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作文800字初中(中国文化作文800字中学生)

文化类作文800字初中(中国文化作文800字中学生)

首页笔记更新时间:2023-01-28 01:34:24
文化类作文800字初中(中国文化作文800字中学生)

文化类作文800字初中【一】

??中生游记类作文的写作方法

游记,是中学生感到最难写的一类,因为随着游程的行进,耳闻目睹的情景不胜枚举,很难将材料组织得当,往往写成流水账。如何将自己的游程清清楚楚、有详有略的记叙?如何避免将游记写成景点介绍?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谈的问题。

国庆长假你是否游历了祖国的名山大川?是否踏访了华夏的文明古迹?是否流连于桂林的山水中?是否沉醉在丽江的灯影里……旅游,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增长了我们的见识。当我们结束愉快的旅程后,烦恼接踵而来。父母和老师往往不会让我们“白”游一场,写篇作文当作“总结”与“汇报”常常成了旅游的“附件”。

最让大家头疼的是旅游涉及的时间长,景点多,如何才能写得不像流水账,又有自己的特点呢?

首先是“舍”。只有学会舍弃,才能有重点的描写。景点太多,一一赘述很难做到详细、具体。只有突出最有特色的.地方才能写出特点,写清游历的情况。例如,你到云南旅游,一路走来,昆明的石林、大理的洱海、丽江的古城,还有玉龙雪山,处处皆景。你必须忍痛割爱,选择其中的一个作为写作的重点,其他最多用一两句话带过。只有这样你才能把游历的情况说清楚。

其次是“短”。这个“短”,不是指的篇幅短,而是指文章涉及的时间跨度要短。不要从出发开始写,一直写到全天的游程结束。这样无端生出的枝节会很多,烦扰了自己的思路。就从你到达这个景点写起,写到景点游览结束。时间的集中会有助于你更好地组织材料,突出景点的特色。

再次是“真”。这一点是同学们最容易忽略,也是最能体现写作水平的。很多人以为写游记就是把景点的情况告诉别人。其实不然。游记,就是游历的记录,更强调了自己独特的游览感受。游览同一个地方,大人和孩子的感受会不同,男生和女生游览的感觉也有差异。怎样将自己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呢?那就是将自己游览过程中的“发现”写出来。这些发现可以是“摸一摸”“闻一闻”“听一听”“找一找”,甚至是“猜一猜”,也就是把你游览时的所见、所做、所闻、所思写下来。游记最忌讳的就是通篇景物描写,有了自己的活动出现在游览的过程中那才是属于你自己的游览经历。

最后是“趣”。旅游之所以能吸引人,首先就是有趣味。那么,你的游记也要把你在游历过程中感受到的趣味表达出来。这种“趣味”的内涵很广:可以是放肆的玩耍,可以是悠闲的漫步,可以是滑稽的场面,亦可以是别样的风俗……只要是觉得有意思的就不妨多写两笔,把自己的快乐和大家分享!

掌握了以上“四字”要诀,估计再提笔写游记你就有了一些头绪了吧?

最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交代:任何游记,对于景点的环境描写是必不可少的部分,这里可要写得细致生动哦。

文化类作文800字初中【二】

初读这本书时,真正吸引我的并不是作者的下笔如有神,而是小叙中所说的“对我来说,《文化苦旅》就是这个外出的浪子”和“宅,成了一具无主的稻草人,成了一个废弃的箭靶子,破破烂烂地歪斜在田野间,连乌鸦、田鼠都不愿意多看他一眼”等等,这些句子每一个都戳中我的内心,“文化苦旅”到底是什么?它对我来说就是一个谜。

静静打开这本封面素雅却沧桑的书籍,黑色的四个字“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着实吸引了我的目光,我的双眼久久注视着这独具特色的封面和异常刺眼的“苦”字。带着满肚子对它的好奇,我迫不及待准备开始享受这份文化大餐。

《文化苦旅》是一部类似游记风格的散文集。作者将旅行时的激情融入了文字中,其中又蕴含着作者对中华文化深深的、苦苦的追寻与思考。作者笔下每个地方都隐藏着千年来中华文化的印迹。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文化,但又有相同的文明期望。书中写了有“天府之国”称号都江堰,夕阳西下,朔风凛凛而略显凄清的道士塔,接通着中华历史脉的莫高窟,还有一湾不算太小的沙原隐泉和天一阁。这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神秘的。它们在各自的地方安静地保持着自己的美好,但当余秋雨老师的笔触摸到它们时,它们又开始活跃起来。通过作者的笔,它们活力四射地出现在人们眼前,让人们再次感受到文化和大自然结合的动人瞬间。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道士塔》,在中国文化遗址莫高窟上,有个叫王远录的道士,上天注定让他当上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将不计其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今天,敦煌研究所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一个年轻的诗人写到: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首看了一眼西天凄绝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的民族的伤口在滴……我们为曾经的文化感到惋惜!

