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文感动自己(令自己感动的事优秀作文)

语文作文感动自己(令自己感动的事优秀作文)

首页笔记更新时间:2024-06-21 11:25:19
语文作文感动自己(令自己感动的事优秀作文)

语文作文感动自己【一】

“什么有意义的事?”我立马来了精神。

“卖西瓜,做老板去。”哥哥不忘做个潇洒的数钱手势。

“唉,站在大街边,如果碰到同学,那多没面子啊!”我有些失望。

在哥哥种种假设和诱人的描绘下,我还是同意了。那个晚上兴奋得很,迟迟才进入梦乡,梦里也尽是一张张百元大钞。

第二天,我们早早起床,在镜子前侍弄了半天,从发型到衣服,觉得颇有老板风度了,才往集市上跑。哼!

爸爸妈妈平时老说我没出息,动辄就说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今天我可要大显身手,好好大干一场,让他俩瞧瞧我的厉害……想到这里,我忍不住笑出了声。

我们到水果批发市场,只见到处都是水果,嘈杂不堪,面对一车车满满的西瓜,看看都一样,于是就认准了商贩多的车,挑了一大堆西瓜,费力地搬到自己的手拉车上。

夏日的阳光火辣辣的,照得我们满脸通红。我挎着钱包,站在那里,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不知道怎么办好。买卖靠吆喝,可问题出来了,这第一声谁叫呢?我们相互推着。好一阵后,决定来划“剪刀、石头、布”。别看哥哥高大,脑子比我灵活,可划这个却是我在行。不用说了,我赢了!他只得叫哦,扭扭捏捏喊着:“西瓜,西瓜,香甜可口的西瓜!”可是,天哪!那声音恐怕除了我,没有第二个人能听见。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牙痛呢。

哥哥说完,拍着我的手对我说:“该你了。”我就我,怕什么?但我的一颗心怦怦直跳个不停,我嘴巴张了好几次,不知怎的竟发不出一点声音。

真恼我自己,哥哥一个劲地催我,不容我再犹豫,我把脚一跺,使出全身力气,喊了起来:“卖西瓜,卖西瓜了,香甜可口的西瓜,大家看一看呢!”

喊完以后,我的脸上烫烫的,掏出纸巾擦了一把汗,这第一声总算叫了出来!

过路的人投来了诧异的目光。这会儿,我再也没有什么顾虑了,只感到一阵阵欢喜。那些害怕,随着这第一声叫卖消失在天际。

一声声的叫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

“不错啊,这么小就知道赚钱了!”大婶的话乐了我。

“哪家孩子,真懂事,来,多挑几个吧!”

“谢谢!”我从来没有把这两个字说得如此真切。

看着一大车的西瓜剩不了几个,虽然和哥哥已经累得直不起腰了,但是那个高兴可不是能描绘得出来的。

到了下午两点,一车西瓜就卖得一个不剩了,除去中途买汽水的钱,净赚了三十八元。

“小弟弟,买根冰棒吧,润润嗓子,解解渴。”卖冰棒的大婶和蔼地说。如果在平时,我会毫不犹豫,可这大太阳底下赚来的辛苦钱哪舍得啊,我和哥哥同时摇了摇头。

回家的路上,我才发现今天的天空格外蓝,云格外白,阳光格外明媚!我一路蹦着跳着真想对这蓝天白云大声高呼:谁说我们是小皇帝,小公主?我们能自己挣钱,我们能自立了!

我为自己感动,第一次在大庭广众之下开口叫卖,第一次赚到了钱,第一次知道赚钱的辛苦,第一次知道应该节约……

语文作文感动自己【二】

天空的美,是穿一身蓝;森林的美,是披衣身绿;阳光的美,如钻石般闪耀;落目的余晖,留下最后的一丝美丽;而我的璀璨,却是自己被自己感动。

那是去年下半年的一天,我放学后正在房间里写作业,突然,“砰”“砰”随着一阵摔门的声音,客厅里传来一阵吵闹声,我推开门往外看,被吓呆了,原来是奶奶和妈妈正在吵架,奶奶因为妈妈下班后没有买菜回家而不高兴,就和妈妈吵了起来。

看到这情形,我急忙跑出屋,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别吵了。”正在气头上的妈妈不但不听劝还狠狠的打了我一巴掌,大声喊道:“小孩子,懂什么。”我唔着脸“唔”“唔”地哭了。

事情发生后的好几天,妈妈和奶奶都没有说话,两个人就好像“水火不容”似的。而我呢,在家里心情很紧张,根本没有心思复习功课,学习成绩也不断下降,为此,妈妈更是拿我当了她的“出气筒”。这时,一向疼爱我的奶奶,因为看不惯妈妈的教育方法,又和妈妈大吵了一顿...呀,真是“清官难断家务事,”我苦苦思索,忽然,一道灵光闪过,一条妙计涌上心头...

