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回忆作文400字(印象最深的回忆作文400字)

读书的回忆作文400字(印象最深的回忆作文400字)

首页笔记更新时间:2024-06-02 08:25:30
读书的回忆作文400字(印象最深的回忆作文400字)

读书的回忆作文400字【一】

上星期,我们学习了《十六年前的回忆》,令我深有体会。

课文主要讲了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烧掉了许多重要的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捕后,李大钊也随之被捕,但被捕后的李大钊更是沉着冷静。在敌人的高官俸禄下不收买;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不屈服;在敌人的咄咄逼问下不低头。这样做却使敌人愤怒,在1927年的4月28日,李大钊同志被执行绞刑。

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也没有什么感受,心想:不就是在敌人面前不屈服嘛!这种事迹我见多了!可是在听过老师给我们讲李大钊受得刑法时,我震惊了,这种刑罚是把竹签深深扎进肉里,再把指甲干挑下来。听着就慎得慌,要是我,肯定会在敌人准备实行刑法之前就大声求饶,透露机密;而李大钊却可以如此的沉着镇定,让我油然起敬。

还了解到当要执行绞刑时,李大钊没有惧怕亡,而是昂首挺胸的第一个走上刑场,这种是重于泰山的,是有价值的。这使我更加的敬佩李大钊。

还有江姐、刘胡兰这些人物都是为革命献身的,都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他们是伟大的!所以,让我们为了中国的腾飞,奋斗吧!

读书的回忆作文400字【二】

今天,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作文,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李大钊那颗爱国之心。

事情发生在1927年4月28日,那一天是李大钊的被难日,事情是这样的:

在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在父亲还没被捕时,他每天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地在外面为革命事业奔忙,又一次‘父亲’回来‘我’问他了一个问题,可却得到了一个含糊的回答。这一点突出了李大钊在这一段中工作紧张的程度,同时也怕泄露了党的秘密,一个慈爱和善的父亲形象,一个对待工作认真严肃的共产党员形象都集中在李大钊身上,现出了人性的彰辉。

到后来,工友闫振三被捕,暗示着‘我们’以及共产党将有危险来临。果然,没多久‘父亲’、‘我’、‘妈妈’还有‘妹妹’被捕,被捕时,‘父亲’的表现不慌不忙,一直保持着对工作的严谨态度,当法官夺下‘父亲’的枪,搜身时以及被法官带走时他视如归。

再接着,到了法庭,被审时。‘父亲’那平静而慈祥的脸,有着坚贞不屈的精神,‘父亲’依旧安定沉着并不慌乱。

后来‘我们’得知‘父亲’被害,‘母亲’因伤心过度而晕倒,几次醒来又晕过去,‘母亲’让‘我们’记住,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纪念日。

李大钊愿意为祖国捐身,也不会向敌人透漏半个字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以后要像李大钊一样为祖国效力,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读书的回忆作文400字【三】

从大年三十到初七,用了8天一口气看完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上下册,同时摘抄了一些精辟的语句,十来页笔记。感动还是感动。

陈丹青在后记中说:“真的,这本书,不是世界文学史,而是,那么多文学家,渐次围拢,照亮了那个照亮他们的人。”

这本书映照了木心的一生,一个恳切的生命用一生所感受到的。在对世界文学作品的研读过程中,木心在艺术的陪伴下度过了他的一生,从艺术中获得生命的救赎。对于宇宙而言,生命可能没有意义,生命是脆弱的,短暂的,或是瞬间的。对于一个人的自身,生命是个人全部意义的依托。

木心讲:“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这是最后一课中的一句话,现实中为艺术的牺牲更加沉重一些。真理就在那里,无法实现。或如书里所述:真理不存在,宇宙虚空。

看到最后几课,特别是后记,充满悲情、怜惜和感动。木心像一种植物,在宇宙中静静的生动开放。

我想他的一生是圆满的,他认真的对待自己,毕生与艺术为伴,如此虔诚,如此纯粹,有所得,有所乐。

艺术家必须真诚的面对艺术。如果一个人追求真,自然能多看清一些事,少上一些当,多识破些骗局,少受些迷惑。无论对错,我赞同认识真,真的东西有意义,假的东西没有意义,宅人出现的原因之一是外面的世界没有太多的意义,现实中说真话的朋友极少,人们不愿意谈论思想,观点,目标,理想,梦想。木心提到“后门通,前门不通”。这是这个时代的悲哀。木心逃到自己的世界里。