文化类作文800字初中【三】

世间万物,代代更迭,人们常将历史比作长河,是在映射那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变化”二字,宛如奔腾不息的流水。而在这浩浩长河中,人类渺小得比不上一朵浪花,贯穿着整个历史的也永远不会是脆弱的人类生命,而是山、河、树、石,以它们坚韧的生命,默默地伫立在河水边,冷眼旁观着时代变化。

很难想象,也许在未来不知多少个年头之后,我们如今生活的城市是否还存在,是否也像如今我们眼中的“历史”一样,只剩下几方石料、一口废井。

读《废井冷眼》,我似乎能感受到作者见到那一口废井时的心情,仿佛有时间的细流从指间流走,又仿佛时间在废井的冷眼中缓缓凝固。那时候眼前似乎燃起大火,灼烧着几百年前的这口老井,烧沸了,又烧干了,最后只剩下一副把一切都看倦了的千年冷眼。

作者说,“历史很漠然,在多数情况下不讲曲直,不讲感情。”但我想,正是历史的漠然使我们对自己也漠然了,可以以整个历史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又怎会在意那微尘般的跌宕呢?

历史中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甚至像渤海国这样繁荣的大都市也不过在历史中存在了几百年,还不如一个传承几代的文明。一切活着的都将去,在历史上,只有文化是永恒的。有人为自己一时的起伏长吁短叹,可倘若更加达观地来看,也许依旧没办法解决当下的问题,但至少可以在人生的悲欢离合中保持一个淡然的心态。而当我们真的放下了、看透了,无论到哪里都能随遇而安。

这是冷眼教给我们的,也是历史教给我们的。

再回头看那颤巍巍伫立在土地上的废井,尽管破败却显得坚韧。那副冷眼已经见惯了朝代更迭、家族盛衰,想必再不会为什么所动了。历史是漠然的,但它使我们宠辱不惊,使我们看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我想,这已是历史最大的慈悲。

文化类作文800字初中【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家余秋雨做到了。作为全球唯一一个完成全部现场抵达的人文学者,一路上对当代世界文明做出了全新思考与紧迫提醒,在海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书谢了余秋雨先生冒着各种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和印度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迹的经历和他对世界文明的思考和提醒。更多的是对中华文明、文化的考察评判与思考。

书中所描写的人文事故我依然历历在目,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谢家门孔”这一章节。

谢晋是一个著名的导演,他是为电影而生的,是电影的召唤,他才来到这个纷繁的人世间。他的一生可用一个字来概括—苦。他有三儿一女,却有两两个儿子患有智障,晚年两度丧子。一生为电影事业付出,却被人称作“一种待开发的东西”。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沮丧,而是坚强的去面对。

家里来客人的时候,谢晋总会毫不介意的把他儿子介绍出来,向客人讲他儿子的情况。

生活不能自理的儿子让谢晋一直放心不下,谢晋常常亲自为他儿子洗脸、刮胡子,小儿子怕痒不愿刮胡子,谢晋就哄他说:"满脸胡子,多丢人啊。"儿子就会乖乖的让谢晋剪胡子。儿子头发长长了谢晋就专门去学理发,然后回家给儿子修剪,一推一剪透出父亲的慈爱和对儿子的关爱。

在有人称他是“一种有待开发的东西”时,他面无表情。却从那以后,有了一种滔滔不绝的激情,针对别人的这种想法一吐委屈:“你们都说我年事已高,应该退居二线,但是我早就跟你说过,我是六十岁成熟的,那你算算……”

“他这是创造主体的本能呼喊,也是一个强大的生命要求自我完成的一种尊严。”

《文化苦旅》凭借作者对山水的诗化描写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故事化叙事,来寻求一种对文化人生的省思和精神的洗礼,从而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文化苦旅》所带我领略的世界文明之美,触动我的心灵,勾起我的憧憬。

文化类作文800字初中【五】

一次听说《文化苦旅》还是在高中的时候。因为看到其中有两个字与我的名相近,一直认为是莫大的缘分,所以对它还有些印象,但也只记得这曾经是语文老师强力推荐过的一本读物,她的'初衷是希望我们在课余时间能够多读些书,了解一些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遗憾的是当时的我性情极为浮躁,实在很难静下心,觉得即使看了也是一种浪费,之后不久就把那本书抛在了脑后,不再理会。

