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初三作文(谈读书作文600字左右初三)

谈读书初三作文(谈读书作文600字左右初三)

首页笔记更新时间:2022-08-19 13:17:44
谈读书初三作文(谈读书作文600字左右初三)

谈读书初三作文【一】

伴着淡淡的书香,我翻开了冰心这位世纪老人的《谈生命》一文,作为20世纪“同龄人”的冰心,目睹了百年来“中国——世界”的世事动荡、风雨沧桑;亲历了百年来“个人——家庭”的喜怒哀乐、苦辣酸甜。他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究竟有着怎样的“生命体验”呢?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这里“感谢生命”的重心显然是落在了“痛苦”上。

孟子不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吗:“生于忧患,于安乐。”如果说机遇是上帝的恩赐,那么磨难则是生活的垂青。苦难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强者则是一笔财富。没有范仲淹的画粥为食,怎么会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呢?没有欧阳修的荻秆画地,怎么会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潇洒词句?皮鞭下造就了高尔基,贫困、饥饿练就了马克思。别林斯基说过:“苦难是人生的第一所大学”,孟子也曾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可见,要想取得成功,首先要学会面对困难,在逆境中前行,化阻碍为动力。只有这样不断地挑战自我,生命才会精彩。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从最高处发源,奔流入道;而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但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是每一粒树种都能成树。但只要流动就不会变成“湖”,只要生长就不会变成“空壳”!

“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愿你的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就成一个美丽的黄昏。”是啊,冰心的这一“生命体验”真是太深刻,太启人心扉了!

谈读书初三作文【二】

随想:叶老先生针对当时学者不顾国家兴亡,仍要青年安心读书的现实,表达了不满。原因很简单,关于读书叶老认为只是处理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不是全部。国陷厄运时,每个青年应为国效力,拯救危亡,而不是再醉心读书,这才是真正爱国。当此时,救国危亡与读书相比,前者更为重要。人存于世,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所以,首先要处理读书和面临要解决问题的矛盾。如何处理?当然应以生活实际为主,家庭、个人面临大问题要解决,如果不直视问题,只顾读书,显然是逃避,显然毫无责任感,必被人鄙视。

但是,现实中的我们,虽生活无大忧,也有许多不读书,这自然是不应提倡和效法的。至于为何不读,原因也很多,但大致有二,一为无价值,二为心不安。无价值便是读书无用,更看重现实的名利,更看重投机钻营,自然不会读书。至于心不安,是因人心易浮,或浮于灯红酒绿,声色犬马,或浮于无聊的抱怨、牢,甚或浮于不知所为。心不安,自然不能读下书去。

而关于读书,叶老也提出了三种态度,绝对信从,批判,随随便便。每个人要读书,认为读书有用,能安下心去读,还要思考思考属于叶老所说的哪种态度。态度可以骗过别人,甚至可以骗过自己,但是却骗不过结果。最终,读书会在我们的精神深处留下印记,是被书所愚,是与书戏,还是与书共生长,全在于我们读书的初心。边读边思,边思边行,生命会在读书中不断丰润。作者:吴金程

谈读书初三作文【三】

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季羡林

人生,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不仅平常人可以对此大发感慨,学者们似乎也特别偏爱谈人生。什么是人生?也许哲学家们能讲出很多高深的道理,但他们的精辟之论往往玄妙晦涩,离现实生活太远。读《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俨然在聆听一位长者侃侃而谈,心灵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静静地反省,心境变得更加纯净。

每个人的人生是不同的,每个人对人生的意义认识也不同,在我看来既然我们幸运地拥有了生存的机会和权利,那么就该在这短暂的人生中,抓住每一个机会,做好每一件事情,让生命大放光彩,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有意义也才有价值。而人如果对自身生命意义不明白,那么行为就没有了标准,生活的态度也无从确定,于是一切变得茫无所措。作为一名年轻税务工作者,奉献在国税大舞台上,为纳税人服好务,为国家收好税,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

