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作文250字普通(读书方法的作文250字左右)

读书的作文250字普通(读书方法的作文250字左右)

首页笔记更新时间:2024-05-23 10:50:18
读书的作文250字普通(读书方法的作文250字左右)

读书的作文250字普通【一】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不起眼的普通人,甚至是被人看不起的小人物,他们或许就是成绩差、家境贫寒、长相不佳的你的同伴,他们或许就是街头墙角那些摆小摊的、扫大街的、捡破烂的、耍把戏的不起眼的小人物,或许就是因天灾人祸而失学、身残、患重病的陌生人。可是,我要说的,是那一个陌生人,我们只有一面之缘。

物美门口,有一家卖灌汤包和珍珠圆的小店。我很喜欢吃他们卖的灌汤包。每次经过,我总会缠着爸爸妈妈买一盒给我品尝。爸爸妈妈疼我,经常毫不犹豫就答应了,虽然那不便宜,一盒要5块钱,他们总是慷慨地掏出5块钱让我买。

一次,我们从公园归来,恰好从物美经过。理所当然,爸爸爽快地给我买一盒。我们下车,在那里等待热腾腾的包子出锅。这时,旁边有一个老奶奶和一个小孩在那里看着。老奶奶头发十分凌乱,被风再一吹,就显得更乱了。小孩可能是那老奶奶的孙子,看起来差不多5岁了。小孙子眼巴巴地望着那刚刚出炉的灌汤包,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可是,从他们的样子看,别说5块钱,就是2块钱也是来之不易的。

老奶奶望望瘦小的孙子,犹豫了一下,又看看那灌汤包,长满茧子的手颤抖着伸进口袋里,掏出一小塑料袋。我不知道她要干什么,拿一塑料袋干什么呢?她似乎轻轻叹了一口气,慢慢地把塑料袋翻开。小孙子注意到这一动作,欢呼起来。老奶奶把塑料袋一层又一层地,慢慢地,小心翼翼地翻开。我终于看到里面包着的是什么,是钱!也就是说,这几个塑料袋就是她的钱包。而钱包里面装的,尽是一些零碎的毛票——一毛钱,两毛钱……她又向老板娘打了个很难察觉到的手势,示意她也要买。我真的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她那点钱不知道够不够买半盒。

这一点钱,可能够他们一天吃的了!这一点钱,可能是她一上午辛苦的劳动成果!如今,她出于奶奶对小孙子的爱,希望小孙子也能享受一下一个小孩子的幸福,用了这些钱,买了这一盒包子。那一整盒热腾腾的包子,都是奶奶浓浓的爱化成的啊!

可怜天下父母心,爷爷奶奶的心也不差于父母心。

读书的作文250字普通【二】

我身边有许多普通人,有一清早在院子里打扫的清洁工;有在凌晨送报送牛奶的叔叔阿姨;有早上提着大筐小筐买菜的爷爷奶奶;还有在巷口聚在一起聊天的停车收费员……我最喜欢的是那个卖葱包桧的爷爷。

他的小摊摆在学校旁的小巷里,一辆小推车上,有一个煤炉,上面放着两块像平底锅一样的铁饼,旁边一个盘子里装着黑芝麻糖,那肯定是给排队的小朋友吃的。

葱包桧爷爷长得高高瘦瘦的,他的脸颊红红的,妈妈说是因为被太阳晒,被冷风吹的。他总是笑眯眯地说:“小朋友,现在很烫,要等一会再吃。”

有一次,排在我前面的同学,买好走了,过了一会儿,葱包桧爷爷着急地叫起来:“哎呀,刚才那个小男孩去哪儿了,我还没找他钱呢!”他跑出去,想拦住一辆刚要开走的汽车,但发现不是刚才那个小男孩,他一直重复着“我还没找他钱呢!”

葱包桧爷爷和其他的普通人一样,虽然都很平凡,但是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读书的作文250字普通【三】

??个普通的夜晚作文

从食堂匆匆踱回,我倒是又凑巧和朋友聚在一处,距离晚间的课程还有些时间,却没有闲余。然而我的朋友们却竟是停下了手,不在对恼人的书本和题集发泄了;我本是以为接下来会是讨论课上的讲义,他们总是讨论却不相互帮助,不过总归是讨论过的。今日看来是是有些不对,佳本是第一个发言的:

“不想把时间拖着过,挥霍在题目上。”

这倒是先让我想起了哪位名人的话“人生苦短,如果虚度人生却显得太长”,准备祝贺佳本学会了新的长寿技巧,还没及我开口,沈景抢了风头:

“人,要么忙着写作业,要么忙着。”

