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作文春(作文随笔600字左右春)

随笔作文春(作文随笔600字左右春)

首页笔记更新时间:2024-05-25 17:59:41
随笔作文春(作文随笔600字左右春)

随笔作文春【一】

本来,在记忆中春节是这样的。

老屋里很是热闹,尽管没有各种霓虹灯点缀,但足够多的福字也是令老屋喜气洋洋。门前的竹竿挂满了鞭炮,孩子们在井口旁边玩耍。到了除夕上午,各路宗亲便从外地,从城里赶回来参加祭祖,没有礼炮,没有奏乐,只为了团聚。在我记忆中除夕或者过年的八九点钟,便会有各种杂技表演,但也许这只是我记得的很小一部分,其它都但淡忘了。

如今的我已然将要成人,我眼前所看到的已经不一样了。祭祖的人看不出比以往多,但他们神色匆匆,点燃香烛,长者引领晚辈三鞠躬,少了些纸钱,放了鞭炮,于是便走了,不复以往之香火袅绕,人声鼎沸。

除夕夜,人是团圆了,但吃完了团圆饭,人们便各自活动,大人们打扑克,孩子们奔向网络,以往家人围坐看春晚的日子不复存在。大年初一,传统上是要一起床就去拜年的,但是本该如此的我还是像机械般起床,过我的学习生活。我不禁在想:是年味淡了,还是我长大了?

或许年味根本没有淡,因为除了我看到的祭祖的简化、焰火的渐少,还有我看到的各种新奇的过年方式。人们开始习惯了过年旅游、过年学习、过年运动,牌桌上的人是越来越少了,电视前的人也是越来越少了。从此来看,年味真的没有淡。我当初下结论说年味淡了,也许是我一时寂寞看到了片影便妄下结论。

的确,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年龄是大了不少。我已不如儿时天真,当时的我可以拿着鞭炮于各家各户间串门,在想点燃的时候点燃。现在的我如果这么做却一定被说幼稚。的确,我必须为这长大作出牺牲。但是如果仅从年龄上看我是长大了,如今我是高中生,压力令我身不由己,我无力去管得了传统这些东西。相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我也难体会其万里归家只为一聚的艰辛,我没有像他们一样的阅历,从心底认识到家的温暖,那么我其实是还没有长大的孩子,我只能在团圆之时感受到过年的温暖,却没有为之付出辛酸。

我一直有感于各种传统的变迁,但也不像老人般怀古伤今似的,过年对于我来说,我认识到的是传承的力量,是华夏民族千百年来维系团结的力量,这是我无法否定的。仅仅从我的微薄阅历来看,年味没有淡,是我没有真正长大。

随笔作文春【二】

年是门头上挂着的红灯笼;年是家家户户喜庆的春联;年是凌晨震耳欲聋的炮声;年是街头巷尾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年是一个个美丽的音符,深深地刻在我生命的旋律里。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是个喜气洋洋的节日,充满了期待,年终于到来了,妈妈在厨房里忙碌,爸爸一边帮妈妈打下手,一边招呼客人。

我们这儿从腊月二十三就忙起来了,我和爸爸去街上买芝麻糖和干草。爸爸告诉我说:“这天我们要祭灶王爷,老百姓买芝麻糖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在天庭汇报时多说好话。传说他下界察看民情时会挨家挨户做标记,这些干草是让他的马吃的,想让马增加体力,兼程而回。”我们这儿还有这个习俗,太有趣了。

回到家,爸爸说:“在大年三十儿晚上门口要放把门棍,初一下午就能拿走。把门棍有很大作用,要账者一律不准登门,防止鬼怪进来,能把财,防止自家的财宝经过门口流失,这样能过一个安稳年。”这下我又增长了不少知识。

我们大年初一凌晨3点就起来了,这也是我们家乡的习俗,起的越早越好,抢运气,这是一年大吉大利,平平安安的开始。早早地吃过早饭我们就去拜年了,回到家后,我们的口袋里收获了好多糖果。

