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前的心理描写的作文怎么写(关于考试的前一天心理描写的作文)

考试前的心理描写的作文怎么写(关于考试的前一天心理描写的作文)

首页大全更新时间:2023-11-28 00:35:14
考试前的心理描写的作文怎么写(关于考试的前一天心理描写的作文)

考试前的心理描写的作文怎么写【一】

今天,我看了一个关于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与考试心理的节目,让我学会了许多学习方法。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节目的主要内容:第一个是关于考试的问题。

一、考试前:①要多休息,不要光复习。②早把考试用品准备好。③多做深呼吸,稳定好情绪。

二、考中:①发下卷子后不要盲目地做题,先写上姓名、班级、考号。②先审清题意,再认真做题。③做题时写字要清晰。④遇到难题,不要停留在这一道题上,先做下面的题,做完后再思考那道难题。

三、考后:①每场考试后不要对答案,如果答案不一样会导致情绪低落,影响下一场考试。②要做到考完一场忘掉一切,对自己要有信心,自信地迎接下一场考试。

这个节目里面还有速写作业法,也就是记住6句口诀,还有速背法,也就是说这些汉字、数字的谐音;还有对家长说的:就是与孩子交朋友,多和孩子沟通,让孩子从小就喜欢上学习。

这个节目真好,让我明白了要温故而知新,好好学习,还让我学会了很多速学方法。

考试前的心理描写的作文怎么写【二】

今天,我看完唐山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素质教育与考试心理》后,心中有了许多感悟。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大部分中的考前准备工作。之前我每次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总是抱着“背一句,是一句”的心态大量复习,一直背到深夜,结果每次都是适得其反,不但没有多大的收获,反而导致睡眠不足。第二天上考场后哈欠连天,昏昏欲睡,考试的时候总是想趴下来,美美地睡上一觉。结果成绩很不理想。

看了节目之后,我明白了,考试之前可以大量复习,但是当考试前两天的时候就不要复习了,因为前几天的复习会使大脑十分疲劳,如果继续复习,复习过的东西不但不会记得更牢固,而且之前复习过的内容也会忘记。多休息会使大脑更清醒,考试时的精力会十分充沛。

看了这个节目以后,我明白了许多东西,这个节目真有意义。

家长“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与考试心理”专题节目观后感

按照学校的通知,今天早上,我和孩子一起认真收看了大连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的“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与考试心理” (电视上显示的是“学习方法”专题节目。节目里,赖老师找人做测试,强调了记忆的窍门。我感觉此节目与所谓“素质教育”联系不大、不贴边,更像是教人如何提高记忆力的一种方法的老调重弹。

节目中又摆出了十九世纪德国有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其实,艾宾浩斯搞的是遗忘曲线—一种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遗忘是按着怎样的规律来变化的曲线,据此可以看出复习是记忆的捷径方法。我不禁想起曾经阅读过的那本《提高记忆力的奥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该书是翻译的日本能力开发研究所所长坂本保之介的著作。书中介绍的提高记忆力的15个要点,与今天节目中总结的若干方法基本雷同。

从孔老夫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关于学习的诸多警句,到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亘古以来,国人们在乐此不疲的研究如何提高记忆,说到底是在琢磨怎么提高考试成绩。好像与素质教育真不沾边。再到今天之节目,有人靠此搞个所谓讲座,实质是推销几本书,卖点光碟谋生吃饭,这种老调重弹的玩意郑重地向家长学生推荐的意义何在?我看更像是电视里常演的药品广告,而且万能的药品广告。

孩子看完节目嚷嚷着要买书。可气,小孩牙子能看懂这大部头书!可悲,我只好拿出花5角钱买的这本《提高记忆力的奥秘》应付。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是做师长的责任,不要把责任推到家长花几百元去买所推销的书的身上好吗?————

考试前的心理描写的作文怎么写【三】

看了《用教育心理学塑造自己》和《用教育心理学打造日常教学新亮点)两个章节后,我发现身为教师,心态很重要。“心态积极天地宽”,快乐与失意往往取决于人对事物是否有一个积极的心态。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悲观的老太太晴天担心做伞店生意的女儿,雨天则担心做洗衣生意的女儿。有一天,一个人说:“下雨天,你的一个女儿会财源广进;大晴天,你另一个女儿会生意兴隆。”她听后豁然开朗,不再发愁,转忧为喜。

