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精神富足的人作文(精神世界富足的意义作文)

做精神富足的人作文(精神世界富足的意义作文)

首页笔记更新时间:2023-10-25 10:59:16
做精神富足的人作文(精神世界富足的意义作文)

做精神富足的人作文【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诗述说了红军百折不挠的精神。试问,我能有这种不怕挨饿,吃苦和风吹日晒的精神呢?我想我应该向红军学习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红军”二字的红排在首位,让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如鲜般的红色,那种张扬,那种即便付出鲜和生命也要坚持走完长征路的信念。而排在第二的军字,就是代表着军人的精神,那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呢?它就像沙漠中的白杨有着笔直的树干,没有多余的分枝,它的根深深的扎在地底下为自己摄取所需要的水分,无论地底下的水源离它的根有多远,它都会竭尽所能的将根伸向水源,这种行为正体现了军人的品质。我最常听到奶奶和我说红军长征的故事,她说红军在长征途中,常常因为没有足够的粮食,而挨饿,当他们饿急了的时候,他们会去挖野菜,草根,树皮来填饱自己的肚子。还有敌军的围追堵截也是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十分棘手的问题。

当时敌军派了几十万大军在我军前方堵住我军去路,后面又有敌军在穷追不舍,左右拦截。红军一边抵挡着敌军的攻势,一边找到敌军薄弱的地方,硬生生将敌军的包围圈撕出一个裂口,踏着无数不知敌我的尸体,冲出包围。其实红军的困难不仅仅只有这些,还有如缺医少药,疲劳困乏,伤病困扰等。

我们现在的教育条件这么好,生活又富裕,如果我们还不认真学习的话,又怎能对的起在长征路途中牺牲的红军将士们!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精神,他们的品质。

做精神富足的人作文【二】

9月1日,参加“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湖南站活动的编辑记者走进革命老区张家界桑植县,感受这片红色土地上厚重的革命气息与老区人民奋发图强的红色激情。采访团先后去到刘家坪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洪家关贺龙纪念馆和贺龙故居,聆听贺龙元帅的故事,采访党史专家及干部群众,参观革命遗址,缅怀革命先烈。(9月2日红网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相关部门组织“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可谓适逢其时。采访者接受到了一次革命历史教育,会被红军将士长征路途中发生的故事打动。采访者搜集到了非常鲜活的素材,他们用自己的笔、自己的镜头讲述长征路途中的故事,展现红军长征艰苦卓绝的过程,能够带领更多人更加精准地感知长征精神,这对改进、完善他们的工作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桑植县是革命老区,这里是贺龙元帅的故里,有着丰富的革命历史遗存。革命初期,革命斗争形势非常复杂,革命力量很是弱小。要想生存下来,革命力量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当年,红军在长征的路途中受尽千难万险,吃尽千难万苦。大多数人只是在影视剧中看到这些。百闻不如一见,采访者亲临革命老区,采访党史专家及干部群众,记录下自己的见闻、感想。他们自身受到了革命英雄主义的陶冶,被革命前辈的事迹打动,会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中央号召媒体“走转改”,网络媒体积极践行,组织了重大采访活动,呼应了中央的要求。当下,全国人民正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媒体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肩负着为踏上新长征路的国人鼓劲、加油、助威的重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上下一盘棋。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对革命老区的发展非常重视。他多次讲到,“要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老区人民曾经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那么,现在的老区人民过得怎么样呢?亲自经历,才能得到最为科学、最为准确的答案。网络媒体“走转改”,到革命老区倾听革命故事,记录发展变化,通过网络媒体的宣传,让更多人感受到革命老区的发展变化,感受到国家的发展变化。

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最好的维他命。重温红军长征的那段历史,能够为参加活动的编辑记者补钙壮骨,增强相关人员的事业心、使命感、责任感、担当精神。红军将士当年面临着那么大的困难,他们凭借着坚定的意志、坚强的毅力挺了过来。今天,人们在生活中、工作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弘扬长征精神,知难而上、攻坚克难,就能让困难由大变小、由强变弱。革命老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是长征精神结出的累累硕果。重温长征精神,每一个参与者都能接受一次革命历史教育,接受灵魂的洗礼。今天的物质生活好了很多,但奋斗、拼搏永不过时。

