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收获作文的提纲怎么写(正确的作文提纲格式怎么写)

意外的收获作文的提纲怎么写(正确的作文提纲格式怎么写)

首页笔记更新时间:2023-11-17 13:13:36
意外的收获作文的提纲怎么写(正确的作文提纲格式怎么写)

意外的收获作文的提纲怎么写【一】

事情还得从上个星期四下午放学说起,那天放学后,语文老师快步走进教室大声说:“我们明天要提写词语盘点古诗词,今天晚上回家,词语最少抄两遍,家长提写一遍,古诗词最少抄一遍。”我心中暗想:语文作业可真多呀!干脆我就不写了,反正明天也会考一个好成绩的。想到这里,回家时我就没带语文作业。

第二天来到教室,却看见语文老师坐在讲台上。心想:糟糕,第一节课不是数学吗?怎么是语文老师在啊?难道是数学老师和语文老师调换课程?果然不出所料,只听语文老师说:“数学老师有事,这节课我们上语文。”接着又说:“把语文作业拿出来。”听到这句话,我的心里七上八下的,因为我的作业没有写。最终我还是被老师抓了个现形,只听老师生气地说:“杨光,你这次考不到一百分,我就扣你十分品德分。”听到这句话,我可真是被吓惨了,于是就赶紧拼命地复习,真的很不想被扣分。

第二节课结束了,开始分发卷子,老师公布到我的'分数时,我心里既紧张又害怕。突然却听到老师说:“杨光一百分。”那一刻,我心里真是乐开了花。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老师公布完分数居然又说:“考一百分的同学可以加十分。”我一听更加高兴了。

看来,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努力拼搏,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呀!

意外的收获作文的提纲怎么写【二】

书重得压得我喘不过气,我整个人趴在书桌上,眼前的一大堆作业成山地向上叠起。“生活随笔”“每周杂记”……

正在我烦恼之时,母亲工作回来了。看见我这一幅精神不振的样子,又是担心又是生气,她决定了,带我出去散散步。

走在路上,我惦记着家里的作业。“如果不是因为妈妈如此热心,让我盛情难却,我真想埋在学习里,不出来。”我的心沉甸甸的。

母亲似乎看出我的心思,说:“做事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紧,适当放松一下身心,可以调节自己的状态,学习的效率也会提高的。”我觉得妈妈的话也有道理,便索性放下心中的顾虑,环顾四周,寻找能让我赏心悦目的风景。但是,淡蓝的天空显得十分单调,秋天的时节里,树木大多已经泛黄,甚至枯萎、调零。我用目光搜索了很久,就是找到一丝能让我兴奋的生机,我开始有些失望。

随后,我们来到一棵榕树下,这个地方是那么的熟悉。母亲说:“小时候,你就喜欢来这里。跟一大群孩子在这里戏耍打闹,还经常摔得浑身伤痕。”“是啊,几乎每一次放学,我都会来到这里。我还记得,小的时候常在这里量身高。那时还是你帮我量的,妈妈。”妈妈指着树上的刻痕说:“看,这就是你成长的记录本!”我走上前去,用手触摸着斑斑驳驳的刻痕,对这颗大榕树倍感亲切。记忆的照片一张一张的在脑海里翻动,当年和小伙伴们在榕树下嬉戏打闹的情景历历在目……不知不觉中,我的心情也似乎轻松了许多。摆在我心里的再不是那沉重的学习,而是那一筐筐美好的记忆。

我走到榕树下,让母亲再次帮我量量身高。昔日的刻痕已落在腰间处,再看看现在的这一道刻痕,明显高出了很多,顿时,我发觉自己长高了不少。“长大了就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就要正视压力,而不是埋怨……”我不断思索着。

榕树下,阳光被裁剪成、组合成各种美丽的图案。坐在树下看风景,感觉真的好悠闲啊!我的心也似乎开朗了不少。

这次出行,我意外收获的童年的回忆,赏景的悠闲,意外收获了适当放松、适时调节的意义。学习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既然无法逃避,就不如勇于面对。只要注意劳逸结合,适时调节,我们完全可以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从容应对初三的学习。