看来,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心态对待,会有不同的结果。在此,我很羡慕后来那个人的心态,不仅阳光、积极,还能感染、带动周围的人。

记得有人曾经问我:“你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我调侃道:“小时候,我的理想是成为伟人,但随后慢慢发现,要成为伟人实在太辛苦;于是我又冒出一个念头,做伟人的妻子吧,可后来又发现,这一愿望也很渺茫;最后我决心成为伟人的老师!”都说老师是充满阳光的事业。一开始,我踌躇满志,一心要培养优异的学生,但理想与现实总有差距。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发现自己的愿望越是美好,对学生抱的希望越大,就越容易有挫败感。久而久之,失望与悲观的心理占据了上风。我对学生的“爱”也渐渐变了味,动辄发脾气,口口声声是为他们好,其实是未摆正心态、急于求成。一度,我视“差生”为敌人,其实,不是他们不听,而是我戴上了“眼镜”看待他们,以消极的心态对待问题、处理事情,陷入了恶性循环。长此以往,我工作得不愉快,对学生也失去耐心,学生则对我丧失了信任,自然使局面陷入被动。

后来,我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与立场进行思考,心态逐渐变得平和。与学生的关系有所缓解后,我变得耐心与细致了,也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和尊重。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被人信赖是一种福分,然而信赖他人却需要莫大的勇气和信心。

一位女教师刚当高三班主任不久,班里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一个学生价值近千元的快译通在教室里丢了。一切迹象表明,偷东西的人就是本班的学生。这位女教师的第一感觉是心里非常难受,为什么这样的事会发生在自己班里,而且是自己刚刚“走马上任”后不久。她当时非常自责,觉得这是自己对学生品行教育的失败。

如何处理这件事,这位老师考虑过许多方法,最终她是这样做的。那天放学前,她像往常一样站在学生们面前,尽管她心里波涛汹涌,脸上却显得风平浪静。学生们似乎都很紧张,一双双眼睛神情复杂地看着她,他们在等待老师“破案”。于是,这位老师说:“大家都知道了,我们班里发生了一件不该发生的事情,有个同学错拿了别人的东西,我知道他不是故意的,他很后悔。我很了解他,我知道他一定会把这件东西还给同学的。我相信他,我敢用自己的生命打赌,他一定会这样做的!是的,我打赌,从现在开始我不吃饭,等拿错的东西还回去后我再吃饭。好了,现在放学吧。”

学生们都背着书包回家了,没有一个人留下来。

第二天早上,仍然没有人来找老师承认错误,也没有人把东西送回来,当然,这位老师也没有吃饭,可是她依旧打起精神去上课。

第三天上午又是这位老师的课,她的胃里空荡荡的,强烈的饥饿感揪心抓肝,她喝了一杯水,坚持上完了这堂课。走下讲台的时候,她感觉到腿有些发软,头上冒出许多虚汗。学生们都在静静地看着她,目光中充满关心。她知道,这些眼光中一定有一道是愧疚的,她要给他时间。

晚上放学之前,这位老师在自己的办公桌上看到了那个失踪的快译通、一块三明治和一封信。信上写道:“老师,谢谢你的信任。我一定会改正错误的。”下面没有署名。她没有再追查这个学生是谁。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这批学生早已经毕业了。她想他也不想让任何人知道这件事是他做的,但她坚信,他再不会这样做了。

后来有人问那位老师,为什么要用这种自虐的方法来处理,如果那个学生真的不交出快译通,你岂不是要饿。

那位老师说,如果当时当机立断进行搜查,也许那个东西还没有转移,查出来了,胆大的不承认,又没证据证明一定是他偷的,怎么办?既要费事费神又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胆小的承认了,成了小偷,从此他会永远抬不起头来,而且眼看就要高考了,他的人生将会逆转,这辈子不就毁了。所以,她就用“绝食”来呼唤、催促那个学生“悄悄”改正错误。而这个非常之举的前提和力量便是信任。果然,她获得了成功。

书上说得好,“当我们无法改变一些残酷的教育现实时,就试着改变自己;当我们不能改变学生的过去时,我们可以努力改变他们的现在。”不论教师是要有平常心、公正的态度,还是要能充分信任与理解学生,我想都源于一个字——那就是“爱”。有了爱,能克服一些不良的心态,像急躁、武断和厌倦等,也能工作得更积极些吧。

在看这本《每天学点教育心理学》时,我不仅是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教学生,也是自我心理成长的过程。读史让人明志,读书使人明思。还是要多读书。