第二天放学后,我奔着进了家门,偷偷地将奶奶的两双布鞋刷得干干净净,然后用自己攒下来的钱买了几个苹果,于是我拿着这些“战利品”给奶奶。“奶奶你看,妈妈把你的鞋刷得多干净啊,还买了苹果给你吃呢。”我装作毫不知情的说.刚开始,奶奶一脸欣喜,可后来,却是一脸疑惑的样子,过了一会儿就把东西放下了,埋头干起了活。看得出来,奶奶已经知道这都是我弄的了。“上一次奶奶是因为妈妈没有买菜而和妈妈吵架的”。想到这,我高兴极了......

又过了一天,我又拿着自己攒的钱,到菜市场买了菜。趁妈妈、奶奶没在家,把饭做好了。不一会儿妈妈回来了。奶奶也回来了,我急忙迎上去,说:"奶奶,快吃饭吧。今天妈妈回来得早,不仅把菜买了,而且把饭也做好了。”望着桌上热腾腾的饭菜,妈妈和奶奶都呆呆地站在那儿愣住了。奶奶忽然将我搂在怀里,激动的说:“孩子,你为了你妈妈、奶奶的和好真懂了不少脑筋,那天我不该发脾气...”妈妈也手了感动,连忙说:“不,不,是我不好,惹你生气的。"我见你呢和妈妈都互相道歉了,便拉着她们的手手:”以后我们一家人再也不吵架了好不好?”奶奶、妈妈听了都高兴的说:“好、好...”。那么一瞬,我被自己呵护家庭的和谐而努力感动了,才发现自己被自己感动也依然那么幸福...

试着去寻找一个只属于自己的舞台,独自欣赏自己一切,于是,自己也被感动了……

语文作文感动自己【三】

1.本体论的提问与构成论的回答

语文是什么?我们的回答有许多种: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历来的争论大致上都是在“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之间的选择或权重的分配上。从来没有人想过,“语文是什么”这是一个什么性质的问题;A+B用这种回答方式是关于“语文是什么”的问题的回答吗?

这里,我们需要区别两个概念:本体与构成。

语文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是一个语文本体论的问题,它要回答的是,语文的本源与实质。而A+B这种回答方式,则是一个语文构成论的回答方式,它所回答的,是语文有哪些成分和要素。

语文本体论,属于语文教育哲学的范畴,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一个人的语文观;语文构成论,属于语文课程论的范畴,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构成一个人的语文课程观。如果说语文的本体论设问所期待的答案是“语文是什么”,那么,语文构成论设问所期待的答案则是“语文课教什么”。这两个问题处在不同层次上,它们的答案,也处在不同的领域。

从研究方法上来讲,语文本体论是一种认知思维,它需要的是思辩。它首先要确定人的实践系统,然后弄清楚语文在人的实践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与其他实践系统的关系,最后才能对语文的本源与实质作出判断。过去,我们试图用释名的办法来获得答案,要么是求之于训诂,要么是求之于“语文”名称发明人的约定;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求之于语文教材或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这都不是语文教育哲学的研究方法。训诂法也好,考证当事人的约定也好,从教材或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中总结归纳也好,都是证实的办法。这种办法把语文教学当作一种“客观实在”而不是当作一种“实践设计”来看待,陷入了一种以实体证明来探寻本源和实质的路子。语文教育首先是人的一种实践活动,它的本源和实质,是人的一种价值选择。忘记这一点,永远也无法获得关于语文本体的说明。

语文构成论的研究方法则与之相反,它是一种筹划性思维,它需要的是归纳、总结。它首先要确定的是语文课要达到什么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开展哪些活动,开展这些活动要涉及到哪些“材料”,从这些活动和“材料”中,就总结出语文教育的成分和要素。

