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乡愁的感悟作文(描写乡愁的作文500字)

对乡愁的感悟作文(描写乡愁的作文500字)

首页笔记更新时间:2022-11-05 21:41:25
对乡愁的感悟作文(描写乡愁的作文500字)

对乡愁的感悟作文【一】

母亲如同老屋,像一根根顶梁柱支撑着这个家,像一砖一瓦护卫着这个家……

老家在县城郊区古镇的旁边,父亲曾经告诉我,祖上留下来的唯一财产就是青砖青瓦构建的三间带有清朝痕迹、烙印皖南风格的小木楼。我记事的'时候,孩子眼里的这幢两层小木楼在这乡村僻壤的地方也算是高层建筑了,住在这样的老屋里自然有点自豪。

老屋没有什么雕龙画凤,四排四山,16根柱子落地,小瓦青砖开肚墙,松木楼板,面积不大,上下两层六间总共不过100平方米出头。楼上东西两侧山墙上各开了两扇“寿”字形的窗户,南面楼上三间各安装一扇圆档方形窗户,一楼正间是一扇普通的双扇木门,最豪华的就是北门正间,楼上是六扇镂空窗户,楼下是六扇镂空门。因为北面临近集镇街面,所以古人便将门庭向北而立,来了个“坐南朝北”的角度转换。

母亲说,我们兄妹都是在老屋的楼上呱呱坠地的,是第一声啼哭打破了老屋多年的沉静,老屋有了生机;是第一声“妈妈”,使老屋春风拂面,温馨四溢;是第一声读书声,让老屋返老还童,朝阳更红了,栀子花开多了,多年不见的燕子也飞回来了。不知道是老屋有了灵性还是人与老屋共存的缘故,老屋的里里外外无处不留下岁月的斑痕,或古朴厚重,或苍凉惨淡,或亮丽斑斓,那一砖一瓦里藏着许多童年的歌谣,那一草一木里长满许多有趣的故事。

老屋的后门有四棵枣树,高大而葳蕤,它们手挽手护卫着老屋,树冠冲出屋顶,有时候一两根枝桠还会伸到楼上的窗前,探着脑袋与屋主人交流。秋天,大雁还没有飞过头顶,满树的枣子相继由青变黄,再由黄变红,每天都可以品尝到新鲜的红枣。亲戚朋友来了,好客的母亲总让我上树去“晃枣子”。敏捷的我奉命行事,像猴子一样三脚两手就爬到树上,双手握紧树干,使劲摇晃几下,霎时,枣子如冰雹般地砸下来,打得捡枣人爆发出一串串惊呼,一串串欢笑……

中秋节的晚上,明月高悬,月光披在老屋身上,洒满整个庭院。我们兄妹在院子里摆好小桌小凳子,母亲将亲手种的花生、山芋、玉米、南瓜端上来,吃着母亲的劳动果实,遥指天宫的明月,听母亲讲述那嫦娥奔月的故事。有一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长大了,我带着白发苍苍的母亲飞越太空,来到月宫上旅游,见到了吴刚和嫦娥,还有那只可爱的小玉兔……母亲笑得合不拢嘴,那是我记忆中母亲笑得最灿烂的一次。

父亲是在这个老屋迎娶母亲的,我们的孩子也大都在老屋里度过美好的幼年和童年,老屋溢满三代人的情和爱,承载着世事变幻的离别、苍凉和欢乐。这些年来,我们兄妹相继离开了老屋,各自另立门户,只有母亲和父亲还住在老屋里。父亲离世以后,母亲一人依然独居老屋,迟迟不愿乔迁。有时候,我劝母亲离开老屋,住上为她准备好的商品房,母亲却摇摇头说:“住些年再说吧。”其实我很懂母亲,她之所以不愿意离开老屋,是因为她在坚守一份情感,坚守一份清贫,坚守一份留给子孙的、并不是按钱计算的财产……

两年前,城镇化建设推进到老屋,母亲不得已搬迁了。后来母亲去了老屋宅基地好几次,看不到老屋的一点痕迹,一大片拔地而起的高楼宣布了老屋时代的远去、美好乡村建设的开篇。然而,母亲还没有搬进新房便与世长辞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母亲如同老屋,像一根根顶梁柱支撑着这个家,像一砖一瓦护卫着这个家,像枝繁叶茂的枣树和四季常青的菜园子鲜活着这个家,像年复一年的日月轮回温暖着这个家。如今,母亲走了,老屋消失了,而母亲与老屋却成了我记忆中最美的形象,最美的情感,最美的怀念……