时间一晃而过,如今的我已经踏进了大学的门槛。想着买些书打发在大学里的闲暇时光,一进书店,此书便映入眼帘,只是书架上摆放的都已加上“新版”二字,旧迹难寻,而又想着应该是融入了更多的精华,于是立即买下,并且趁着寒假认真看完。

在谈我对这本书的感悟之前,我想先说说这本书的作者——余秋雨先生,他是我非常钦佩的作家之一。当然,我并没有像时下流行的“追星”一样了解过这位作者的型、星座、爱好等的细枝末节,只是通过看书中对作者的简单介绍和个人对书中文字的联想去了解作者本人,或许这样也还很肤浅,因此我仅从我个人方面表达对他的崇敬。我钦佩他,不因为他拥有渊博的学识;不因为他拥有响亮的名声;不因为他拥有显赫的地位,只因为他有放下这一切的决心;只因为他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只因为他有容纳是非的胸怀;只因为他就是他,而不是谁都可以模仿的别人!

《文化苦旅》这本书主要由“中国之旅”、“世界之旅”、和“人生之旅”三部分组成。在“中国之旅”中作者踏遍了中国文化的一条条天地之线,将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串联起来,带给我们一场异彩缤纷的文化盛宴。“世界之旅”更是作者冒着生命威胁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址后汇编而成,其中对当代世界文明作了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而最后的“人生之旅”尤其发人深思。作者通过谢晋、巴金、黄佐临、陈逸飞等文化代表以及自己的生平经历向我们讲述了何谓“苦旅”。语言感染,使人深切体味到那些文学巨人们所要面对的心酸而荡然的人生。只是我依旧不知结束本书的那简短一句“且拜且祭,且忆且思,且喜且泣”是作者对过去人生的一次总结,还是对未来人生的一种猜想,又或者是其他。

如果要说看完这本书后的第一感觉,我想借用一下黄佐临的四字名言:可喜,可惜!可喜的是这本书的作者极好,写了一本好书。可惜的是拿着这本书的我却称不上是个好读者。举个事实说明:记得两年前曾看过作者写的另外一本书《山居笔记》其中同样也有对山西商人从发展壮大到衰落破败的描写,只是当时我还暗自笑话,觉得它就是在交通不便的时代自发形成的作用于通商贸易的队伍,何必费如此笔墨,竟完全没有深想!如今再看,着实汗颜。周国平先生在《思想的星空》中浅谈过一个真正的读者应该具备的特征。他说了三点:第一,养成了读书的癖好;第二,形成了自己的读书趣味;第三,有较高的读书品味,自知以上三点未能有一点达到,因而就只能粗略的说一些书中让我感想较多之处了。

在第一部分“中国之旅”中作者将中国各个地区相连接,记录了中国的许多文化遗址,无论是山水如画的南方还是壮美旷达的西北,都深藏着他那厚重而冗长的脚印,都蕴含着他那对文化孜孜不倦的渴望与追求。值得一谈的是,在作者的众多遗址记录中让我印象深刻的竟是两个人——苏东坡与王圆箓,他们都曾为中国的文化尽过一份心力。我相信很多人都知晓苏东坡与黄州赤壁,却极少人会知道王圆箓,但是如果说起莫高窟我想就应该没人会感到陌生了。王圆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莫高窟的主人,而他本人却只是那个时代随处可以见到的一个中国平民。他的普通越显他的高贵,作为一个道士的他竟能为以佛教文化为主的莫高窟投入一生的心力!如果说发现莫高窟是他人生的一次机缘巧合,那么更可以说是他辛勤努力之后的意外收获。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我对他有无限的赞叹,但是站在历史的角度,我却如鲠在喉,张口难言。毕竟,莫高窟“生”于他,“”于他。莫高窟虽由前人所建,但在近代却是他第一个发现,没有占为己有而让它暴露于阳光之下,是他让世人知道了莫高窟的存在,但也是他间接让莫高窟走向了深渊,与天一阁一般进入了难逃的时代浩劫。但认真想想我这种观点也是自私的,这不能怨他。作者也曾设想过一种可能:拦截下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掠夺。可是,即使拦下来,在中国动荡的近代社会里又有何处容得下文化的自由发展,也只是迟一步的浩劫,来得更深,更彻底,最终能存留的也只会是一如往初的叹惋。所以更加准确的说法是,莫高窟是生于那个时代,于那个时代,文化浩劫的来临不是人错了,而是那个时代本身的错。作为文科生的我一直以来都并不喜欢学习中国的近代史,但有应该的尊重。正如作者在文中的告诫:历史就像一件旧家具,抽掉一个重要环扣就会全盘散架。这应该也能引起一些人的反思吧!苏东坡也算是历史上带有传奇色彩的一个人物,乌台诗案他被贬黄州,官场上的失意却成就了他文学上的巅峰,只是我想说的却是苏东坡的成熟。作者在文中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述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苏东坡真正地成熟了,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看到这里之时我并没有别的想法,只是心底里有一个疑问:我,成熟了吗?

