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女性的力量作文(以女性为话题的作文)

关于女性的力量作文(以女性为话题的作文)

首页笔记更新时间:2023-06-19 08:09:56
关于女性的力量作文(以女性为话题的作文)

关于女性的力量作文【一】

近段时间以来,我利用闲暇之余,认真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力量》这本书。这本书是李镇西魏书生高金英万玮等教育名家及部分优秀教师围绕“后进生转化”这一教育中的难点问题,用生动的教育案例,精彩的教育故事,展现了科学的教育方法,使我受益匪浅,领悟到教育理论要与教育实践完美结合,要用爱与智慧给予后进生向上的力量。

在本书的第二编“用心灵赢的心灵”中,我读到了多篇真实的事例,感受到老师对于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就像李镇西老师所言“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在陈霖老师的《教育始于走近》中,他对于易阳,不会拿衡量其他孩子的标准去衡量他,而是尽可能让他在规则范围内享受自由,一旦发现他的闪光点,就会立即鼓励,并相信他会做的更好。但易阳不久又会“原形毕露”。在这种情况下,陈老师先是了解他的家庭信息,然后决定去走近这个孩子的内心,去听一听里面都有些什么声音。爱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在孩提时代得到爱的人,往往更容易健康成长,易阳缺乏的是情感上的关爱和内心的安定,因此陈老师尽己所能和易阳的妈妈联系,让她多关注孩子,陪伴孩子,同时作为老师也和他多沟通交流,走近他,帮助他肯定自身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

这个事例让我明白,顺应孩子的天性,给孩子希望,用“归零心”去看待孩子,每一个暂时“沉睡”的孩子都会觉醒。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一书中,曾阐述过这样一个观点: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现在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初期,学生们特别渴望和珍惜得到老师的爱,师生之间真挚的情感必定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我们要走近学生的内心,用我们的赋予给他们的爱能够收获更多的爱,在他们心中播下爱的种子,让他们能够懂的爱,去爱护和关心他人。去展现他们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我们做教师的,就是要善于发现并且首先要引导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美好的萌芽”。这是后进生信心的来源好进步的动力。

关于女性的力量作文【二】

书中和有趣的地方是讲明了性别角色的塑造。自然赋予了生理差异这样的男女区分之点,社会则帮助男女构造了他们的性别角色。看到女孩子玩洋娃娃,男孩子舞刀弄枪人们都是觉得在正常不过,一旦情况相反,我们就会加以约束和纠正;女孩子能穿丝袜和裙子,男孩子只能穿裤子,压实男孩子哪一天穿上女孩子的那一身行头,则会被怪异的眼神淹没掉,这说明,孩子们从小便是通过被教导和约束来认知他们在社会中的性别角色,来规范自己作为男或女这一角色应有的行为。在性别角色塑造中友这样一句话“人并不是生来就是女人,而是逐步变成一个女人的。正是社会化的整个过程产生了这种东西。我们称之为女性气质。”女性气质要求女性是富于感情的,他们要学习养育他人,相夫教子,而对自我的培养和对自我的诉求都被视作贪婪过分。而在今天,女人们除了学习到从前传统美德之外,也开始自我探寻,追求也表现出很多男性气质,勇敢果断、意志坚强。

但是与男性气质相比较女性气质更加依赖与身体的表达,因此,社会在无形中对于女性身体的约束是很多的。女性对于这种身体的规则往往又是情愿的。为什么呢?有的是为了接受赞美,有的是为了在工作和中打败别的异性角色。有的则是为了自我陶醉。因此女性们注意着自己的动作和姿势,要求自己苗条而有曲线,要自己的手脚甚至每一个细节都保持精致,为了保持这样的气质,女性就与自己的身体展开了斗争。

很意外,作者在谈到性被建构时,谈到了媒体的作用,细细看来,在这个信息时代,媒体对性别的建构作用的确是不能被忽视的。荧屏上的女性无一是感性、情感化乃至“身体化”的`,大部分女性时尚杂志的内容也是打扮自己,关注情感、星座、明星…媒体下的女性多是自我单调的主体,而很难与政治、历史等扯上关系,那一些领域往往还是由男人主宰。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许多广告中,凡是由女性代言的产品,对女性的外形要求都是极高的。美丽的脸庞、曲线的外形、强烈的视觉效果,这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对女性身体的规劝。在广告作品或影视作品中的规范往往受男性的控制,与男性的凝视是协调一致的。媒体下的女性传达让人们对于女性这一性别产生了很多刻板印象。使得女性常常被限定在固定的条条框框中,落入俗套,其主要性得不到充分的体现,这使得女性在对地位的追求道路上,有多出了一丛荆棘。

关于女性的力量作文【三】

进入开篇,我就被“后进生”三个字吸引了,在我历年任教的班级中,几乎每年都有那么一两位。这也是我们奋斗在一线的教师,或者从事各种教育岗位的其他教师所关注的话题。一般资优生或者中等生,教师是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的。但是,对于每个后进生,教师甚至要花成倍或者成十倍的精力去关注他们不光是学习还是生活处事的各个小问题。相信大多数的老师是不擅长“对付”这样的学生的。

首先,李镇西先生生动地再现了在职教师对于后进生的一些“意见”,后进生各种的不如意,让教师们觉得“心烦”。

其次,李镇西先生又提出,后进生在学校中是一群弱势群体,但他们能几年如一日的坚持上学,参与课堂教学,他们难道就没有让我们心生敬佩的地方吗?

带着这样的敬佩,李镇西先生又提出,要转化教师的思想,转变对待后进生的方法。这也是本书的意义所在。

读到这里,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对待后进生,我们要改变的不是我们的叫法,而是对待他们的行动上。

作为教师的我,深知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做法仍是肤浅。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想”,更要发展学生的思考策略和研究探索的意识与能力。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发表意见,更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独立研究与探索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高品质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也只是“想想”而已,由于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所以不能驾驭课堂,更不能做到游刃有余,从而造成课堂效果不满意。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是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深入思考和潜心研究,才能扎扎实实的上好每一节课,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教师的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作为教师,如果没有向学之心,即使再高明的专家,恐怕也不能对其起到引领的作用,“我们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却不能按着马的头让它饮水”。自我反思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有理论支撑的,高度自觉的对自己实践的回顾与审思——这本身就是很好的学习过程,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作为基础,自我反思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至于同伴互助,是一种相互切磋、相互勉励和真诚分享。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