人生是短暂的,我们应该珍惜人生,热爱人生,用自己心中的目标,不停地去追逐人生的意义,不断地去实现人生的价值,让生命焕发出灿烂的光彩。

谈读书初三作文【四】

岁月如梦中流逝,已记不清从何时起,醉心于古典文学中。

翻开那一本本散发着油墨尘香的古藉,聆听千百年来流水的声音,看尘封许久的故事在时光的轮回中娓娓诉说着昔日的情怀,心情似是平静然而轻起涟漪。爱极了这种没有浮华的感动,总能使人静下心来,细细品谈古典神韵。

古典如花。她是生长在白雾茫茫绿草苍苍迷离深处的一株湘中红莲;是楚江水边独倚东风亭亭凌波的一枝芳兰幽芷;她是驿外断桥竹梢疏处潇洒冷落的一剪寒梅;是南浦岸边烟波渡口傲笑东风的几度桃花暗香。

古典似月。她是流连在江南春江荡漾微波惊起莺啼的柳林月色;是夜深兰台上清风迎送的西楼清辉如水;她倒映在十里秦淮波光滟滟中呈现晶莹白玉般的洁静;她是楼台雪月朦胧中轻轻被披上的一层淡烟疏雨。

古典如风。她是西出阳关梦断故园的游子蓦然回首的杨柳苍烟;是苍穹胡天下夜夜断肠思归的汉女胡笳呜咽声凄;她是荒凉大漠无边黄沙里公主琵琶幽怨似诉;是残钟悠扬声中荡气回肠的广陵绝唱。

古典似雪。她是边关将士在巡视庄严国土时凝望着的雁背上残阳如;是古道西风凛冽中牧羊者在异国他乡饱受沧桑却坚贞不渝永远守望的汉使旌节;她是风雪孤村升起的袅袅炊烟笼罩在漠漠平林;是独自泛舟的蓑翁在漫天风烟里钓不完的寒江碧雪。

古典如茶。茶香茶亦苦。几枚清新雅致的茶叶,是岁月留在记忆中风化的故事;一汪碧波脉脉的清泉水,就是心情在岁月里流逝的悲欢离合;晶莹的茶杯则有如一部部印载着前尘往事的古藉;茶香隐隐,亦如同古代先贤悠悠的灵魂,穿梭千百年的时光,把一份或失意或激昂或愤慨或迷离的心境散发到每一个知音的心间。

古典似琴。白云野鹤,焚香清茗,高山流水间抚琴弹一曲阳春白雪。每一段落都是岁月滚滚中一段红尘历史的分界;每一次徽变都是回味往昔不堪留念的叹息;每一次丝弦的拔动都是在告诉人们曾经表演在历史长卷中的星移斗转。琴音飘荡,似乎凝固在尘埃封存的史书中。

古典是杏花飞雨、烟柳残红处的惊鸿一瞥,不经意间触动了心底的弦。翻开尘封许久的史书看看吧,看前人用尽繁华为后人展现的沧桑岁月,看凝固在泛黄扉页上的风化的记忆,看流淌在你我液中的沉默的故事与早已风干的悲欢离合的往昔。

沧海桑田,当岁月抹去盛世繁华;当时光洗去艳舞轻歌;当物换星移、英雄枯骨,历史烟云散尽,世事飘若尘埃。古典在浩如烟海的典藉中,在烟火人间的尘缘中,在笑品历史的人心中。

谈读书初三作文【五】

都说《春江花月夜》孤篇冠全唐,王佐良先生的谈读书,窃以为孤篇冠翻译界(如有异议,恕我孤陋寡闻),信达雅的范本,恰到好处的措辞。大学的时候初读《谈读书》,以为培根先生谈读书。快到十年,再读谈读书,方知培根先生用1600个英文单词,讲尽了学院派读书行事的原则。

天赋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上升到一个全员膜拜的高度。仿佛天赋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如同英文天赋的gifted那般,西方那个造字的仓颉或许也认为那是上帝爱一个人的证明?

