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门》600字(以门为题的作文600字大学生)

作文《门》600字(以门为题的作文600字大学生)

首页笔记更新时间:2024-03-27 09:47:26
作文《门》600字(以门为题的作文600字大学生)

作文《门》600字【一】

很早就久仰韩寒《三重门》的大名,于是在高三的某个平常的下午,当我在书店偶遇它时,便情不自禁地把它领回了我的家。

深夜,我坐在床上,轻轻地翻开了它的扉页。深吸一口气,开始细读起来。小说的开头,韩寒便展示出了他独特的文学功力和始终未变的犀利。他以自己的经历为背景,用主人公林雨翔的口道出了他对中国现今教育的种种不满。在后记中他说道:“至于韩寒是哪路小混混,这里有一篇我曾发在《新民晚报》上的文章可以证明,韩寒是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反对现行教育制度的小混混。”那篇《穿着棉袄洗澡》的文章即是他“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平庸”观点的佐证。写到这里,我想到了当韩寒入选《时代周刊》“百位最具影响力人物”而引发的舆论狂潮时,有人如是评论:“在中国比韩寒的思想更有深度,见解更到位的资深媒体人有很多,可为什么最终他成为了‘公民代表’?我想关键在于他的敢想敢说。”曾自嘲为“与生俱有反叛功能”的韩寒,或许没有想到在他写完《三重门》的若干年后,会因这个“天赋”而为众人瞩目。

一直到小说的末尾才终于在字面形式上出现“三重门”。那个时候是主人公在面临退学困境之时,三幢整齐排列的教学楼前后相通,形成了三重门。主人公面对着它,在内心问自己:高一背了处分,还能不能升高二。对于以学生为职业的主人公而言,这样的问题十分严峻。当时的他内心迷茫无助、焦虑害怕,或许当写完这部小说后不久就退学的韩寒也有些许与主人公相同的感受吧。读到这里的时候,看见主人公挣扎在学业和情感的困境里“不知道该放不该放,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内心顿生许多的同情和心痛。其实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与书中主人公一样不得不面对的三重门,或跨过、或转身,瞬间便是不同的人生、不同的风景。

有时候觉得世界上每个人都在不停的兜兜转转,到底是为了什么?每当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便会安慰自己说:“我又不是大哲人,想不通就算了。”在《三重门 》里,在实际上没有做什么事的主人公身上,我相信很多人都会看见自己的影子。林雨翔不是个例,他在兜兜转转地找寻自己的位置,他就是生活。他的故事恰如一个邀请,我们都是贵宾。

作文《门》600字【二】

《罗生门》可以算是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作为一篇短篇小说,它并不像我所熟悉的欧亨利等的短篇小说那样,通常有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罗生门楼里发生的故事就好像是大千世界中截取的一个小片段,没有过多的雕琢痕迹,却依旧让人回味无穷。

我认为日本作家多是比较喜欢而且善于描写人的内心的细微变化的,这在《罗生门》中也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作为主人公的家将,本是被老主人辞退出来的。他本身是一个善良而普通的人物,当他面临衣食不足的窘境时,他心中萌生了一个“邪恶”的念头“倘若不择手段的话……”,这个念头催他出门,来到这罗生门之下。此时,这个念头仅仅是一个“倘若”,他其实是没有这样的勇气与魄力的,他毕竟只是一个良民,连他自己也对自己是否真能够“走当强盗的路”产生了怀疑。而当他来到门楼上,看到那个拔人头发的老太婆的时候,他的正义感告诉他无论如何,在雨夜罗生门上拔人头发已经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过,于是刚才那些“当强盗”的念头消失了,他上前抓住那个老太婆,就像每个正义英雄在遇到邪恶反派时会做的那样。老太婆害怕,她要给自己开脱,于是她告诉了家将关于她拔头发是为了做假发,及被她拔头发的女人其实生前也是干过坏事的。而她不知道,她的自我开脱,也给了正在踌躇的家将一个当强盗的正当理由。作者最终以家将抢去了老太婆的衣服结尾,在这个罗生门里的一进一出,就像经历了一次社会的洗涤。

