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感慨作文(有关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成长的作文)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感慨作文(有关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成长的作文)

首页笔记更新时间:2023-10-05 03:22:59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感慨作文(有关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成长的作文)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感慨作文【一】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了,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这是杨绛先生在本书前言中所写的一段话。

《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先生在九十六岁高龄时所写的一本关于人生感悟的书。滚滚红尘,显然杨先生已经走得够久,时间正在从她的身上碾过去。对于人生,她也有自己的丰富经历。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对于生命的哲思,对于探讨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还不够,我希望通过杨先生对生命的解读,来找寻自我的价值。

本书分两部分,一半论文,一半散文;一半讲理,一半讲故事,用故事当理论的“注释”。前半部分,充满了杨绛先生对于鬼神、人生、命运、生与、灵与肉等根本问题的思考。自序第一段写到:我是从医院前门出来的。如果由后门太平间出来,我就是“回家”了。这样充满智慧与幽默的文字,读上去引人发笑的同时,也有着对生命的深刻反思。

而在本书的注释部分,杨绛先生用故事来构建她自己的世界。看似寻常的故事,其实有着她自己的人生智慧。《劳神父》、《孔子的夫人》等几篇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带来的美感,朴实的文字流露出的是漫长人生的平凡。《记比邻双鹊》,看似写的是喜鹊一家,实则是通过对小鹊的亡,传达出对自己亲人离世的深切感怀。像杨绛先生这样一个沉醉在精神世界里的人,她和她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而亲人的离世,则让她的.精神世界有所坍塌,她也在用一生来修补她自己遭受的创伤。平淡的叙述,不加修饰的白描,更加感人至深。《胡思乱想》这一篇,读完确实引人深思。作为一名年近百岁的老人,亡是自己时时刻刻可以感知、触摸到的,而要如何去面对亡,杨绛先生似乎也在文中给了我们一个满意的回答。《她的自述》延续了杨绛先生一贯的白描写法,通过想对奶奶讲的话,给读者铺开了一条时间通道,把读者带到了当时的场景中去。并用这样的故事和描写,解答众人对于命运的问题,让读者与她的思想进行碰撞。而最后的那一句“我活一辈子是为啥呀”,更是将读者的感悟牵引到了秀秀身上,引发读者相同的思考,你我的人生命途又何尝能走出这样的道路呢?

感谢杨绛先生,在又老又病又忙的人生边缘上,为世人完成了这本书,解答了世人的疑惑。读完本书,我更是有了深刻的认同。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感慨作文【二】

诠,意为诠释,进入汉代,“赋”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学样式,枚、马、扬、王等名家杰作不断,因此第八篇专门对这一体进行了评述。

第一部分讲赋的起。在《诗经》里它是六义之一,铺陈采,绘事写志,但在其他书籍里,它又是与诗不同的另一种体,区别在于它不能像诗一样歌唱。作者认为赋起于《诗》,从楚辞中得到发展,最后通过荀况等大家的实践创作才壮大成为一种独立的体的。说实话,本人在学习阶段也常觉得挺混乱的,有些学史上早期并没有把赋单独列成一体,另外还有体赋这一说,如果把楚辞和赋视为两种体,那似乎体赋归于哪一种都好像有道理。

第二部分梳理了秦汉时期的具体创作实践,这一时期赋体的作者增多,创作也很兴盛,题材扩大到宫室苑囿,饮宴狩猎,述行序志。体结构上也得到了完善,篇首常常有序,末尾有乱。另外还有所谓的小赋,主要写些“草区禽族,庶品杂类”。第三部分则进一步对汉魏各家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第四部分对赋体的创作原则进行了阐释,“诗赋欲丽”似乎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了。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丽词雅义,符采相生”。他强调情以物兴,物以情观,但同时仍放不掉风轨劝诫之旨。他提出赋体的理想标准是“写物图貌,蔚似雕画,风归丽则,辞剪美稗。”

