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性作文题目(你是怎样认识人性的作文题目)

关于人性作文题目(你是怎样认识人性的作文题目)

首页大全更新时间:2023-11-24 19:43:16
关于人性作文题目(你是怎样认识人性的作文题目)

关于人性作文题目【一】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在安定和谐的日子里,大家都过着美好宁静的生活,人们似乎都很有爱心,都很善良。大家似乎都能做到和朋友一起享受丰收,然而能一同面对苦难与危机的人又有多少呢?在平静的时光里,人们似乎都敢拍着自己的胸脯说:“自己不畏惧亡”。那种大义凛然的气势如同一个伟岸的英雄,可当真正面对生的抉择之时,那些能慷慨面对亡的英雄是否存在?也许,只有在苦难下,人性本质上的善恶美丑才能挺拔而鲜明的凸现,那一切在平凡生活里所体现的人性都只是表面上的虚无,都只是遮盖人性本质的面纱,无法落实于生活,不能有益于生命。因为表面上所体现的人性,如同一个空空的壳囊,没有承载任何事物的重量,也没有任何事物主动检查它的真实性,而本质的人性是经过现实的考验才有所体现的,因此,只有透过现实才能看清人性的真实与本质。

我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两个朋友在小酒店喝酒,聊起了他们的一个熟人,他们的这个熟人升官、发财、成名、留洋,应有尽有,还有一打左右的姑娘向他奉献了可疑的贞操和可靠的爱情,其中一个朋友啪的放下酒杯,激动的说:“为打心眼里蔑视这种人”接着有力的抨击了世风的败坏和人心的堕落,雄辩的论证了精神生活的高贵和身外之物的卑俗。最后,尽管他对命运的不公大表义愤,但仍以哲学家的风度宣布他爱他的贫困和寂寞的命运。这时,另一个朋友慢慢咽下杯里的酒,懒洋洋的问道:“可是,那个家伙的事和你有什么关系呢?”

显然,那个愤世不公,抨击世俗的人是一个非常清高的人,但对于他的.心灵暗暗受着嫉妒的折磨,更使他的清高有了一种悲剧的色彩。尽管这是一种清高的嫉妒,但本质上仍是嫉妒,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只是换了一层更高贵华丽的面纱来掩饰心灵本质上的庸俗,人性亦如此。本质是永恒的,无法改变的,只是人善于掩饰它,善于用不同的形式表达,但永远无法逃脱本质的束缚。正如有些人用恶毒的手段来表达他内心深处的嫉妒,而有些人用清高的风度来掩盖他的嫉妒,但林林总总的形式所反映的永远只是人性的嫉妒,由此可见,人性的表面千变万化,永恒不变的就是事实,就是本质。

《三字经》中云:“人之初,性本善”。孔子云“人性本恶,须后天去雕饰也”。这似乎是矛盾的,但矛盾中也有着相通之处,无论是性善还是性恶,都必定有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如果人性本身是善的,可为什么这世界上还有如此多的恶人。如果人性本身是恶的,可为什么茫茫人海,芸芸众生中还有数不清的善男善女。因此,人性一定有沧海桑田的变化过程,而推动变化的就是时间和岁月。在短时间里,我们不可能了解一个人的本性与内心世界,只有在不断相处与了解中才能发现人性的本质。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人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原因了。时间与岁月是人性的见证者,正是因为有时间的蹉跎与岁月的流转,我们才能看清真实的,本质的人性。

人性隐藏在世界的最深处,只有透过无数层面纱,才能明白人性的菩提。

关于人性作文题目【二】

理性没有主动力,不能制止或产生任何行为或情感(p497。休谟在这本著作中致力于为情感申辩,而将理性对于道德的作用最小化。理性的作用在于发现真伪(p498,真、伪在于对观念的实在关系或实际存在和事实的符合或不符合,而情感、意志和行为是原始的事实或实在,本身圆满自足,并不参照其他的情感、意志或行为,因此是无法断定真、伪的。休谟推断出,道德的区别是由道德感得来的(p510,因而与理性无关,而道德的性质在于内心(动机,以外界行为作为标志。发生德的感觉只是由于思维一个品格,感觉一种特殊的快乐。正是那种感觉构成了我们的赞美或敬羡(p511。但是休谟又将道德的根源与自然联系起来,爱是最根本的动机,称为自然的动机,特别指出动机并非因德的需要而生,而来自某种自然的动机或原则。

