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要和同学好好相处作文(论同学正确相处的作文)

在学校要和同学好好相处作文(论同学正确相处的作文)

首页笔记更新时间:2023-12-23 11:33:18
在学校要和同学好好相处作文(论同学正确相处的作文)

在学校要和同学好好相处作文【一】

你好!

因为我们现在要开展一项活动,所以我给你写了一封信,希望我们以后能成为好朋友,我们的活动名字叫手拉手。

我们虽然没有见过面,但我很想和你做朋友。我叫李嘉俊,今年11岁,上五年级了,在深圳上学。虽然我在深圳有许多朋友,但我十分希望和远方的小朋友做笔友。你也许是个活泼的男孩,也许是个开朗的女孩,我希望你能喜欢我、接受我。

我的家乡——深圳,是个年轻而有繁华的城市。她虽然没有悠久的历史,没有丰富的土特产,没有名扬中外的历史古迹,没有让人惊叹的山山水水,但她充满生机和活力,在深圳人眼中,她永远是最美的。深圳有许多值得一去的地方,比如刺激的欢乐谷,有趣的东部华侨城,热闹的'华强北还有让你周游世界的世界之窗和美丽的海滩大、小梅沙。深圳的环境很好,虽然四周都有高楼大厦,车很多,但大路两边都是绿树成荫。深圳也很方便,邻近全球经济之都之一——香港,海陆空交通都很便利。

你的家乡是什么样的?一定也很美丽吧。或许是繁华的美,或许是古朴的美,或许是纯净的美。我想你一定和我一样很爱自己的家乡。

我真诚地希望你能成为我的朋友。请给我回信呀!谢谢!

祝: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在远方的李嘉俊

20xx年3月3日

在学校要和同学好好相处作文【二】

这饺子“真香啊!真香啊!”你知道我们在干什么吗?告诉你吧,我们在上包饺子课呢!

在以前都是现成饺子,可现在是自己亲手包的,我们准备的材料有:和好的面、饺子馅、面粉、擀面杖、面板等,对了!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今天是冬至日,我太高兴了。

现在包饺子开始了,大家有的揉面,有的切面团,有的擀面皮……大家忙得不亦乐乎。我要自己包了,老师告诉我们程序:先揉面,再搓成长条,然后切成小面快,再摁成小面饼,擀成面片,然后包饺子。过了一会,我叫道:“太难了!”之前还可以的,可是擀的时候,擀不圆,又粘手,结果破了,还得重新再擀皮。再次包的的时候,馅儿太多,捏左边,馅从右边出来了,捏右边,结果馅儿从左边出来了。怎么办呢?我心里气急了,真不想再包了。可是老师告诉我:“只要去掉一点馅儿不就包好了!”这时我听了,心情立刻变好了。我看了看老师,老师妈包的饺子像弯弯的月牙,可是我包的饺子却像打了败仗一样。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包的饺子越来越好了,还包了好几个漂亮的饺子!

大概十五分钟后,饺子煮好了,真香!我看着香喷喷的饺子,真想一口吃掉!这个饺子课可真是有趣啊!

在学校要和同学好好相处作文【三】

价值的根源在于同情。同情亦即感同身受。人生下来,了解世界的方法是同情。从同情、从感同身受,一步步脱离认知上的自我中心,逐渐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世界,去掌握世界的普遍性。

在教育领域中,讨论价值,讨论善,是危险的事情。教育者很容易把特定价值、善,甚至把爱、同情本身,当作既定的美德来宣扬。这样,价值、善、爱与同情,都会沦为教条。学校应该思辨价值,但不能宣扬特定价值。因为价值、善、爱与同情,必须发自内心,绝不能也无法外加。价值、善、爱与同情,只要来自外加,都无法内化为人的主体经验,而使人信守不渝。

价值与善一经强加,人容易变得伪善。爱与同情,尤其不能公众化。爱与同情是个人内在的东西,只有属于个人,爱与同情才可能出自内心,但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从人的内心慢慢萌芽,慢慢成长,慢慢学习,爱与同情才能随着年岁逐渐成熟。教育者不能揠苗助长。