家将、老太婆、去女人之间的关系,不由让人想到鲁迅先生常说的“吃人”的现象。谁在吃人?谁在吃谁?有很多人试图从理论中归纳出个一二三,我却觉得比起那些文学评论,小说通过作者平日的观察提炼,写出的虽然是“故事”,却更能揭露吃人的本质。去的女人生前是“吃”官兵,老太婆“吃”女人,家将“吃”老太婆,每个人都在“吃人”,每个人又都在“被吃”。因为那些仅剩的良知,也被饥饿折磨地昏头了,而社会又给与每个人看似合理的“吃人”的理由。人们吸吮着别人的鲜又毫不知晓,任凭说他们愚昧也罢落后也罢,真正处于那个社会之中,也只能像被打了麻药一般,无法振作精神,看清它了。就像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能够清醒地看清这个社会弊病的人有几个?最可怕的是很多的人自以为看清了,还对这个社会妄自下了如何如何的定义,又全然不知自己的愚蠢的,那与当年被迫抢劫的家将也没什么本质区别了吧。

伟人之伟大,不仅因为他们能够从一个更高的角度俯视这个社会,评判这个社会,也因为在俯视过这个社会后,他们仍能够落下来评判自己。所以优秀的小说大多不是以“万能的主”的角度来进行描述。这篇《罗生门》,就像是行走于社会中,遇到了罗生门前的这位家将,便尾随着他,看完了他生活中的一个故事后又离开,继续别的行走。作者看似超脱了社会,却其实在这社会之中。作者为《罗生门》赋予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时代,并将被人们一代代诵读。

作文《门》600字【三】

几天过后,又有人来访了。现在在我面前的是两个接近耄耋之年的老人,岁月在他们的脸上毫不留情地留下残忍的痕迹,身子佝偻,老态龙钟,苍老的脸上遍布泪痕。他们一遍遍地按着门铃,一遍遍狠命地敲打着我,使尽浑身解数想要推开我进入屋子。说实话,我都想给他们让道了,但是没有主人的允许,我什么也干不了,只能陪着他们干着急,承受着他们的捶打。

“儿啊,你开开门吧!我知道你在!现在村子里唯一一所小学也被你拆了,村民们都因为这事不平呢!儿啊,娘求求你了,在村子里建一所小学吧!你忘了那是你的母校吗?你忘了是全村人资助你上的学吗?开开门啊!求求你开门吧!”听着老人声嘶力竭的叫喊,我都想骂骂在屋子里悠闲地喝着茶的主人了。那两个老人又尝试了一番,但都以失败告终。无奈,他们仰天长叹一声,脚步虚浮地缓缓离开。我听见妖艳女郎那尖锐的声音:“太好了,终于走了!”而主人也并未反驳。那一刻,我真觉得主人和这个妖艳女郎连牲畜都不如。

所幸在几个月后真的有人来制裁他们。我看到穿着警服的警察们粗暴地把我踢开,紧接着把主人和妖艳女郎都押了回去,他们手上那个银晃晃的东西,我知道那叫手铐。主人和妖艳女郎离开之后,一个警察在主人的房间里找到了那厚厚的、整整齐齐的粉色票子,我听到了一个名词,叫做“贿赂”。不过令我惊诧的是,主人和妖艳女郎离开后我竟没有半分不舍,似乎是出了一口气。罢了,我只是一扇普通的门,以前是、现在是、将来是、一直是、永远是一扇普通的门。但我知道我隔开了什么,我知道我身后那个世界的肮脏荒唐,也向往着门外世界的明亮美好,现在我躺在暖色系的地板上,感到前所未有的畅快与舒爽。

那两个曾疯狂捶打过我的老人来了。仰着头看人很不舒服,但我听到了两声重重的叹息,含带着一片绝望的空洞。我想去安慰他们一下,可是我不会说话。恍惚间,我想起了曾经的主人与女主人,想起了曾经满溢而出的欢声笑语,想起了来往之人的柔和目光——所有的曾经,都是干净纯粹、不带一丝杂质的。我见证了这个屋子的诞生,见证了这个屋子的繁华,也见证了这个屋子的毁灭。现在物是人非,我感到很累。