“世界之旅”向我们展示了那些曾在世界史上风靡一时的古代文明,只是不知是被作者文字的打动还是自己内心情感的提升,看得愈深,愈是心疼。在各大文明辉煌灿烂的一刻“盛极必衰”的契机也好像已经到来,就犹如在天空中一闪而过的流星,那样绚丽,那样美好,但又太过短暂,留不住永恒。而今,我想说说的是作者在欧洲考察时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些危险事件:西班牙北部昼夜频繁的凄厉警笛,在巴黎与阿姆斯特丹发生的重大失窃,以及在法国图卢兹这座“最平静”的城市遇到的大爆炸等。作者以欧洲文明为坐标来寻找中华文明短处的同时也明确说出了欧洲文明自身遇到的麻烦,而对于我们这新一代的年轻人而言在追赶当今时下所谓潮流的过程中也能否拒绝一味抱歆羡和追慕的态度作一些更深入的总体思考?

谈及“人生之旅”我才真正知道“苦”之由来。“苦”并非指旅行之苦,而是苦在创造,苦在人生。作者在本书中所谈及的文化代表有些是历经家庭的苦痛,有些则是历经社会的苦痛,而作者本人,两者都有。可能我被此书如此打动的原因就在这吧,有经历才会有情感,有情感才会有感动。或许此刻会有人不解:文化与人生会有着怎样的必然联系?为何作者会选择在最后从文化过渡到人生来结束本书?我想现在我已经明白了,就姑且自己先做个答案,或许也可以成为其他人思考这个问题的一个提示。文化在发达之后,根子上仍然是生命的痕迹,我在上文中也有所提起。无论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那么多古迹都是无数高贵的生命在支撑,而只有将“人生之旅”写入其中才能道出“文化苦旅”的本质吧!只是一个人究竟要承担多少的人生之重才能扛起文化这份责任?谢晋的哽咽,巴金的忧郁,黄佐临的沉默,那些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气息,那些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呐喊与彷徨,究竟在他们的身后有着怎样的无奈?究竟在他们的身后又暗藏着怎样的光辉?我不敢也不愿再说下去,未曾经历又怎能评价!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似乎对自己没有什么期许,只希望自己在这嬉闹的时代,不说了解,至少明白这人生之“苦”吧!

看完这本书之后回顾作者所写的全书内容,又对作者多了一份赞叹。虽然作者是以文化为主线,但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将文化与生态紧密的结合。尤其喜欢作者所写的杭州宣言——关于自然,关于生态,关于美丽,关于人间。我不知道现在中国的生态问题已经引起了多少中国人的关注,是否要等到城市已被垃圾淹没再也找不到昔日的繁华;水中已是重度污染,再不见往日之清澈,再不见鱼儿的嬉戏;天空好似乌云遮蔽,再难有书中的蓝天白云;雾霾已经席卷全国,白天也看不见周围的人群,我们才会知道我们应该关心些什么。如果一定是这样,那么文化末日也将来临。不在乎有多少人在振臂呼喊,只在乎有多少人在默默行动。我内心的想法就有如作者的感慨:无言的大地,有多少地方值得我们跪身,又有多少地方需要我们谢恩!正中进步成长。

文化类作文800字初中【六】

余秋雨最有名的著作当是《文化苦旅》,用足迹来丈量中国的文化,用心灵去顿悟生活的哲理。书中余秋雨扮演了一个杰出的“导游家”,它指引着各年龄阶段的诸多目光,进入了一个深邃,冷峻的文化空间,那里衔接着历史,连带着现代,希翼着未来,将一双双天真而好奇的眼睛,涂抹了层深幽的色彩,要他们闪烁的是一丝有所期盼的亮色,也将一张张经霜而冷峻了的脸,深刻上责任,沉重中获释,焦躁中轻松,为文化、艺术的继承与创新指向历史后的未来。这是余秋雨先生这部作品给我的最大的感觉。