对乡愁的感悟作文【二】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余光中

余光中曾在旅途中写下这首诗歌,想必这定是怀揣了硕大的思念,让他满怀对家乡的眷恋亲自写下了这首诗歌,也正如诗中所说,正是那小小的邮票,把我荡回了梦的故乡,荡回了心里的地方。

风,随心所欲的吹着,暖色的阳光从枯枝残叶中零碎的洒下。

也许,多年之后,乡愁已不是那小小的邮票,可还能否承载我这如潮般汹涌的思念。余晖淡淡,红霞染遍了天,也正如那思念染遍了我心中的那片天。

街道向晚,可在那羊肠小道般的路上却还有来来往往的行人,想必定是那些回家的人,看那幸福洋溢于心头的笑脸便知晓了,肯定在那不远处就有幸福的归宿,心里漾起祝福,也隐隐有些嫉妒。若是他们也离开家乡许久,是否也会像我一样,看着过往的行人,突发羡慕之情。

远处,不知是画眉,还是百灵,或是黄莺,在试着新吭呢,强涩地不自然的,一声一声变换着,像苦吟诗人在推敲他的诗句似的,又像是在琢磨我那思乡之情。看来,鸟儿们都感受到了我的心情,故乡,你是否也如此?

旧梦,往事,回忆都如烟如雾版踏着滴答的节拍奏响。迷离的月色镶着温柔,正如少女纤细的手,一下下地敲打着我的心扉。枯叶飘然的落着,它们再也禁不起世间的玩弄,脆弱的就像一颗失意的心,在黯淡的残月下,更显凄凉之美。

凝立悄然,只有惆怅,更有思想之情。

一夜无梦。

窗纸微微泛白。

冷峭的晓风透过那薄纱抚过我的面额与发髻,仿佛要把我那浓浓的思乡情带回故乡。于是,我开始翘首期盼,盼望那风儿,盼望那花开……

暗香流露的真情,是那琉璃所洒下的光,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微风抚过的地方。

对乡愁的感悟作文【三】

作家笔下的故乡,是一个飘渺的梦境。

国人心中,故乡是一片遥远的朦胧,那里既有春天的和煦,夏日的茂盛,秋天的丰收,冬日的温暖。一年四季,长满了茂密的乡愁。

现在与故乡之间,是一片大河山川的开阔;记忆与故乡之间,是一段漫长模糊的岁月。富余的时间与空间,经过想象的充分发酵,思念的长久蒸腾,氤氲出一缕缕甘醇,故乡笼罩在橘红色的云霞里,故乡被情感诗化了美化了,人也醉了。

游子与诗人的故乡既是真正的故乡,也是虚拟的故乡。

故乡,乡愁,在作家的笔下,是美好的风景,风雅的情绪。读起关于故乡与乡愁的文字,大约没有人不感动,没有人不感慨的。

鲁迅先生的《故乡》,为我们描述了有些悲凉但极为优美的乡村景象: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少年便是闰土。

月亮、沙地、西瓜、少年、猹……这一切,组成了每一个游子儿时故乡里的曾经的场景。再读《故乡》,觉得故乡就在眼前,那些场景,那些活动,恍如昨天。

读如此的文字,恐怕所有人都有想家,回家的冲动。

那家,就是故乡。

尽管自己在故乡以外的地方早已安了自己的家,但是,意识里从未把家与故乡等同一起。儿时生活的地方,父母所在的地方,才是家,才是故乡。

游子心中的故乡,总远隔千山万水,难以回家,难以回到故乡,在外、在异乡的游子自然在心里就有了一种情绪,一种思想,作家、文人把这种情绪、思想叫做乡愁。

对乡愁的感悟作文【四】

在人生每一个人心里,都有着一个非常美丽的乡愁,这个乡愁永远与日月同辉,与天地一样不老。

这个乡愁如一根细细长长金丝线,总是把我们远远的系牵,因为每一个游子都是天空高飞与四处漂泊的风筝,总被故乡牢牢紧牵在她温暖的手里。

无论你走的有多么远,无论你飞的有多高,无论是官再大,无论你是多富有,那怕你很贫困,故乡一定深深活在和牢记在你人生那最柔软的心里。

在每一个远离故土游子心里,故乡山最青,故乡的水最美,故乡的人最亲,故乡的花最好,故乡的月最圆,故乡的星星一定最亮,故乡的萤火虫像灯笼一样永远在闪亮。

故乡不仅生育了我们每一个人,更把我们每一个人养大。故乡有我们最亲的亲人,有老爸与老娘,有我最亲近的兄弟姐妹,更有我们儿时那一个个伙伴。有我们最熟悉的家园,有我们那一片最肥沃的土地,有我们人生那一根永远不老的根。