我是一扇门,从始至终只是作为一扇门观看缩小版的人生百态。我喜爱过主人,也憎恨过主人,而现在我能做的,只是陪着二老一同怀念以前的他。

不知道又过了多久,久到我觉得沧海桑田、碧落黄泉也不过一瞬,我缓缓睁开眼。

面前空无一人。

作文《门》600字【四】

“你要努力进那窄门,它引导人到永生。”

在宗教意义上,女主人公阿丽莎为了能让自己的表兄热罗姆——同时也是自己的挚爱,进入窄门,获得永恒而完美的爱情,牺牲了自己的生活、容颜以及自己的生命。在她心中,爱情是可贵的,但是沦落至世俗只会让她获得无尽的悲伤。因而,宗教意义所带给她的是更高层面上的一种精神价值,她认为只有自己的牺牲才能够使得男主人公热罗姆进入那“窄门”,换取永恒的幸福。这是一种大爱,脱离了常人所理解的爱情,哪怕是在自己的挚爱热罗姆眼里,这种爱都是一种不能被完全理解的行为。

她的这种行为让热罗姆获得了虽然悲伤,但是会铭记一生的爱情,一种不会沦落于世俗凡间的、不会被生活所冲淡了的爱情。阿丽莎打心底里害怕热罗姆对自己的爱会在订婚和结婚之后随着时间的流逝被冲刷干净,她是真的爱热罗姆,像所有少女一样,想用尽一生去爱自己的挚爱。然而她的母亲的遭遇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她保持清醒,不要对以后的生活抱有任何幻想。最终,这一切使得她选择去牺牲自己,牺牲一切,以换取热罗姆一生的幸福。

全书的转折点在男主公开阿丽莎日记的章节的开始。在这之前文章中没有任何以阿丽莎为第一人称的心理描写,一直在以男主人公的传记形式作为描写,我们只能从只言片语的描写中去了解阿丽莎的想法。以今日的爱情观的角度而言,转折点之前的描写所体现出的阿丽莎的形象是十分荒诞且矫情的,对于爱情她一直半推半就,对于热罗姆所呈上之好意也是时喜时忧令人捉摸不透。用现在的词语来形容阿丽莎的行为,“作”恐怕是大多数人心中的想法。

然而这一切在阿丽莎日记被交到男主手里并由男主摘抄公开之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阿丽莎的日记中(日记第一篇写到阿丽莎举家搬家到富兹格马尔之后已经25岁了)我们可以得知,哪怕实在拒绝男主请求订婚的日子里,阿丽莎也无时无刻地不爱着热罗姆,这种爱已经深深刻入她的心中。但是同时她又严格地以宗教戒律去要求自己,不停地向上帝去反省自我,每次都提醒自己去做出牺牲,以防自己被眼前的幸福冲昏头脑,想让自己去拥有像旁人一样的世俗爱情。在她看来,那种爱情恐怕只不过是为了传宗接代,为了满足一己私欲,为了让自己获得一时之幸福。而她自己对于热罗姆的爱情是更高意义上的,是通向那“窄门”的。但是这也注定让她与热罗姆之间的爱情成为悲剧,二人注定无法在一起获得幸福。

全书的最后,热罗姆回到阿丽莎妹妹朱莉埃特家中时,发现朱莉埃特已经成为了和她母亲一样膀大腰圆的家庭主妇,孩子们在家中嬉闹,自己每天忙碌于家务,朱莉埃特经不住岁月的洗礼,失去了自己年轻时候那活泼可爱的纯真时光。或许直到完本,许多人还是会喜欢朱莉埃特,认为热罗姆应该同她在一起。然而我以为朱莉埃特正是作者有意放在阿丽莎身边的一个对照。同阿丽莎相比,朱莉埃特获得了世俗爱情所能获得的一切——同一个不那么相爱的但是家底殷实的人结婚生子,度过自己幸福但却平凡的一生。这爱情看似美满无缺,但实则千疮百孔,早已丧失爱情之实。“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最终,阿丽莎选择了人少的,路小的道路。这点将书的意义推向了更高层面的意义:永恒,也就是标题《窄门》的真正含义,永恒的爱情。

无疑,这是一出爱情悲剧,不过更能令人深思。自己所得之爱情是否真的能留存至古?还是只为繁衍而来最后随时光而去?在永恒面前,这些都会黯淡,然而获得永恒的最后一定是少数人。

