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启示的作文(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征文3000字)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启示的作文(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征文3000字)

首页笔记更新时间:2024-06-01 19:50:43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启示的作文(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征文3000字)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启示的作文【一】

每当唱起这首歌,我就热沸腾,激情难抑。我仿佛看到了在昏暗大地的一角,一方偏僻的土地上行进着一支年轻的队伍,他们高唱军歌,雄姿英发,与气沉沉的大地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们把党比做母亲,她用乳汁哺育我们长大把幸福留给别人把辛苦留给自己,那么多的心系人民的党的好儿女 :任长霞、焦裕禄、孔繁森,他们为了人民,为了国家不惜以身殉职,他们不计得失,甘愿平凡。默默奉献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的浓缩,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证明党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他们无上的心德谱出了一首感人至深的党的赞歌。

在我的印象中,模糊的记得某年某厂地区的特大洪水的发生,那时,我还小,每天都与家人一同看“新闻联播”。当那则消息播出时。令我们欣慰的是,有很多党的好儿女去抗洪,一首《为了谁》让人感受颇深,让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敬爱之情油然而升。

我做为一公民,为生活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而感到高兴、自豪,中国共产党——你是一盏明灯,永远照着我前进的旅程!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启示的作文【二】

电影《十二公民》改编自美剧《十二怒汉》,借美国的剧本说中国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看完后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众所周知,中国司法体系与美国完全不同,《十二公民》是对11个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中国人的疑罪从无原则、陪审团制度以及公民的.司法意识的科普,而从实质上说就是借西方陪审团制度的壳,表达对中国目前司法意识制度的思考。影片讲的是十二位家长为孩子的期末补考齐聚一堂,组成了模拟西方法庭的陪审团讨论“富二代弑父案”,这些家长来自社会不同阶层,有保安、教授、出租车司机、富商等,在听取学生审理后他们只有达成一致投票才能结束审判,在第一轮投票中就有11人认定富二代有罪,但随着不断的讨论模拟,案件的疑点开始浮出水面,经过不断争执推测,最终一致得出了无罪的结论。

公民是谁?从法律上讲,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人。公民意识与臣民意识相对应,指一个国家的民众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参与意识。电影中的十二公民,不是十二个人,更多的是代表了来自中国不同阶层老百姓。

在对富二代弑父案的讨论中,大多数家长只求迅速得出最终判定,只有作为检察官的八号家长陆刚一致坚持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和还原案件。最初家长们对于陆刚的异议进行了围攻,“你是不是来挑事儿的?”道出了中国老百姓从骨子里的从众心理与公民意识淡薄。本片中一开场是所有人都认为是“富二代”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其原因除了本案的证人证词以外,更重要的是因为目前中国社会固有的一种思维偏见。说起富二代,人们会不自觉的贴上“不负责任”、“不学无术”、“寻衅滋事”的标签,在这一固有思维模式下正如陆刚所说,连虚拟法庭上的被告人律师都已经在心里认定了自己的当事人是有罪的,那么谁来还原事实的真相?

仇富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常态,冷漠也成为我们的武装。如果有一天中国司法真的引入了陪审团制度,请问这样的社会环境与公民素质我们拿什么去维持一个客观公平的司法秩序?如何承担起对生命的生大权?借用《十二公民》中的一句话,“如果陪审团都交到这样的人手里,那才叫真正的不靠谱。”

偏见是一种无形的暴力,而若是有一天这种暴力成为常态将道德捆绑,甚至操控了司法审判,那么一言人就成为了可能。公民在获得权力的同时也应当清楚的意识到自己需要履行义务,不要让暴力成为了一种常态,学会尊重、学会倾听,谨言慎行。

影片中的陆刚是检察官,面对第一轮所有人所认为的有罪投票,陆刚放弃投票背对桌子,当时他在想些什么?面对生命,面对法律所有人的态度让陆刚的背影如此孤独。更为讽刺的是这个看似不合群、无聊、固执的人真实身份其实是一个检察官,“你一旦认定他有罪,他在你心里就了”,中国只有刑事诉讼中采用了疑罪从无,而疑罪从无和西方的无罪推定原则是不同的,参加投票的家长把这次模拟当做游戏,对于追求真相的陆刚成为了“刺头”。检察官=刺头,这还不够讽刺吗?陆刚的身份设定无异于是中国司法与平民老百姓的一次变相的对话:这关乎人命的事儿难道都只是法官、检察官、警察的责任吗?本片间接描述了一个社会现象,那就是除了陆刚这样从事法律职业的人以外,没有多少人会有那个法律知识和追求真相的勇气,那么,如果连司法人员也和大众一样选择沉默呢?

