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光的真实故事作文(关于童年故事的作文初中)

童年时光的真实故事作文(关于童年故事的作文初中)

首页笔记更新时间:2024-02-15 04:41:47
童年时光的真实故事作文(关于童年故事的作文初中)

童年时光的真实故事作文【一】

曾经,我被一个故事感动了,带着这份感动,我找到故事的原型,并且想把这个故事搬上大银幕。于是我制作了一个纪实短片《老人与狗》,于2007年上传至优酷网,未曾想这个短片在网络上引起极大轰动,数十万网友转发,优酷网创始人古永锵也多次发文推荐。在网络视频并不是那么繁荣的当年,短短一个多月,《老人与狗》的点击量超过千万人次,转发转载量无法统计,全国近百家媒体报道。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咨询电话蜂涌而至。老人与狗的故事感动感染数百万人,并被评为最悲天悯人的故事。

然而即使感动了无数人,这个故事还是无法拍成电影。在极为浮躁、快餐文化风行的影视圈,在名利的诱惑下,多数人都早已失去了信念!而作为少数异类影视工作者,更作为被老人与狗的故事深深感染者,我始终有一个信念:我一定要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没想到这信念一坚持就是九年,2016年,《忠爱无言》(原名:《老人和狗》在困难重重下,在各路友人顶力支持下,终于制作完成,预计2017年上映,细算下来,这份信念整整坚持了十年!

看过《老人与狗》的人,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那份感动?没看过的,不如现在就去看看。根据真实原故事改编,由谈宜之导演,著名演员高强、于月仙、李玉峰出演,并且特训超级演员“二货”倾情献艺的电影《忠爱无言》即将与观众见面。

作为非商业电影,后续推广工作仍然艰难,我们没有明星大腕助阵,没有数千万的宣发费用,也无法复制“一跪成名”,我们只能寻找与我们同样有信念的人!

只为了找寻那已被我们遗忘许久的感动之泪,只为了不让老人与狗的故事沉寂于浮躁的凡尘!

童年时光的真实故事作文【二】

6月9日上映的电影《忠爱无言》根据曾轰动网络的真实故事“老人与狗”改编,原型曾感动数百万人,被评为“最悲天悯人”的故事。

导演经过十年的坚持努力,终于将此电影拍摄完成。

影片主要讲述一条小狗因为意外,结识一位性格倔强孤僻的残疾老人,由格格不入的相互争斗,到同病相怜的息息相处,直到最后相依为命。

狗狗为老人拉车赶集修理小电器,相濡以沫,朝夕相处十余载。这是一位老人和一条狗令人悲恸的真情

童年时光的真实故事作文【三】

她生活在一个非常不幸的家庭,父母酗酒,经常争吵,后来母亲又染上了毒瘾,生活几经崩溃。一次她和她母亲一起去餐馆,那种久违了的感觉,曾经的温馨仿佛又围绕在她身边,“这一刻,我感觉母亲又回到了身边”是对她当时心里感受的最好描述,可见她内心对父母之爱的渴望。她只是个孩子,可是为什么要让她承受那么多?然而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不一会儿她母亲毒瘾又发,跑去酒吧喝酒抽烟,这一切她都看在眼里,她在呐喊,在深深的呼唤,可,一切都是徒劳。

“我相信我会成功,我仅仅只需要一个机会”,这可以看出她的决心和意志。一个柔弱之躯,却用努力争取了机会,用行动诠释了自己,她的付出超出我们所能想象的程度。“我爱我的妈妈,不管她是个什么样的人”,感动了所有人,父母之爱比山高比海深,无论他们怎么样,我们依然要爱他们,他们一样爱着我们。最后当她站在哈弗大学的演讲台时,我们更多的是敬佩和感动,她的成功让所有人为之动容。

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有梦,有行动,乐观的面对现实,最终我们一定可以实现梦想。有志者事竟成,三千越甲可吞吴。自强爱人,方可被人所爱所尊重,不要抱怨现在的不幸,要勇于面对,要勇于去改变,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未流过的手指怎能弹出世间之绝唱。我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现在的不幸将是对我们最大的历练,相信自己,相信明天会更好。

风雨哈佛梦,坎坷人生路,用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顽强不懈的意志诠释生命,绝不放弃,我们的梦就在前方,美好的明天等着我们去创造。无论现在怎样,请一定要相信通过努力,明天定会很好。