作文《门》600字【五】

韩寒被誉为80后的代表人物,他所代表的是什么?是一种放荡不羁的个性?是一种超世脱俗的感官?还是一种叛逆出格的精神?都是,也都不是。韩寒所代表的是我们这个群体的观念,这个群体的想法,只是他敢于用文笔表达,用他那自诩的才华,让笔尖流露出一段段真实的情感。《三重门》这本书,是韩寒的成名之作,他往后的著作我也多少拜读一二。从它们之中,并不能确切地说得到了什么,获悉了什么。

但是,我们这一代有我们的个性,有我们的思想,思想就应是不断更新而并非传承。只有在不断更新的过程中,才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传承下来的思想道德理念固然可贵,但是令人厌恶的一面却无法磨灭。中国传统理念中,家长为尊,师长为圣,他们的话就是至理,对于这些谆谆教导,我们本应无可非议全盘理解。家长说一,就是一,师长说二,就是二。

而许许多多的家长,都有极强的虚荣心理,他们从小教会孩子,什么叫做谎言,谎言越是动听,就越真实。新东方的郭将老师以前告诉我们这样的经历,他说:你们的家长是不是也是这样,小时候让你们花一下午硬着头皮背一首奇难无比的诗,晚饭过后拉着你的小手到了邻居面前说:你们看看,我家这孩儿多聪明,他过目不忘啊。你看他刚随便翻了一篇诗,随意瞄了几眼,就会背了,来,孩儿,背给大伙儿听听。背完之后,赞许声如悦耳的鸟声接连不断,叽叽喳喳、哗啦哗啦。

作为家长的他们心里那个乐啊,无法用言语形容,就好像中了百万大奖,嘴里含着永远不会化的蜜糖,那种笑容似乎上了天堂。而之后就立马把你们拖回家继续苦背,日复一日干着同样的累活儿,而他们天天享受飞向天堂的快感。听罢,我们都笑得前伏后仰,此刻想想,感觉这笑话酸味儿浓得很,家长的虚荣心,怎能去损害孩子纯白的内心世界呢。怎能建立在孩子们的痛苦之上。可能举这样一个例子有点偏激,无论如何,家长是尊者,师长是圣人,这个观念仍然会被中国传统教育所坚持着,就好像一块溃烂的肉,你无法阻止它继续溃烂下去,最终愈演愈练。没事儿,还是一块肉呢,还能吃,只是性质不一样了罢了。

郭将老师十八岁就大学毕业了,属于一个天才型学生,此刻是博士生,但是他的成就,并非和学业成正比,并且以前深受他学弟的欺骗,却始终蒙在鼓里。

那么,让我们反思一下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国的教育固然是严密的,是筛选智者的不二方法,但是应试教育方式,又怎能让我们的国家富强起来,又怎会真正适合所有的学生?对我们的前途真的有利吗?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静下心来好好了解历史,研读名著,是因为理科题目不断困扰着我们,禁锢着我们的思维。错不在于我们,也不知在于谁的身上,又能责怪谁呢,大纲上的要求一向如此,又怎能随意更改替换?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无边的习题,烦恼时的牢,失落时的哀叹了。读好书就必须能升官发财?非也,但你所能得到的机会会比在学习潜力稍逊一筹的人多得多。

这只能说明,中国的俗人太多,注重的只是那张比一辆卡车还重的文凭,注重的是你的学历,而你的潜力,你是否适合这项工作,都是之后思考的因素。在这个俗的社会中,我们又能多说什么呢?说多了,会被人骂自视清高,不要脸,不说,憋在肚子里也怪难受的,憋着憋着,吐了一身并不雅观啊,破坏了中国的传统道德美德,有失体统。

所以学学韩寒,学学这叛逆的精神,写点东西吧,写给谁看?写给要看的人看,不要看的人直接无视吧,反正总会有人要看的,除非你自我不当自我是个人,自我写的作品,多多少少还是会自我欣赏的。我想,尊敬的师长们,也无法对韩寒多评价什么吧,他的《三重门》,就是比你写过的任何一篇文章火,人家就是比你牛,你又奈何呢?无奈吧,师长们心里其实及其不期望我们接触韩寒的作品,因为太叛逆,太违背现实的道德伦理观了。

