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从前有一座大山写一篇作文(从前有一座大山的作文100个字)

用从前有一座大山写一篇作文(从前有一座大山的作文100个字)

首页笔记更新时间:2024-03-01 12:45:16
用从前有一座大山写一篇作文(从前有一座大山的作文100个字)

用从前有一座大山写一篇作文【一】

我们的从前,也许你已经忘记,可是我没有忘。

那是2009年的夏天,时间狠久了吧,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你们家楼下。那时候发现你好可爱,虽然不是非常的高,但是很讨人喜欢,就这样我们认识了。我们认识以来关系很好,我已不高兴了就去找你诉说,我抱着你哭过,我们笑过,在这段日子我一直依赖你一直把你当哥哥看待,后来就慢慢的叫你哥哥,说真的.我喜欢过你,可是我们的关系不同。所以我不敢去给你表白,也许你有爱的女生可是我又怕受伤害,我好纠结。慢慢我们关系淡了,没有天天黏在一起了,学校也都忙了,就这样到了20XX年的冬天,和往常一样我放学回家,我在我家后面碰到了你还有几个不认识的哥哥,后来我们玩的很好,有一个让我做他的妹妹,我也没有想太多我就做了,可是后面你就不理我。慢慢我们疏远了,直到20XX年的3月多我知道你在躲我,不想见到我,我当时就哭了、、毕竟你是我以前最依赖的人,你生气了你不理我了到后面又一次QQ上聊的时候你既然说我们以后就是陌生人,说不能再原谅我,我知道是我的错,可是没办法,我已经错过了!再后悔也晚了。

没有办法,我只有说以后你的生活我不会再进入,慢慢的眼泪就滑落。我们第一次当陌生人那样擦肩而过的时候你已过去我家哭了,没办法是我在自作自受。也许现在你非常恨我,你根本就不知道你对我有多重要,就这样我们分开了,现在我也有我真的爱的男人了可是我生命中少了一个可以让我依赖的哥哥。

我用这样的方式大概描述了我们的事情,用这样的方法来回忆我们的从前,用这种方法向你道歉。

哥哥,对不起。。

昆,如果有一天你能看到这篇文章但愿你能明白,但愿你能原谅我。

哥哥,我用记叙文描述了我们美好的从前!

用从前有一座大山写一篇作文【二】

春日下午,和一群爱好教育的小伙伴,集聚在星荟中心,观看一部纪录片《把一座城市变成一所学校》。

看到标题,我联想到学校的操场,科技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儿童博物馆,公园的游乐区域,还有各种剧院和展览。能把一座城市变成一所学校,这座城市一定很有她的魅力。城市里头,一定有吸引人,并引发好奇心和想象力,增长见识。这是我看纪录片前的猜想,带着这样的前置预设来观看纪录片,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但看完之后,我的认知却被打破了。

原来这是24位教育者以学习者的身份,在一座陌生的城市东京,用小组共学的方式,进行自主的探究式学习。这部纪录片,就是记录这个过程。

01团队中没有张力是有问题的

早在这24位教育者出发前,他们在线上开启动会的时,顾远老师就已经抛出了一些词,例如张力,迭代,升级等。这为后面的东京之旅埋下了伏笔。

什么是张力?

张力,物理学名词,指物体受到拉力作用时,存在于其内部而垂直于两邻部分接触面上的相互牵引力。也表示矛盾或不相容。

有一个小队,在学习之旅中,团队成员之间配合很好,大家相互理解和体谅,没有发生矛盾。周贤老师发现没有张力的时候,觉得这是一个问题。原因在于没有张力,意味着大家都处于舒适圈,没有去挑战自我。没有找到关注点。人性的本能倾向于回避冲突。在一个比较互补的团队里面,成员之间相互体谅而迁就他人,表面呈现一片和谐状态,都意味着大家习惯待在一个让自己感到舒适的空间里面,因为害怕冲突和矛盾,害怕关系的破裂而不愿意去挑战彼此。