这两人同是我比较要好的伙伴,不过若介绍给他人,也只是一起上下学的对象罢,用不负责任的说法,叫朋友。佳本是一个正直的人,我看得出;他较高中生的情情爱爱和八卦闲言,更青睐所谓国家大事与人生哲学,便是一个被语文老师称为“叛逆的愤青”的思想早熟生,当然心理年龄是他自己定义的,至于是对是错,实在是没有人追究,不过他的确是说得出与众不同的新鲜话的。我们这些普通高中生在他眼里是如何不得而知,但是沈景肯定是他的克星, 沈景沈景,人如其名,常是以疯癫的外星生物的形式出现人们眼前,话痨,并且总是以教育工作者代言人的身份,回击他人尤其是佳本的言论;记得有次班上的女生写了冗长的恋爱博客,他硬是写了一篇更长的议论文“抨击”青少年早恋的行为,不过这是很早之前的事情了。

眼下两人又接起了话茬,着眼于生命不息便不止的永恒话题:写作业还是不写作业,这是一个问题。

“我的脑袋快要和这些题目一样发霉了,看看这些是个什么,谁能告诉我为什么小明会在买梨的时候混着苹果,导致最后分不清各自的价格,还有为什么我得出的结果是售价百元一斤的梨,然而小明却是如此愚蠢的存在,谁会和他一样?这种题目毫无意义。”

显然选择性地无视其他部分,沈景眼皮一跳,是从容不迫地对答:“总有你这种人买。”

由于已经习以为常,佳本没有在意“这个也是,没有摩擦的木块,谁能给我看一看长什么样?”

“如果把你的脑袋做成木块的话,本来你的脑袋就是个木头。”

“朽木不可雕也。与其说我的脑袋是木头,不如说你已经木讷到失去基本的判断能力了。”

我的同桌几近不想写了。他正在计算苹果的价格。

“……写作业是有帮助的,存在即合理,否则你如何取得成绩。”

不过话虽如此,沈景也是没有继续他的功课的。佳本也针对这一点:

“说一套做一套是所有中国人的毛病,”佳本叹了口气,抬起头试图透过天花板仰望星空,亦或是备战高考的学长,“口口声声为作业辩护,然而自己也未曾愿动笔,唉,可悲的中国学生。”

我分明听见周围同学的,尽管努力掩盖嘴巴,但是还是从夹缝中流出那如同耍猴的笑声。

“我是为了给你足够的尊重,才浪费我宝贵的时间来指点你。好好想想看吧佳本同学,想想看如何报答你沈爷爷……”

他们由默地议论转为讨论起来,说了一阵,最后把矛头指向了我。

概因我的同桌在奋笔疾书,我没有。于是我表示自愧不能集中精神自习,然而仅是被两人夺取了所谓的专注力罢。他们各自都是并不服输的,非要我给他们分个高下,论个对错,我就是这样一个角色,处于在一旁吐槽与公正裁决的边缘之间,深受别人信赖。我仔细盘算,似乎与我无关,我也不能从中得到丝毫好处,三十六计脱身为上。

于是我声称抓不住他们谈话的重点,他们是不相信的。只得当我表示两者平分秋色不相上下,应当下回再战。他们才终得罢休。相比他们,我的.想法同其他人一样简单多了,老师接下来要评讲作业,没写作业须得到走廊去罚站。像我这样奉偷懒与睡觉为神明的人,这是莫大的耻辱,而通常我的进度和我的同桌相仿:他写一句,我写一句。坐拥这样的同桌不是一件易事,班内仅有的乖孩子之一就在我的右边,也导致了我的四周时常拥挤,他们也嫉妒我的幸运,不为别的,只为能轻松地应付任务。

就在正准备将涂满我的习题本之时,前门进来了班主任,同学们便窒息了,今日的晚间课正式开始了,我同两位伙伴看着空白的习题本,愉快地站到走廊里。两人又开始相互指责,包括认为作业无能的佳本。

然后传来了乏味的铃声,这是一个普通的夜晚,并没有什么不同。

读书的作文250字普通【四】

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西方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1806年,他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此书的原标题为《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十四章,三编之前有一个“绪论”。

以下是我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一书做的一些摘录以及自己的理解:

读书的作文250字普通【五】

我们在上面已经指出,赫尔巴特在“多方面的兴趣”这个论题下阐述了他的教学理论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五个主要问题:

(1教学论的心理学基础。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里谈到教学论的心理学基础这个问题时,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有以下四点:

