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不慕名利作文(陶渊明五斗米折腰作文)

陶渊明不慕名利作文(陶渊明五斗米折腰作文)

首页笔记更新时间:2024-05-16 03:01:25
陶渊明不慕名利作文(陶渊明五斗米折腰作文)

陶渊明不慕名利作文【一】

天性所致,喜欢自由天然的东西,对于生活的要求很简单,大胆的追求自己想要的,不管不顾他人的眼光,在恬适、宁静的乡村,他不需要原则,不需要规定,不需要框架,一颗真挚的心,足矣。

对于陶渊明,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我是十分欣赏景仰的,曾作过几年小官,却还是欣然于回家的感觉,不被名誉、世俗、官场、财富蒙蔽双眼,而是朝着生命里最真实的东西步步贴近,在权贵们争先恐后地想挤进那个官人的世界时,他却在一旁冷眼相望,这位洁身自好的五柳先生,早已超脱世俗,进入到他的那个“桃花源”的梦境里去了,他不喜欢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不喜欢争权厮,在官场被黑暗气息所束缚,干脆一走了之,不再争名夺利,来到人间仙境,开开心心地去享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美好景色去了。这样的淡泊、恬雅,这样的热诚、感性,在于他把生命的一切都当作自然的风景,以欣赏的心态,一一平淡看过、走过,最终回归到他心灵的归属,还是这个无穷的自然。

他从不贪恋物质生活,反而对精神生活有更高的要求,“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就像一颗种子,活在繁花绿叶当中,受到大自然的庇护,洗心则净,每日游走在岁月的最前头,不会为生存而绞尽脑汁,更不会为功成名就而作践自己,这种逍遥不会有孤独,修养身心,使他能清醒的活在那个丑恶的世界,只有他在享受当下最美的物质资源。

对于我们现在的蜗居,陶渊明的隐居要更显得舒适得多,他把他得期望和都投放在大自然中,乐此不疲地,享受着自然带来的作用,他始终有一种信仰,那是一种强烈鲜明的感觉,无法猜测他的深度,这是不能被人所窥视的,只有亲身经历、体验后才知道,那是生命的真实意义,那些形同虚设的官场生活,简直就是人生的祭品,只会让人更加迅速地接近亡。

我一直坚信陶渊明从未逃避,他的才华、他的胸襟、他的思想、他的'情感,永远都留存在世间,从未离开,只是方式不同,他所习惯的是那种更加平易近人的自然,那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也只有这样志存高远的人,才拥有得来。

现在的社会,不知何时才会出现“陶渊明”,他就像是一种科学规律,等待人们去进一步发现和了解,他拥有的高度,在这个生活千篇一律的社会中,更是难以突破。追求奢侈,过充满黄金的生活,有劳斯莱斯,在好的地域买一套能背跨几代人的房子,拥有精致的商业头脑,努力赚钱,进入上流社会,信奉“有钱才是硬道理”让名牌打包自己,一夜暴富,这是诸名年轻人所梦想的,那么如果没有这个城市呢?如果哪天自然灾害把这一切都毁了呢?你的人生追求还有价值吗?每天忙到虚脱,健康、幸福、快乐,这些还是我们原来最本质的需要吗?天真、善良、淳朴、坚强、诚实,这些还是这个世界上最最伟大的本性吗?世界的颠覆者依旧是上述中的我们,依旧是“陶渊明”的所作所为,他应该能给我们或多或少地启导。

陶渊明在那个社会没有为政府带来多大的价值,但我觉得,他的生活本身就是他最宝贵的价值,他的人格与处世态度更是我们将要为当代世界创下的价值。

陶渊明不慕名利作文【二】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就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六十三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辞赋,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

陶渊明不慕名利作文【三】

还没等我真正的走进家里面,就已经看到屋门被打开了,我知道一定是爸爸妈妈已经回来了。果不其然,等我走到屋子里面的时候,爸爸妈妈已经在沙发上面坐着了。看到我回家,爸爸妈妈也特别的开心,爸爸更是激动地把我给抱了起来。妈妈在一旁问我:“我们出差的时候,你自己一个人在家有没有好好上学?有没有好好吃饭啊?”我骄傲的抬起了头:“当然啦!不仅每天自己给自己做饭吃,这几天的功课也一点没有拉下来呢!”爸爸听了之后,摸了摸我的头,我知道这是爸爸一贯赞许我的方式,心里面开心极了。妈妈又说道:“那看你表现这么乖,给你发点福利好不好?”“发福利?什么东西?”我特别好奇的问道。只见爸爸妈妈从旅行包里面拿出来了好多好吃的.特产还有好玩的玩具,都是从出差的地方带回来的。这些小点心五颜六色的,我赶紧把它们都拿到微波炉里面加热一下,拿出来尝了一下,味道真是好极了!还有那些小玩具,不仅好玩,还特别的好看,我准备把它们放在我的书房用作装饰品。

没有想到爸爸妈妈即使在外出工作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在家里面一个人的我,爸爸妈妈真的是太好了,我爱我的爸爸妈妈!

