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单元作文预习(五年级第四单元该怎么预习作文)

五单元作文预习(五年级第四单元该怎么预习作文)

首页笔记更新时间:2023-11-16 02:16:33
五单元作文预习(五年级第四单元该怎么预习作文)

五单元作文预习【一】

当我闭上眼睛,头脑里浮现的竟是我的数学启蒙老师——陈老师,她是多么的严厉,她又是多么的温柔。

陈老师不高,略微显瘦,脸上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的眼镜。陈老师经常把那头乌黑的头发扎成一根辫子,我们一直以为她很年轻。今年教师节,学校给教龄30年的老教师颁奖献花,其中就有陈老师,我这才意识到,陈老师已经不年轻了。

陈老师非常严厉,从不宽容每一个拖欠作业的学生。去年开学第一天,我没有认真检查作业,结果数学作业漏了一道没写。第二天,组长收作业时,我这才发现自己欠作业了。我抱着侥幸心理,把作业交上去了。

第二节体育课上课了,我和几个欠作业的同学被叫到办公室。陈老师问我们为什么欠作业,我们支支吾吾说不出口。陈老师的脸沉了下来,两道严厉的目光从我们脸上扫过,我们的脸一阵发烫。陈老师用严肃的口吻地对我们说:“这才开学第一天,你们就欠作业,我不罚你们,你们以后还会接着写完作业不检查的。”陈老师停了一下又说:“你们这节体育课就不用上了,先回教室把作业补起来给我检查,如果还写错,就要罚抄十次。”我们像获得赦免一样,赶紧拿回自己的作业本,兔子一般跑回教室补作业。

当我们把补好的作业拿回来给陈老师批改时,老师一边批改一边满意地点点头,说:“看来还是知错就改的好孩子,这次原谅你们了,以后写完作业要记住检查。下次再欠作业就要罚站了。”我们把头点得跟鸡啄米似的,心里提着的大石头终于放下了——我们又可以回到操场继续上我们最喜欢的体育课了,陈老师还是挺不错的。

陈老师其实也是一个很温柔的老师,她非常喜欢同学们下课去找她问问题。陈老师还特别关心我,每当课堂做练习时,老师总会走到我身边看看我写得怎么样,课堂上她也经常叫我起来回答问题。每当有一两道难题时,老师就会把目光投向我。我在老师的关怀下越来越喜欢数学。

今年,陈老师没有再教我们了,她又去教一年级了。我心里好不舍得她。每当我在学校里遇到她,我总会说一声“老师好!”

难忘我们既严厉又温柔的“双面”陈老师。

五单元作文预习【二】

预习,作为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如何才能确保这一环节在不断创新中提高效率,以下几个金点。

一曰立足点。高效课堂的预习,不是一般意义的“同学们,请自己先看看。”“把不懂的内容圈圈、点点、画画。”也不是“找出自己不会的问题,为教师讲做好准备。”而是,立足于学生原始“学习权”的归还,是基于问题解决的、深入的、系统的自主学习。高效课堂不主张预习为教的“二传”“留后手”,而是,凭借预习,让学习直接发生在学生身上。

二曰时间点。在侵占学生课余时间成为习惯,甚或,靠占领学生课余时间,标榜对学生“负责”的当下,高效课堂旗帜鲜明的主张,预习的法定时间点应该在课内。诸如,课前有预习,课后有作业之类,都是对高效课堂的亵渎。谁英雄,谁好汉,课堂效率比比看。高效课堂之所以要高效,其实质还在于把课外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

三曰关键点。当我们强调“学”的时候,并不是在否定“教”、限制“教”,而是,呼唤“教”的转型,即由前台,转到后台。当下的情况是,不少教师进入课改之后,遭遇“后台的迷茫”,有些甚至患上了“后台失落症”,继而发展为“后台不作为”。预习效率的高低,关键点就是后台的“教”要为前台的“学”提供知识建构的“脚手架”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纵观课改现状,“怎么学”的缺失,充分印证了“后台不作为”的无奈。

四曰增长点。预习要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学”。高效课堂的“学”是个多元的概念。一“学”是“三学”,即“独学”、“对学”、“群学”。其中“对学”、“群学”就是合作学习。合作即生成,生成即增长。合作以“独学”为基础,“独学”的充分,才能确保合作的`有效。合作的具体操作,要按照学习的需要选择或“对学”,或“群学”的形式,切忌一味追求“大呼隆”。

五曰创新点。预习环节的创新,需重重点关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实现预习操作从“试题化”向“问题化”的转型。要回归课堂的问题本位。二是从学案预设问题牵引预习,向学生自主生成问题预习转型。发现问题就是发现发展空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条件。从提出问题,再到“我的问题我解决”,实现从自主提问,向自主解决的学习飞跃。三是从目标认定,向生成目标转型。既然作为预习目标,就不应该成为教师的专利。三维目标也不应该仅仅是教的概念,要逐步变为学的概念。课堂的经典开场白应该是:“同学们,今天咱们应该学点啥?”

五单元作文预习【三】

漫画只能带给我们欢乐吗?不,不是的。漫画能在带给我们欢笑的同时,带给我们深深地思考。

周末,我无意中翻开了许久没看的《父与子》漫画集。看着看着,我忽然被一篇名叫《这下足够了》的漫画吸引住了。漫画讲述了:一天,父与子来到河边打水漂。玩了一会,河边的石就全被父与子扔进了河的“肚子”里。父与子垂头丧气地回家了。晚上,父亲睡不着觉。他想:我们明天还要去河边玩。可如果明天要是河边还没有石子怎么办?要不然现在趁儿子睡觉,用单轮车把院子里没用的'石子运到河边?好!就这么办!既能收拾院子又能让儿子开心,真是一举两得!于是,父亲悄悄起床,推着单轮车,把自己家院子里的石子一趟一趟运到河边,累得父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第二天,父与子又来到河边打水漂。当儿子看到爸爸昨天晚上的劳动成果——“石子山”——不过他并不知道这是父亲干的时,高兴地跳了起来,父亲也开心地笑了。

放下书本,仔细想想。在生活中,父亲是家里的靠山是房子上的房梁。是父亲,撑起了家。而我们,作为孩子,又能为爸爸做点什么呢?其实,只要在爸爸去上班是说一声“爸爸,祝您工作顺利”爸爸就会带着愉快的好心情去上班,而且工作十分顺利;爸爸下班回到家,说一声“爸爸,谢谢您”就能让爸爸一下子消除一天的疲劳。

自从看过《这下足够了》我更加理解爸爸了。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