考试前的心理描写的作文怎么写【四】

智力落后儿童的兴趣缺乏稳定性、持久性,易见异思迁。如当街上流行“呼拉圈”时,他们就要求父母给买,但由于不会转,又用力不当,没转几圈就感觉不好玩,就不再玩了。对于中高年级的健全儿童来说,他们除了好奇外,还有一种越转不好就越要练,非练好不可的劲头,而智力落后儿童却很难有这种表现。这说明他们不管干什么事情,兴趣都很容易转移,很难出现较为持久稳定的兴趣。

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结合所学到的理论,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到最好。

考试前的心理描写的作文怎么写【五】

从小到大,与家人一起在餐桌前吃饭的情景,我已经经历过无数次了。比起美食,这幅情景中更美好的亲人之间的嘘寒问暖,闲话家常,但近年来,我发现同样是在餐桌前,谈话却越来越少了。

就拿今年的团年饭来说吧。一开始,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开始互相寒暄。爸爸关切地问爷爷奶奶:“爸,妈,您们最近身体好吗?”“挺好的,不用担心。”然后爷爷奶奶就询问爸爸工作上的情况、我的学习等等。接着外公又嘱咐我说初三学习固然很紧要,但也一定要注意休息。总之,无非叙些家长里短不久,外婆和妈妈陆陆续续端来几道美味的菜,大家就又连连称赞。本来,我以为难得过节能这样一家人齐聚一堂,应该彼此有很多话想说,但谁知菜一上齐,大家就渐渐沉默了。有的开始只顾着看电视上的春晚,有的开始一心看手机新闻,最过分的是,连“吃”这一基本环节都被影响了,姑妈说:“各位稍等,请先别起筷,待我拍个照片发朋友圈。”她非但要将整桌子的菜摆成好看的形状,拍个“全家福”。还要给每一道菜都拍个特写。别人还可,两个年幼的表弟表妹可饿得等不及了,表妹撅起小嘴,抗议道:“这样光拍照,不吃,有什么意思呢?”惹得大家都乐了。

终于大家起筷,餐桌周围陷入了与春节的热闹气氛好不相衬的沉默之中。除了电视的声音,和手机的按键声,没有什么声音,偶尔有人在手机上看到有意思的新闻,说出来分享一下,也不过大家略议论几句就又安静下来了。别人没话说,表弟表妹可是非常想和大家聊天。他们不停的呼唤,餐桌旁的每一个人都喊了个遍,可是没有得到丝毫关注。最后,表弟无奈地说:“他们怎么都不理我们呢?不如我们两个一块儿玩算了。”于是两个小朋友就闷闷不乐地离开餐桌,一起到客厅玩玩具去了。

饭后,姑妈让我们上微信给她发的照片点赞。于是爸爸就找到她发的照片,给她点了赞。我看到照片旁还配了文字:“团年饭,一家人欢聚一堂,真是其乐融融!”可是,今晚大家都只顾着做自己的事情,餐桌旁缺少了应有的欢声笑语,只有尴尬的沉默,这样也能叫其乐融融吗?

餐桌前的谈话,不仅仅只是亲人之间的闲谈,更是寄托着亲人之间的爱与关怀。现在,交通条件比从前发得多,团圆已经并非难事。可是人们普遍变得更加浮躁,整天忙于做自己的事情,不懂得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时光,所以即使是在本该身心放松,与家人谈笑的聚餐时光,都只顾着看电视、玩手机等等,餐桌前的谈话就越来越少了。团圆的意味渐渐失去了。

一家人在餐桌前一齐吃饭,这是一幅美好的画面,而其中最美好的,便是餐桌前的谈话。我衷心希望有一天,餐桌前又总能听见温馨的谈话声。 

考试前的心理描写的作文怎么写【六】

写给教师的心理学这本书从心理学的多个角度来给教师正确的知道,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心理学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战争,要猜对对方的作战心里,用兵策略,见招拆招,小到日常与人交往,能够理解对方的想法,才能实现无障碍的交流。运用到教学实际中,就是要明白学生的心思,顺利的指引学生的学习生活。我对本书的第十章:满足学生的需求:动机,比较感兴趣。我们每一个人想要做一件事情都是需要动机的。