以上三段援引于黄武雄先生的著作《学校在窗外》。它使我对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施产生了思考。在众多公开课的听课经验中,教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总是要动很多心思设计出一些与文本有关的思维升华,借以彰显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引导。如讲到自然保护区,会总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讲到地震,会提升到“我们要保护环境”等等诸如此类的思辨方向。到后来,讲到什么主题,学生居然能自己总结出“我们应该如何如何”了,貌似教师教育的成效可观。可是各位同仁勿忘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通过这种告知、训练而得来的结论未必是他们感同身受体验出来的,未必是真情实感。由此,黄武雄先生继续剖析道:

由于同情是世间一切价值、善与爱的根源,教育者能做而且该做的只是选取镜头,让镜头聚焦在世间那些挣扎奋斗,或受苦无依的人身上,让学习者把自己投射到那些人物身上,由自己内心去同情,去思辨,去发展他的价值。教育者只能从学校在窗外读后感旁协助讨论与思辨的进行,不能越俎代庖,替学习者做结论,替学习者建立他们的世界观。

诚哉斯言。教育,不拘是什么学科的教育,都要注意适时适性。教育者的角色是引导、影响、守望,精心培育静待花开,而不是揠苗助长,强制花开。

在学校要和同学好好相处作文【四】

这个问题,我从来没有思考过,惯性思维认为所有的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都应该去学校接受教育的。当身边有一位朋友,他们的孩子是没有入学接受教育的,他们选择小学阶段由父母来教孩子相应的知识,有些科目请专业的教师来教,我从心底挺佩服他们的勇气,当然也有所怀疑这样的方式是否存在弊端?

书中大江健三郎对于孩子为什么要去学校阐述的观点是:为了与世界联结,进而反观自己,了解自己。

我比较认可这样的观点,人活在这个社会中,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人总是与其他一些人相互联结的,首先是父母,兄弟,姐妹等等,还有就是同学,朋友,同事等等。孩子去学校是他们接触社会的第一步,在学校生活中学习如何与人相处,以及学习知识。

关于学习知识,很多教育者们都提倡孩子自主学习,我在想对于刚上小学的孩子而言,他们如何懂得自主学习?现在一年级的小朋友第一学期从学习拼音开始,然后学习认字、写字,数学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不管是自主学习还是被迫的学习,孩子们在期中和期末都要面临考试,对于考试家长和孩子都很紧张,分数考得好的孩子家长自然高兴,分数低的孩子家长心里不舒服,可能会对孩子各种批评,此刻想想自己也是这般焦虑的家长之一。

我不知道孩子们有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要学习认字,有没有想过我们所认识的字是从哪来的?在我小的时候我好像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只知道老师教认字我就认字,教写字就写字,很少去思考过我为什么要学习认字,写字,读书?似乎就是应该做的,就像吃饭睡觉一样,那么这个学习上的主动性要从哪里来呢?我不记得小时候老师是否惩罚过抄写生字多少遍的事情,现在却经常听身边的朋友说孩子写错了题,某老师会惩罚孩子写多少遍?对于这样的问题,孩子会有怎样的理解?有一次,我儿子有几个字写错了,他的堂姐建议多多抄写,我反问我侄女,对于惩罚抄写是否有效,他的回答是无效的,我很奇怪明知无效的方法却仍然选择,其实这样一个惯性的思维,因为她以前也是被老师和家长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过,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去寻找更加有效的方法,而不能用惯用的方法来对待孩子。

最近还有一个问题使我很纠结,儿子期末考试考得不是很好,孩子爸爸觉得学习的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所以他要求孩子在这个暑期把学习过的课文都默写,对于这件事情,我开始不是很同意,当然我开始是心疼孩子,也有一些觉得不妥的地方,只是似乎说不出来,通过看了《学校在窗外》,我似乎有点明白,背多少书,写多少遍也只是让孩子在重复着机械的工作,这样的默写意义在哪?孩子通过默写只是会多写几个字,多背诵几篇文章,那么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不是被我们一点点破坏掉呢?

这些问题我还需要慢慢的去思考学习,或许在《学校在窗外》这本书可以帮助我找到答案,我要继续细细读下去。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