原来成功的取得在于辛苦的汗水,在于坚韧不拔的毅力,在意孜孜以求的精神。

是的,人生的道路,总是充满坎坷的曲折,就像大海一样,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揿起浪滔。我必须一坚忍不拔的精神跟千万种困难博斗,不向命运低头。

不向命运屈服的作文提纲【五】

“上帝给了我们生命,是让我们在凡间开创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蓝天。让我们把这些阻拦我们人生的岩石推开。”读完《不向命运低头》后,这句话就一直在我耳边萦绕。

在这篇文章里讲述了一位因病瘫痪的小女孩盼望能和正常小朋友一样走进美丽的校园,面对朝气蓬勃的太阳公公。开始的时候,小女孩自暴自弃,怨天尤人。到后来,小女孩积极面对人生,立志学医。结果,她被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93年还取得了哲学硕士学位。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收获不少。既然连病瘫痪的小女孩也这么积极面对人生,不向命运低头为什么我却如此向命运低头呢?小女孩遇到了挫折不畏缩,不低头,不流泪,永远昂然前进,直至取得成功。她----值得我学习。

合上书本,我的心像水平如镜的湖面上荡漾起了圈圈漪琏,久久不能平静。想着,想着,脑海了浮现出一本关于海伦*凯勒的巨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个给黑暗世界带来光明的女性,无声,无语,无光的孤独岁月的一个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对于正常人来说考入德克利夫学院毕竟是很不容易的。海伦用生命的力量到出奔走。建立一家家慈善机构。在海伦心中,希望上天赐于自己三天光明,是她梦寐以求的.心愿。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我明白了,原来成功的取得在于辛苦的汗水,在于坚韧不拔的毅力,在意孜孜以求的精神。

是的,人生的道路,总是充满坎坷的曲折,就像大海一样,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揿起浪滔。我必须一坚忍不拔的精神跟千万种困难博斗,不向命运低头。

不向命运屈服的作文提纲【六】

上帝给了我们生命,是让我们在凡间开创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蓝天。让我们把这些阻拦我们人生的岩石推开。读完不向命运低头后,这句话就一直在我耳边萦绕。在这篇文章里讲述了一位因病瘫痪的小女孩盼望能和正常小朋友一样走进美丽的校园,面对朝气蓬勃的太阳公公。开始的时候,小女孩自暴自弃,怨天尤人。到后来,小女孩积极面对人生,立志学医。结果,她被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93年还取得了哲学硕士学位。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收获不少。既然连病瘫痪的小女孩也这么积极面对人生,不向命运低头为什么我却如此向命运低头呢?小女孩遇到了挫折不畏缩,不低头,不流泪,永远昂然前进,直至取得成功。

她————值得我学习。合上书本,我的心像水平如镜的湖面上荡漾起了圈圈漪琏,久久不能平静。想着,想着,脑海了浮现出一本关于海伦*凯勒的巨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个给黑暗世界带来光明的女性,无声,无语,无光的孤独岁月的一个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对于正常人来说考入德克利夫学院毕竟是很不容易的。海伦用生命的力量到出奔走。建立一家家慈善机构。在海伦心中,希望上天赐于自己三天光明,是她梦寐以求的心愿。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我明白了,原来成功的取得在于辛苦的汗水,在于坚韧不拔的毅力,在意孜孜以求的精神。是的,人生的道路,总是充满坎坷的曲折,就像大海一样,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揿起浪滔。我必须一坚忍不拔的精神跟千万种困难博斗,不向命运低头。

不向命运屈服的作文提纲【七】

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大量被引用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

扼要的提纲勾画出这样一个有异于先前哲学家所确立的“人”:这个人与其周围的一切的联系都是一种东西——即是实践。这个实践是最广义的,它涵盖了“社会化了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自然人体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对人的作用,以及人的思维。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实践本身就代表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人的一切活动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可以作为一个外在因素而作用于他人,而同时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有特殊的感性和情感,因此,人的客观真理性仍然需要通过来实践证明。马克思很明确地写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真理作为人的思维的性的东西是要靠实践来证明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可视为实践,实践乃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实践即是存在,实践之外别无存在,实践决不是停留在书本和理论上的夸夸其谈,并不是如青年黑格尔派在思辨哲学上的纠缠不清。因此,实践也就是我们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钥匙。有人径直地把马克思的'哲学称为“实践主义”(Practicalism。所谓“主义”(-ism,就是一种学说或信念;所谓“实践主义”,就是一种关于实践的哲学学说和对于实践的理论信念(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度自称他们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但在今天,“实践唯物主义”实际上已成为八十年代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当中的一个特定流派的称谓。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被界定为有着“主观”、“能动”内涵的“人的感性活动”,亦即人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意味着人的预期目的在其存在对象上的实现,即包含着人化的意味。实践既然有了人的对象化,也便有了主体性的意味,因而实践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思辨哲学上,更多的是社会性和人的主体活动当中。他不像费尔巴哈那样回避主体的人的活动与作用,而是使问题又回到主体的能动方面。他认识到,只有在主体感性的参与下,才有认识的发生,否则就不可能建构起任何认识论。为此,马克思把人的活动“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另一方面,马克思也决不是象黑格尔那样,把主体感性束缚在思想和观念所决定的范围,而是把主体的人的活动理解为感性的物质活动,即对象性的活动。他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这样,按照马克思所提供的思维方式,实践活动被赋予一身二任的品格,既体现了认识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同时也体现了认识活动的客体性原则,从而使主体感性在实践中获得了自身的完满统一。