木心提倡做“文艺复兴的个体户”。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认真对待自己,心存希望,不枉此行。我想世界上有无数的木心,至少在人生的一些阶段。

新年假期,一口气读完了《木心回忆录》上下册,读到这么多真话,人生的警句,痛快!想来,在海外,木心对着一群中国画家讲世界文学史,历时5年,也是一种奇迹。人的一生中总有些经历,那些照亮生命的片段宛如奇迹。希望每个人都能抓住生命中偶然发生的奇迹,或者能将发生在生命中的一些事视为奇迹,那是一种奇妙力量。

读书的回忆作文400字【四】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当这优美激越的旋律在耳畔响起,我感慨万千。

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我们开创的?这个问题可能从一年级开始老师就在提问。老师总是一遍遍不厌其烦的告诉我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小时候一直不理解,总是以为幸福生活是本该如此的,长大一些,懂事一些后,只是懵懂的记住了革命烈士为我们开创了美好生活,却不甚理解。

下课时,没有多少同学像往常一样奔出教室,都一反常态的坐在位置上沉思。是的,这个问题在学完这篇课文后的确值得深思。革命烈士们,为什么都能视如归?为什么能忠于革命?为什么能坚贞不屈?他们是因为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所占据——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赴汤蹈火,从不皱眉;受尽酷刑,咬紧牙关;各种诱惑,一切皆拒!这正是烈士们的写实!他们的奋斗,是想让后代能有幸福的生活!高尚的品德充满了他们的心胸,他们义无反顾的为着这美好的愿望奋斗!为了后代,为了美好生活,为了革命事业,已经成为了他们心中的灵魂。

这眼前美好的一切都是革命烈士用鲜为我们换来的!我们无法报答烈士们这春天般的关怀,我只能尽自己的力,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于人民,为着烈士们的美好愿望继续奋斗。

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沐浴在阳光之下,抚摸着胸前的用鲜染成的红领巾,耳边不禁回荡起《五月的鲜花》……

读书的回忆作文400字【五】

记得两年前看一篇梁文道荐书的文章提到木心,还有照片,照片是一身黑风衣,头戴黑色的礼帽,有周润发的派头。梁文评价很高,说文笔传承古代和五四传统,西方思维和流派融会贯通等等,记不真切了,随手就在网上找了他的文章看一篇,感觉文字表述很不一样,精炼,清新。看过了,就过去了,就象风吹过脸,风过没有痕迹了,但肌肤的触感鲜活地一直在。没想到这初次的相逢还有后缘。妻子因为蒋方舟的一篇推荐文章买了一套书,《文学回忆录》,想给女儿看,跟我说作者是木心,一听这名字,肌肤生动的风掠感又回来了,兴趣顿生,拆封就稳到了我的床头。

大约两周的时间,主要是周末,断续断续吃完了,因为很好看,品味的感觉,像吃心灵的美食,是心灵舌尖上的文学史。作者思维敏捷,学养极深,激荡在页码之间,激发我脑波动荡,忘我而自在,也可以说思维浪尖的文学史。书名叫文学回忆录,贴切,或者说是他的自传,看书的过程中,木心好象在我面前,透纸背而出,脸面模糊,气息真切暖人,睿智而痴心,人生坎坷而内心浩然,可以说是木心个人的心灵史。木心说,博学是可耻的,认知是珍贵的。我看来,这博学的文学回忆录浸透了珍贵的认知。命运、痴心、执着、格调、通透、宛如上演一台希腊的悲剧。

陈丹青可以宽慰了,艺术可以长青,木心已发表了很多作品,但作品中刻意把自己深深隐藏起来,正如他所推崇的司汤达、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伟大作者所做的一样。此书一出,让爱他的人有所寄托,有所宽慰,更能立体地理解他的艺术世界,长青的艺术世界。艺术家是平面的上帝,木心是立体的艺术家。