去逛街,想要买漂亮的衣服,潜在的动机就是想让自己更美丽。努力学习,想考上好的学校,内在的动机是提升自己的价值,希望自己有一个更美好的前程,等等。如果给予了最佳条件,最好的动机,学生的潜能能将得到挖掘。当然,每个人做事情的动机是不同的,老师所给学生设定的动机,不一定能够适合每一个学生。

书中有一个很好的比喻:森林中有很多不同的树木,对其中一棵树来讲是最佳的条件,可能对其他树来说并不是,比如:柳树需要靠近水源,而橡树则需要远离水源。有的树喜阴,另外一些数目向阳。一些树木喜欢这种类型的土壤,另外一些树木喜欢其他类型的土壤。有些树木是落叶树,需要进行休眠,而其他是常青树。对每一颗树来说,适宜的环境平衡是一定量的水,阳光,空气,空间和温度的混合。动机是一样的:尽管动机内有很多核心条件,但对每一个个体来说就是要达到基本的平衡。

因此,动机是确保每一个个体都能挖掘其潜能的最佳条件。

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尽管学生的学习动机各不相同,但我们可以给学生设定一个共同的学习动机。如:在英语课堂上,我会用小印章作为学生这一节课认真学习的动机,学生的英语课本上都会有一个印张表,每节课将要结束时,我都会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盖章,这些小印章能够体现学生的个人成就,每个人都有成为成功者的动机。这个动机是适用于所有学生的。但是遇到不同的学习任务,总会有个别同学的动机不那么明显,这个时候,老师可以给学生设定不同的动机,促进学生学习的。

考试前的心理描写的作文怎么写【七】

男人实施暴力、、不忠、人的消息此起彼伏,人们往往从道德的层面去指责、批判这些行为和人,《扭曲的心理—为何男人憎恨女人》这本书会让我们跳出道德层面上的评判和指责,更多地了解男性心理、理解男性心理、了解这些男人为什么成为这样的男人,从而更好地保护好自己。

《扭曲的心理—为何男人憎恨女人》作者亚当·朱克思,英国心理学家。亚当·朱克思的主要工作是治疗那些对女性有暴力、虐待倾向的男性。他亲眼看到男姓暴力的受害者,也看到了暴力所造成的种种伤害。

作者自述,开始写作这本书,源于某一刻,当时,他发现自己心中竟然存着一股强烈的感觉----对女性的憎恶,其强烈程度胜过弗洛伊德所谓的“正常的蔑视”。由于这个发现,他感到震惊和恐惧。同时,他在治疗的过程中发现,许多男性心中也怀有类似的憎恶感。

作者希望他的理论能帮助女人了解男人,并且过着更有成就感、更独立的生活,不用再看男人的脸色行事。男人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好地了解、理解、接受自己,有助于克服人性上的弱点,成为更优秀更幸福的男人。

从某个程度讲,现实生活中对男人的很多不理解都可以在书中找到其产生的根源:他们为什么如此的强势,与他们的沟通为什么有这样的难,他们为什么无法与人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他们为什么会反复无常,他们为什么会使用暴力及其他不良行为等等。

作者说“这是一本能让世界震惊的书”。全书读下来,内心颇感震惊和恐惧,对男性强大的憎女心理有一种绝望感和无力感;同时,也会对男人多一分怜惜和理解,深切感受到男性成长中的不易、痛苦和无可奈何,有些事情也不是他们自己可以控制的。

此书读来甚是不易,对读者的专注力、理解力、思考力要求得比较高;仅“导论”就需要多次阅读和深入理解。全书内容以心理学观点为主讨论轴,呈现出大量的案例、心理学不同派别的理论、心理学术语、女性主义者的多种观点等,作者以相对客观、理性、全面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比较和分析,或支持或反对某些理论和观点,并不断说明和强化自己的观察、观点和结论。

要求更高的是,读这本书,需要读者全程保持心态的开放和坦诚。

2

全书开篇第一句就令人震惊:“每个男人都憎恶女人吗?我的中心论点是:男人的确如此。”

全书内容围绕这个论点而展开。作者反复强调:憎女心理是男性性格中一个潜抑极深的部分。男性对女性的憎恶是个无所不在的现象,具有深层的心理源头,这一源头是人在初期身体发展与情感发展中都具有的。憎女心理潜藏在每个男性的体内,被特殊环境触发时就会表现出来。支配和控制女性是憎女心理最明确可见的外在表现。