意外的收获作文的提纲怎么写【三】

拐弯处的回眸,使我意外地收获到了一份温暖。早晨,我抓起书包向外跑,身后照例传来母亲的叮咛声。往日,我会不耐烦地应着。而今,拐弯时母亲的声音戛然而止,面对迟迟不响起的关门声,我回过身去,却看到母亲倚在门框上,还未来得及摘下围裙,清晨的阳光给母亲的微笑镀上了一层金色,但那鬓边的白刺痛了我的双眼。见我回头,母亲的眸子亮晶晶的,似饱含万语千言。我立刻被这温暖所融化,似那柔和的`晨光,似那母亲的微笑。我多了一份留意,意外地收获了一份温暖,景色因此明亮。

马路中央的留意,使我意外地收获了一份感动。一辆疾驰而过的车卷起一阵阵飞扬的尘土,我下意识地向后退一小步,身后响起了粗暴的鸣笛。只是瞬间,我的手被一双粗糙有力的手紧紧握住。母亲站在车来的方向,紧握住我的手。顿时,我被一种滚烫的感动击中,心中泛起波涛,久久不能平静。母亲啊,曾有多少次,您一直用并不有力的臂膀为我遮风挡雨,我却从未发现!我多了一份细心,意外地收获到了一份感动,心情因此舒畅。

点滴的留意与思考,使我意外地收获到了点滴感动。深夜中准时送来的热牛奶烫红了母亲的手指;多一份留意,我发现了似睡非睡时,母亲微小的掩门声;多一份仔细,我发现了日历本上圈点出我上课的日期……那一刻,心中泛起阵阵涟漪,我会将它永存心底。这一切的一切,使我意外收获到了生活中琐碎的温暖,生活因此从容。

不经意的回首,偶尔的仔细,都使我意外地收获到了一份又一份温暖与感动。留意生活的细节吧,你会时常有意外的收获!

意外的收获作文的提纲怎么写【四】

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大量被引用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

扼要的提纲勾画出这样一个有异于先前哲学家所确立的“人”:这个人与其周围的一切的联系都是一种东西——即是实践。这个实践是最广义的,它涵盖了“社会化了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自然人体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对人的作用,以及人的思维。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实践本身就代表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人的一切活动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可以作为一个外在因素而作用于他人,而同时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有特殊的感性和情感,因此,人的客观真理性仍然需要通过来实践证明。马克思很明确地写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真理作为人的思维的性的东西是要靠实践来证明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可视为实践,实践乃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实践即是存在,实践之外别无存在,实践决不是停留在书本和理论上的夸夸其谈,并不是如青年黑格尔派在思辨哲学上的纠缠不清。因此,实践也就是我们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钥匙。有人径直地把马克思的'哲学称为“实践主义”(Practicalism。所谓“主义”(-ism,就是一种学说或信念;所谓“实践主义”,就是一种关于实践的哲学学说和对于实践的理论信念(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度自称他们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但在今天,“实践唯物主义”实际上已成为八十年代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当中的一个特定流派的称谓。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被界定为有着“主观”、“能动”内涵的“人的感性活动”,亦即人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意味着人的预期目的在其存在对象上的实现,即包含着人化的意味。实践既然有了人的对象化,也便有了主体性的意味,因而实践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思辨哲学上,更多的是社会性和人的主体活动当中。他不像费尔巴哈那样回避主体的人的活动与作用,而是使问题又回到主体的能动方面。他认识到,只有在主体感性的参与下,才有认识的发生,否则就不可能建构起任何认识论。为此,马克思把人的活动“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另一方面,马克思也决不是象黑格尔那样,把主体感性束缚在思想和观念所决定的范围,而是把主体的人的活动理解为感性的物质活动,即对象性的活动。他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这样,按照马克思所提供的思维方式,实践活动被赋予一身二任的品格,既体现了认识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同时也体现了认识活动的客体性原则,从而使主体感性在实践中获得了自身的完满统一。