这个广义的实践与“社会性”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人的任何认识活动所面对的任何“客观对象”实际上都已经处在实践的“域内”,因而都总是已经有人的“主体能动性”参与其中了。我们确实可以在认识过程中尽量去排除不同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的干扰,努力争取“主观符合客观”,把握客观规律;但我们却无法将人的存在、为满足其需要的活动从客体对象中排除,因为任何客体对象都只能是在人的自为存在背景上面呈现出来的。因此,当我们谈到任何一个客观对象时,它的所谓“客观性”,只是相对于我们“当下的”意识而言,即它是独立于“这一次”的意识,先于“这一次”的认识而存在的;但它仍然是在实践域内。而意识同样是实践的内在要素,因而客观对象仍在此前的意识域内,即最终不可能独立于意识、外在于意识。于是无论如何,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所寻求的客观规律就已经具有了某种“实践的规律”甚至“意识本身的规律”的意义了。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社会的成员,所以个人的活动应该且必然社会化。从现实的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每个个体的活动都具有社会性,这是它的本质属性,虽然我们依然还有相对孤立的生活。作为单一个人,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接触的人和事,相对来说是比较局促狭小的,这样的生活如果没有着意去拓宽就会变得僵化,人身处于社会当中,活动却局限于社会的一个微小的角落,显然人只是这沧海一粟,晦朔相比于春秋。

在此,我们强调人的认识对象与人的存在的不可分离性,这并不会影响客体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恰恰相反,我们是把“客观实在性”从旧哲学所想象的纯粹自在的领域归还于人的现实实践之中。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最根本的而且唯一的“实在”。既为“实在”,就有一个需要、也能够对之加以认识和把握的问题,也就有一个认识是否符合对象、正确地呈现对象的问题。因而作为“求是”对象的规律,也同样表现为本质特性、客观联系等等,也同样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但这里的“本质”,是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特性;这里的必然性、规律性,是人的活动内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内在必然关联。中国哲学中有所谓“理在事中”,强调的就是规律乃是人之“实事”中的“理”。

为此,我们需要以高远的视野把宇宙浓缩,把活动放到更广阔的现实中去,这个活动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间接的方式是通过各种媒介获取海量的信息,直接的方式指亲身实践,尝尝梨子的滋味,前者主要是“读万卷书”,当然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不止是是读书了,后者主要是“行万里路”,自然也不仅指行路一途,通过两种方式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可以使得我们的思维更加的全面、灵活、精深,使我们的实践活动更加合乎科学,更具革命性。

马克思在文中提到:实践是革命的。而最后一条纲要引起了我最大的共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它改造着自然界,改造着社会,改造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人自身。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实践,就没有历史的进步和人自身的进步。

马克思的全部思考既是围绕“改变世界”——即“实践”而展开,而不是对思想史上某种问题作纯学理的逻辑推演,因此,一切认识与思考都必须围绕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实践而展开。“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很早就用这句话明确地表示了他对“离开实践的思维”不感兴趣。这是一个肩负“改变世界”使命的人自然而必然的思维倾向。

我认为我们的实践应该以“致用”为终极目标和最后归宿,即必须以能作用于原有的实践结果为目标,对现实的人生和全人类从物质或精神两个方面有益处为衡量标准,“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任何无助于现实生活向前、向上的改变不应看作有效的实践,比如“永动机”只是天才的幼稚的火花,终于会在现实面前破灭。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认识关系在改造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又作用于改造关系。我们从外界择取种种信息,先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思维甚至理论,然后知道我们自身的行为实践,反馈、反作用于活生生的现实环境中。前者是自身思维、精神部分的革命,也就是“解释世界”,后者是非自身思维方面的现实行动,我把它理解为改变世界;只有把“主观能动性”和“现实操作性”两者结合,实践才可以说是完整的,具有真正改变现实的革命意义。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