多少次梦里,人们都会一次次重回故乡。多少个宁静的夜晚,都会对着月亮把自己的思念喃喃诉说,因为这一轮高悬的月,一定属于故乡,更多之时更像妈妈的笑脸一样明亮。

因为这样一种人生太深太深的情结,浓浓的乡愁总会在人们心里不断凝结,似那一海在日月光华之中酿造的美酒,会在你每一次回想之时余香不尽。

乡愁是美丽的,因为他总是美丽在我们心里,乡愁的诗句是美丽的,因为她让我们的情更纯更美,乡愁的歌是美丽的,因为她都如同一条小河,缓缓地从我们心里流出,在不歇地倾诉着我们对于故乡不尽的爱恋,到至不绝。

对乡愁的感悟作文【五】

“只恐思乡情味恶,怎禁寒食清明里?”

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牵引着我的思绪,迫使我辗转反侧,久久无法入眠,真想吟诵一首《满江红芳景无多》来抒发我此时的感情……

在混沌未分的丝丝月光下,菱叶早已蓄足了劲儿,带着夏的音讯,带着希望,带着满怀的憧憬,一股脑儿迎波而上,带着千丝万缕和充满热情的心——菱,颤颤巍巍地漂浮在胭脂似的小河上,月光皎洁地倒影在河上,滋润着菱叶,再加上河对岸房子里绰约的灯光,那小河到颇有点儿月光灯影下秦淮河的韵味。

一丝丝虫鸣一点点地钻入我的耳朵,并且在里面慢慢蠕动着,给这个夜增添了几分的神秘。

那鸟窠则在月夜中,看起来像一只傲立的大雕,振翅欲飞,向着美好飞去……

院中,我躺在奶奶的睡椅上,欣赏着月夜独特的风情,将自己彻底想象成院里悠闲的蛐蛐儿,学着它快乐地鸣叫,这是一种莫大的愉快,奶奶跑来边挠着痒边打趣道:“哟,啥时院子里跑来一只小蛐蛐儿了,有了小蛐蛐儿的陪伴,咱家好热闹……”祖孙俩笑成一团抱在一起。

城市的高楼平台上,宿鸟的梦呓从远方鬼魅似的飘来,听起来格外凄凉,令我不由想到李煜在异国他乡的绵绵愁思以及他在临终前痛苦的呼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如今,我也只能在高楼的禁锢里慨叹:“月是故乡明”了,去乡下成了奢望,那小楼今日又变成什么样了?燕子窝可还在?一种思念涌上心头,不禁涕泪满衣裳……

多么想重上小楼。

多么想清闲赏月。

多么想卧听虫鸣。

十三岁,小小年纪的我,不知不觉中,似乎有了和千古文人墨客相似的乡愁!

对乡愁的感悟作文【六】

当我在读书报上第一次看到对《中国的乡愁》这个书名时,唯一的反应就是掏出手机写在记事本里,回到寝室立刻在网上下单。吸引我的无非是“乡愁”二字。

如果中国的文学主题都能幻化为人,我想有两个人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是盼归的思妇,一个是漂泊的游子,他们已经被镌刻在中国人灵魂中的.最重要的角落,即使念起来也能体会到唇齿间的绵密温柔。

对于这本书的作者,一群日本汉学家来说,“乡”却有着不同的含义,吉川幸次郎先生的同名小文里有一段话,可以让我们一窥这群日本汉学家口中的“乡”之意——不管怎么说,中国的思想,都是人类的故乡之一,一到某种时刻,有意无意的,就在讲述着对它的乡愁。乡已经不是具体的地方和人,它可以是曾在北京亲手栽种的一株小花,可以是卯时饮得一口热酒,可以是茴香,也可以是在京都的柳树,它们都是穿越时空的钥匙,让他们得以回到中国的历朝历代,和过去的历史发出共鸣之音。

着重推荐的则是所选的文章,须知这小书选辑的时间和人选的都刚刚好,中西碰撞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再难重现的时机,在这个时期在中国留学过的日本汉学家也再难碰到,人选和时机都很有意思,文章自然也很有趣致。若是要在国内找些对照,我以为还是周作人的文章,所记多为一些小事琐事而引出的东西,却不失学术性与趣味,淡而有味,实在是难得的精品。另外也有些和章炳麟、鲁迅、周作人、胡适等交流的记述,也很值得一看。

过去有比现在更多的未来,乡愁,还真是令人着迷的字眼。读罢此书,心神宁静,仿佛已忘却积压已久的作业,回到宋时那杨柳依依的西子湖畔了。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