童年时光的真实故事作文【四】

我的童年是在乡下姑妈家度过的。姑妈家门口有一条小河,河边有一棵桑树。当桑树长出新芽时,我便跟着表哥身后,一一地敲开小伙伴的门,便跑出一大群的半大孩子,像一匹匹脱了缰绳的马,快乐地心灵是个说不出的大。

表哥胆大,又会爬树。常常窜到很高的树上,掏下小麻雀给我玩。还给我捕捉一种很漂亮的虫子,翅膀是银白色的,身体是红色的,还夹带一些小斑点,美丽极了。我就把这些小虫子放到一个小盒子里面,每天一大早就跑到外面接露水给他们喝。听哥哥说,这些小虫子最喜欢喝早晨的露水的。每天早晨我都会早早的起来,用小瓶子去接那草尖上的露水。但,没多长时间,这些小虫子还是被我喂了。我和哥哥还煞费苦心地给这些小虫子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要求每个小伙伴给小虫子磕三个头。小亮说,这些小虫子是害虫,了倒霉。可我却感到很难过。小亮不愿意给这些虫子磕头,我说:“你就当是我了,磕吗?”小亮脸红红的,看着我,然后就把眼睛闭上,开始磕头。不知小明从哪里弄来一团泥巴,在小亮头就要着地的时候,把泥巴塞到了下面,小亮一下磕了一头泥巴,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蝉一声声响了起来,天也一天天热了。我们最快乐的游戏便是捕蝉。大的蝉是不要的,因为那种蝉不能吃,也卖不掉。我们就捕捉那些蝉蛹,凉干后可以卖钱,也可以自己炸着吃。我是从来不吃的,据说一个蝉卵长成蝉蛹要十几年呢!我们都不相信,因为地里的蝉蛹太多了,一个洞里都可以挖到很多。要是需要那么长时间,怎么会有这样多的蝉蛹呢?小明从家里拿来一本书,果然书上就写着蝉的'生长故事,于是我们都相信了。小亮说,你知道人们为什么喜欢吃蝉蛹吗?因为吃蝉蛹可以沿年益寿,一个蝉蛹都需要十几年,你想蝉的寿命有多长啊!我们都不相信,使劲地在小明的那本书上找,但书上终究是没有的,于是我们就相信小亮的话,把捕捉到的蝉蛹先用盐水浸泡,然后凉干,在用火烤,很远就能闻到香味。他们都拼命地吃,我只是在一旁看着,那虫一样的东西,看起来怪寒碜人的!我始终不敢吃。

稻田变的一片金黄的时候,大人们便开始忙着收割庄稼了。我们这些孩子也要帮忙的,重活我们是干不了的,技术活我们不会做。我们就负责把饭送到田头,剩下的时间又可以玩了。表哥的点子最多,不知从哪里学来的,他把红薯用泥巴全包上,然后放在火里烧,等泥巴烧干,红薯就熟了。剥去外面的泥巴,红薯热气腾腾的,还带着些泥土的青香味。这东西我最喜欢,吃的也最多。

冬天的到来,着实让我为难极了。虽然可以跟着表哥无忧无虑的放风筝,但那风却让我们痛苦不堪。不是怕它的冷,而是怕它把那不知名的灰带到我们手上脚上。一段时间下来,我们的手和脚就长满了黑黑的灰,然后开裂冒出丝。乡下的冬天,洗澡是很困难的,一般都是过年前去洗一次,算是除就迎新了吧。在离我们村庄二里地的地方,有个机面房,外面放着一口大缸,是盛放柴油机循环水的,离老远就能看到热气腾腾的冒烟。那里有很多乡下的孩子在洗手洗脚。我们每隔一段时间也去一次,用那滚烫的水,能把我们手上和脚上的黑皮洗掉。

村里有个哑巴和二赖子,平时靠要饭为生,吃饱后就在水缸边洗手洗脚。他们见我就作鬼脸,口里还喊着:阿呗,阿呗!我一见到,就吓得到处躲藏。我越是这样,他们就越是吓唬我。表哥和小伙伴们说,找个机会,要教训教训他俩。

那天,又该我们去洗脚洗手的时候,离很远我就看到哑巴和二赖子也在那大水缸旁边洗手洗脚,我就不敢走了。哥哥让一个小伙伴陪我在远处站着,他就带着几个小伙伴向那水缸走去。可是,一会儿他们都笑着回来了。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把哑巴和二赖子的鞋里放上了稀牛屎。