第一点就是什么是“观念”。在赫尔巴特看来,“观念”是意识活动的最基本的要素,同时,它也是人们认识的对象。由于他认为世界是由许许多多的“实在”组成的,而且这些“实在”的自身是不可认识的。至于人的心灵,它也是宇宙中无数“实在”的一种。这样,人所认识的只是“心灵”和其他“实在”发生的关系而构成心灵内容的各种观念。从这个角度来看,观念就是知识。他的教学论,实际上就是阐明“观念”的形成、变化和发展的原理的。但是从他的德育理论来看,“观念”所指的并非“知识”,而是人们对于事物、社会制度等的看法。由此看来,在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中,“观念”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具有多方面的内容的,应该根据他所论述的问题及其性质来判断其真实的含义。

第二点就是什么是“统觉”。从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一书中所论述的教学原理来看,所谓“统觉”,就是新旧知识互相融合的过程。可以说,赫尔巴特是以“统觉论”为根据来阐述“启发式”教学法的。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考虑学生已经获得的观念,并以类似的观念来“启发”、“诱导”其它观念的“再生”,正是在新旧观念互相“融合”、“同化”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新知识。

第三点就是关于“观察”、“注意”、“想象”、“思维”在教学中的作用问题。他从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及其对学生的观察、注意、想象、思维在教学中的见解是有价值的。他认为,让儿童对事物进行观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官能上的印象”是最深刻的鲜明的。而教师在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时,要特别注意观念的清晰性。但是,在教学中有些事物是学生看不到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除了运用图画、教具等直观手段外,要运用描述的方法,通过描述来“唤起”旧观念。在这里,教师必须“慎重注意于其想象”,特别是在美育的鉴赏活动之中,更要注意这一点。可是,要让学生掌握理性的知识,教师就要注意学生“深思”这个环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勤于用脑思考,他们才能掌握一般的科学原理。然而,一般科学原理是建立在对个别事物的认识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事物时,要有一个“层次”,则让儿童先认识个别的事物,然后把各个个别的事物“联结”起来,通过较高级的“致思”作用而认识事物的整体。

第四点就是赫尔巴特在论述他所提出的“教学阶段”的理论时,主张把教师的活动、学生的心理活动以及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统一起来加以论证。这是他在关于教学过程的理论方面应用心理学知识的具体表现。我们清楚地看到,他运用儿童的注意、期待、思维等心理活动来说明各个教学阶段的区别,其目的在于使他的教学理论具有“科学性”。应该指出,他这种尝试在教学论史上是有重大意义的。

(2“多方面的兴趣”的意义。赫尔巴特力图所教学原理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在他看来,培养儿童的兴趣,与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向学生传授知识以及正确地安排普通学校的课程这些问题都是直接联系着的。于是,“多方面的兴趣”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赫尔巴特的教学论的核心,他以“兴趣说”为中心论述了教学论中很多重要的问题。

首先,赫尔巴特说明了兴趣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多方面的兴趣”是学生意识活动的“内在动力”。他明确地指出,“因为我们有兴趣,我们内心是主动的。”这就是说,学生如果有多方面的兴趣,就能使他主动地去追求知识,这样,从学生的心理活动来看,兴趣能过渡到“”或“意愿”。同时,由于“兴趣是在注意中展开的”,于是学生就能产生“专心的活动”,一心钻研课业,使自身也“浸沉于其中”。“由于爱好而占有人的心灵”,学生就能有效地掌握知识,达到教学的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知识是在观念中摹写在它前面的东西”。各种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材、直观教具等包含着无数的观念。从赫尔巴特的“统觉论”的观点来看,在教学过程中,各种新观念被旧观念所吸收、融合的过程的各个阶段都是与学生的兴趣分不开的。人们由于对“外界实物”发生兴趣,于是“外界实物”新引起的表象与儿童意识中的旧观念就联系起来。随着儿童心理的变化,当人们进一步探求事物的本质时,兴趣得到进一步激发,而这时心智则要“静思”。由于“知识对象的范围包括自然和人类”,因而儿童的心智随着他们的学习范围的逐步扩大就涉及自然与社会的现象并探求其实质。在这个基础上,人们往往想进一步了解新的东西,“于是即从兴趣中产生”。而当人们运用他们的知识时,兴趣表现为行动。可见,赫尔巴特是根据注意——期望——要求——行动”这个发展过程来说明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的。

其次,赫尔巴特说明了培养学生的多方面兴趣与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的关系。在《普通教育学》中,当他谈到儿童的“德行”问题时,就在论述“多方面的兴趣——道德性格的力量”中论证了培养学生具有多方面兴趣对于形成学生的品格、养成“善”与“正义”的观念的意义。他认为,培养学生具有“多方面的兴趣”,这是教育目的的一个方面。在他看来,“多方面的兴趣”,就是“多方面的匀称的兴趣”,学生有了“多方面的匀称的兴趣”,他们就能够通过学习而获得广泛的知识,从而明辩“善”和“恶”以及“正义”的观念,并形成人的性格,这就是他所说的“多方面的兴趣——道德性格的力量”的内容。