但实际上,张力是一件好事。因为张力,意味着大家对于处理某件事情有不一致的想法和意见。或者是他人的观点影响其他人的利益,或者和他人的任务产生矛盾。有张力,意味着暴露出问题。暴露问题的本身就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这意味着可能会伤害到另一方的利益。这就意味着利益双方之间需要找到彼此能够妥协的平衡点,找到最佳解决问题的方式。

而联想到教育,没有张力的教育譬如冰山之下的隐患,其结果不亚于泰坦尼克号撞击冰山而导致沉没这般剧烈。20岁的中国学霸张一得从小活在父亲的期待下。父亲在离婚后,为了能够给张一得提供更好的教育,从而卖掉广州市中心的房子,而搬到郊区,放弃高薪,含辛茹苦,费心尽力养育孩子。张一得也非常有出息,一路私校上来成绩都名列前茅,最后前往美国名校深造。然而,这个聚光灯下的孩子,最后选择了自。究其与原因,不排除是因为他一直以来,活在父亲的期待里,因而不愿意真实表达自己,害怕张力,害怕矛盾,害怕亲人的失望,害怕暴露问题,而默默自我承担。一根弦绷得太紧就容易扯断。最后结束年轻的生命。

暴露张力,意味着暴露问题,看到问题,才能够有机会去解决问题。因而,将张力看作是解决问题的时机,这是个体和团体彼此的共同进化和成全。

02好奇心打开无限可能

当成人有了儿童般的好奇心之后,学习就打开了无限可能。

在电影中,有一个镜头特别让我印象深刻。有一支队伍,他们在东京的街头闲逛,突然间看到有一扇门特别低。他们感到特别好奇,为什么这扇门那么低呢?队伍中的其中一员就在门口拍了一张照片。回到驻地后,队员上网专门查资料,发现原来是因为在日本的秀吉时代,收税是按照门的大小来收的,所以家家户户的门都做得很小,以此来降低税收。

你看,当成人有了儿童般的好奇心之后,知识就来了。而且这样的知识,无论过去多少年,都不会忘记。相比于出现在课本当中的一句话,或者一幅图被动接受而言,好奇心驱使之下的发问,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更有易于学习的发生。

体验式教学的魅力之处,就在于启发人的思维。学习的本身,是一件其乐无穷的事情。学习的.内容,也不应该局限于书本。毕竟,班级制的学习方式,有点像工厂里的流水线,完成一个组装,于是传送到下一个步骤。我们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初中,高中,最后到大学就是这样的一条流水线。有些人进不了高中,就可能直接进入技校。学习的目的,最后成为国家的劳动生产力。

然而,当下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就业环境也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变化呈现了很多不确定的状态。对于学生而言,除了掌握基本的知识以外,也需要训练技能,并且将知识和技能进行迁移,最终变成可以应用的能力。而雇主也会更加看重候选人的领导力,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而这些,不是单一的课堂学习就能够获得的。培养未来可以应用的能力,需要当下的孩子,保持好奇心,去进行体验和探索,在过程的经历中,收获认知,技能,体会,从而迁移和应用。

好奇心打开无限可能,孩子的课堂,不仅仅在教室,还在家庭,社会和世界。

学习在窗外,他人即老师,世界即教材。

03学习的过程要被看见

《把一座城市变成一所学校》的纪录片中,淼淼所在的那支队伍,从一开始到东京那天晚上去住宿周边踩点,就发生了一些不愉快。淼淼想要去看墓地,楠楠想要了解周边环境设施。一个追求精神层面的体验,一个注重事物的实用性。团队在东京的第一个晚上,就开始了意见不合,张力就此产生。

小组复盘的时候,其他组都很顺利。唯独他们这一组,感觉学习体验都进行不下去了。这也为后来他们的第一天东京之旅,埋下了不愉快的伏笔。果然,小队们因为意见不一致,原来的站会应该是简单复盘和执行下一步计划的,最后变成了矛盾加剧的发泄大会,并因此耗费了游览时间,同时也消耗团队成员精力、体力以及升级负面情绪。