总之,语文本体与语文构成是两个不同的范畴,A+B这种回答方式误将一个构成论的回答当作本体论的回答。这是语文本体论与构成论的双重迷失。它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误导了语文教育。

一般来说,人们认为语文构成是由对语文本体的认识决定的,语文是什么的答案决定语文由什么构成,前者是后者的标准,是后者的分析工具。这种看法从逻辑上来讲是正确的。但是,认知思维与筹划思维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认知思维与筹划思维在人类的思维发展上也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先后关系。从思维发展历史的角度来讲,认知思维与筹划思维常常是互为前提、相互转化的,在很多情况下,常常是成熟的筹划思维催生了认知思维的发展,认知思维建立在筹划思维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基础上。当然,更多的情况下,是认知思维指导了筹划思维,人们根据自己对事实的理论认识,来筹划自己的实践活动目标、内容和方案。

应该说,目前关于语文的学术积累和理论准备,都不足以为我们提供语文是什么的答案。换句话说,关于语文的研究,还没有发展到由认知思维向筹划思维转化的“理性时代”。在这样的时候,我们片面强调从“语文是什么”到“语文教什么”曲本体论到构成论)的逻辑过程,可能不是历史主义的态度。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有的同志主张与其花那么多工夫讨论“语文是什么”这么一个抽象命题,不如回过头来看,我们的语文课到底应该教什么,这种主张,也许是对的,至少是有意义的。

2.语文是什么与语文不是什么

语文是什么,是语文本体论的正面设问,语文不是什么,则是语文本体论的反面设问。

在这篇小文章里,笔者想立足于语文教学实际,先从反面探讨一下,语文不是什么。然后再具体讨论一下语文的构成。

第一,语文不是语文的内容。语文和语文的内容的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话题。应该说,这是一个老话题了。传统的观点是一个很简单但很有力的论证:文以载道,所以:文即道。现代,人们更是从内容与形式的哲学命题出发加以论证,证明二者之间内容的优先地位:内容是皮,形式是毛,皮之不存,毛将附焉?这里涉及到许多理论问题。比如:文与道是一个“载”的关系吗?即算回答是肯定的,由此可以得出文与道即是同一关系的结论吗?还比如:语文与语文的内容,是语文形式与语文内容的关系吗?语文的形式指的是什么呢?对于语文来说,语文的内容具有优先地位吗?内容只有在什么情况下才具有优先地位呢?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探讨的,都是不能简单地下结论的。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展的这一次语文教育大讨论,主题之一即是对语文教育人文内涵的失落提出了批判。作为一种纠偏,语文教学出现了一种称之为“人文教育”的倾向。在语文教材和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见这样的设问:这篇课文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意思;认真阅读课文,请说出这篇文章的主旨。一些新编的语文教材,更是设计了大量的人文主题活动,围绕自然、社会、科学、艺术等话题,要生走入社会,走人大自然,了解社会,感悟人生,体验自然,贴近艺术。虽然在这些活动设计中,也有一些是要求学生查阅文字资料,有的最后也要求写出调查报告或者日头演讲的,但活动设计的主旨,它的目标指向,不在这些“语文活动”本身,而在了解社会、感悟人生、体验自然、贴近艺术这些人文主题。有人称这种貌似与语文有关、但其主旨却在语文之外的语文教学为“泛语文”。

一个最有力的质问是:这些教学活动与政治课、历史课、地理课、艺术课的教学有什么区别。如果说这些够活动设计因为涉及到了语文的运用很阅读资料、撰写报告、口头演讲等赋算是语文课的话,那么政治历史地理甚至物理化学课里不也有语文的运用甚至语文活动吗?

这种泛语文倾向实际上影响到了所有的语文教学,因为我们学的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个人文的主题,《松鼠》不是一个自然的主题吗?《胡同文化》不是一个文化历史的主题吗?如果我们把这个自然的主题、文化的主题也都归于语文的教学内容的话,那么它与生物课、历史课有什么区别呢?