赋体,我读得不太多,阅读感受非常浅薄。《诠赋》提到“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就具体的篇什说,觉得实践上可能还是有所偏离的吧,感觉打开一篇,大量的名词,几乎有炫耀博识的嫌疑了。马、扬是大家,扬扬散散一大篇,读完能记住得不太多,自傲之情是有的,不太足以动人。个人偏好小赋,纪行序志都很真切。老实说,赋体到了现代,阅读隔阂真的蛮大了,特别是博物类的,好多名词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加上为了写得华美,用词都要求雅丽,读起难免“隔”,加之形式上的镣铐,创作和阅读都不太顺畅。个人觉得要读懂赋,可能有一个关键性的东西遗失在了我们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那就是音乐性。大部分的人读赋,最先做的,多数应该是耐着性子看成百个注释。我曾经有一个比较有趣的阅读体验,以舞配赋,表演者是两只南派改良的新式木偶(“BD”系统,即可动关节人形),配以闵南方言,以小鼓为节,赋的音乐性被最大的发挥出,汉宫的豪丽,宫中丽人的盛妆,真的能在那种氛围中被千年之后的读者感受到。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感慨作文【三】

午间,走在学校的花园里,看到一群一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正围着圆形的花坛转,玩得好不快乐。虽然绕圈时会与别人撞个满怀,但是没有一个人会绕道而行。看着他们这样的玩法,我的心里直犯嘀咕,因为我的想法连小朋友都及不上。

眼前的一切使我想起了昨天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我对数学并不怎么有兴趣,对数学题,我更只有一知半解。昨天,我在做数学作业,又碰到了“拦路虎”,我试了好几种算法,就是套不出正确答案,于是,我的`怪念头又来了--做不出明天看别人的答案。就这样,昨天我的想法让我绕了一个弯子。

边走边想,不知不觉中,我到了教室门口。老师正在里面发昨天的作业,发到我的--全对,可看到这个结果,我并没有什么喜悦,因为我早和别人对了答案,包括那题“拦路虎”,我也早就借了别人的答案写在自己本子上了。“诶,教教我这题,好吗?”一旁的同学见我全对,便来请教我,可她问的偏偏就是“拦路虎”,“这个我怎么会知道怎么做呀!”我在心里虽这么想,可嘴上却不这么讲:“嗯,就是……(照着式子讲。”看着那同学的一脸茫然,我羞得低下了头。那同学以为自己笨,听不懂,就又去问别人了。

坐在椅子上的我心里翻江倒海,一直在矛盾--到底该不该重做一遍这道题,该不该承认错误。最后,“正义”的思想战胜了,我擦掉了本子上的式子,自己琢磨了许久,终于做出了这题的结果,虽然做得很复杂,但是我却做出了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这样值。因为我要像小弟弟小妹妹们一样,不管怎么样,都要向前走,不要绕弯,绕圈。

其实在学习上,如果我都这样对待,那么想让成绩提升还会有问题吗?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感慨作文【四】

有那么一本绿皮书,上面写满的是黑人专用旅馆的地址,写满的是黑人专用餐厅的位置。翻开那本绿皮书,就翻开了上个世纪的南美。

在大航海时期,欧洲的探索者们曾将大量的非洲人作为奴隶运送到美洲,黑人就被迫沦为黑奴。奴隶制废除多年后,美国南部的种族歧视观念仍然根深蒂固,黑人只能出入他们专属的场所。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这本绿皮书出版了。

纽约是一个大都市,住着成千上万形形色色的人。其中有为了生活费而发愁的白人种族歧视者托尼,也有在像殿堂一样的家中演奏古典音乐的黑人唐。托尼为了凑齐房租,作为唐的司机与唐一同去到南方。托尼对黑人是极端歧视的,他不愿意为唐拿箱子,不愿意听从唐的派遣。但是,在两个月的行程中,他们各自的言行、文化都在影响着对方。唐受过高等教育,学习过音乐,有知识有水平;而托尼是美国普通的小市民,有着最底层人的生活习惯。唐让托尼接触了古典音乐,让他知道了上层社会的样子;托尼也让唐接受了美国普通市民的生活,让唐学会了用手拿炸鸡,喝纸杯里装着的饮料。他们两个在旅途中逐渐地消除对其他种族的偏见。

不过,一路上遇到的很多人仍然对唐极不尊敬。警察污蔑他,市民绑架他,售货员拒绝他。那个在宴会和舞台上极为光鲜亮丽的人,一旦走下他的音乐家的高台,就像是走出了人权大厦。他不能在白人餐厅就餐,不能在白人旅馆过夜,也不能和白人使用同一间卫生间。他也不能和处于社会底层的黑人一起玩乐,因为他受过高等教育,从小接受的价值观与当时黑人的价值观相悖。在影片中,有一次被欺辱后的唐终于爆发了他的真情感:“如果我不够白,那么我也不够黑,我也不够成为一个人”。但幸运的是,在与托尼共处了两个月后,彼此都发生了改变。最后,在为了捍卫尊严离开白人餐厅拒绝演出之后在一家黑人酒吧里弹起了爵士乐,影片在托尼将黑人唐请到家中共进晚餐的画面中结束。