近年来许多旧案重提,呼格吉勒图冤案,张辉、张高平叔侄案的重审、平反。从某种意义上正是司法界的自我审视和变革,陆刚的问话言犹在耳:“你们为什么把孩子送到政法大学来读书?你们的态度或许就是将来他们面对法律的态度。”作为一名法学院学生,曾经我们都是抱着满腔热,当老师问,你们为什么选择法律?我们都有着基于正义公平的回答,可是四年过去了,自己越来越对这个职业产生怀疑,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的制度,因为制度是人设的。所以无论是哪一种制度脱离了追求公平、正义的心,冤假错案随时可能发生。影片的结尾,所有家长都摒除了偏见将这个案件判为无罪,这部电影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希望,正如这个世界有光明的地方就一定会有黑暗,就算是知道追求真相的路是无休止的,我们依然要坚持。

随着时代的演变,司法制度和体系也在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时事,政府信息公开也越来越普遍,那么我们每个公民都应当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和素质,在享受司法所带来的权利的同时,履行责任义务更加理智,客观的监督司法公平维护司法正义。在维护法律公平与正义的路上,请不要让陆刚这样有责任心和正义感的人感到孤独。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启示的作文【三】

时光如流水般逝去,我们伟大的祖国也已经点燃了她的第57枝生日蜡烛。这57年的风雨中走过的路,淌过的河,已不计其数。这57年里,我们有过辉煌,也有过失落,57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可以完成好多事情,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却是短暂的。虽说成长之路是曲折、漫长的。面对57年的风雨沧桑,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骄傲,我们自豪!现在,我们可以挺直腰板,拍着胸脯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民族,一个伟大的民族!”

我们在星光灿烂下倾听时代的钟声,我们在漫漫长夜中等待黎明的曙光。多少次,我们心潮澎湃;多少次,我们辗转反侧;那都是为了等待这不同寻常的一天——祖国母亲的诞生!

列宁曾经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那就让我们沿着时间的隧道逆向而行,重新感受那段平凡而又伟大的历史吧。

曾几何时,贪婪的侵略者纷纷来到中国,从此,这里的文明消失了,强盛衰败了,留下的只是浓雾蔽日,民不聊生;曾几何时,无数的革命烈士用肉之躯把我们多难的民族抱出了地狱,为了祖国的成长,无数人前仆后继,呕心沥,为了祖国的富强又有多少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和青春!即使在封建主义的绞下,在那帝国主义的炮火中,中国人依然用自己的脊梁柱挺起了中华古老的长城。把祖国母亲送上了幸福大道,用拳拳赤子之心,抹去了祖国母亲凄苦的眼泪,换来了她幸福的微笑……五十七年前的今天,我们的祖国振翅一飞,再度冲上云霄,向全世界发出了最为雄健豪迈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巨人的呐喊,震荡环宇,让群山响应,大海回波!

每当五星红旗在蓝天飘扬,国歌声在晴空回荡时,民族自尊的液就会在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管中沸腾。回望历史的长河,无数先辈名垂青史,他们用自己的赤胆忠诚誓捍卫自己不屈的民族,从威震敌胆的民族英雄岳飞,到“人生自古谁无,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为建设民主主义中国而抗争的孙中山,为开创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唤醒东方经济巨龙的邓小平,推进“三个代表”的江泽民,贯彻八荣八耻的胡锦涛……每个名字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是啊,正是这样一个向来不屈不挠的民族,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又是这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唤醒沉睡于心底的自豪。

这一切的一切都无不证明了我国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在增强着,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用双手弹奏为我们伟大祖国谱写的新乐章。

我们感受到了她的成熟,她的男性般坚实的臂膀,她的母性般温柔的胸怀,我们深情地向她致一个敬,奉上我们一片爱国赤子的深情。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启示的作文【四】