在当天晚上的复盘中,他们将张力暴露出来,在导师们的引导下,敞开心扉进行坦诚沟通,并达成了下一步的共识。在第二天出发前,他们共同约定规则,并积极践行。第二天的行程游览起来,相对而言,就更加流畅了。其中,有一个小插曲是淼淼想去看女仆咖啡馆,遭到了团队成员的反对,大家觉得这多少有点色情,少儿不宜。小组讨论到最后,达成共识,他们先游览整个地区,了解下大体情况之后,再来决定要去哪家。等各自分头行动,他们再聚集在一起,进一步讨论要去参观考察地点。淼淼还是坚持他想要去女仆咖啡馆,并得到了几名团队成员的支持,而另一组选择去了其他地方。

结果,那组去了女仆咖啡馆的成员们,完全打破了对于女仆咖啡馆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女仆咖啡馆就是一项新兴的行业,是一种次文化。其餐点内容类似咖啡店。服务人员穿着却源自于19世纪维多利亚女王时期的女仆服务而已。经历打破认知。

对于选择是否去女仆咖啡馆这件事情的本身,其实折射的是,团队成员的需求被看见。这是释然张力的一剂良药。人和人之间的冲突,来源于意见不合,没有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因而导致了矛盾冲突。而这次的学习之旅,从有矛盾,到矛盾升级,到最后沟通设定规则,看见需求,满足需求,无不在传递着学习的过程要被看见这一真谛。当然,还有不要轻易对一件未知的事情下定义。

04写在最后

《把一座城市变成一所学校》,是一段看不见的学习之旅。他们没有课本,教案和教材,没有固定的上课时间。然而,他们的学习却在真实的发生。这段旅程,就是课本,东京的街头就是课堂。他们在游历的过程中,与当地人聊天,了解日本人如何看待美,原来美就在每个人的心里,要用心感受;他们了解匠心,原来匠心就在于几十年如一日,忠于自己所爱,并发挥极致;他们遇到冲突和张力,通过复盘讨论看见,而化解矛盾;他们担心完成不了任务,后来却无心插柳,柳成荫。

顾远老师说:教育者未必就是好的学习者。如果我们想要把自己认为的好的教育、好的学习方式带给更多的学习者,那么我们作为教育者,自己首先就得体验过这种学习方式。

一个有生命的组织,自己会生长。土壤环境到了,自然就会生长。学习也一样。学习就在路上。

用从前有一座大山写一篇作文【三】

二十岁那年,为了能准点给你写好留言手札,熬夜写了很久很久,不是写不出来,而是想写的太多。写的多了,自然口水话也就多了,于是乎我写了又删,删了又写,想要留些精华,想要写些自以为是的经典语录,以至于当二十一岁的自己拿起这份留言时,不会充满嘲笑的看二十岁。你知道的,有时候你越想把一件事情做好,它就越不能如你所愿。我妥协了,还是用碎碎念和二十岁的自己说了声再见。那时写的是手稿,然后用键盘一字一句敲上去的。

当时的我,是用了心的。

当时的我,心里也曾有一场海啸。

可是海啸静静的,没有让任何人知道。我也以为时间长了,就会把它忘了。

那个时候,我总是在不同的角色中转换,在转换中渐渐的适应,在适应中渐渐的学会了随遇而安。每天,重复的走那条水泥路的小巷,重复的路过那个孤独的邮筒,重复的买同一个阿姨卖的早餐,唯一的不同,就是水泥路会留有不同颜色的落叶,会有垃圾车留有的车辙,会有不打伞被淋湿的邮筒,还有卖早餐阿姨不同的发簪。每天这样重复到三十岁。我原本是这样以为,我就这样一直到三十岁。重复到自己以为会忘了曾经心里的那场静静的不为人知的海啸。

但喜欢星空的人,总爱追逐那颗星星;等日出的人,等的都是黑夜过去。等春暖花开,等灯火通明。如果能等到自己想要的,那就没有浪费时间。而我是一个性子急,最是一个等不得的人,没有才华,没有抱负,没有任何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谋略。我本贫穷,但我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出身或是其他自身条件而感到自卑。我从没敢说自己有骄傲的一生,但至少我希望我余生几年,或者几十年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阿门说众生皆而平等,其实,平等的是同样的`拥有生命,拥有相同的二十四小时。可从来没有人说它是公平的啊,如果你站在天平向下的一端,那么你就要使个劲往上爬,显然你是爬不平的,但至少不会让自己的相太难看。

