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枯燥中寻求精彩作文(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乐趣的作文)

在枯燥中寻求精彩作文(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乐趣的作文)

首页笔记更新时间:2023-11-15 21:46:31
在枯燥中寻求精彩作文(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乐趣的作文)

在枯燥中寻求精彩作文【一】

平淡人生

淡雅

淡云疏竹,一种说不出的清幽雅致流溢其间。心,前所未有的平静,阳光从间隙洒下,落在脸上,一切都是那么宁静,只有风不甘被遗忘,打着旋儿从远方赶来,面对这一片寂静,悄悄隐去了自己的身影,努力和空气融为一体。

被时光遗忘的角落,是那些年少不羁的回忆,只剩下最绚烂的一幕在绽放。年少的童真与青涩悄然褪去,徒留一丝长大的惆怅。小时为表弟不惜一切摘莲蓬,因馋嘴忘乎所以偷桔子的日子一去不返,如今为金榜题名,日夜不分的日子已让我身心疲惫。哎!纯真年代为何短暂如斯?

年少时期搭建的林间小凉棚,如今已是几经春秋,落叶都已化作春泥,滋养新的生命。尘世的变迁透露出历史的沧桑,又有几人能从中脱颖而出,即使是陶渊明“性本爱丘山”却还是“误落尘网中”,摆脱不了这层层枷锁。如果生命是无数个断点的连续,在一些断点上,我们注定在劫难逃。就好比坐上了人生旋转木马的人,游戏还没有结束,就不能下马,只能随着音乐不断旋转。既然无法拒绝,无法抗拒,不如欣然接受。这是人生的一种洒脱,一种豁达。

清逸

青青松柏,隐隐古寺,悠悠钟声,尘世的喧嚣繁华仿佛落花,随水流逝。越过千山万水,穿过时光之门,那钟声如此苍凉,透出一种对尘世的了悟,仿若净世之光,驱散心中的阴霾。阵阵钟声,在空气中荡漾开来,在喧嚣中飘向远方。

时间谱上见证了多少悲欢离合,爱恨情仇,不变的唯有这飘荡的钟声,沧海桑田有时在它看来也只是一瞬。

多少人追寻永恒,但真正的永恒又该怎样去释义。

人们为了功名利禄苦苦追寻,阴谋诡计层出不穷,这些又有何意义,当年华逝去,垂暮之时,所有的一切终归黄土。历史长河中,我们终究只是一粒不起眼的沙尘,被河水淹没。不如纵情山水,追随谢公,用一双眼睛,一双脚,踏遍大江南北,山野平原,去发现自然中的美好与神奇。

尘世的繁华喧嚣让许多人迷醉沉溺,粗茶淡饭的生活在他们看来是一种落伍,那些新鲜刺激的日子让人热澎湃,追逐的脚步永不停歇,心中却总是有一种失落感。当无人时,衍生为孤寂,难免空虚。山林的沉寂,在许多人看来是另一种寂寞,我却觉得是一场对心灵的放纵,流水潺潺,洗去了尘世的烦忧,虫鸣鸟啼,赶跑了无人的孤寂,心灵的舒缓,带来了无尽的满足。

清风明月,是我所追随的;日出日落,是我所期盼的;夜幕星辰,是我所仰望的。我希望小桥流水是我的故乡,竹楼木椅是我的家。

清逸,清白处世,悠逸生活,波澜不惊有时也是一种美。

为了追求理想而飞,为了寻找平淡而飘。

飘不仅是一种形态,更是一种内在,更是一种涵养。一个人追求理想而执著追求,努力不懈,一个人追求理想后的心境便是飘。

寻在其中,飘于其外。飘是一种平淡的`幸福,是一种境界!

