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看电视作文(我迷上了看电视作文四百字)

痴迷看电视作文(我迷上了看电视作文四百字)

首页笔记更新时间:2024-04-21 04:19:03
痴迷看电视作文(我迷上了看电视作文四百字)

痴迷看电视作文【一】

电视剧《功勋》看完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整天,脑海里都浮现剧中人一个个牺牲时的场景。最震撼我心灵的,不是金天一、春兰、乔老板、项政委、梅津和卓越的牺牲,而是剧中年仅七岁的巧丫的牺牲。

剧中巧丫戏份并不多,是廖飞和卓越先后租住的康西公馆的老板娘的女儿,聪明可爱,廖飞和卓越都先后教过她学写字,她对廖、卓二人有着深厚的感情。

卓越准备离开新京去东林镇潜伏,外出办事出门前答应巧丫给她买糖人回来。巧丫开心地等着姐姐回来,等来的却是带兵去康西公馆抓卓越的黑木茨。年幼的巧丫由高兴变得恐惧,然而当黑木茨把大院里的人都赶去屋子里监视时,巧丫选择了院子一个角落躲藏起来。卓越满怀喜悦拿着买好的糖人回来,走到大门口时,巧丫从角落冲出来提醒卓越不要进大院,黑木茨残忍地枪了巧丫。

那句“姐姐,姐姐你别过来,有日本人,他们要抓你!”以及中枪后喊出的一声“姐。”,让卓越难以接受活泼可爱的巧丫瞬间在她面前,顿时泪流满面,买的糖人也掉落在地上。若不是巧丫的妈妈还有叔叔冲出来和日本鬼子拼命,全部被枪,巧丫妈妈临前提醒卓越快逃,恐怕她还难以回过神来。

直至廖飞协助卓越脱险,帮她更换成日本医生的身份,在火车站送别后,卓越离去时泪流满面,仍难从悲痛中释怀,镜头回放巧丫前的那两句话。巧丫的让卓越亲眼目睹了日本鬼子的残忍,也激发了她对日本鬼子的仇恨,决心要出色完成谍报任务。

第十九集开头这火车站离别的一幕,让我也不禁热泪长流。说不清楚为什么,心里堵得慌。是剧情太伤感,还是我太难过。

再次听柳云龙唱的《功勋》,在那深沉、激昂的片尾歌声中缓缓站起身来。

《功勋》的确在剧情方面有不少的漏洞和缺憾,即便如此,这部电视作品依然是成功的,特别是演员精彩出色的演绎,使该剧从人性化的角度刻画了一个又一个的鲜活的人物,不论好坏形象都很真实。通过他们各自的命运告诉我们,是罪恶的战争把人类本是美好的感情变成仇恨和伤痛;把智慧和才华变成戳的帮凶。它告诉我们要铭记,革命先烈用鲜换来的今天的和平生活是多么的珍贵,而我们只有用自己最大的力量为祖国的建设努力奋斗,让她强大、繁荣,永远不受侵略。

痴迷看电视作文【二】

《功勋》展现的是功勋人物真实的人生经历,也让观众看到了这些英雄、模范最生活化、最接地气的一面。李延年在烽火连天的前线能和战士打成一片,于敏会在家里和妻子畅想如何品尝北京烤鸭来解馋。原来,不平凡的英雄也很“平凡”;原来,他们离观众并不远。

不过,在最危险的地方,李延年从未退缩;为了祖国的科研事业,于敏毅然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机会;哪里有需要,张富清就去哪里,不管条件有多艰苦。“平凡”的英雄在关键时刻,又是不平凡的。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里。

祖国的强大,让他们不会再身处战火纷飞的环境里,感受战争的恐惧和残酷;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富裕,也不会让他们再体会到粮食短缺的艰难,永远不用像于敏一样,去“偷”自家的鸡蛋给同事果腹。

看一看前辈们是怎样让自己的青春无悔,看一看当年的同龄人是怎样度过充实的一生,看一看他们在遇到生活的困难和挫折时,又是如何应对和克服的。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就不会再有迷茫和彷徨,内心就会充满奋进的力量。新时代的“功勋”,正召唤着我们勇立潮头、奋楫争先、拼搏进取。

痴迷看电视作文【三】

路遥,(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北清涧县一个世代农民家庭,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展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该作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后因肝病早逝,年仅42岁。(摘自百科

痴迷看电视作文【四】

周六晚上在酒店看了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已经播出的前六集,过了一把瘾。虽然小说我已经读过几遍,对原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了如指掌,虽然没有了当年读小说时的那份热沸腾和感动,但还是被深深吸引住,一直看到凌晨三点。对我来说,这是很久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了。好在第二天是休息日,不用去客户那里讲课,可以安心睡个懒觉。

从周一开始,每晚下班回到酒店,匆匆吃过晚饭,开始追剧生活。没有儿子的“麻缠”,一个人可以安静地看完两集,完全沉浸在路遥所杜撰的平凡的世界里。看到孙少安、孙少平、田润叶和田晓霞等次第出场,就像看到自己久别的老友一样亲切,也没有了一个人在外地出差的孤单寂寞。一边为他们的命运而哀叹,一边也为他们的变化而高兴。

从少平兄弟俩身上也看到我们兄弟俩青少年时代的影子,同他们一样我们也是农村的孩子,自小生活在贫苦之中,在读书中获得快乐,在求知中滋生梦想,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回忆匆匆那年,往事如昨,与剧中人的感同身受,不禁嘘唏不已。孙少安和孙少平是50后出生的农村孩子,我们60后和他们相差十年左右,相比之下也要幸运一些。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历史性变革让一批批农村孩子有了升入大学和进入城市的机会,这彻底地改变了我们的个人命运,由人及己,抚今思昔,感慨颇多。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人人生而自由平等,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在我看来,前者只能美好的愿望,或者说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后者则是社会的现实,物质条件和社会大环境的枷锁无时无刻不在给人以羁绊和桎梏。人们出生的家境不同,似乎是命中注定的,个人也无从选择,但这对人一生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少安和少平出生在黄土高原的农村,家境贫寒,少安13岁辍学回乡务农,帮助父亲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干农活挣工分供弟弟少平和妹妹兰香上学。少安和润叶也是因为家境和自身条件的差异,有情人难成眷属,让人惋惜不已。

少安在黄土地上起早贪晚不停地辛苦劳作,希望改变自己、家人和村人的贫穷状态,最后和妻子秀莲一起办起砖瓦厂,成为一位农民企业家,走上致富之路,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少平因为去县城读书,开阔了眼界,有了自己的梦想,也有了闯世界的雄心,有了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和视野。因为当时还不能参加高考,不得不回乡务农,但还是不甘于命运的安排,走出家乡去黄原城里做了揽工汉,最后成为一名煤矿工人,一步一步迈向新的'人生征程。

即便人生而有不平等,譬如有家庭环境的不平等,有智力水平的不平等,但惟有知识和努力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正因为我们的起点比别人的低,智力比别人差,所以我们没有时间懈怠,更没有时间抱怨,惟有不懈努力并奋力追赶,以期改变个人的命运。正如儒家经典《中庸》中所言: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好在知识并不独独垂青于那些生在富贵人家的幸运儿,也不会吝啬给于那些蒲柳人家的勤奋孩子,只要他们肯努力地付出,从这一点看上苍倒是公平的。一个人有了知识,便会有改变自身命运的梦想,有了此种梦想,就会努力奋斗去实现之。勤能补拙,勤能生知,勤能致富,由此平凡的世界里的平凡人也可以有不平凡的人生。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