第二天早上,我们听村里人在说哑巴和二赖子的事,说是昨晚被火烧伤了。我先是一阵子的高兴,这下没人吓唬我了吧,但又疑心是他俩因为没有鞋穿,烤火所致的,心里一直惴惴的。

 

童年时光的真实故事作文【五】

《忠犬八公》:我就在你身边 看过《忠犬八公》以后,脑中不由冒出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墓志铭,上面写道:“我就站在你的身边像你一样地活着。把眼睛闭上,目视你的内心,然后转过脸,我的身体与你同在。”我想这一段人狗奇缘大抵也可以用这样的碑铭做个纪念吧。 八公的故事原型来自日本,它是日本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忠犬,它由东京帝国大学教授上野英三郎驯养,每天八公都会接送教授上下班,1925年5月,上野教授去世,八公依然每天去车站等候主人的归来,直到它去,“忠犬”的美誉名不虚传。也曾有人提出八公去车站仅仅是为了获取食物,但是更多的人都宁愿去相信美好,即使这份美好并不完美。 1983年,日本以八公的故事为原型拍出《八公犬物语》,09年美国翻拍为 《忠犬八公的故事》,两部影片的编剧都是新藤兼人。新旧两部片子拿来比较,老版的显然更加舒缓、沉静,但在某些情节处理上并不圆满;新版的则在温情的同时更多份活泼,而且在细节的处理上更胜一筹。

旧版更加注重对家庭、人际关系以及日常生活的呈现,比如拜年时的说唱、教授的葬礼等。在八公与教授的关系处理上,并没有用两者的动作上的亲密来表现,而是更多地将两者的关系融化在日常的生活中,比如教授带上八公去逛街,在这条街上,商铺的叫卖、邻里们互相的问候等对日常生活的呈现都符合现实生活的真实与平凡,而且符合东方含蓄的审美习惯。又如教授为八公捉虱子,而后与它共浴,极富生活情趣。旧版中,有教授去世后八公在灵堂上哀号以及拉断锁链追逐灵车的情节。这一情节可以理解为八公对它与教授间的情感的释放,场面感人至深,但问题是这一情节显得仅仅为煽情而刻意为之,从剧情结构来看它失去了合理性,因为既然八公已经知道教授去世并被埋葬了,那它也就没有了守候火车站的必要,为了显示它的忠诚,它完全可以去守陵墓。这一情节并没有出现在新版中,所以新版中为显示八公忠诚而设置的等候就显得合情合理,而且使感情慢慢积淀,最终在八公在等待中去的而达到高潮。 新版有突出的几点变化,这些变化使得八公具备了更多的人性色彩,同时也展现了西方人将狗作为家庭一员的普遍看法。首先是,用黑白影像展现八公的视角,这些部分并不多,但是却为影片的风格和八公的塑造增色不少。主人生前,八公的视角活泼可爱,而且黑白与彩色相得益彰,将生活中的情趣完整的展现出来;主人去世后,八公眼中黑白的世界则增添了几分悲情,也契合了后半部分深情沉的风格。其次,增多了人狗之间动作的交流。理查·基尔每一次出现,八公都会兴奋地扑向他,相比之下,旧版里的八公沉静的'多。

人狗之间动作的交流,使得影片在前半部分更加活泼,这与后半部分的深沉形成对比,使前后剧情更具张力。而且这样的处理也符合好莱坞动物题材影片一贯的传统,诸如《马利与我》、《101真犬》、《猫狗大战》、《我为玛丽狂》、《超狗任务》等等影片中,狗都那么爱折腾,这也反映了好莱坞此类影片活泼的风格。更值得注意的是新版增加了狗狗捡球的情节设置,这个细节设计的相当好。开始时八公从来不去捡球,一则表现了它与生俱来的特殊性,二来展现了教授将八公看作是家人而非摇尾讨食的宠物,这样使得两者间无法言说的感人关系具备了合理性。而且,并不单单局限于此,这一情节的设置还为八公的“预感”作足了铺垫。教授临前准备去上班,而八公仿佛预感到了什么,它表现异常,叼起小球要与教授玩自己不感兴趣的捡球游戏。当我们看到教授去世才猛然发现,八公异常的举动背后是不舍的至深情感。 类似于《忠犬八公的故事》这样表现人与动物间情感的电影有很多,比如《人狗奇缘》《导盲犬小Q》《狗狗和我的十个约定》《心动奇迹》《小猫奇缘》《狐狸与孩子》《马利和我》等等,提到诸如此类表现狗、猫等动物的电影,我们通常直接想到的是日本、韩国、法国、美国这些国家的电影。总结这些国家的动物电影我们会发现一些特点。日本的此类电影通常会注重表现人与动物的亲密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呈现主要来自于对日常生活的表现。