平淡人生,平淡才是福。 平淡,也是一种享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好一首《归园田居》,好一个视功利为粪土的陶渊明,好一派平淡的生平。

轰轰烈烈的生活我不喜欢,惊天动地的举措我没有去做过。朋友们,在这个激越的年月里,我却钟爱一种平淡,因为那是一种享受。

品一杯香茗,翻几页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平淡是一种享受。

看着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一种凄美的平淡,却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叹息,因为她有着令人羡慕的前半段生活,待到末年时,过着平淡的生活,就耐不住那寂寞了。

平淡,是一种享受。桃花源便是陶渊明平淡的畅想的最高境界。在那里,人们老有所养,幼有所乐,人们尽享平淡的天伦之乐。

平淡,是一种享受。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没有功名,没有皇帝的垂青,终于在平淡中明白“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而他在享受平淡中是否悟出了那真意?

平淡,是一种享受。吴钧在与朱元思书中,早已告诉了我们。他是一个享受平淡之人,在富春江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因为他平息热衷功名利禄之心,放弃经纶事务之任,他过得平淡、潇洒,一种快乐和喜悦溢于言表。

平淡,是一种享受。欧阳修虽遭贬谪,但却在平淡的生活中与滁民同乐,没有悲叹,没有灰心丧气,而是享受一种平淡的快乐,所以他才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平淡,我是宇宙中之一员,我不喜欢灯红酒绿,成名利欲。在平淡中,可以读古人之心;在平淡中,可以观自然之美;在平淡中,可以明白事物;在平淡中,可以感动彻悟;在平淡中,可以兼济天下;在平淡中,可以拥有许多。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古人有古人的平淡,我也有我的平淡。平淡即生活,平淡即快乐,快乐即享受。虽然现在的我尚年小,没有明白那陶渊明的“真意”,但我想让喧哗的齿轮在内心停止,让平淡带来宁静的喜悦,这是一种生活,也是一种享受。

平淡,也是一种享受,来自于心灵深处。

在枯燥中寻求精彩作文【二】

刘醒龙在《九寨重重》中说道:“人与绝美的远离,是因为人类在其进化过程中越来越亲近平庸。”人们总喜欢待在为自己准备的舒适圈中,而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尝试和探索,生命的绝美也在探索的路上等待着被发现。

罗曼罗兰说过:“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其实我们心中都有一个孙悟空,想要冲破五指山的囚笼,而大部分人却选择了猪八戒,想要过原来安逸的生活,取经的道路上纵有许多困难,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这条路上发现了生命的绝美,有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更是收获了不一样的自己。选择做孙大圣,才能创造自己的齐天。

生命之绝美不一定是多么惊心动魄的画面,而是每个能慰藉心灵的瞬间。一位爱心人士,利用工作之余救济无数的流浪动物,他放弃了安逸的下班时间,甚至放弃了自己很大一部分工资,但他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见证了无数令人感动的瞬间,有的是对生命的执著,也有的是生命的感激。这便是生命之绝美。而平庸也并不指平凡的生活,而是自己为自己设计的舒适圈,其实舒适圈外才是真正的舒适。人们总不敢放弃现在相对稳定的生活去追寻真正的理想。每个人都有一个“不凡”的梦,而现在的“平凡”不过是扣着安定帽子的懒惰。打破平庸,打败自己懒惰的本性,才能释放出内心真正的梦想。

生命之绝美,并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以发现,需要长久地坚持。刘醒龙阴差阳错地游览九寨沟,便被九寨沟的美丽风景深深吸引,后来他再游九寨沟,风景不同,情感也更加丰富,不能说他首游毫无收获,但重游九寨沟给予他生命的启迪。同时也告诉人们只有打破平庸,才能收获生命之绝美。坚持,无疑是所有目标的唯一途径,探索绝美也不例外,心来潮的改变只能自己宽慰自己,只有百年如一日的坚持才能真正发现生命的美丽。

同时,追寻生命绝美的过程中,也要仔细思考,坚持本心,不能误入歧途。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为理想不断奋斗的人,他们已经打破了舒适圈,但迟迟发现不了生命的绝美,失望与是他们不在冷静,而转用一系列不正当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人们忙着追逐目标,而忘了自己的初心是享受追逐的过程,生命之绝美往往在于过程,不在于结果,用不正当的手段达到目标,也是一种平庸,他们并没有发现生命之绝美的真正意义。

