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与人生未来的作文(大学与未来作文)

关于大学与人生未来的作文(大学与未来作文)

首页大全更新时间:2023-11-12 01:38:06
关于大学与人生未来的作文(大学与未来作文)

关于大学与人生未来的作文【一】

中国的大学校长们能不能远离一点娱乐式的卖弄?如果于丹教授还不足以将中国大学的人文底色展现得淋漓尽致,你们是否要将这种浅薄进行到底?

古人云:师道乃“传道、授业、解惑”,新世纪以后似乎要加上第四条“卖萌”了。自从武汉的“根叔”因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而走红后,部分大学校长、不甘寂寞的教授争相进入这个领域,挖空心思,各显神通,不弄出点动静誓不罢休。每年的这个时间,似乎比“中国好声音”类的娱乐节目更喧嚣些,加上自媒体的推波助澜,传播之迅速、覆盖面之广阔,大有让大小明星们也莫及之势,实在当恭喜。

这些演讲稿,要么洋洋洒洒、旁征博引,从古至今、由洋及里、天上地下,深一脚、浅一脚地空洞卖弄;要么东拉西扯些时下潮语、热点词汇、顽皮话,如相声的抖包袱,引来自鸣得意的掌声笑谈;要么语不惊人不休,甚至说些出格的话,吸引眼球发白地盯着自己,不一而足。我承认每一篇演讲稿都有其积极地一面,但刻意为之而吸引看客、博得眼球的意味是越来越浓,越来越偏离了典礼原本该有的意义。

我不知道如今的年轻人是否真的享受这种方式的道别,当一个教授的临别赠言是“不要随便叫陌生的男人为老公”,总觉得怪怪的,哪怕他的道理是严谨而深刻的。我的母校一位年轻教师像郭德纲般说了一段单口相声,迅速成了网红。“能说会道”成为一位受欢迎的老师,总感觉哪里不对;易中天、于丹、王立群成为走红的教授,也感觉哪里不对,而这种不对是我如今的感受,我的大学时代深受其害。我确信真正的好老师不是这类人。

幽默不应该被反对,但不能成为大学教授的目标;风趣值得倡导,但底色一定得是思想。学者不应该是明星,更不应该有知无识、有学无思,知识不需要卖弄,卖弄的基本上不是知识。

中国人对待读书的`态度大抵有两种,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二种境界放在如今的背景下,可能更多的人会选择后者。社会发展到今天,即便纯学术的研究者也不得不面对市场的冲击,中国如今的教授中,太多人与市场是如此紧密的联系着,但中国目前缺乏真正的学者,在文化喧嚣的背后是学问的苍白,在大喊特喊创新的氛围中,文化界除了喊,做的远不如说的。这种演讲是否也是虚浮与苍白的一部分呢?

在当今的中国,本分基本上意味着落后,实在是可悲的事情,人们为了纯粹的经济执意要忘掉过去、忘掉纯粹,学者们更是耐不住寂寞与清贫,中国的文化危机正在以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方式存在着。当创新作为一种口号甚至成为一个阶段的治国方略时,中国科学界似乎也应该感到些许的尴尬。

读书、做学问是一件累人的事,当然,现在社会的文化现象包罗万象,文化快餐成为一种潮流,我始终觉得这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是文化。真正的文化是需要去潜心吸收并融会贯通的。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刑”的词句,那样的文学大家尚觉得读书之累,何况我们常人。故真正要有学术成就者,必然会有案牍之劳刑,相形之下,国内学术造假的不良之风,实在是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奇观,让人唏嘘不已。

不要让如今热热闹闹的典礼、不要让如今千姿百态的演讲成为大学的LOGO,严谨的治学、深厚的的文化底蕴、扎实的学术根基、淳朴优良的学风、健康活泼的生活才应当是大学之大。

我不是文化人,说些可能是外行的话,有知识的校长们、教授们,多有得罪了。同时必须声明,还有更多默默探究学问、脚踏实地思考的真正学者,他们是真正值得我们尊敬的,包括我的教授朋友们。同时,为了吸引眼球,起了那样一个题目,自我感觉很不厚道。

关于大学与人生未来的作文【二】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说:“不会。”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用毛泽东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

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