读了一遍,回味绵久,先写下这一遍的观感印象。

印象一,两大厚册的书裸埕一根艺术脊梁“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艺术观”,这既是他评价艺术和艺术家的体系,也是他自身艺术创作的理念。抓住了本质,通透的艺术感觉就来源于这根脊梁,这一份见识让他与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交朋友,谈笑风生,他也是这样定位和表现滴。特别是在中国这政治早熟,哲学贫的国度,总是在“未知生,焉知“,“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木心的通透的宇宙观、人生观令人心生敬仰。作为中国人,我最强烈的.宇宙观触动是读和哲学有关的小说带来的,是早年读《苏菲的世界》—一本哲学启蒙小说带来的。人的渺小,宇宙的泠漠和漫无目的,循环,灭亡,所有的一切拉长了看都是末世前的景象。宇宙观其实就是无力回天,人生永远摆脱不了命运的摆布,希腊悲剧背后隐藏的永恒主角就是命运。

老子的哲学通透和悲观也是来源于这种宇宙观,宇宙观有了才有世界观、人生观、艺术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命运和悲观面前可以有许多选择,宗教、艺术、理性、乐观,都有大量的人文传统。儒家的“存而不论”也是一种态度,领袖的艺术讲话,“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都算,伦理、政治、工具可以谋生,存活,但是产生不了伟大的艺术。

一个老人,从少年就痴心艺术,志趣高雅,渴望周游世界,却逢闭关锁国文革乱世,几度囹圄,作品尽焚,年过花甲孤身一人飘零美国,这根艺术脊梁支撑他达观,认命,不屈,耐住孤独,痴心不改地创作“看不懂的““毫无用处的”(陈丹青语)。现在喜欢他的作品的人越来越多,我爱他的作品,爱他的小宇宙。

印象二,通透不隔。这种通透是透过自身多年涵养成的艺术体系和格调返观世界文学、艺术、宗教的重新整理、对比、评估、杂糅、为我所用的境界,艺术的品质和格调是唯一的标准。在他的体系里艺术性是作品存世的最重要的原因。因为艺术性,圣经作为文学作品占据重要篇幅,也源自少年时书信长达三年的探讨圣经文学性的经历。这种通透使整部书遍布古今中外艺术比较的珠玑,犹如漫步遍布珠贝的沙滩。用梁文道的话说,是“金句纷披”,句子捞出来就兀自燃烧起来。这就是见识,是披肝沥胆的认知。这种境界需要博学,但不是博学能够带来的。熔炼这见识的是头脑、心肠、才能、阅历,这一套也是他返观别人见识的认知坐标。

印象三,孤独的艺术老人。我的观感:几乎可以说孤独得只有艺术了。不知陈丹青是否有这个感觉。16岁因家庭特殊的原因遍览古今中外文学、艺术、宗教书籍,之后的阅读和创作都是在回忆,童年少年被艺术充满了。少年的异性笔友三年热烈交流的内容主要是旧约和新约的文学性,青春的风花雪月啊。然后是中国不断的运动、斗争,身陷囹圄,灭顶而来的除了孤独更是痛苦,仿佛陷入不知何时散场的悲剧。在书中他多次表达过向往外面的世界,就象他喜爱的艺术家们前往大都市流亡和生活。年过半百,终于逃亡美国,谋生之余陪伴的只有艺术,孤独到只要遇到稍可沟通的对象,即滔滔不绝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理论,可以聊上一天而不知对方的来历、背景,所有的性情、思维都献给了艺术。

陈丹青回忆木心常用的话语是:他是“玩真的”。这是木心的自述:献身艺术“牺牲功利,牺牲爱情,背叛政治,得到艺术,真的要牺牲”,“小细节上更难,要在一秒一秒消失的光阴中,保持艺术家风度,决不让步”,我想我理解了这“玩真的”是什么,这孤独就是一种代价。艺术涵养了他的浩然之气,从宇宙观到艺术观的脊梁支撑了一个艺术家立体的存在。“存而不论“的生活是取巧的,不会“真的”去什么,除了生存和占有,是生存技巧熟练而不知生命为何物的物种。