法国的一些电影更加注重对动物本身的表现,人往往处于辅助的次要地位甚至不会出现,影片会通过极其简单的故事,借对动物种种生活场景的表现,展现动物富有人性的情感。美国的此类影片常常活泼热闹,侧重去表现猫、狗等作为动物的可爱的一面,所以常常会发现在美国的这类影片中,动物完全可以置换为一个年幼的孩子,比如《马利与我》,把马利置换成一个年幼的捣蛋鬼也非不可,同样,《小鬼当家》也可以成为《小狗/小猫当家》,因为这些影片所遵循的通过一系列的误会、巧合制造娱乐性的方式是相同的。

反观中国在此类题材上的创造,显然存在一些差距,甚至可以说在中国完全就没有成熟的动物题材影片。记忆中的有《犬王》、《狼牙历险记》、《赛虎》,而且都是80年代的老片子,且都是一些将严肃的斗争甚至战争加在本应有更多温情的动物身上的电影。通过这几部电影可以发现,中国的狗狗十足的可敬,但完全不可爱,因为它们被过多的加载了道德感。可敬而不可爱可以说是中国此类电影的写照。比如《赛虎》里跟地主恶势力斗争,《狼牙历险记》里与犯罪分子周旋,《犬王》更使直接参与抗日,我们觉得这些狗并不可爱,而更像是英雄人物的化身,或者说而更像是二郎神的哮天犬下凡,它们永远神勇无敌,嫉恶如仇。我们过多的将道德感赋予它们,甚至将正义与非正义的问题让他们选择。当然,这并不是要否定这几部作品,而是说在当今中国电影缺乏新的类型的情况下,应当出现一些具备商业性、娱乐元素的动物电影。 我在想我们是否有太长的时间被日本、韩国、美国的猫猫狗狗感动、逗笑,何时我们可以抱着自己的狗哭一场。进来,关于《反虐待动物法》讨论正酣,希望这样一个关于动物的全社会的讨论可以对电影中动物的展现有所启示,希望中国可以诞生动物题材的好电影。

童年时光的真实故事作文【六】

影片的开始是一条小狗被运送到了一个陌生的车站,它无助的看着过往的行人,直到主人公帕克先生看到了它并带回了家。帕克先生收养了这只小狗并叫他“八公”。前半段是帕克和八公温情的日常点滴,每天早上八公送他上班,五点准时在车站等他出来,帕克先生为小八按摩、刷毛,这一切都这么开心。然而,就在小八第一次捡起球时,剧情大转折。正如剧中所铺垫的“如果它捡球了,那就一定有捡球的原因,秋田犬是不轻易去做这种事情的”,本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却不曾想这是他们俩最后的暖心互动。是的,帕克先生就这样突然去世了,然而八公并不知道,它依旧每天去等,凝视着那扇门,期待听见一声“Hachi”。寒冷的大雪天它是卧在车底的,吃喝是小贩们提供的,多少次的失望都没有打击它的意志,记者和小贩都是对比,浮躁的人心抵不过忠犬坚定的内心。日本人对八公讲:”八公,我知道你的感受 ,但是, 我们的朋友不会回来了, 如果你要等他, 就应该一直等下去 ,你想等他么 ? 人生还很漫长啊。“的话+四季变换+坚定的眼神+失落的背影,每次看都哭的不行,太戳泪点。

任何人或是事物都不能阻止八公,唯有亡。

结局八公终于“见到了”那位久别的故人,然后静静的闭上了双眼,这样升华的一笔,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是它选择了他”,小八和教授都是幸运的,教授心地善良,性格温和,八公忠诚陪伴如友,彼此的相遇是最好的。

八公是日本的“秋田犬”,你或许很难想象这是有真实存在的故事,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的是,日本人的武术道精神是深入骨髓的,像是把忠诚刻在日本人的心上,他们永远效忠于自己的天皇,甚至有时候是不明是非对错的盲从。宁都不会背叛天皇和国家。或许这就是八公如此坚持的原因之一吧。