种族歧视,历史问题,也是历史遗漏问题。它不仅存在于白人对黑人的状况,例如白人说唱歌手Eminem刚出道时曾被其他同行唾弃,因为美国的说唱界长期被黑人占据。虽然Eminem现在取得了成功,歌迷遍布全球,但是种族间的歧视仍然无处不在。1963年8月28日,在林肯纪念堂上,一个黑人说,他有一个梦想。不到五年后,那个黑人被刺身亡。但是,那个梦想已经深刻的印在人们的心中。

现在,让所有的人,不论是白人,黑人,还是黄种人,为了那个梦想努力吧。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感慨作文【五】

童年,就像一棵嫩芽,慢慢的长高,也就意味着童年慢慢地流逝。童年就是值得我们留恋的人生的那一过程。

这个暑假,我读完了《草房子》,这更让我了解了童年的多姿多彩和喜怒哀乐。还有孩子们之间毫无瑕庇的纯情。作者曹文轩写了主人公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文静的纸月,秃头的陆鹤,富有的杜小康和漂亮的白雀都是桑桑的好伙伴,他们亲眼目睹了一连串看似平常却有催人泪下、感动人心的故事。每次我看完一章的时候,眼角里都会充满了泪水,好一会儿才能缓过神来。里面的善良值得我欣慰,里面的悲剧值得我伤心,里面的快乐值得我高兴,而每当看到桑桑调皮的时候,我就会忍不住哈哈大笑,他那离谱的想象力不是一般人能想出来的,他能把柜子改造成鸽子的家,而有经过妈妈的责打后,他并没有自我反省,更是异想天开,竟然把蚊帐改成了鱼网,更让我佩服。我不仅佩服他的想象力,更佩服他的胆识。谁都知道,改造这两样东西后,毋庸置疑,肯定又得挨妈妈的揍,但他还是做了,丝毫没有影响他的淘气。虽然桑桑很淘气,但是她的勇气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草房子》这本书就像磁铁一般吸引着我,使我无法拒绝。

《草房子》这本书是值得我们永远收藏的一本好书。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感慨作文【六】

《明诗》是《文心雕龙》第六篇,内涵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讲诗的定义及其教育作用,第二部分作者简单的梳理了从先秦到晋宋的诗歌发展状况,第三部分在总结诗歌发展情况下还提出四言诗和五言诗的基本特色和历代诗人的不同成就,最后还简单论述了其他类型的诗歌起源,如三言诗、六言诗、杂言诗等。

阅读《明诗》篇,让我对刘勰更加钦佩。我觉得《明诗》篇可以看做是诗歌的一部简史,尤其是第二部分作者论述从先秦到诗歌的发展状况时,对每个朝代的代表作品、诗人、以及作品特色用简单的几句话就说清楚了,而且很到位。不过有一点略微有些奇怪,刘勰在论述五言诗时,论述其实很全面,例举的作家作品也很多,但是却只字未提陶渊明的作品。现代学者对于这一现象普遍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当时陶诗没有编定出来,所以刘勰没有收录其诗,二是认为陶渊明的诗歌是“田家语”,在刘勰那个时代还没有真正的受到重视。但其实从刘勰和陶渊明的生活年代来看,刘勰应该是可以看到陶渊明的诗歌,陶渊明大致生活在晋宋之际而刘勰大致生活在宋梁之际。

而且陶渊明作为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和终结者,他的诗歌注重写意和言外之意的效果,诗风自然浑融,几乎代表了魏晋以来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如果刘勰看过陶渊明的作品,不可能不留意。再者刘勰在《明诗》篇中,反复提及诗歌的本质源于自然,即“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陶渊明的诗歌应该符合他的这一要求,但是刘勰未提及陶诗确实让人疑惑。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刘勰对于诗歌的定义与传统儒家诗学对诗歌的论述略微有些不同。儒家诗学中对诗歌的经典论述不少,有些明显反映出儒家的诗教观,比如“美刺”“匡谏”;也有一些字面上并不那么明显的说法,比如“言志”。刘勰在引用时,引用的是“言志”但又提出了“自然”说,认为诗歌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这样的论证显然更加注重诗歌的本质,比较理性。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