第二天早上,梦里的我迷迷糊糊地听到外边有很多人在说话,我意识到年还没有拜完,家里来客人了,揉揉惺忪的睡眼,麻利的穿好衣服,叠好被子,收拾好了就赶紧出去给他们打招呼。我们这儿呀,初一是本家拜年的日子,初二初三初四是亲戚拜年的日子。

当然,过年嘛,自然少不了富有迷信色彩的讲究。初五不许用菜刀,剪子,所以,前一天就把菜切好了,把剪子用线缠好,免得忘记;初五不准喝稀饭,因为我们这边稀饭叫“糊涂”,认为喝了“糊涂后代会出糊涂人”;初五之前是不能倒垃圾和污水,老一辈都说“垃圾”和“污水”都是财,把财倒了接下来的生活会很贫穷的。听到这儿,是不是觉得习俗可多了?不得不说“活到老学到老”。

随着鞭炮声越来越淡,兜里的压岁钱越来越多,我知道年就这样很快的过去了,我又长了一岁,年是什么?年是亲人团聚的时节,也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就像春天来了,也带来了无尽的希望。

随笔作文春【三】

今年我在奶奶家过年,那儿的年味可浓!家家贴春联,户户挂红灯笼。鞭炮声,五光十色的烟花和朦胧的硝烟到处都是。一辆辆汽车涌进山村,走下来抱着大大小小一大堆礼包的人,他们欢欢喜喜地向自家奔去。

我哼着小曲儿,蹦蹦跳跳地走到广场上,走在我两旁的还有我的爸爸妈妈。走着走着,我发现广场中心被人们里三圈外三圈地围个水泄不通。我按捺不住好奇心,赶紧跑过去凑热闹。我好不容易挤到最里面,定睛一看,原来是舞龙。只见几个大汉身着黄袍,人手一根粗长棍子,撑起那条巨大而威武的布长龙。锣鼓声中龙舞起来。瞧!它先绕着场地踱步一周,然后时而翻腾而起,时而俯冲而下,时而首尾相接旋转不止,时而如波浪起伏不定……随着锣鼓的打击越发激烈,龙的身体如高山一般盘起来,龙头高高昂起,摇动着那对冲天的角,在阳光的照耀下,那一身抖动的鳞片闪烁着耀眼的金光!最后,龙把头昂得更高,它出神地凝望着远方,猛得张开口,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似乎在仰天长啸!顿时,观众群中爆发出来的暴风雨般的掌声与喝彩声一阵接着一阵,此起彼伏,经久不息,看来观众们都被这场舞龙表演所征服。

下午,一阵“噼啪”的爆竹声传入我的耳朵,接着是一阵音乐的奏鸣,一个“大头娃”笑呵呵地跨入奶奶家的庭院,他拱拱手,“拜年,拜年”说一串吉利话。在他身后有一群小孩,每个人身前有一个可爱的马头,身后有一个光滑匀称地马屁股,蹦蹦跳跳,好活泼。我饶有兴趣地打量着他们,而奶奶则快活地喊道:“哟!是跳马灯的!”话音刚落,他们就转着圈儿一下前一下后地跳起舞来,乍一看还真像一群活泼的小马驹在跳跃。我拍手叫好,奶奶笑得合不拢嘴,忙递过去几个小红包……

夜晚是最迷人的。夜空在鞭炮与烟火的交织中成一个绚烂的大花园。各色“花朵”在空中不停地变化,彩色的光一闪一闪地把山水房屋映衬得五彩缤纷,变幻不定。我们跑出去一看,大桥上正在放焰火,一阵阵银铃般的欢笑从那儿传出来,在山村中回响。我们也放起来。看着这美丽的烟花,爷爷和奶奶都乐,我则依偎在妈妈身边,灿烂地笑。我们的烟花刚放完,山那边又有烟花在空中争奇斗艳。

啊!山乡的年味是团聚的,是快乐的,是幸福的!我爱山乡,更爱山乡的年味!