韩寒的作品会不会成为经典,这还有待考证,我们无从定论。但是这样的作品,却实实在在地横亘在我们这年代的文化中,任机枪扫射,原子弹接连炸裂,都无法摧毁这种异调文化,新概念一等奖可不是盖的。同是一等奖获得者的郭敬明,就没有这么敢于吐露真言,高谈阔论了。那些催泪的作品,感动过后,十有八九也随着肠胃的蠕动消化了。我对郭敬明的文笔,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在下此身如若有此造诣,也不妄为一个有有肉的人了。

然而,我更多地佩服韩寒,和他的共鸣是不期而遇的,从没看过有人敢这样写作,更确切的说,是在写自我大脑思维的映照,说它们无聊,确实有点,但是它们真实,真的很真实。我们这个社会,有这么多不足,但是俗人们总喜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正所谓枪打出头鸟,所以低调点,不是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吗?所以在掌握权势,能够定你罪名的人面前,卑微地低下头,夸张点就磕个头吧,最好是磕响头,若是脑袋上挂点渍就更好了。那样做的话,吃亏的人永远不会是你,而会不会吃鳖那就说不准了。

活在这个社会上,我们只能削去身上的一些棱角,尽量圆滑些,能忽略的种种缺陷就忽略吧,千万不要一根筋,你身上都那么多筋了,就不要紧握着那根凸现的筋不放呀,用点力,把它按进去,凸出来是有个性,但是不贴合传统的审美观念呀,所以还是按进去,牢牢按进去的好。韩寒在老师面前大概是吃鳖吃胀了,便大笔一挥,用他那才高没八斗也有七斗的才华反驳起来,和传统较起劲来,引领这帮现代人,一个劲儿地叫好。而你呢?你又有什么才又有什么能和传统教育传统文化斗争?没有吧,韩寒就一个,所以识相点,沉默与爆发,还是选取沉默吧,这么多人都沉默了,不多你一个也不少你一个,跟着大家混混总是对的,随波逐流,这么美丽的成语难道你没听过没学过吗?那么你真的很对不起那些呕心沥的教导你的尊师。

对着墙壁练习拳击,拿着家里的器具练习天女散花,这一切可能都是你拿来发泄的手段。那种敢怒不敢言的时代,在中国永远不会全然消退,反而是后患无穷,因此自我发泄为上上策。发泄过后,又痛又胀的是你的拳头,损失的是你的财产,那些你不爽的人,不爽的事情,好像丝毫没有受到影响。所以呢,还是冷静点冷静点,换种对自我利益没有损害的方式发泄发泄,总之在这个世界上呢,你看不惯的事情多了,你的眼球也就习惯了。

要敢于做一个俗人,你才能在社会上过得更加愉悦舒适,这种话在我这样一个学生的口中吐出,似乎不太适宜,但是事实就是如此,只是我比大家更早看清看穿罢了。

可悲啊,悲哉悲哉!抱怨为什么活在世界上天天都要受罪呢?上帝笑了,慈爱地对他的子女们说:?把你们送来这儿,你们以为是让你们玩的?美你们了,来这儿,当然是苦汝心志,劳汝筋骨,饿汝体肤,让你们经受重重磨难,才知天堂来之不易啊!?

作文《门》600字【六】

很早就久仰韩寒《三重门》的大名,于是在高三的某个平常的下午,当我在书店偶遇它时,便情不自禁地把它领回了我的家。

深夜,我坐在床上,轻轻地翻开了它的扉页。深吸一口气,开始细读起来。小说的开头,韩寒便展示出了他独特的文学功力和始终未变的犀利。他以自己的经历为背景,用主人公林雨翔的口道出了他对中国现今教育的种种不满。在后记中他说道:“至于韩寒是哪路小混混,这里有一篇我曾发在《新民晚报》上的文章可以证明,韩寒是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反对现行教育制度的小混混。”那篇《穿着棉袄洗澡》的文章即是他“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平庸”观点的佐证。写到这里,我想到了当韩寒入选《时代周刊》“百位最具影响力人物”而引发的舆论狂潮时,有人如是评论:“在中国比韩寒的思想更有深度,见解更到位的资深媒体人有很多,可为什么最终他成为了‘公民代表’?我想关键在于他的敢想敢说。”曾自嘲为“与生俱有反叛功能”的韩寒,或许没有想到在他写完《三重门》的若干年后,会因这个“天赋”而为众人瞩目。

