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写作文三年级的(学写作文的方法三年级)

如何快速写作文三年级的(学写作文的方法三年级)

首页笔记更新时间:2024-06-06 09:26:19
如何快速写作文三年级的(学写作文的方法三年级)

如何快速写作文三年级的【一】

为提高修养而读书。

这是一个无聊的命题。这是作者说的,不是我说的。

此书名为快速阅读术,似乎更像是在辨析,而不是在介绍方法。如果真的是想学快速阅读,那么看这本书,恐怕得不到你想要的。推荐一本叫做《事倍功半读书法》。

开篇作者提到能仔细阅读又能快速阅读,这样的人,我也很羡慕。嗯,我也做不到,我更偏向于快速阅读。而读书到底是快好,还是慢好,似乎没有定论。我中学时候语文老师说过我,你看那么快,记得住什么。我说,看得慢也未必就记得多啊。当时比较年轻气盛,想什么就说什么了。现在看来,很难说在单位时间内,同样一本书,是仔细看一遍好,还是快速看三遍好。

作者提到一点,我觉得,很有道理。用手抄而不是电脑录入。我从小到大学四年级,都是手抄。但是觉得手抄太慢,携带不方便,检索不方便。所以改电脑录入,那效率的确是蹭蹭上涨,我本来就是写字偏慢的,大概电脑输入是比手写快四倍有余。而正如作者所说,因为速度快了,所以这个也想写,那个也想写。而且,虽然检索方便,但我也很少去回看。手抄,还是录入,这是一个问题。

作者驳斥了为了提高修养而读书,读书提高自身素质这些观点。深以为然。我也不知道从何时起,读书成了万能药(也许真的是),所有励志书、成功书、教育类都会告诉你要读书。

诚然,以我的阅历和年纪来谈论读书能不能提高修养,有点不合适。我只是认为,即便读的是同样的书,每个人读法和收获都不同。而把书,视为解决困境的解药,恐怕,没得治。

如何快速写作文三年级的【二】

今天在作文课上,老师给我们玩了“快速传球”,有趣极了。

老师先抽签分组,分成了“1”和“2”组。每组都有7个人。老师先讲游戏规则,每人一双筷子,夹乒乓球,三局两胜,赢了加5分,输了不扣分,犯规扣1分。老师先让我们“筛选”筷子,筷子选好后,游戏就开始了。老师把装有乒乓球的杯子放在了第一个人的桌上,等说就开始了。第一个人努力地夹着,夹起来了,传给了后面的一个人,我看见第二组的第一个人都很长时间了,还没夹起来,我们已经到第4个人了,那个女孩看起来很心急,球就掉下桌去了,她非常着急地夹着,那时候第2组的第一个人追着球满地跑,我还听见,他们说:“老师我们组第一个男生不是人!”这时候,第4个女生夹起来了,再传,传到第5个男生了,他不一会儿就夹起来了。终于到我了,既紧张又兴奋,卖力地夹着,夹起来了,就传给了最后一人,最后一个女生夹法不对,所以老夹不起来,那时候第二组已经传到第二个女生,我又听见,第二组的人说:“老他们又说师,我们组的第二个女生不是人!”夹了好久,传到了第三个男生,他们又说:“老师,我们组的第三个男生不是人,是鬼!”这时候,最后一个女生已经夹起来了,传给了我,我们又一个一个地传上去,这局我们胜了。第二局开了,第一个人快速的传到了后面,第二个女生也用看起来熟练的手法,夹起来,到第三个女生了,停留了一点儿时间,第二组也正好到第三个,第三个女生快速夹起来,传到第四个女生的桌上,第四个女生又掉球了,第二组已经到第五个人了,他们有一个个传下去,最后一个人了。回头看一下我们组,第五个男生也停留了一会儿时间,到我了,我非常紧张,所以球掉地上了,我飞快地把它夹起来,把它给最后一个人,最后一个人好像有了一点经验,小心翼翼地把它夹到杯子里,我们反败为胜了。

就这样,这个游戏在我们的笑声中结束了。

如何快速写作文三年级的【三】

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慢读,细读,全读的强迫症读者,对于如何阅读不同书籍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方法,于是乎,对于快读有着强烈的渴望与好奇,而我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情看完整本书。

个人而言,对书中提到的部分读书观念体验表示有共鸣和认同,比如我们大多数人并非真的“阅读速度慢”,而是被“仔细阅读”的念头所束缚,而破除像“如此珍贵的文字,一词一句都不能遗漏”这样的阅读心态对于我而言是必要的。同样这本书也使我反思过去自己对于阅读技巧的不够成熟,如对任何书籍易采取单一的阅读节奏,无重点无目的性,这不仅影响了单位时间的阅读量,更大的弊病在于影响个人对于书籍整体的理解和把握,看到的是单个的字词和短句,而忽略了段落大意和行文脉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读完也仅是读了,并没有真正抓住它的核心和主题。

另外,谈到读书的目的和意义,作者认为,为了某个特定的目的而读书的想法很无聊,这让我无法苟同,为了享受阅读过程而读书固然美好,但却不能因此否定或者贬低他人读书的特定目的,读书应是为了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甚至于多重需要的,纯粹的为享受阅读而读书对现实大多数人而言是不切实际的,只能活在理想社会之中。

总结一下,本书内容非常口语化,偏向于个人经验谈,有一些可取之处,是作者所说的那种可以快速阅读甚至于跳读的书籍,很普通的书,有与我症状相同者可读一读。

最后,附赠一句话,读书并不在于“复制100%”的原文,而是在于“邂逅1%”的收获。以此警醒自己!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