那么,什么是语文课与其他课程的区别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就是“语文是什么”的本体论答案。我们目前能说的是:语文课与其他课程是不一样的,因为语文与语文的内容不是一回事。张楚廷教授的这段论述也许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当学习语言学的时候,并不特指某种对象,不是就某一类具体的事物来学习的,……也许都涉及到,但都不是特定对象;与其说它因涉及而负载了这一切,不如说一切涉及它自己一语言;也许通过学习它而涉猎了许多,但主要还是涉猎它自己一语言;它不拘束地回到自己。”语文教学的关键,是怎样从“某一类具体的事物”“回到自己”。这种“泛语文”的语文教学,则是迷失了自己。这无疑是一种本体论迷失。

第二,语文也不是一个知识系统。我们可以把数学当作一个知识系统来学,可以把历史当作一个知识系统来学,大致上是没错的。但我们可以把语文当作一个知识系统来学吗?

过去,我们主要是在“能力与知识”的范畴内来讨论语文与知识的关系的,这种视角很容易得出一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这种“很正确”的结论。现代学校教育是建立在“学校知识”的基础之上的,“知识化”“知识中心”是现代学校教育一种前提性、普遍性的'倾向。语文是现代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环,于是现代课程的设计者毫不犹豫地断定了语文的知识性质。

语文与知识的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语文的教学性质这个角度来考虑,正如王荣生博士所说,语文知识是用以描述语文教学的目标,借以指导教师理解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的不可或缺的工具。附语文本身来考虑,语文至少与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有关。这些知识,大致上收归在语用学这门学科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一些这样的语文知识是有益的,必要的。

但是,从语文的本质这个层面来看,语文是超知识的,或者说是非知识的。语文更多地以直觉的形式呈现,语文更多地以知情意统一的特点引起人们的注意。现代哲学、现代语言学理论和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对语言的知识化理解是对语言的误解。过去,我们主要是在工具论的指导下断定语文的知识性质的,所谓工具论,其实就是语文知识论。实际上,工具论作为一种语言学理论,早已被现代哲学深深质疑。从马克思的“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到胡塞尔“语言是使认识成为可能的先验性条件”,从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住所”到伽达默尔“语言是人类拥有世界的唯一方式”,从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到分析哲学的语言本体论从接受理论到语言建构主义,从认知语言学到语言人类学,它们都指向一个结论:语言远非工具,语言远非一个知识系统。

如果我们把语文看作一个学校教学的科目,则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即我们为什么要学语文知识。我们学物理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物理世界,我们学历史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历史;物理知识与历史知识都是“真理性知识”,它反映的是客观世界的必然规律,对这种客观必然规律的掌握是“掌握”物理与历史的必要条件。语文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种可以称之为“语文智慧”(大家更能接受的表述是“语文素养”)的东西,语文知识对语文智慧的获得来说是不是不可或缺的呢?目前的研究似乎还不能证明这一点。语文知识是一种“非真理性知识”,它是建构的(传统的说法是“约定俗成”的);对于语文实践来说,重要的是获得这种建构的智慧,“约定俗成”的智慧。而有关研究表明,语文知识既不是建构语文、“约成”语文的充分条件,甚至也不是必要条件,而只是辅助条件。

总之,语文涉及到知识,但语文不能被看作一个知识系统,尤其不能当作一个知识系统来学。把语文当作知识来学,既不符合语文的规律,也不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

3.教什么与什么是可教的

现在我们回到语文构成的论题上。它要解决的问题是:语文课教什么?

首先,这是一个实践设计的问题,它当然与语文本体有关,它必须符合语文本身的要求。但在整体上,它直接面向的,是语文教育的实际需要。换一句话说,教什么的问题,是把语文当作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来设计的问题,它除了涉及语文本身以外,还涉及到语文以外的其他要素,比方说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作为教育科目,它还必须体现国家意志或某一社会意识,等等。语文课教什么的设计,就是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一种整体选择。我在这里强调“教什么”的可选择性、设计性,目的除了说明语文本体与语文构成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更重要的,是强调这种选择的相对性、阶段性、可变性:它是建立在目前大家对语文本体和与语文有关的其他社会因素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它没有终极性,它随着人们对语文本体的认识的变化和社会实际需要的变化而变化,它是一种面向实际的实践选择,而不是理论的逻辑的证明,虽然它并不排斥理论的逻辑的证明。