随笔作文春【四】

又是千篇一律的春晚,歌声,相声,小品,以及最后的歌:《难忘今宵》,仿佛年年都相同,为了尊重这“毫无意义”的传统,我还是靠在沙发上有一眼没一眼的看着,脑中却浮想联翩。

对于儿时的年我记忆犹新,小小的我,觉得一年仿佛就这么几十天。每逢过年,我们总要回老家,城市的孩子回到乡村,仿佛找到了新世界,一会儿激动地朝一群鸡扑去,吓得它们“咕咕”乱叫四处逃窜;一会儿同栅栏里的老牛学习牛叫,牛一声巨吼,我们就捂着耳朵大叫着向外跑去,好不热闹。

那时的春节,互联网还不发达的时代,鞭炮是孩子们最好的玩伴。我们一群孩子,在土里插几支“冲天炮”,同时点燃,便大叫“火箭发射”,看着烟花在空中划出弧线,心中更是高兴得直鼓掌;或者有时悄悄地扔一个鞭炮在玩伴身边,快速走开,然后朝着被吓到的孩子哈哈大笑;一群疯玩的孩子在一旁笑得直不起身,大人们则喋喋不休的责备着。

时间如白驹过隙。现在我们的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而那珍贵的年味好像正在不断逝去。现在的过年,对于我们这一代的大部分人来说就好像是换了个地方玩手机:当长辈们聊的兴高采烈时候,后辈们却拿着手机与虚拟世界打得火热。吃团圆饭,看春晚,守岁,发压岁钱,拜访亲戚,祭奠先祖……这一项项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好像是一个个繁琐的流程。那我们曾经的纯真与年味到底去哪了?

但在海外,春节的景象却截然不同。海外的华侨华人们对春节空前重视,早早地,唐人街街头已挂满灯笼、对联,装饰成红色的海洋,华侨们身穿汉服,吃元宵、饺子;还有另外一群人,他们一年都在外拼搏,为了生计奔波,劳累。无论是为了养活家人而背井离乡的农民工,还是因工作需要不能回家的职员们。一提到春节,他们总是满怀喜悦。

这不禁不让我陷入沉思:为何我们不再体会到年味?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国年,将何去何从?会是不断的延续下去,还是走向衰落?答案,我,不得而知。但我希望,儿时的年,可以从头来过。

随笔作文春【五】

它喜欢躺在自己的小窝里看书,杂七杂八的书籍布满了整张床,书籍类型多为通往成功,励志计划,每当它看到书籍主角刚开始弱小.懒惰.人缘差等缺点时,它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一股自卑与哀愁涌上心头,忍着悲伤的情绪,通红的眼睛渐渐往下看,主角通过努力改变自己最后成为商业精英或成功人士,又一股激动和兴奋贯通全身,看完后书籍的心灵鸡汤抚平它凹凸不平的生活态度,成功的实例仿佛它成为了主角,也踏上了成功,虽然从前会根据书中的指导去奋斗,但坚持的时间并不长,常立志,志不长,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活着,终于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懒虫。

多愁善感的它孤身窝在角落里,偶尔痛恨懒惰的自己,但痛恨敌不过时间的忘却,它并不喜欢零食甜品,只喜欢吃着离自己最近的杂草,由于懒得动,寿命比其他忙碌的虫要长,这就意味着有了许多的时间,多到令它觉得无趣,时常通过跟朋友电话聊天诉说,但话题始终离不开无聊这个话题,好友常常提醒它,可以学习些书法或者电脑以及多运动来打发时间,它却不想学,应该说懒得学。懒虫一天天的消耗时间,无趣又不曾改变现状,看励志书填充空洞的心灵,寿命终结的那天,它回忆自己的一生,突然发现自己其实这一生就活了一天。

随笔作文春【六】

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换上一身黑色的礼服,这,就是我,现在的我,肮脏的我。&&题记

我也曾是无数鸟儿向往的飞翔之处,也是它们的目标。它们的目标,就是飞翔,飞翔,飞向天空。它们从我的磨难中学会飞翔,学会坚强。有时我也会于心不忍,但看到最后它们飞向天空的笑容,我知道我做对了。

我也曾是无数人夜晚抬头仰望的地方,看着我身上点缀的点点繁星,总是留下人们无尽的遐思。明月当空,总会勾起在外游子对家的无限思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道出了李白这个四海为家,仗剑天涯的侠客的情思;诗圣杜甫也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看着他们对酒当歌,邀饮明月,我觉得自己很幸福。

后来,我变了。

曾经在我怀抱里快乐飞翔的鸟儿啊,为何你不再光顾我了呢?曾经为我欢唱的雨滴,为何你停住了歌喉呢?曾经为我点缀的微风,为何你们愤愤而去?曾经对月而饮的人们啊,为何你们不再仰望我了呢?