重温长征精神,让“走转改”更厚重。愿更多人重温长征精神,从那段历史中汲取奋斗、拼搏的正能量,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奋斗终生。

做精神富足的人作文【三】

雷锋精神,是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流传至今的象征。雷锋故事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在国外也是耳熟能详。“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马车”这句话是我们新世纪儿童人人都知道的一句话,也正是雷锋精神的见证。雷锋虽,但精神永存,社会上涌现出的一个个“活雷锋”是雷锋精神的延续。

那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早晨,处处洋溢着人们欢快的笑声,我们来到了公园里,欣赏这美丽的景色。早上的公园里被一大群老人所占据着,看那边的老人们在打太极;看那边的老人们又在登山,我们也径直往白山走去。

前两天台风来袭,阴雨天气不断,我们一家刚等到晴天就赶紧出来锻炼。天如我们所愿,晴空万里,一丝风也没有,于是我们来到山上一块空地,我和妈妈在打羽毛球,而姐姐和爸爸继续向上爬。

那里有一颗倒地的松柏,我们认为是台风刮倒的,不仅没有放在心上,而且还拿它当起了羽毛球的“界限”。

我们不注意不代表没人会注意它。太阳高挂,一些满头银丝的老爷爷、老奶奶们来了,看见松柏。是一位老奶奶先发现的,她操着一口流利的方言说道:“你们看,那边有一颗树倒了。”引起大家的注意之后,又转头对老爷爷们说:“你们去把那颗树扶起来吧。”老爷爷们也有一颗助人为乐的心,二话没说就去抬树了。

太阳越升越高,天气越来越热,豆大的汗珠从老爷爷们脸颊上滑落。那棵松柏又粗又壮,看起来非常重,老奶奶本来在加油的,可是过了一会儿,她们也加入其中,大树却仍然纹丝不动。我本来也想加入其中,但妈妈拦住了我:“这不是你个小孩子可以帮到忙的!”可是妈妈为什么不去助一臂之力呢?这令我百思不得其解。“人心齐,泰山移。”这句话还真不是乱说的。在那么多老爷爷老奶奶齐心合力之下,这棵松柏树终于慢慢挺直了腰板,它又重新成为了公园里的一个守护神,重创辉煌。

老人们叫我去找块石头过来,我上山去寻找,我不知道哪里有石头,只好空手而归。我回去的时候,老人们早已经离开,看着那颗翠绿的柏树,不知怎的,眼睛里幻化出穿着绿军装的雷锋,那棵未枯的柏树,不正是雷锋精神的延续吗?也许在别人看来,这只是再平常不过的松柏,但在我开来,这棵勇敢迎着骄阳和风雨的沧翠欲滴的松树,就是新世纪的雷锋精神!

做精神富足的人作文【四】

自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在实施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中,红军长驱6.5万余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远征。中共“五老”之一的谢觉哉《欢迎董老》一诗中对长征经历的回忆可谓刻骨铭心:“十年前共征鞭北,横断山云桥陵月。荒裔深入地不毛,雪岭高跻天距尺”。当红军在铁路、汽车路、独轮车路、只能用脚走的路、用脚难走的路之间穿行,经过了包括苗、壮、彝、白、藏、回等少数民族在内的两亿多人口的广大地区,亲身经历了从工业文明、农业文明、游牧文明直至原始蒙昧时代的时空转换,大多数革命者真正懂得了“由于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产生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要把不平衡的状态变到大体上平衡的状态,还要经过很长的时间,还要花费很大的气力”这样一番道理。