今天,我有幸欣赏了由美国经典电影《十二怒汉》改编的电影《十二公民》,看完之后我感触很深,整体来说这是由十二个人的争辩组成的电影,这也是一种对法律另一种角度的思考,也就是十二个角度的判决,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剧情来讲,《十二公民》讲述的是在一次大学的考试中,学生组成模拟西方法庭,审理的轰动当时社会的“20岁富二代弑父”案,而这12位学生家长组成了陪审团。这些人来自社会的阶层,有着千差万别的身份和地位,在他们听取学生法庭审理后,学校要求他们将对本案做出最终“判决”。这12名陪审员互不相识,但按照规则,他们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达成一致,才能结束审判,否则他们的子女将无法毕业,他们被关在屋里,讨论着在当时舆论下已经“水落石出”的案子。在一开始除了八号先生外,其他十一位成员都想着是尽快结束这场讨论。在第一次投票中,就有十一个人认定富二代有罪,一切证据都指向这个富二代有罪,只有八号先生认为富二代无罪,八号先生经过各种努力和求证,最终成功说服了另外十一改变想法,认定为富二代无罪。在影片的结尾也证实了富二代是无罪的,凶手另有其人。那么为什么说这是十二个角度的判决呢?首先,我们仔细观察电影就会发现。其实,这十二位公民所坐的椅子各不相同,有高贵的皮椅、木板凳、铁椅子。这绝对不是无心之举,而是在告诉观众其实这十二个人代表着他们所在的不同阶级、不同身份,这就是有趣的地方,下面我们来挑几个分析,我们就主要说说冲突最多的三、四、八号的角度,三号陪审员只是一名脾气不好的出租车司机,但是他的生活经历却十分特殊,他的儿子因为违逆父亲的意愿离家出走而且老婆也因此离婚,因此他心怀“对逆子的不原谅”的想法,可最后他正视自己错误的负的面情感全面崩塌,改变了有罪的想法,这样有着特殊家庭经历的就是从家庭的经行判断的,所以他代表家庭角度的判决。四号先生是一个富商,这是一个有着特殊色彩的身份,因为人心底里有着几分仇富心理,会被猜忌,在影片中他的生活也被多次讨论,这样的生活让他非常多疑,在案件中他也是保证怀疑的态度刨根问底,当证据足以说服他时才会改变想法,所以他是多疑的判决。而八号陪审员,可以说是电影主导者,其实是一个真正的审查官,他的工作致使他不轻易做出决定,除非证据确凿,否则他在陪审里面一直坚持疑犯无罪,这是一种正义的责任感的驱使,所以这是责任的判决,这些判决有着自己不同的责任,他们本来方向不同,但是在八号的责任驱道下,他们各尽所长,最终全方位的判决富二代无罪,而且事实也在影片结尾说道,富二代竟然真的无罪。

这就给我们一个反思,这就是人思考问题的片面性的存在,一个人只会从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这就容易造成错误的判定,就像本片,他们十二个角度都有着自己特有的功能,来判断富二代是否有罪,单拿出一个大都会认为富二代是有罪的,这种片面的角度就会无形中一个无辜的生命,想起来还是十分可怕的,而对于我们个人来讲,思想的片面往往阻碍了我们个人的发展,就像井底之蛙,不听一听别人的意见也许还会断送了自己,所以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应该多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不用完全的相信,只需要扩展自己的眼界,古人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别人的意见就像是积木,不是让你垒更高,而是让你垒的稳。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启示的作文【五】

《十二公民》电影主要内容就是一个富二代被指控在出租屋了赌博酗酒抛弃自己的亲生父亲。围绕这个案件,十二个陌生人要组成陪审团,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内,达成一致意见:有罪或无罪。根据法庭和新闻提供的信息,十二个陪审员出现了11:1的有罪判定。然后故事自此开始转折,一个人说服十一个人,最后完成了12:0的大逆转。

电影翻拍自1957年的美国电影《十二怒汉》,就是一部十分经典的影片,因为其神一般的故事这个电影被先后翻拍过好几次。回顾这部影片,黑白的画面,那个年代特有的打扮以及谈话内容,无一不表现出浓浓的时代气息。影片一开始出现的法院的镜头把观众直接带入故事中。接下来在空间不大的讨论室内,每个人都在和身边人浅浅地搭话,聊着一些无关的事情,语气里带着那个年代的美国人特有的骄傲。随后工作人员将门锁上,在封闭的空间和炎热阴暗的天气中,讨论开始。一桩看似证据确凿的人案件,投票表决为11:1的紧张情况,由一个搅局者所发起的合理怀疑。其他人从最开始的反对到渐渐被说服,每个人都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最后奇迹地变成了12:0。每个人的\"怒\"充斥着讨论的整个过程,剧情紧张,跌宕起伏,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推理元素让人看后大呼过瘾。