作者从婴儿出生开始讲起,阐述憎女心理的起源与本质:男女性别认定的形成、憎女心理在男孩成长时的演变、恋母情节的深远影响、婴儿心目中的好妈妈和坏妈妈、婴儿的不安全感和强烈的控制欲等。这本书亦是作者试图解决自身问题---恋母情结问题的记录。

这本书以心理动力学的观点解释女人为何会受到男人压迫,讨论的重点是男性的表现行为,男性为何希望形成并巩固自己的优势地位;同时也阐述了女性受虐心理、女性对自身压迫的产生根源等。

作者根据他的临床,得出这样的结论:男人其实在很多时候都觉得无能、没安全感。一个人的成长可以说是自恋欲一再遭受打击的历程。

3

关于男女关系、男女之爱、男人之爱,作者亦有深刻阐述。

作者写到:

男人小时候学到的是:男人不应该企求亲密,企求亲密的男人是不坚强、脆弱、神经质的。问题是,这些观念与人类的基本欲求背道而驰。

男人只要发觉关系开始变得亲密(不限于男女关系),不太容易维持下去的时候,就很有可能退却。

男人抗拒女人的爱意的根源是对自身破动冲动的焦虑。女人的爱意可能会令男人觉得可怕,也是造成男性中止感情、变得冷漠的原因。男人表面上对女人的感情反应冷淡,其实是潜意识焦虑所致。

暴力行为只是男性各种虐待行为中最明确可见的一个极端,其目的在于建立、维持男性的支配地位,不管在有形的机构中或是无形的人际关系中都是这样。

强暴是暴力行为,其主要动机之一就是发泄暴力。不管受害者是否受到任何损伤,施虐欲是每个强暴者都有的一个主要动机。强暴的潜意识目标之一就是消灭对象。

作者认为,女人比较容易受影响、比较不坚强,可她们的韧性却比男人强很多。女人的较强韧性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是因为别无选择。

4

作者的很多观点和结论,读来让人不免感到绝望,却又不得不承认,作者的'观点和结论是有一定道理的。

依作者的观点,男人憎女心理的成因几乎是不可以改变的,是男人出生后各方面不知不觉的塑造。要想改变一些状况,需要个体的努力和克制,而首要前提是,男人能够认识到问题所在、接受问题、又肯于改变。但是,作者自己对此都没有太大的信心。

作者在工作中观察到大量对女性有暴力和虐待行为男性的所作所为,对男性心理有着深刻了解。他说,男性不仅对自己的行为意图全然无知,更严重的是对行为本身视若无睹。男人极少下决心面对自身判断好坏的标准,也很少会为了愈合裂痕而坦然面对痛苦、郁闷、恐惧与憎恶。男人为了逃避两人关系中的真相,会表现出扭曲事实(或觉察不到事实)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几乎是无限的。

作者认为,除非男人肯面对男女关系中的情感源头与心理源头,要不然这种剧变绝对不可能发生。男性有权力,他可以决定自己要改变哪些部分。除非男人能勇于面对自己潜意识中对女人所持的态度与感觉,要不然他们永远都不会交出女性主义人士认为女人应得的权力。

5

说到底,都是心理上的问题。很多男人,表面上强大和强势,内心深处却充满了不安全感、焦虑感、无能感;很多男人,表面上的强大、冲动、控制、支配、暴力等都只是为了掩饰他们内心的不足,只是为了心理上的转移和发泄,只是为了逃避。

他们内心的脆弱和焦虑,完全可以理解,但这绝不是他们可以控制和支配女人的理由;人们更不会接受和原谅他们的某些行为。无论如何,任何人都没有权力虐待别人、侵犯别人、殴打别人。“冲动出现是一回事,要不要化为行动是另一回事。”他们更没有理由把责任推给受害者。受害者若有能力,还会等着受害吗?

书中所述有些残酷,但依然要心存美好,相信改变的力量。毕竟,我们是人,有局限更有突破和成长。恰如书中所说“人类最惊人的特质就是能够突破周围环境的限制与自身的生物特性,不断学习进步。”

或许,我们不会一下子接受书中的观念,会挣扎抗拒。不妨让我们换个思路:如果作者的观点和结论是有道理、是对的呢?基于这个基础,我们应该如何坦诚地面对自己、真诚地面对我们的他(她)呢?为了让自己、爱人、社会变得更好,我们又应该做出哪些改变呢?

书名:扭曲的心理---为何男人憎恨女人

作者:(英)亚当·朱克思

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1997年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