当我们从“教什么”这样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时候,我们同样面临一个复杂的局面。就目前的研究来说,我们可以分析出语言、文章、文学和文化这么四个成分。几乎所有的研究最后都是从反面来论证的:语文能不包括语言吗,语文能不学文章吗,语文没有文学还是语文吗,语文能去除文化的含义吗。这种反面论证方法一方面说明它的这种研究不是穷尽的,也许在这四种成分以外还应有其他成分,另一方面说明,这种反面证明其不可或缺并没有解决它们在语文中到底占据一个什么位置的问题,它只是说明它们对语文来说不可或缺,但它们相互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它们各自对语文来说起着一个什么作用、被摆在一个什么具体的位置呢,这个问题对语文实践来说也许比判定它们是语文的一个成分或要素更重要。

那么,在语文中,语言、文章、文学与文化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当我们面临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有三个,第一,它们是一个层面的东西吗,第二,作为“教什么”的问题的一个回答,它们具有可教性吗,第三,也是更重要的,是什么东西把它们贯穿起来呢,统领它们的核心的东西是什么。

可以肯定地说,语言、文章、文学与文化这几个概念不是并列的,内涵上也在不同的领域。文章和文学是成文作品,文章与文学的区别在这种成文作品所在的不同领域与不同表现形式。文化是文章和文学的内涵,任何一篇成文作品,不管是文章还是文学,都是某一时代、某一类人的精神生活和实践生活的产物,都是某种“文化体系”的产物。直接地说,在文化学层面上,文章和文学都是人的精神生活和实践生活的成文表现形式,都是文化的物化形态(之一)。

那么语言在一个什么位置上呢?要论述清楚这个问题可能需要相当的篇幅,因为它涉及到一个广阔的学术背景。我们在这里直接引 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论述来说明这个问题。列维·斯特劳斯曾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作过这样的归纳: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讲,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结果;从哲学的角度来讲,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部分;而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讲,语言则是文化的一种条件。“首先,这是从历时性方面来看文化的条件,因为我们学习我们自己的文化大多是通过语言”;“另外,从理论性更强得多的观点来看,语言之所以可以说是文化的条件,是因为语言所赖以建立的材料同文化所赖以建立的材料是属于同一类型的:逻辑关系、对位、相关性,等等。由此观点来看,语言好像是为那些相应于与文化的不同方面的更复杂的结构奠定了一种基础”。斯特劳斯的意思是说,语言是比文化更基础的东西。人类文化活动和文化成果,就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之上的,是由语言提供基本成分和结构的。

事实上,如果我们把语言看作是一种工具,则很自然把它放置在第二个层面,而如果我们把语言看作是一种“世界观”,则很自然把它放置在第三个层面上。

以上论述使我们获得了一个语文要素的层次结构,第一层:文章与文学;第二层:文化;第三层:语言。那么,站在语文的立场上,我们怎么样将它们统一起来呢?我寻找到的概念是:言语。

不管是文章和文学,还是文化,还是语言,它们都被包容在“言语”的概念中,或者说,它们都能被“言语”这个概念所解释。文章和文学作为言语作品这是不证自明的,它们是言语作品的不同类型。从言语学的角度来看,文化正是对言语活动作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的哲学说明,换一句话来说,我们从哲学意义上来理解言语,言语就正是一种文化活动。至于语言与言语的关系,则早有前人的经典论述:“语言和言语活动不能混为一谈;它只是言语活动的一个确定的部分,而且当然是一个主要的部分。它既是言语机能的社会产物,又是社会集团为了使个人有可能行使这机能所采用的一整套必不可少的规约。”

文章与文学、文化、语言,都是语文的构成要素。我们把它们统一在“言语”的概念下: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是不是把这四个要素都要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呢?一也是也不是。说“不是”,是因为教学内容是一个实体性的所指,在语文这个范畴内,文化的实体性所指不是别的,正是文章与文学。离开了文章和文学,(在语文这个范畴内)文化只是一个“概念”或“内涵”,作为一种概念性、内涵性的东西,它只能让人领悟到,思索到,体验到,却无法使它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接触”,因而没有可教性。语言是可教的,但可教的语言是物质形态的语言,是知识形态的语言,而“世界观”形态的语言则是不可教的,列维·斯特劳斯所说的作为文化的条件的语言是不可教的,因为它是一种“背景性”的存在。说“是”,是因为文章和文学、文化、语言四个范畴是相互层叠蕴涵的,它们是全息性的四个范畴。“语言结构是‘许多系统的系统’,或者说各种相互有关的范畴的‘网络’,其中没有哪个部分是完全独立的,或者完全从属于另一部分的。就语言来说,在把一切都学会以前,没有哪一部分可以完全学会的。”皮特·科德的这段论述,对语文这四个要素都是适用的。