写到这儿想起了屈原列传中的一段“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艺术家的孤独总是相似的。屈原、耶稣、尼采、梵高、托尔斯泰、司马迁、陶渊明。

一种印象就留下了,风一样刮过,感觉历久弥新,一秒一秒的时间总在过去,这分秒记录给你,我的艺术家木心。

读书的回忆作文400字【六】

最近的三个月是木心陪着我走过的,那些他对于文学的见解对于文学家的个人独特认知渐渐地影响着我。谈不上改变了价值观,但是绝对是对我人生余下阶段有了很深刻的影响。那种潜移默化的文字与思想,那种真实感似乎触手可及。木心不是神,他只是个有学识有见识的智者,我们能从他的课程中看到那拳拳的赤子之心和那份对于人生至爱的执着!这是一件令人感动的事情,有时候想起来会感同身受,鼻子酸酸的。因为这除了是一种内心的信仰,更是对一种喜爱的东西的朝圣,有的时候结果其实并不重要,那个虽万人不理解甚或众人唾骂的执念却始终推着自己内心的前行。那是一种孤独静寂的勇气,那是一种百炼成钢的过程,即便结果再不如意,起码我们在探求的过程中享受过!

木心其实是个很狡黠的人,也有很强的表现欲,评价起人来嘴巴也很臭很主观,有事做事感性得很。但是这正是他可爱的地方,他活得真实,活的洒脱,有自我的认知标准,那其实才是人类普世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让他显得更加容易让人亲近。他的话语平实幽默,带着坏坏的倔强,让我起来抗拒不了。我三个月的文学征程,木心他们却足足用了五年,那种不为名利的宣泄与求知在那些年里更显得弥足珍贵!

木心是一个纯粹的人,他的人生信条中掺不得一丝一毫的妥协,喜欢就是喜欢,厌恶就是厌恶。他的做人与学问其实都是那么真诚,真诚的让我有些动容。仿佛这三个月来木心并不是一个讲述者,而只是一位无上智者同我在闲暇阶段聊人生,话家常,那种舒服的感觉直到现在依然围绕着我,让我如沐春风!

读书的回忆作文400字【七】

陈丹青愿意为了木心奔走:出两本和他相关的书——《文学回忆录》与《木心谈木心》,在木心后为他举办哀悼会,各类场合如果可以总要提到木心,在他主持下的乌镇木心美术馆也即将落成开业……如此卖力的“宣传”,让木心的影响不断扩大。

陈丹青以自身的价值和地位,足以被称为当世大师,而今花甲的身躯,为老师当“推销员”,何苦?为什么不把有限的精力用在自己身上,好登上人生新的高峰,却肯劳心劳力为木心“作嫁衣裳”?有人泼冷水,认为木心的造诣并没有陈丹青所宣扬的那么优秀伟大,认为陈将其捧得太高,言过其实。如果木心的作品真的非常优秀,便能生生不息,历史自会择取,何必辛苦树碑立像,劝世人瞻仰?

记得韩寒有篇文章,说他喜欢赛车胜于文学,理由是赛车快就是快,慢就是慢,文学无标准。似乎有理。文学的好坏,不可能有像汉谟拉比法典那样的铁律让所有人遵从。有些作品被绝大多数人视为名著经典,在有些人眼里可能不过尔尔。《诗经》原只是一本民间集,但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将它提升至经典地位,故称“诗经”。但或许在有些人眼里,那可能不过是些痴男怨女的靡靡之音。

有些问题,答案就是问题本身。你问陈丹青为何愿意为木心辛苦奔走,出书立说?只因为陈觉得木心是好的,他的作品是好的,你不认为木心好,便不能理解是为什么,而在他看来一切都自然而然。

这些让我想起《大长今》里的一段情景:郑尚宫做了一道凉菜,问大家里面加了哪些调料。今英自信满满回答:“有酱油、醋、白糖、芝麻盐和水。”郑尚宫并未表示认同,让众人都尝一尝,猜猜放了哪些调料。大家品尝过后,似乎都赞同今英的回答。只是突然,“是红柿,不是白糖,是红柿。”说话者是长今。郑尚宫露出愉悦神色问:“你为什么认为是红柿?”长今为难的回答:“我因为吃到红柿,所以说里面加了红柿。”郑尚宫大笑。