陶渊明不慕名利作文【四】

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

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

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

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

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

陶渊明不慕名利作文【五】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名人典故,数之不尽。而中国文史上,人墨客,大到文学各家,小至无名之辈,又举之不完。但自古至今,政坛文人都有个不约而同的爱好,那便是暂别政治江湖,归隐田园生活。中国田园诗派的鼻祖——陶渊明,便是这些田园隐士中的代表。其实我一直觉得陶渊明是个可爱的老人家,一股子傲气,固执且坚定着,硬是要找个“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地方,真不愧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鸟不拉屎鸡不下蛋,还要有美丽风景,可以让他身体和心灵绝对宁静,用好棒好棒的文辞描写他心中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把人们说的心里直痒痒,把中国几千年的文人都说的向往和他一样种地吃窝窝头,东篱下啊采菊啊见南山啊什么的,说得世人都倍感市井之嘈杂,都觉得繁华的俗世凡尘怎么看怎么别扭。凡是读过两年诗书的就会说自己向往种地,向往自给自足、粗茶淡饭,说现在这样只是凡尘世俗,身不由己,就等着哪天有机会了就去归隐了。可是真正去归隐种地的人又着实不多……大概还是放不下吧。

掐掐大腿估计也打消不了这种凡人肉身的种种,所以中国几千年的文人总是空喊口号并尴尬着……所以我说,陶老爷子是可爱的。人家是屡次遭贬才归隐田园的,人家就有这种很下心的骨气,人家就有这种远离凡世喧嚣的气节。陶渊明刻苦半生,童年都没有过好地学了一身本领,满腹经纶,并不仅仅是为了去种地。虽然一个需要不断前进的国家不可以动不动就拿逃避作高雅,可是陶老爷子为世间留下了一种质朴的美好。要不是“采菊东篱下”,又哪来的《饮酒》?

若非“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又何谈《桃花源记》?如果没有“种豆南山下”,那《归园田居》又何去何从呢?所以说,田园隐士并不是空口叫出来的名号,并不是种田耕地,无所事是,他们是时刻快乐着并带给他人简单朴实的快乐的。所以,我读着陶渊明,看着快乐的日子从身边走过,幸福也流过。

陶渊明不慕名利作文【六】

套孔子的句式,不妨说:“至人喻于情。” 义和利,貌似相反,实则相通。“义”要求人献身抽象的社会实体,“利”驱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质利益,两者都无视人的心灵生活,遮蔽了人的真正的“自我”。“义”教人奉献,“利”诱人占有,前者把人生变成一次义务的履行,后者把人生变成一场权利的争夺,殊不知人生的真价值是超乎义务和权利之外的`。义和利都脱不开计较,所以,无论义师讨伐叛臣,不容支配众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紧张。 如果说“义”代表一种伦理的人生态度,“利”代表一种功利的人生态度,那么,我所说的“情”便代表了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它主张率性而生,适情而止,每个人都保持自己的真性情。你不是你所信奉的教义,也不是你所占有的物品,你之你权在于你的真实“自我”。生命的意义不在奉献或占有。而在创造,创造就是人的真性情的积极展开,是人在实现其本质力量时所获得的情感上的满足。创造不同奉献,奉献只是完成外在的责任,创造却是实现真实的“自我”。至于创造和占有,其判别更是一目了然,譬如写作,占有注重的是作品所带来的名利地位,创造注重的只是创作本身的快乐。有真性情的人,在与人相处唯求情感的沟通,与物相触独钟情趣的品味。更为可贵的是,在世人匆忙逐利又为利的时代,他接人待物有一种闲适之情。

我不是指中国士大夫式的闲情逸致,也不是指小农式的知足保守,而是指一种不为利驱、不为物役的淡泊生活情怀。仍以写作为例,我想不通,一个人何必要菱等身呢?倘想流芳千古,一首不朽的小诗足矣。倘无此奢求,则只要活得自在即可,写作也不过是这活得自在的一种方式罢了。 肖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我曾经深以为然,并且佩服他把人生的可悲境遇,表述得如此轻松俏皮。但仔细玩味,发现这话的立足点仍是占有,所以才会占有欲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满足的无聊这双重悲剧。如果把立足点移到创造上,以审美的眼光看人生,我们岂不可以反其意而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检验?当然,人生总有其不可消除的痛苦,而重情轻利的人所体味到的辛酸悲哀,更为逐利之辈所梦想不到。但是,摆脱了占有欲,至少可以使人免除许多琐屑的烦恼和渺小的痛苦,活得有器度些。我无意以审美之情为救世良策,而只是表达了一个信念:在义与利之外,还有种更值得一过的人生。

这个信念将支撑我度过未来吉凶难卜的岁月。

陶渊明不慕名利作文【七】

他从小受儒家学说的影响,有着为民谋福的志向,为此他出仕做官,但不过只是参军,九品的小官。而后做官也是被生活所迫,便道出:“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对仕途的厌恶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使他写出:“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而在《饮酒》、《杂诗》中他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少时壮日厉,抚剑独行游。”说明他一开始就有隐居脱世的想法。

他过着安适的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在这,为生活他也不忘:“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为此他无怨无悔,“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他开垦的荒田使他的一家走上幸福安康的日子,但好景不长,一场大火使他一贫如洗,几亩荒田,几间茅草屋就这样消失了。他曾说:“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而他又“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为此“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他虽说家贫,但仍保持“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他在去世前的两个月,写下相当于告别诗的《挽歌》其一、其二、其三,更是在《挽歌(其一)》中写下:“有生必有,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为自己归天已经做好思想准备。而他又在《挽歌(其二)》和《挽歌(其三)》中抒发对亡的感慨与虚想。

他去之后首先是他的好友——颜延之,为了纪念他,写了《陶征士》。“靖节先生”的由来也就是他的好友给予他的称号,他的田园诗则更受梁朝太子萧统的推崇,可谓爱不释手。就连“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北宋的王安石、苏轼都是崇拜他的文豪,爱国诗人辛弃疾在《念奴娇》中:“须信采菊东篱,离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给予陶渊明最高的评价。

陶渊明,他永远是世人心中真正的隐者。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