再次,赫尔巴特根据“多方面的兴趣”的理论,建立了一个包括广泛学科的课程体系。他认为,“多方面的兴趣”与学科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六种:

第一种是经验的兴趣。赫尔巴特认为,“人由于经验而达到知识”,所以经验的兴趣这是知识之源。

第二种是思辩的兴趣。赫尔巴特认为,人由于“深思而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所以他特别注意思辩的兴趣这个问题。思辩的兴趣比经验的兴趣是进了一步了。他举例说,人对所仰望的天空发生了兴趣,这就是属于经验的兴趣。如果人们在观察天空的基础上,进而研究星辰起源等问题,这则属于思辩的兴趣。与思辩的兴趣相适应的学科是逻辑、数学、文法等。

第三种是审美兴趣。赫尔巴特说明,审美的兴趣是从美的自然界、优美的艺术品以及人的品行中引起的。儿童如果具有审美的兴趣,则他们的心灵就会向往美的事物。与审美的兴趣相适应的学科是图画、唱歌、文学等。

第四种是同情的兴趣。赫尔巴特说明,同情的兴趣是与人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学校与家庭都要培养儿童具有“仁爱”、“正义”和“善”的精神。与同情的兴趣相适应的学科是国语、外国语等。

第五种是社会的兴趣。赫尔巴特说明,社会兴趣的中心内容是人们所表现在对社会和国家的关怀,要教育儿童关心“社会利益”,使人们能“和谐”相处,这样,就不会引起社会“冲突”。与社会兴趣相适应的学科是政治、公民、历史、法律等。

第六种是宗教的兴趣。赫尔巴特从他的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出发,认为必须对儿童进行宗教教育,这样,人们的心灵才能“平静”。在日常生活中宗教的兴趣表现在对上帝的信仰上。家庭和学校都要通过宗教教育使“宗教观念”在儿童的脑中扎根。与宗教的兴趣相适应的学科是神学。

(3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智力。他提出了儿童各种能力和谐的发展这个问题。从《普通教育学》一书中联系到关于儿童能力的发展,问题来看,他认为,人的“天资”是人的能力发展的基础。同时,他还说明,“天资”各个人是不相同的,是“因人而有程度上的差异”的。据此,他认为,有的儿童是属于“敏捷的人”,这种人易于接受教师的教授,“心智”发展快,勤敏而有能力。但是,为了发展儿童的智力,教师对这种人要加强培养和训练。然而,他进一步指出,有的儿童的心智是比较迟缓的。对这种儿童,教师要负起责任来,对他们进行细心的教学。

(4教育性的教学。在教育史上,揭示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原理的功绩应该归于赫尔巴特。他在《普通教育学》一书的绪论、“教学”、“教学的结果”等章中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教育性的教学这个问题。在《普通教育学》的绪论中,他主要是从教师要了解教育目的和努力实现教育目的的角度来谈教育性的教学的。这样,他就把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与实现教育目的统一起来,所以,当他说明教师必须学习教育学,“精通传授知识的科学”时说:“在这里我要立刻承认,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决不是所有教学,都是教育性的。例如,为了得到收益而学习,为了谋求生计,为了娱乐,不管学习的人由此是好是坏,这里都和教育性的问题无关。” “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可见,把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这是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5教学阶段论。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第二卷“多方面的兴趣”和“教学的进程”这两章中论述了教学阶段的理论。他以“统觉论”的思想为指导,根据教师必须向儿童传授知识并引导与组织他们运用知识的要求,探讨了教学的进程以及在这个进程中的各个阶段教师的任务以及他们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的理论。他把教学划分为四个阶段,就是:“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赫尔巴特学派莱因等人,对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论加以改造,提出了“五段论”。例如,莱因的五段论就是:准备、呈现、联合、概括、运用。莱因说明,教师开始上课时要唤起学生头脑中的旧观念,使它与新教材联系起来,并集中学生的注意,为教学做好准备。然后,教师就呈现新教材,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所讲授的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的旧知识“联合”起来。第四个阶段是概括和抽象,让学生掌握科学原理、公式、规则等。最后就是让学生把掌握的知识运用于实际。这种“教学程序”当时被德国、美国等许多国家的教师接受和运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积极的影响。

读书的作文250字普通【六】

“教育者的第一门科学――虽然远非其科学的全部――也许就是心理学。”赫尔巴特提出了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也是作为教育者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的一门学科。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