我知道,是我现在变脏了。

这都是可恶的工厂害的啊!

因为人类没有环保意识,致使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水资源危机日趋加深,土壤流失正逐渐加重,森林正一天天减少,许多动植物濒临灭绝,城市正越来越不适合人类居住。

我将目睹,这些人类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摧毁,到你们无家可归时,我就笑了。

我笑,并不是因为你们的无家可归,而是,你们的贪婪,愚蠢,到最后才是害了你们的凶手啊!

而我,也将和你们,一起灭亡。

随笔作文春【七】

在姥姥家过年,处处都有年味。赏春联,放鞭炮,吃饺子,糊花灯……但最热闹、最温馨的场面还是全家在院子里扭秧歌。

初二这天姥姥的孩子们统统到齐,姥爷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院子里的圆桌上摆满了各种小零食和香甜的水果。满面红光的姥爷正兴致勃勃地调着音响。屋内,姥姥兴高采烈地翻出了扭秧歌用的花扇、绸带。三姨接过姥姥递过来的一条翠绿色的彩带系到她的“小蛮腰”上,两手拿起彩带的两个头,迫不及待就扭了两下,她可是姥姥家的“舞神”啊!只要能牵扯上秧歌就能兴奋。上大学的姨姐也一丝不苟的练习着转扇子,扇子柔软的绸边儿舞出了蝴蝶般的轻盈。

锁呐声响起,姥姥拿着把带绸边的花伞,喜气洋洋地亮了相;三姨两手拈着绸带,一步一生姿地扭了出来;姐姐也急匆匆跟了出来,边走边整理衣服,显然是有点紧张。紧跟着扭秧歌的大队伍出来了。大姨、大姨夫、表妹……

姥姥缓缓转着花伞当起了伞头,红、黄、绿三色的绸边儿飞了起来,把姥姥的脸庞遮得若隐若现,另一只手自然在下垂,轻轻地前后摇动,宛如《雨巷》中那个丁香般的姑娘。她穿过色彩斑斓,转入万花丛中,秀出无限风采。不愧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我被姥姥的一步一态,一颦一笑深深吸引。她对秧歌别样的演绎,如一勺调味剂,让秧歌队更加充满温馨气氛。

瞧,三姨挥着绸带大大咧咧地扭了过来,兰花指拈着细稠,身子跟着节拍左右飘动,眼睛神采奕奕。她习惯性地调整着自己在队型中的位置,双脚灵活地前后进退着,宛如七仙女下凡婀娜多姿,绿色的绸带在空中划过一条条圆润的波浪线。三姨越扭越起劲,挤眉弄眼地扮起了猪八戒背媳妇,把大家逗得笑到肚子疼。三姨把秧歌气氛扭到了高潮,扭出了秧歌之美,扭出了家庭之暖。

年轻一代的姐姐也不甘示弱。手腕一转,花扇在空中转成一朵盛开的花。姐姐走着猫步,大幅度地转着花扇,倒像在T台走秀。三姨亲切的走过来,手把手的教姐姐转扇子,两人切磋的场面让人倍感温馨。

红的、绿的、转伞的、打鼓的,老人们越扭越开心,年轻人越扭越有劲,孩子们高兴的在大人们中间窜来窜去,也照猫画虎地扭两下,连两岁的妹妹都兴奋的拍着小手,掂着屁股。一家人都沉浸在这新年的氛围里,笑容在每个人的脸上荡漾,大家都深深的沉醉在这质朴、欢乐的幸福年中。这热闹的场面、这浓浓的年味捂得人心里暖暖的。

年,在锣鼓声中越过越有劲,在秧歌舞中越跳越有韵味,在阖家欢乐中越笑越有滋味。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