另一方面,长征之路又涵盖了若干中华文化的标志地。舜帝南巡零陵、大禹导引岷江、姜太公垂钓渭滨、诸葛亮渡金沙、唐三藏西天取经、石达开遗恨大渡河……这些史实和传说,人们并不陌生,但精神漫游和身临其境,其收获不可同日而语。“晒经山巅晒经关,玄奘东还曝经篇。羊肠直上通霄汉,银星缀臂似游仙。说大圣,笑语欢。昼夜两越晒经山”——张爱萍《翻晒经山》,生动表现了在新的军事方针指引下,红军将士跳出敌军包围圈后,心中洋溢的积极乐观情绪。聂荣臻《吾非石达开》,更从大渡河畔石达开部全军覆灭与72年后红军胜利过河的古今对比中,揭示了红军超迈前贤的惊天神勇。诗中云:“大渡河流险,吾非石达开。飞兵天际至,历史不重来!”作为三军统帅的毛泽东,更从祖国壮丽山河的跋涉征程中、从现代战争奇观的英明塑造中,获得了救亡民族、重整河山的强大精神动力。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念奴娇·昆仑》之“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到其《沁园春·雪》之“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谈古论今,纵横捭阖,字字千钧,句句铿锵。令人深切感受到一代伟人对民族前景的无比自信。

安得倚天抽宝剑——这是一次探求马列真谛的铸魂之旅。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经过不懈求索,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救亡民族之经典理论。

伍修权《历史转折》中云“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它描述了红军将士在面对军事失利的惨痛教训时认识到,照搬照抄洋教条,中国革命就会被彻底葬送。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所坚持的'“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的战略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朱德《遵义会议》中言:“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此后,红军卸下思想包袱,摈弃军事教条,演绎了四渡赤水、彝海会盟、飞夺泸定桥等一幕幕威武绮丽的战争诗篇。长征历经惊涛骇浪、一波三折,直至乘风破浪、波澜壮阔。于是,张宗逊《忆遵义战役负伤》中言:“泽东路线三军戴,胜利会师到渭阳。”

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一次承启革命经典的传薪之旅。任荣《浣溪沙·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中言:“万里铁流辉史册,薪传踵武战歌洪。”在长征之前,中外历史上也曾有过亚历山大东征、汉武帝反击匈奴、蒙古军队西征、玻利瓦尔解放拉美等军事远征。但唯有红军的长征孕育出了如此之多的诗词佳作,铸成了永彪史册的军旅文化经典,为革命理想教育提供了绝佳教材。

陈毅《三十五岁生日寄怀》中言:“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它记叙了在敌人重兵进攻之时、极为恶劣的自然环境之前,红军将士始终对党的领导和革命理性矢志不渝。萧华《长征组歌》中有经典诗句——“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更是对红军长征的“炼狱之旅”的真实写照。

长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我国自古至今的英雄主义经典,有勾践“卧薪尝胆”、岳飞“直捣黄龙”、秋瑾“要将乾坤力挽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民族振兴奋斗和牺牲。长征则在民族命运危急的历史关头,树立了旷古未有的精神丰碑——飞夺泸定桥、转战乌蒙山、突破嘉陵江、战独树镇等著名战役所呈现出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战斗意志和顽强作风,为之后的全民族抗战准备了充足精神养料,更为新中国的缔造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正如刘瑞龙《破阵子·红军长征五十周年》中言:“围追堵截成幻梦,铁流转战自英雄,豪气傲苍穹。”

做精神富足的人作文【五】

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将士完成了震惊世界的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在启动仪式上,王德堂指出,支撑革命队伍完成长征壮举是我们应当继承发扬的长征精神,未成年人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他希望全市广大未成年人要好好学习,用长征精神鞭策自己、激励自己、充实自身,不怕吃苦,努力提升自我修养和责任意识,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不断描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图景!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来自长汀县中复村中小学的学生代表在启动仪式上进行了《接过长征精神的光辉旗帜,让伟大的中国梦启航》《弘扬长征精神,共筑中国美梦》《长征精神薪火相传》等主题演讲,让同学们重温了红军长征的光辉历史和英雄壮举。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向英烈们学习,继承先烈的遗志,勤奋学习,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和民族精神,争取早日做一名合格的红色传人、新时代的接班人。

此次活动由龙岩市委文明办主办,长汀县委文明办承办。主办方表示,为隆重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引导广大未成年人重温红军长征的光辉历史和英雄壮举,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和民族精神,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市委文明办在红军长征出发地、红九军团二万五千里长征零公里处的长汀县中复村举办活动启动仪式,期望全市未成年人从小立志做红色传人,自觉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成长成才。

据悉,从8月起,市委文明办在全市未成年人中组织开展“学长征精神、做红色传人”活动,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听老红军讲故事、学习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一系列主题活动,让广大未成年人更加深入的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贡献。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