在看《十二公民》电影之前,我已经先后看过日本翻拍的《十二个温柔的日本人》和俄罗斯翻拍的《十二怒汉:大审判》。几部影片都就是根据原作进行的改编,对比可以看出中国版的《十二公民》电影忠于原作,剧情几乎一致。老片新拍多少会让人觉得有些无味,但就是《十二怒汉》却就是一个特例,因为这部影片的剧本翻拍了这么多次,还会就是会吸引你乖乖地去看。

神剧本不怕翻拍,并不只就是因为它的故事吸引人,我觉得比起故事本身,整个剧本就像一个框架,只要稍做改动就能将其搬到另一个国家的大屏幕上去。故事中体现出来的社会背景很容易让观众有一种代入感。原作本来就就是由一个话剧改编而来,所以背景对于故事来说十分重要。1957年的《十二怒汉》中被指控的就是一个来自贫民窟的孩子,那个年代人们对于贫民窟出身的人有很大偏见,这一点在影片中也有所体现,而这部电影一出就狠狠打了那些偏见党的脸,这也就是电影受欢迎的原因之一。1991年日本翻拍的《十二个温柔的日本人》被指控的就是一个女人,有人指控她了自己的丈夫。电影就像其名字一样,因为温柔,所以一开始有十一个人投无罪,然后搅局者试图引导大家投有罪,结果最后的判决还就是无罪。日本的翻拍很有意思,陪审团里出现了女性,而且被指控的也就是一个女性。整部片子都在表现对女性权利的保护,同时日本女权也就是一个社会的敏感话题,容易引起关注。此外,整个电影中表现出来的温柔与压抑也让人印象深刻。再来说俄罗斯翻拍的《十二怒汉:大审判》,这部影片长达150多分钟,故事讲得极其详细。被指控的对象就是一个车*的孩子,这也成功制造了一个敏感话题。而陪审团的十二个人,电影名字中的\"怒汉\"只表现了\"汉\"字(十二个人都就是不折不扣的大叔)。影片的亮点在于最后并没有单纯达成\"无罪\"这一共识,有人考虑到了那个孩子被判无罪后出去会被真凶追。我觉得这一点补充得很好,让影片更加丰满的同时,故事发生的背景也得以体现。

最后来说一说我们拍的《十二公民》电影,这一部或许就是所有翻拍里和原作最相像的了,很多情节都照搬了原作,如眼镜,匕首之类的线索,但这些都不影响电影本身的表现力。首先说说演员,电影的演员阵容堪称豪华。何冰、韩童生、高冬平、李光复等,都就是在话剧界被视作国宝级演员的人,有这些人参与演出,演技自不用说,观众看起来也会更有兴趣。其次电影中被指控的就是一个富二代,本身就就是容易引起话题的角色。此外就是故事的发展,原本觉得在中国要翻拍这个就是不大现实的,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什么陪审团制度。没想到竟然用大学补考给开了一个虚拟法庭,还请来了家长做陪审团。说实话我现在还就是觉得这个故事设定太虚幻了,现实生活中根本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但就就是这样一个强行的设定让故事发展下去了,所以我还就是挺佩服导演的想法的,脑洞简直连黑洞了。整个电影中充斥着\"中国特色\",每一个人的形象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何冰所演的角色竟然就是一个检察官,影片的这个设定让我觉得有些缺陷,本来就是由十二个普通人展开的讨论,其中一人说服十一个人这一点也一直就是我最为欣赏的地方。因为大家都就是普通人,所以才显得那个人更有魅力,可这里的竟然就是一个专业人员。这种感觉就好像就是普通玩家遇上了人民币玩家一样,把我的感动还回来。不过检察官给你科普带你飞,完成了一次与民同乐的普法教育,听起来也还不错。虽然满满的都就是CCTV12的即视感,但观赏性还就是很高的。除此之外这部电影还开创了戏剧电影的新类型,这样一来国产电影又打开了一扇新大门。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启示的作文【六】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了,他的\'儿子齐闵(min王继承了王位。齐闵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闵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启示的作文【七】

明朝王明说:“心即理,我心即为宇宙。”没错,心之所念,意之所动,即为情之所发,我们的心决定了我们看世界的角度,由此观之,心即理确实不假。可我认为心不仅是理,它却更像一把尺子,衡量善恶,丈量尺度,规范行为。看完《十二公民》,我对其中的社会现象产生了深深的思考,我们的“尺子”怎么被折断了?