所以我得感谢自己一直以来凑足的好运气,让我这条二十一岁安安静静的咸鱼从泥水塘跳到了二十二岁的清水河。感恩山川银河,感恩世间万物,最最感恩的还是二十一岁的自己。让自己踏在了另一片炙热的土地上,洋洋洒洒的迎接了既旧既新的自己。

这时候我才想起了史铁生的一句话:我什么都没忘,只是有些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不能想,却又不能放。

而那些不能放的,也恰是说不出口的,比如那年心里的一场海啸。比如社会这井然有序的幸福。比如儿时的雨打湿了穿着破旧的胶鞋和补丁的衣裳。

然而人总会遇到自己的瓶颈期,有些人的瓶颈期是一阵子,而有些人的瓶颈期是一辈子。我想让自己的这段时间快点过去,因为真的太难受了。于是我发奋的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打羽毛球,跑步,疯狂的跑步,给自己预订三公里,我就想既然已经跑了三公里,再跑一公里就能打破自己先前的记录了,跑到四公里,我就想,再跑一公里我就能凑个整数了,跑到五公里,我就想,再跑一公里我就能获取app上的奖励了。好傻,跑步就是单纯的为了app上那虚假的奖励,我想我在某些方面是有阿甘精神的。虽然我与阿甘完全不能相提并论,但是我想着,流汗也许能洗去这段时间的被生活支配的恐惧。当然还有猝不及防的牙痛和人生的低迷。显然有时候,是自己太把自个当回事了,于是真的以为二十二岁的的自己有五十岁的慌张。呵呵。只希望二十三岁的自己不要见怪。嘲笑的话也希望是善意的嘲笑。

最近闲淡的时间很多,看了《皮囊》这本书,忘了是哪位朋友推荐的。很平淡的文字,讲述了一系列刻在骨肉间的故事,蔡崇达说的很对啊,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有些情节看完我是泪流满面,当然是悄悄的没出声流泪的那种,眼泪当然是真的眼泪。然后我想回十岁的家。末罢,想起了我那还未完成的小说,也不知得等到何年何月去了,每次我总是有各种理由万般推辞,所以我也不知道豆子和黄牛到底结局会如何。

最近还看了《遗愿清单》这部电影,我想,如果有一天我也将,当然,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个过程,那么我会好好爱那些我还没来得及爱的人,再列一张清单,做那些一直渴望但来不及做的事。比如坐一次很高很高的飞机,骑一次《还珠格格》里面的那种跑很快又听话的马,看一场周杰伦的演唱会,和大家一起干吼到喉咙沙哑,去一趟香港看看包租婆的头发是不是真的那么卷,周润发赌钱是不是真的那么神,再去一趟日本看看日本人是不是像历史那样生性恶劣。嗯,暂时就差不多这些吧。但首先是要挣充足的钱,一部分给自己生存,余下的给母亲。

三月,明明是有物语的。

而我听到的是雨声。记得小时候我是喜欢下雨,下雨的时候婆婆可以不用去地里忙作,她可以在家里戴着她的老花镜绣她最喜欢的鞋垫,尽管每一双都是给我们绣的。

现在下雨了,却再也看不到那穿过慈母的线和时而抬头冲我微笑的波浪纹。讨厌女生这随时触及的感性。。。

后来,我才渐渐发现凉白开喝下去更为干净,半夜写出的文字最有味道,清晨那碗粥暖胃最为舒服,痛极后孤立无援的想法更为成熟,一路走一路失去也一路相拥,所以,趁自己活着,那就是最幸福的,珍惜身边的人或物,但首先我得丢开以往的事才能不断的前进。

我不想再说大话了,说给你写信,仍然是不会骗你了的。

今夜起风了,这个南城,估计此时有人绣花,有人赶路,有人睡觉,有人喝酒,也有人和我一样期待雨后更干净的城市吧。

最后借朋友一句台词。

亲爱的您,祝您晚安。

晚是世界的晚

安是给您的安。

用从前有一座大山写一篇作文【四】

您好!