一直到小说的末尾才终于在字面形式上出现“三重门”。那个时候是主人公在面临退学困境之时,三幢整齐排列的教学楼前后相通,形成了三重门。主人公面对着它,在内心问自己:高一背了处分,还能不能升高二。对于以学生为职业的主人公而言,这样的问题十分严峻。当时的他内心迷茫无助、焦虑害怕,或许当写完这部小说后不久就退学的韩寒也有些许与主人公相同的感受吧。读到这里的时候,看见主人公挣扎在学业和情感的困境里“不知道该放不该放,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内心顿生许多的同情和心痛。其实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与书中主人公一样不得不面对的三重门,或跨过、或转身,瞬间便是不同的人生、不同的风景。

有时候觉得世界上每个人都在不停的兜兜转转,到底是为了什么?每当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便会安慰自己说:“我又不是大哲人,想不通就算了。”在《三重门 》里,在实际上没有做什么事的主人公身上,我相信很多人都会看见自己的影子。林雨翔不是个例,他在兜兜转转地找寻自己的位置,他就是生活。他的故事恰如一个邀请,我们都是贵宾。

点评:当年的新概念作文,韩寒一战成名。少年作家,却异常的犀利。韩式黑色幽默,在90后的心中始终是独一无二的。虽然从一开始到现在,别人总是喜欢把他和郭敬明拿来作比较,但是不同方向不同风格的两个人确实没有可比性。大爱韩寒!

作文《门》600字【七】

“最聪明的处事法,乃是既看清世俗,又活的与之不相矛盾。”只此一句,就将芥川龙之介的敏感性和通透性表露无疑。

芥川龙之介其人,若不知其小说家的身份,仅通过黑白照片拜见真容,或许很难想象这位天庭饱满、相貌堂堂、目光深邃、气质潇洒的男子,会在由而立之年迈向不惑之年时不负‘龙’吟之威的文坛成就中主动赴,只留下那些至今仍震撼世间、大大小小的华彩篇章,任由它们长啸九天。

芥川自书中走入人生,在人生中见识到与书中理想相矛盾的现实,遂对现实产生思考,对当时日本社会文化的变革产生困惑和失望。在这篇小说的末尾,芥川借卢生之口表达出积极的人生态度∶“正因人生如梦,才需真活。人活一世,唯愿此生精彩纷呈,方不辜负自己。”芥川经常对人生、对人性表示蔑视,同时,又常常对人生、对人性感到喜爱。他的通透也表现在参透生轮回、善恶祸福、因果报应的概念上。他的小说,不但追求挖掘深刻的立益,也注重打磨完美的技巧。

笛卡尔曾说∶“如果你想成为真正的真理探索者,那么,只要有可能,在你的生命历程中,你有必要对所有事物至少怀疑一次。”芥川本人亦在《小说做法十则》中阐述∶“对于任何事物,我都是一个怀疑者。”虽然芥川和笛卡尔的讨论方向有些不一致,但大体上说,怀疑主义是这样一个倾向∶它是工具,不是态度;它是手段,不是立场。

1950年,《竹林中》的故事被电影大师黑泽明搬上银幕,并改名为《罗生门》。故事中的人物从竹林中移到了罗生门下,与另一篇《罗生门》做了完美融合。从大的方向上看,《罗生门》与《竹林中》一样,都是冷静的将人性和利己主义剖析出来,展示在读者面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这位大文豪充满了崇拜,进而主动通过他的其他作品细细品味他给人精神上带来的`震撼与启发。一代文学“鬼才”已逝,然而他的作品,终究没有像他预料的那样“积满灰尘、摆在神田一带的旧书店角落里,徒然等候着读者光顾。”非但不是如此,他去世后仅八年时间,便以他的名字设立了“芥川文学奖”并成为纯文学奖的代表奖项。若他泉下有知,或可得到一丝宽慰。作为读者,不胜欣喜。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