追寻绝美,需要以不变应万变,以不变之本心,迎万变之美丽。在追寻路上享受着,偶尔的停歇也无伤大雅,最重要的是能克服自己的懒惰,发出直击心灵的问题,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不问是否能成功,努力过才是生命之绝美。他人的眼光更是不必在意,只要遵循本心,打破平庸,走上正确的道路,成功并不能概括一个人的美丽,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才是真正的成功。

在枯燥中寻求精彩作文【三】

我叫米,是一个学习不好,任性,调皮的女生。我叛逆不听父母和老师的话,一直我行我素,永远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极度自私的人。别人想什么所需要什么都与我无关。虽然我看起来活泼开朗,一副平易近人的样子,但我实际上是带有着一副虚假面具,把真实的自我给深深的藏在这面具下。永远都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

又是一个夜晚,一样的漆黑。“不要你管,”我没好气的回了一句。就在今天晚上,妈妈在查我课本时发现了一张夹在其中的试卷,只有59分,一向疼爱我的妈妈却发起火来,而我却不甘示弱的顶回去,这次吵架是在我一句不耐烦的话语中结束。

墨色的天空渐渐变成青黑色,皎洁的明月缓缓升起,给这青黑色的夜晚渡上一层银粉,闪闪透透的`即虚即实。像极了我此时的心情,一半的高兴,一半的担忧。我高兴是因为我和妈妈吵架时我没有认输,没有任她骂我。我担忧是我看见妈妈眼里那一抹悲伤,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而嘴里却是不饶人的顶回去,在那一瞬间我后悔了。

望向窗外,青黑色的夜幕上出现一颗颗星星,忽明忽暗,像一粒粒宝石,像一颗颗珍珠。原本平静的心又浮躁起来。“夜,月亮,星星,我是不是错了,”我喃喃道。

夜晚的天空原本是一片漆黑,但是他把那属于自己的光彩,分给了月亮和星星,它们是夜晚更加的精彩。月亮和星星用他们那独特的光亮,点缀了夜晚,使其更加的光彩。此时我的心却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给揪住,那种揪心的疼痛我无法描述。那张59分的试卷和妈妈那受伤的神情,让我惊恐,我后悔,为什么不可以听从妈妈的教导而是和她唱反调。

如果我大方,善良,真诚,对人是出自内心的友好,而不是虚假。我是不是看起来会更加的真实。我要学会分享,不能再任性调皮自私了。我要做一个懂得谦让的人,孝顺父母,不能再和他们顶嘴,不能再像一个小孩子……在这个夜晚里我想了很多,内心也舒坦了。

在枯燥中寻求精彩作文【四】

清楚的记得,那是一个异常闷热的早晨,跟往常一样,我照例是吃过早饭,背起书包,准备去上学。这时,妈妈走过来递上一把雨伞给我,说道:“带上它吧,天气预报说今天有中到大雨,我看这一大早儿就乌云密布的,说不准一会儿就得下啊。”我用余光扫了扫这把伞,有些闷闷不乐了。

对,就是它,害惨我了!“你是女生啊”、“太幼稚了”、“真搞笑”……当我一走进教室,同学们就开始对我、对我的伞品头论足,究其原因,就是这把伞上带有鲜艳的玫瑰花图案!猛然间回忆起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我有些气急败坏了,难道还想让大家再羞辱我一次吗?不,绝不能!于是,一气之下我拒绝了妈妈,夺门而出。此刻在我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宁愿被雨淋成落汤鸡,也不要让同学们说三道四了。

我很庆幸自己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上学的途中并没有下雨,带伞岂不是多此一举了吗?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我未免高兴得太早了点儿。放学的时间到了,窗外的大雨也哗啦啦地下起来了,眼看着同学们陆续地离开了学校,我开始心急如焚了,真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啊。我后悔,我自责,是面子重要还是安全回到家重要呢!我反复地告诫着自己。

正在我一筹莫展之际,一个再熟悉不过的身影,映入了我的眼帘,啊,是妈妈!我像是久别重逢一样,一下子扑进了妈妈的怀抱,感受着她的温暖,感受着她的爱。一路上,我和妈妈并没有过多的交谈,但我知道,妈妈一定不会跟我计较的,早上的'事也许她已经忘到九霄云外了,反倒是我,是那么的任性和固执,害得自己差点被雨淋湿。