因为有红柿,所以尝到了红柿的味道,这难道是件让人困惑的事情吗?陈丹青理解他的老师木心是“天之木铎”,希望为老师出些汗水之劳,这难道是件让人困惑的事情吗?至于木心的文章中是否加了红柿,每个人的味觉不同,该如何解释呢?所以,陈丹青在做的,是想要大家能尝到里面的味道,真是件困难的事啊。

《文学回忆录》中刊印陈丹青上课时的笔记照片。我仔细看,在试图认清笔记中每一个字的时候,不禁想,木心于陈丹青究竟意味什么?意味着,从木心嘴中所说出的每句话,陈都要把它们全部记下来,因为太珍贵。我之前将木心比作苏格拉底,陈丹青是柏拉图。今天将木心比为耶稣,陈丹青是约翰。下笔至此,信仰基督者或许指责我是亵渎,其余的人可能说我比陈丹青更“言过其实”。我看来,不过是味觉不同。

读书的回忆作文400字【八】

陈丹青愿意为了木心奔走:出两本和他相关的书——《文学回忆录》与《木心谈木心》,在木心后为他举办哀悼会,各类场合如果可以总要提到木心,在他主持下的乌镇木心美术馆也即将落成开业……如此卖力的“宣传”,让木心的影响不断扩大。

陈丹青以自身的价值和地位,足以被称为当世大师,而今花甲的身躯,为老师当“推销员”,何苦?为什么不把有限的精力用在自己身上,好登上人生新的高峰,却肯劳心劳力为木心“作嫁衣裳”?有人泼冷水,认为木心的造诣并没有陈丹青所宣扬的那么优秀伟大,认为陈将其捧得太高,言过其实。如果木心的作品真的非常优秀,便能生生不息,历史自会择取,何必辛苦树碑立像,劝世人瞻仰?

记得韩寒有篇文章,说他喜欢赛车胜于文学,理由是赛车快就是快,慢就是慢,文学无标准。似乎有理。文学的好坏,不可能有像汉谟拉比法典那样的铁律让所有人遵从。有些作品被绝大多数人视为名著经典,在有些人眼里可能不过尔尔。《诗经》原只是一本民间诗歌集,但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将它提升至经典地位,故称“诗经”。但或许在有些人眼里,那可能不过是些痴男怨女的靡靡之音。

有些问题,答案就是问题本身。你问陈丹青为何愿意为木心辛苦奔走,出书立说?只因为陈觉得木心是好的,他的作品是好的,你不认为木心好,便不能理解是为什么,而在他看来一切都自然而然。

这些让我想起《大长今》里的一段情景:郑尚宫做了一道凉菜,问大家里面加了哪些调料。今英自信满满回答:“有酱油、醋、白糖、芝麻盐和水。”郑尚宫并未表示认同,让众人都尝一尝,猜猜放了哪些调料。大家品尝过后,似乎都赞同今英的回答。只是突然,“是红柿,不是白糖,是红柿。”说话者是长今。郑尚宫露出愉悦神色问:“你为什么认为是红柿?”长今为难的回答:“我因为吃到红柿,所以说里面加了红柿。”郑尚宫大笑。

因为有红柿,所以尝到了红柿的味道,这难道是件让人困惑的事情吗?陈丹青理解他的老师木心是“天之木铎”,希望为老师出些汗水之劳,这难道是件让人困惑的事情吗?至于木心的文章中是否加了红柿,每个人的味觉不同,该如何解释呢?所以,陈丹青在做的,是想要大家能尝到里面的味道,真是件困难的事啊。

《文学回忆录》中刊印陈丹青上课时的笔记照片。我仔细看,在试图认清笔记中每一个字的时候,不禁想,木心于陈丹青究竟意味什么?意味着,从木心嘴中所说出的每句话,陈都要把它们全部记下来,因为太珍贵。我之前将木心比作苏格拉底,陈丹青是柏拉图。今天将木心比为耶稣,陈丹青是约翰。下笔至此,信仰基督者或许指责我是亵渎,其余的人可能说我比陈丹青更“言过其实”。我看来,不过是味觉不同。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