这个广义的实践与“社会性”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人的任何认识活动所面对的任何“客观对象”实际上都已经处在实践的“域内”,因而都总是已经有人的“主体能动性”参与其中了。我们确实可以在认识过程中尽量去排除不同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的干扰,努力争取“主观符合客观”,把握客观规律;但我们却无法将人的存在、为满足其需要的活动从客体对象中排除,因为任何客体对象都只能是在人的自为存在背景上面呈现出来的。因此,当我们谈到任何一个客观对象时,它的所谓“客观性”,只是相对于我们“当下的”意识而言,即它是独立于“这一次”的意识,先于“这一次”的认识而存在的;但它仍然是在实践域内。而意识同样是实践的内在要素,因而客观对象仍在此前的意识域内,即最终不可能独立于意识、外在于意识。于是无论如何,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所寻求的客观规律就已经具有了某种“实践的规律”甚至“意识本身的规律”的意义了。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社会的成员,所以个人的活动应该且必然社会化。从现实的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每个个体的活动都具有社会性,这是它的本质属性,虽然我们依然还有相对孤立的生活。作为单一个人,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接触的人和事,相对来说是比较局促狭小的,这样的生活如果没有着意去拓宽就会变得僵化,人身处于社会当中,活动却局限于社会的一个微小的角落,显然人只是这沧海一粟,晦朔相比于春秋。

在此,我们强调人的认识对象与人的存在的不可分离性,这并不会影响客体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恰恰相反,我们是把“客观实在性”从旧哲学所想象的纯粹自在的领域归还于人的现实实践之中。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最根本的而且唯一的“实在”。既为“实在”,就有一个需要、也能够对之加以认识和把握的问题,也就有一个认识是否符合对象、正确地呈现对象的问题。因而作为“求是”对象的规律,也同样表现为本质特性、客观联系等等,也同样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但这里的“本质”,是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特性;这里的必然性、规律性,是人的活动内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内在必然关联。中国哲学中有所谓“理在事中”,强调的就是规律乃是人之“实事”中的“理”。

为此,我们需要以高远的视野把宇宙浓缩,把活动放到更广阔的现实中去,这个活动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间接的方式是通过各种媒介获取海量的信息,直接的方式指亲身实践,尝尝梨子的滋味,前者主要是“读万卷书”,当然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不止是是读书了,后者主要是“行万里路”,自然也不仅指行路一途,通过两种方式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可以使得我们的思维更加的全面、灵活、精深,使我们的实践活动更加合乎科学,更具革命性。

马克思在文中提到:实践是革命的。而最后一条纲要引起了我最大的共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它改造着自然界,改造着社会,改造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人自身。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实践,就没有历史的进步和人自身的进步。

马克思的全部思考既是围绕“改变世界”——即“实践”而展开,而不是对思想史上某种问题作纯学理的逻辑推演,因此,一切认识与思考都必须围绕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实践而展开。“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很早就用这句话明确地表示了他对“离开实践的思维”不感兴趣。这是一个肩负“改变世界”使命的人自然而必然的思维倾向。

我认为我们的实践应该以“致用”为终极目标和最后归宿,即必须以能作用于原有的实践结果为目标,对现实的人生和全人类从物质或精神两个方面有益处为衡量标准,“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任何无助于现实生活向前、向上的改变不应看作有效的实践,比如“永动机”只是天才的幼稚的火花,终于会在现实面前破灭。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认识关系在改造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又作用于改造关系。我们从外界择取种种信息,先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思维甚至理论,然后知道我们自身的行为实践,反馈、反作用于活生生的现实环境中。前者是自身思维、精神部分的革命,也就是“解释世界”,后者是非自身思维方面的现实行动,我把它理解为改变世界;只有把“主观能动性”和“现实操作性”两者结合,实践才可以说是完整的,具有真正改变现实的革命意义。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