难怪有人说,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呢。是啊,母爱是最无私的、最平凡的、最永恒的、最让我难忘的。即便它就如同那把被嘲笑过的伞,却始终如一、不离不弃的陪伴在我的身边。

在枯燥中寻求精彩作文【五】

本然,即事物的本来样子、内在规律。语文教学作为一项原本就比较复杂的活动,要穷究其“本然”,当然不是很容易,加之人们的认识也需要不断地深化,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能够穷究语文教学的“本然”,这也很正常。问题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到底做过多少穷究“本然”的工作?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有多少人在关注和思考着语文教学的“本然”?考察一下,情况并不乐观。虽然我们有那么多语文教育理论工作者,有那么多研究语文教学问题的组织和阵地,更有各种研究语文教学问题的成果不断问世,但这些研究要么只关注教材、教法等操作层面的很具体的话题,要么只热衷于一些与教学实践离得很远的让人一时很难琢磨的非常抽象的命题,而对于“语文教学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样的问题则无暇或不屑涉及,讨论很少。包括《语文教学大纲》这样的专门用来对语文教学进行解释和规定的最权威的文件,虽经一次次修订,但直到新课改的《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以前,还很少能从上面直接找到对于语文教学“本然”的说明文字。

至于广大的一线语文教师,这些语文教学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只要深入他们中间都会知道,那教不完的课、改不完的作业以及学生永远也考不完的试等各种事务早已使他们穷于应付、疲惫不堪,除极少数人外,大都满足于靠师承下来的知觉感知过日子,很少有人还对包括语文教学的“本然”在内的较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发生兴趣。不少语文教师,辛辛苦苦教了一辈子语文,但到退休那一天,若问他“语文是什么”、“语文教学要干什么”,他都回答不出来。这倒不是因为这些问题被理论家搅得过于复杂而让人不好回答,而是他们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这些问题。就连那本教学大纲,也往往并不被老师们看重。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虽然报刊上对语文课程标准的个别表述争论不休,但不少课改实验学校的老师们还没见过这本“课标”。有些学校虽给老师们发了,但也被束之高阁。“何以为教?贵穷本然。”可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未穷“本然”,甚至不问“本然”,那么怎么能指望它科学、高效而“左右逢源”呢?

所以,改革我国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当务之急是要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的教师要寻求和思考语文教学的“本然”。

语文教学的“本然”是什么?正如事物的发展都使它逐渐远离其原点因而要追寻其最初的、本来的样子就越来越困难一样,数千年的语文教育实践,近百年的语文独立设科,使得要穷究语文教学的“本然”确实不是多么容易的事情。也正因如此,所以在语文教学理论界才有那么多争论,比如对于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认识。但我们如果换一种思路,也许会找到一种相对便捷的途径。探寻事物的本质,寻找事物的本原,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分析论证,一种是追根溯源。前者因为采用的是就事论事、理论推导的办法,似乎更“科学”,所以一向备受欢迎。但这种看似严密的方法却往往使简单问题复杂化。由于分析角度的不同,论证过程的不同,因而很难得出一致的结论,结果是不仅原来讨论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引发出各种无谓的争论。后者则正好相反,虽质朴一些,但却要简单可靠一些,正如寻找一条河流的源头,只要沿着这条河逆流而行便是;如果能站高、站远一点,采取遥感、遥测的方法,则更方便。寻找语文教学的“本然”,无疑应该采用后一种方法。只要能够弄清楚当初人们设立语文课程的意图或者人们让孩子学习语文的动机便可。这个动机和意图,就是语文教学的“本然”。