借用影片的一句台词:“忠诚的意义在于我们不应该忘记爱过的每一个人。”愿所有人共勉。

童年时光的真实故事作文【七】

与巨制大片相比,电影《忠爱无言》的卖相谈不上卖点,甚至可以说不够惊艳。但是观看的过程莫名戳到内心的触动。多数导演会因为它没有商业价值而放弃,这个导演为它坚持10年的筹拍,由此可见,也许里面有某种强大的感召力促使他完成这部作品。看完电影以后,我也终于懂了!

即将于近日上映的电影《忠爱无言》是个真实的故事,根据现实改编,讲述了一个老人和狗相依为命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部作品看似情节很简单,却涉及到人性、思想、道义等多个方面,透露出社会的许多憋屈和陋习,但是整部电影并没有特别强调人性的邪恶,相反展示了温情,可以说是一个叙事高手。观看《忠爱无言》的时候,难免会拿它和《百鸟朝凤》做比较,同样是情感电影,后者强调技艺传承,前者完美阐释了人和狗之间的无声的倾诉。

《忠爱无言》叙事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拍出了最原生的情感。镜头一开始介绍人物出场,通过几个细节,让人感觉到了男主的别扭。他爬在床上,什么也不爱说,行动迟缓,眼神无光,似乎厌烦了一切,对什么也不在意。说实在的,这样一个潜藏着巨大负能量的中年老男人,第一眼给观众没留下什么好印象。

《忠爱无言》在主情节线是从辅情节线中延出来,逻辑关系自然、流畅。片中弟弟竭力周旋的家庭关系中,哥哥寡言,弟妹大嗓门,成员之间一直存在着失衡的状态。一直到小狗意外的出现,男主通过对小狗的训斥引申出来了他内心的焦虑、不满与愤怒,在叙事设置接地气。虽然电影演的是人类,但其实你能悲凉又真切的感觉到:人的命运也是一部丛林法则。电影不仅是弟妹带着有色眼光看残疾人,周围的人也是如此,欺负残疾似乎理所应当,男主角也逆来顺受,只有名叫“二货”的布拉布多狗不能苟同。这个强烈的对比也为后来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在人物刻画上,电影特别采用了土里土气的乡话来衬托人物现状。比如,弟弟推哥哥摆摊,哥哥选了一个偏僻的地儿,弟弟问:这人少吧?哥哥说:这地方不“挡害”。“挡害”这个词源自东北,表示碍事的意思。这样的语言特色不仅能反映人物的阶层,同时也暗示了地域对人的影响。然而电影里并不单靠人来演出这段感情戏,狗的表现也很突出。比如有的人不想哥哥在其门口摆摊,对他又是羞辱又是恐吓,而布拉布多狗则用眼神和大叫声还击。狗不仅和男主角同吃同睡,他们还一起上街摆摊,一起返工回家。狗是一个遗弃狗,人也是一个遗弃边缘的人,人和狗之间惺惺相惜。无论是狗的刻画,还是人的刻画,都蕴含量了无限的情感。

电影最让我感动的是片尾。一条狗的命对于人来说,可能是一个插曲。对于没有人愿意倾听诉苦的老人来说,它意味着另一半的灵魂伴侣。在老人的记忆里,曾经有一个小芳的女孩爱过,影片没有交待小芳消失的原因,从只言片语中能感觉到这种遗憾与思念。在“二货”生命走到尽头时,老人大胆的为它点播了一首《小芳》。看着收音机,看到点播歌曲的情节,我想起了小时候,80年代点播歌曲是一种很流行的表达方式,那个时候我还上学,那时候心洁白的像一张纸,现在心像一盘剁得稀碎的饺子馅。透过电影想起曾经一些最初最纯粹的情愫,理论上,人在感情脆弱的时候应该最先救助家人,但实往上往往相反,我们把自己包装的太紧了。我想狗是听不懂主持人这段广播的,但这并不妨碍老人为狗做的一切。在他的角度,低调沉默减少别人的注意力才是最佳生存哲学,但是“二货”的时候他硬是高调的要把它埋入祖坟。我知道,这是他反抗这个歧视的`第一步。虽然这一步看起来并没有走太远,但终究是把他从卑微中唤醒了。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