当我们在做决定时,如果有一个人反对你,那是质疑;如果有一些人反对你,那是抗议;而如果是所有人反对你,那么这是社会潮流,会说这是“大势所趋”,可坚持自己的观点,独立自主在这中有那么难吗?8号陪审员和法院的行为给了我们答案:在媒体上,法院对富二代人案存疑不诉,于是各大舆论都以法官不正,法院堕落为主流;在狭小的讨论室中,8号陪审员以怀疑的态度谨慎思考,可招来的却是侮辱,谩骂。是这复杂的社会环境,让我们的“尺子”被“折断”。在电影中,一个个敏感而又尖锐的话题被摆在了台面上:10号陪审员一边轻描淡写的扇着扇子,一边痛斥河南人的地域歧视,4号地产大亨被指资本家的仇富心理等等,我坐在下面观看时,感到了两个字:偏见。而有些偏见,就是社会的“定势思维”:当本地人只有通过谩骂,挖苦那些靠自己努力争取机会的“河南人”来掩饰自己能力的不足却获得了大城市人的认可,有的只是媒体过分强调社会为了点击率却被群众所接受。我们显得迷茫,无所事从,最终被同化,愚弄,被控,从而失去了那把可以丈量尺度,独立自主的尺子。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的社会精神的家园,留下了荒芜。冰冷的心灵,被“郭美美”般的炫耀,“表叔”的小官巨贪打得体无完肤。我们只能这样吗?我们应该这样吗?不,我们应该从我做起,用敬佩努力来代替“笑贫不笑娼”,用诗和远方来取缔人性的苟且,这样“尺子”才不会被模糊了刻度,失去了实体。

虽有大势所挟,个人之恶亦不可抹,佛曰:“心若不动,风又奈何”。电影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情节就是7号小卖部老板在痛诉其他人忽视自己的情节:花衬衫圆帽,不算西装革履,搬水,凑人数,足见其地位低下,可他却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你们都要我配合你们,你们配合过我吗?”人微言轻,已所下得,他人也无的皇权,意识折断了尺子。导演用这个小人物打了现实一记清脆的耳光。我们总是对地位比我们高的人低眉顺眼,可内心却又愤恨无奈,于是我们把我们的愤怒全部发泄在地位比我们低的人身上,如同皇帝唯我独尊。现实生活中键盘侠便是如此,站在道德的至高点,用道德肆意去宣判有罪,无罪,仿佛只有与他们站在一边才是对的。可就是这种个人情感的宣泄却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人性终究有恶,懦弱的一面,用道德来满足自己的自卑,用别人的痛苦来麻痹自己不愿去面对生活中的失败,空虚。十二公民,十二身份,却也像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他们心中的“尺子”被拧弯扭曲了,可我们呢?朋友们,别让“皇权”意识折断“尺子”,可别满口仁义,却面目狰狞!

另一个原因是冷漠,对社会公德的冷漠,对生命的冷漠,让我们折断了“尺子”。因为道德有罪,法律上一定有罪。“在这个案子中把富二代先斩后查一定不会出现冤案。”3号出租车司机挥舞着拳头,愤怒地说。这赤裸裸地表现了对生命的漠视。其实这有很长的历史渊源: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治乱史,治——乱——治——乱,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生灵涂炭,哀鸿遍野,可无人顾及,朝堂之上,何人在乎百姓;江湖之远,顺从才有可能。长期的封建时代留下的皇权意识让我们“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让我们置身事外而无故审判他人。“没有足够的证据,没有人可以定他有罪”。“疑罪从无”体现了对人命的重视,珍视生命,追求真实,这样才能不让我们那衡量善恶的尺子被折断。

“心即尺”,心之所念,尺之所量。我心光明,不惧黑暗;我心如镜,不骄不泰;我心如火,不存冷漠。尺子,莫让它被折断。“十二公民”,警钟长鸣!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