这样说来,关于语文教学的“本然”,其实是一个不需怎么探寻便可获得大致结论的问题。那些诸如“语文姓什么”之类的问题专家们可以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但对于学校里面最初为什么要设立语文课程,或者人们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学习语文这样的问题,应该说在认识上没有多大分歧,因为连农村不识字的妇女都很清楚她们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学语文)是为了什么:不就是要老师教他们读书识字、说话从而通情明理成为有文化的人吗?可以说,这个教学生“读书识字、说话作文”,既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也是语文教学的内容,还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一句话,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本然”。遗憾的是,这么浅显的道理,长期以来却被我们日渐丰富的教学理论给淹没了,也被广大的语文教师给淡忘了。我们会说语文课要教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不会说要教学生读书识字、说话作文;我们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叫学生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可以将大学中文系毕业生都不知道的语言知识、文学知识讲给学生,可以将一篇通俗浅显的课文分析得让谁都不明白,就是不让学生去读书、去写字、去作文、去说话(这些事通常都是被安排在课外)。最终,使语文教学失去了“本然”,失去了自我。

返璞归真。语文教学必须找到“本然”,回归原点,按照语文教学应有的样子教学生学习语文。令人欣喜的是,经过多年的讨论、实践和探索,借助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推动,语文教育终于迎来了这一天。《语文课程标准》虽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但已经有了明确告诉人们语文教学是怎么回事的文字。现摘两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语言明快,意思清楚,道出了语文教学的“本然”。用这些话去衡量我们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发现我们离开语文教学的“本然”有多远了!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语文,必然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然要以使学生掌握这种工具即“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为根本目标,而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也只能是在大量的读写听说的语文实践中才能养成,单靠教给学生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单靠老师对课文的讲解分析,单靠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后书面练习题,是决不会获得这些语文能力的。但多年来我们中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却恰恰就是这么做的。我们的老师,太看重“知识”、太喜欢或习惯于“讲课”了。笔者近两年曾几次在中学语文教师和刚参加完教育实习的高师中文专业学生中做过调查,当问及“你认为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什么样的”时,有很多人的回答都不约而同地讲到一定要将教材上的“语文知识”给学生“讲扎实”;问及“你认为在语文课堂上老师讲得多好,还是讲得少好”,回收的问卷中60%以上的选择是“讲得多好”,在紧接着的关于一节课教师讲授用多少时间的选项中,80%的被调查者在“25~35分钟”后画了勾。到中学听课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本来教材上一个定义外加两个例句的几行文字,老师一讲解动辄就是半节课、一节课的时间。至于讲课文,那更是教师的基本教学行为了。只要是课文,不管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不管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也不管是还是散文,教师都是非讲不可的。即便是并不需要教师做多少事情的“自读课文”以及一个单元结束留给学生“随便读读”的一篇诗文,教师们也是表现了高度的“责任心”,一如既往地力求“讲深、讲透”。很多课文,教材编者明确要求“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加深感受和理解”,但这种“反复朗读”和“感受”只能是在课外,课堂上依然是教师的分析讲解。结果,这种教师“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早已成为语文课文教学的基本事实。如此全然不顾“语文教育的特点”,背离语文教学的“本然”,难怪语文教学少慢差费、高耗低效!

所以,寻求语文教学的“本然”,当前最需要做的,还是要引领语文教师真正进入新课程,认真学习和努力执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如果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牢记和领悟“课标”中的这类关键性的话语并且“化为践履”,付诸实施,不再热衷于给学生讲授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不再留恋于做课文的分析员、讲解员和翻译员,不再将自己横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干“第三者插足”的事情,而是立足于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读书识字、说话作文”的语文实践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放手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学生与文本和教科书编者充分“对话”的基础上再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那么,语文教学就可恢复自己的本来面目,从而取得应有的效果。

吕叔湘先生1963年4月在《文字改革》杂志上发表的《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一文开头有这么一句话:“我觉得每逢在种种具体问题上遇到困难,长期不得解决的时候,如果能够退一步在根本问题上重新思索一番,往往会使头脑更加清醒,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里所说的“根本问题”,也就是叶老所说的“本然”。要使语文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作为语文教学活动实际执行者的广大语文教师,不管在面对什么具体问题的时候,也都不忘“根本问题”,不断思考和追寻着语文教学的“本然”,牢牢把握住那“万变不离其宗的教学生读书识字,教学生阅读作文”②,那么我国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就会按照自身的规律行事,从而走出困境,走向科学和高效。

注释:

①陈日亮《得法养习,历练通文》,《课程·教材·教法》1996.1。

②史绍典《语文永远是语文》,《中学语文教学》2000.11。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