于是我们获得关于语文的一种结构描述:以文章和文学为语文的基本要件;以文化为内在的意蕴与价值取向;以语言为基础;以言语观为基本立场(一个理解语文的理论视域)。由此我们获得了语文教学的几条基本原则:从言语的角度来理解语文、把握语文;从语言的这个基本层面走向语文;着眼于文化的意蕴展开语文教学;着力于文章和文学这两个方面来实施语文教学。其基本要义可以概括为:明确文章教育与文学教育两个阵地;都要从文化来立意;都以语言为基础;都作为言语来学。

注释:

①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9.

②参见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59-268.

③参见拙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54-265.

④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72.

⑤[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0.

⑥[英]皮特·科德:应用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391.

语文作文感动自己【四】

蜷坐在地板上,凉凉的。窗外,几棵枯树还倔强的挺立着。我苦笑:“真够坚强的,我无法与你们较量。我想放弃了。

一点伤,一点痛,在心里蔓延开,充斥了整个心。强忍着眼眶里的泪,不让它掉下来。害怕泪水冲洗掉自己的保护色。

我不想个任何说,只愿让泪流进心里,淹没我的灵魂。

真的努力了,真的,真的……

作业一直是自己做的,吃饭时,总拿本书背,晚上回家后,总别别人多学会。可是,为什么我的成绩总定格在中游,为什么总上不去。为什么……

真的不公平。

不想学了,放弃吧。我残笑,笑得花枝招展,落得一地梨花。

打开了久久没有上的QQ,没有很多人在,都在奋笔疾书吧!看着那一排灰暗到底的头像,心里一丝酸楚,或许,我不该这么早放弃,还没结束呢!

偶瞥见某同学的QQ,“学会坚强”?听的有些刺耳,我发了一条信息给她:“坚强,是对于弱者而言的,我们不适合。”不知道她看到没有,但我心里原来的伤痛,消失在远方,失去了原本的灰色。

我会继续努力,让我脱颖而出。考上我理想中的学校。

忽然间,我讶然,什么时候,自己变了,不再是那个遇到困难,就哭哭啼啼的女孩,而是勇敢的面对。

真的,被自己感动。

告诉自己,就这样,一直勇敢的走下去,好好的活下去。

语文作文感动自己【五】

我觉得感动其实是容易,譬如生活中的点滴,越是平淡的越是特殊的,可以吧特殊的味道以平淡的视角写出来。

——题记

以前的我是一个很胆小的女生,怕老鼠,怕摔跤,怕黑,不敢离开父母。记得小时侯,我生病了,在定海人民医院住院。因为医院里很闷,所以妈妈决定带我到医院旁边的定海公园里玩。

一进到里面,你就会看到一座“桥”,桥是铁做成的,并且都是由横柱组成的(像一个拱形的'梯子)。我看见了就觉得很好玩,一格一格的爬上桥的另一端,并对妈妈说:“妈妈你看我多厉害!当我正要过桥时,我却不敢了。因为昨晚下过雨,桥上的铁柱还湿湿的,我怕掉下去。于是我便对妈妈说:“妈妈这里离地面好高呀!我不想掉下去,会很疼。你抱我下去,你抱我下去!”

妈妈语重心长地说:“宝贝,你不要去想着前面离桥的另一端有多远,只要先把你前面的一小步当作快到达终点的一小步,认真点,两手住两旁。也不要想着走下的高度试一下?在妈妈的指导下,我放松自己紧张的心。自己在心里慢慢地想着:你要坚强,相信自己。我一定能行!

当我正想抬起脚,继续向前迈去。可是,我还是克服不了怕摔跤的心理。我想了又想:如果我这次过不了的话,那我就一辈子都会克服不了。我再次抬起头在试了一试妈妈的方法。这次一定能行的!加油!

果真,慢慢的,一眨眼我终于到达了终点。坐滑滑梯滑到了妈妈跟前,抱住了妈妈。以后我都不怕高也不怕摔跤,一切苦难都勇敢地去面对!因为我坚信,我是最棒的!

我相信我一定能行!这次被我自己的勇敢坚强所感动!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