这段苦旅有点长,也很累,共包含了37篇游记似的散文,写的几乎都是南方及西北山水名胜,古代文人或名人居住过、流连过的地方,还包括了这些地方的风土人情,例《莫高窟》、《都江堰》、《白发苏州》、《寂寞的天柱山》、《上海人》、《酒公墓》、《老屋窗口》等。从中国诸多旅游名胜,到荒芜一片的阳关,从大漠到水乡,从西北到江南,从古迹到文人,无一处不是中华大地上历史的闪光点。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残阳废垒,西风古道,在他的笔下都变得雍容大气且富于智慧,仿佛成了历史的浓缩与见证,在世纪轮回中散发着不灭的穿透力。篇篇语言精美气势恢弘的作品,就象一位无声的导游,在历史的交汇点我循着他的足迹推开了一座座神圣殿堂的大门。

道士塔——是他抒发恨意的地方。因为千年百年的磨难,他不甘心这被沦落的文化一再地被人践踏,想不到最后的一丝的呼喊竟是由自己升起的。他不想破坏历史的变迁,文化的进步,可对那些掩藏耻辱的土地,他倍感惋惜。在他的笔下,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而王道士则是这出悲剧中错步的小丑。用一位经历这悲剧的学者的心看,他明白了,那里,一个古老民族在滴。因恨而爱的情感愈演愈烈,致使我也变得学会了叹息与感慨,明白这一切的一切全部是人心所造。我也因此而抱恨,为民族,为国家,为自己而恨……

翻过屈辱的一页《莫高窟》,静静矗立,神秘又安详。余秋雨那颇具感染力的文字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不是在读而是用心在欣赏品析。窟中墙壁上那精美绝伦的壁画让我惊叹。色彩绚丽、畅快柔美的线条汇聚了五代的纷争隋唐的兴衰以及宋室的沦亡。我不得不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精湛技艺所折服。正如作者所言:"看莫高窟不是看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随着书页的往下翻转,我的视野更开阔了,思维也变的灵动跳跃,充满了幻想力。《阳关雪》的凄美、《柳侯祠》的静谧、《白莲洞》的幽邃、《都江堰》的雄伟,我就象一片空灵的云,沿着秋雨的足迹飘过一座座名山大川。就象在欣赏一道流动的风景线,徜徉在人文景观与历史长河的氛围中,情景交融,实乃“此时无声胜有声”,每读一篇就有新的领悟。就好象在感觉余秋雨对文字的挖掘。他的描写,他的感受,他的想象,甚至是他的诉说,种种的这些全都超越了文字本身的韵律。好似在唱一首歌,不是民曲,不是流行曲,亦不是田园山川的旋律,是能让人敞开心扉开怀吟唱的人生之韵,天地之乐。我默默地在心中重复这些文字,试图想完美地记忆,可让自己更自信些。但是,这些直白白的文字下仿佛蕴藏着另一种深不可测的意境,是什么呢?我不禁细琢。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我明白了什么是其中的“苦”,和它真正所要倾诉的情结。

余秋雨的文章常常给人一种历史的沉重,一种文化的观念,一种对过去的留恋,一种对未来的忧患。面对文化,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总有一些使人无奈,总有一种遗憾让人两难。

然而,许多现代人已逐渐冷漠、麻木于这种文化的遗憾。并不是所有的现代人都认识了中华文化的悲剧,因而作者在自序中说:“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当然,希望也只是希望罢了,何况这实在也只是一种奢望。”

但是,有些文化,即使被人们看到,并且呼吁、挽救,又能以什么方式留存呢?历史的泥泞不能阻碍现代的车轮,中华文化的确太庞大,在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中,不是历史的破碎,就是现代的停滞。这也是现代人面对中华文化的两难。

纵观《文化苦旅》全书,并没有多少优美的词句和华丽的词藻,其间多的是睿智的语言,以及一则则通俗的故事。余先生也很少对山水名胜作具体的描述,往往是笔锋一转,人为地构造出了一幅幅浓郁而又深沉的人文图景,紧跟着便进入了直抒式的咏叹,继而以纵横四海的气势挥洒着对中国古文化历史的种种遐想和议论。它为每一名读者解读了历史的苍凉和大漠黄河文明的盛衰,使读者为文章的情绪所感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作者发自内心的感悟,从而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去思索人生、思索未来。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本书,“书”既透露出文化,而每一个文化都不是孤立的,你自己不曾记得年少时的轻浮,中年的坎坷,老年的怡然自得,而也许哪一本书中就有你的影子,让你似曾相识,让你重新拾起残缺的记忆。活着的人记住历史,可历史只记住那些推动历史发展的人,我们不是伟人,但我们至少可以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记住我们,写好人生这本书,算是对他们有个交代吧!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