我不这么想,所有的得到都是失去的艺术。天赋充其量只是上帝在某一个属性上为某个人多分配了一点,但是这一点一定会在其他地方匀出来。

把天赋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人不多,挥霍天赋的却大有人在。

永远最佩服的是生活中如同罗兰罗兰所言充满英雄主义色彩的战士们。有没有天赋,TA并不在意,但是TA把自己的属性发挥到极致,为之付出了太多代价。

我喜欢叫TA们,勤奋的学院派。

我不信命运,也不信运气。我信因果,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我不相信一个人有音乐上的优势,但没有学习/训练就可以成为优秀的歌手。我也不信一个人命中富贵什么也不做就能大富大贵。更不信一个人学业运好,能中状元,从来不看书就能办到。

我最喜欢的MariaCarey经过了极其艰苦的音乐学习和训练才制作出了E=MC2(爱的相对论)这种专辑。

不管是艺术界、文学界、还是学术界,都有大量的“我们以为人家是靠天分,实际人家靠努力就已经完爆别人”的例子。

如果一个人的天赋并没有对自身及社会起到一丝一毫的作用,并没有产生一丝一毫的影响;这个天赋的效益等于零,等于并不存在。

真正的天赋该如何运用?

了解自己的优势or听从内心的召唤,并且沿着这条路努力,在经过艰苦地训练和勤奋地耕耘过后,发挥出自己的天赋,把自己生而为人的使命完成。

天赋只有两个时刻有用:

1、需要了解自己所长。

2、勤奋值满格以后。

除此之外,天赋没有任何存在感。

况且多少自己认为具有的天赋,其实是自己的自以为是和孤陋寡闻呢?有没有一种可能一个人并不知道真正的有天赋是什么样,而对自己稍微高于周围他人的一点点先见而沾沾自喜呢?又有多少人展露出来的,其实只是TA的部分实力,并没有拼尽全力人家在玩亢龙有悔呢?

还是当一个勤奋满格的学院派好了。

这很像一道数学题。

如果一个最理想的情况逐级递减是(以对物理认知举例):史诗(牛顿/爱因斯坦)、传奇(费曼)、大师(丁肇中)、优秀(约翰考克饶夫爵士)、以此谋生(大哥哥)、业余(我爸)、小白(我妈妈)、门外汉(小仙女)

假如没有天分或者选错了方向,勤奋满格的学院派如果不是天资驽钝到极点,肯定能做到优秀偏下的程度,介于谋生及优秀之间。假如真的有天分也就是选对了方向,勤奋满格可以做到优秀以上,优秀到史诗还是传奇就只能看天赋值有多高,是否符合历史的进程了。不过无论哪个时代,命运总是垂青那些咬牙切齿和生活磕的人。

学院派的特征在培根先生的谈读书里解释得很清楚: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学院派们做事很有条理,通常都有自己的流程,过程简洁干练,绝不拖泥带水,无法删减,也不该增加。他们熟悉奥卡姆剃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也熟悉三段论。他们知道选择最具有性价比的路径,也重视行走中需要采撷的物资。

学院派们坚持原则,但也非常有弹性,如名臣李贤。读书多,却擅长实践,如于谦、杨慎。学院派们讲究原则逻辑,并非按照规定和条文办事。

昨天,大哥哥给我讲了杨小凯和林毅夫先生的世纪辩论:后发到底是优势还是劣势?

在我看来这不是先发和后发的.问题,而是有没有意识到正确道路到底是哪条的问题。如同这场辩论所围绕所关心的问题,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勤奋费费力气也能办到;而学院派们很轻而易举做到的寻找合适路径,并不是很容易做到的,需要智慧实践也需要心智坚韧。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天赋所在,并且当一个勤奋满格的学院派;任何事都有自己的章法,自律地执行下去,把自己发挥的潜力发挥出最大的可能。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