我是您的仰慕者,我第一次见到您,就被您征服了。

您是如此的美丽,您清晨的阳光,光彩夺目。围绕着山间的树木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仿佛给您披上了一件绿色的.外衣。您高耸入云,连绵起伏。清晨的薄雾就像一位戴着面纱的仙女,小草也抖了抖它的身体,几颗露珠,从他的身体上滑落下来。当我登上山顶的时候,我往下看,所有山下的风景都尽收眼底,好美丽的家乡风光啊!

您无私地给人们奉献无限资源,比如:蘑菇、松子、木耳,每到它们成熟的季节,我和爸爸还有亲属,就去山中采蘑菇木耳。啊!大山,我爱您的无私奉献。

大山爷爷,我爱您。我爱您的巍峨挺拔,坚定不移;爱您的郁郁葱葱,漫山花香;更爱您的无私奉献,不求回报。

祝您永远高耸美丽。

仰慕您的李佳明

20xx年9月9日

用从前有一座大山写一篇作文【五】

她坐落在淙淙河边,有如伊人傍水而居。那条河没有名字,缄默,沉稳,静得如一面透明的琉璃。可当微风轻掠过水面泛起茫茫水纹时,我的记忆却不觉激起万千涟漪——

[母亲]

猫在佯眠,花在盛开,柔软的棉被上有着母亲缝制的针线气息。我踮着脚费力地折下一根枯树枝,饶有兴趣的攥着它跑向青石板铺成的小路上。身后传来母亲焦急的叮嘱声“你慢点儿,才下完雨,路滑...”我含糊地应了声:“知道了知道了。”脚下的步子却没有丝毫的减慢,我想此时母亲的额头该是又皱得像枯老的树皮。那条青石板路两旁生了一层厚厚的青苔,雨水的一番晕染将这青绿更是衬得可人至极。一点也不像这座老城,呆愣,古板,硬生生多了几分陈旧。可我母亲却不以为然,她总不厌其烦的告诉我,一座城越古老,便越是别有一番风情。

[阿婆]

巷口的阿婆有一只肥硕的老猫。午后的阳光照在斜斜的巷子里,老人坐在摇椅上,花猫卧在篮子里。不知是猫陪着阿婆午眠,还是阿婆陪着猫晒太阳。每次路过那个巷口,老人或在浇花,或在浇菜,最有可能的是在藤椅上打盹儿,午后阳光真暖,那只肥猫,在老人的脚下打呼噜。我装模作样的在巷子口自顾自的玩起了游戏。老人笑起来的时候脸上皱皱的,露出只剩一两颗的牙齿。像极了我慈祥的奶奶。“孩子,大中午的就出来玩啦?”我不好意思的笑笑:“阿婆,我来看看你”伸手摸摸花猫的头,或许,也顺便来看看这只猫吧。它微眯着眼睛,慵懒的'“喵”一声,算是熟络的回应。

[老树]

家门口又撑起了一大片绿荫。那颗老香樟长满了一身的叶子,阳光从树缝中透过来,忽闪忽闪的,树冠上,院地里,铺了满满的光亮。而我最爱的,是夏夜里落在树梢上的月亮与漫天的繁星。父亲告诉我,树是这座老城最坚贞的守护者,河流会奔腾入海,天空亦包容万物,人们或离开或去...而只有树,生生世世扎根在此地,撑起一把把坚实的保护伞,遮风挡雨。它们的根向着老城的每一处蔓延,仅因对这土地无限的眷念与爱意。我才明白,原来大树奉献出的不仅是绿叶,还有一整个自己...

那段时光,似沙上的印、风中的音。细细密密,如影随形。

那些美好,似光中的影、夜里的星。闪闪烁烁,忽暗忽明。

一座城,一群人,一棵树。如此还有更简单而充实的生活么?

我终于在影影绰绰的梦里,探寻到这座小城唯一的标记。

她的名字叫故乡。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