在休谟的道德学里,正义与非义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他认为我们的道德感可以分为人为的和自然的两类,正义便是前一种的,是由于应付人类的环境和需要所采用的人为措施或设计(p515,对所有物的占有情况成为正义与非义观念发生的条件。在人们缔结了戒取他人所有物的协议,并且每个人都获得乐所有物的稳定(约束私欲的规则以后,这时立刻就发生了正义和非义的观念,也发生了财产权、权利和义务的观念(p531,正义只是起源于人的自私和有限的慷慨,以及自然为满足人类需要所准备的稀少的供应(p536。

正是因为自私,才成就了正义,自私因此是建立正义的原始动机(此动机受到政治家人为措施的促进。道德的善恶的感觉就随着正义和非义而发生……这种感觉虽然是由思维他人的行为得来的,可是我们也总是把它甚至于扩展到我们自己的行为上(p540。因此对于公益的同情,让人们对正义的德产生道德赞许。正义永远是和对财产权的维护联系在一起的,而财产权必然成立于对象的某种关系(p567。财产权产生的条件:现实占有(效用不超出社会最初形成时期、占领、时效(prescription、添附(accession、继承(succession。这些条件的中介便是所有者的同意,除了所有主同意将所有物和财产给予另外一个之外,财物和财产永远应当是稳定的(p554。进一步,休谟提出了人类社会和平与稳定的三条基本自然法则:稳定财物占有法则;根据同意转移所有物的法则;履行许诺的法则。因此,休谟在这里指出,如果我们的财产权(正义依靠的道德依靠于自然(情感和行为,那么我们世界的次序便会因为偏私的道德体系而破坏,所以正义必然是一种人为的措施。区别正义与非义有两个基础,利益和道德。

我们人性中的缺憾让我们通过许诺的方式产生了政府,而政府的出现又使我们产生了忠顺的义务。虽然这种义务最初是建立在许诺的义务之上,但很快就自己扎根,并且有一种不依靠任何契约的原始的约束力和权威。公益感被看作是忠顺的限度,权利基础原则被休谟视为忠顺的对象:长期占有,一脉相传的体系;没有长期占有的政府形式,现实占有便出现了;征服权;继承权;成文法。

正义与非义来自人类的一种契约行为,不属于自然的德和恶。完全自然的,而不依靠于人为措施和设计的德和恶可分为善良的心理性质,产生爱和骄傲;恶劣的心理性质,产生恨和谦卑。同情的性质和力量可以看作是心灵在其感觉和作用方面的例证。同情来源于产生情感、情绪的原因或结果,成为我们对一切人为的德表示尊重的根源(p620,作为人性中一个强有力的原则而产生对美的鉴别力的强大作用,同时也通过同情产生一切人为道德的道德感。所以同情可以看作是一个中介,联结自然和人为的中介。到这里,休谟概括出了自然的德与正义(人为的契约之间的唯一差别(p621:前者所得来的福利,是由每一个单独的行为发生的,并且是某种自然情感的对象;正义则是针对社会而言,单独的正义行为往往可以是违反公益的,只有人们在一个总的行为体系或制度中的协作才是有利的。

总的来讲,休谟是一位非常严谨的思想家,他在这本书里所提到的在精神科学中采用实验推理的方法是比较繁琐的,这也成为他的语言风格----晦涩。但是我还是不得不佩服他精妙的构思和论证----在阅读那些论证时感觉十分的头痛,因为繁琐,所以略过了很多。虽然我们不一定认同他关于道德起源的看法,当然这也是休谟难题所在----如果道德起源于人的情感,而前提是我们有对道德没有理性的认识时,我们怎么能够证明自己根据情感所作行为就是道德的?我认为这也许只能归结到神学上去,当然这也就有偷懒的嫌疑了。

关于人性作文题目【三】

暑假读了戴尔·卡耐基先生的《人性的弱点》,让我受益匪浅。

夜半孤灯,细细品读,像是在品尝一场美味的人生盛宴,自得其乐。虽然仅仅是匆忙一瞥,但依然被卡耐基先生的智慧所折服,似乎这已经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凝聚无数经验教训而成的处世哲学,处处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它就像一面镜子,让我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从而自我完善,自我驾驭,使我能够更好的经营自己生活。

《人性的弱点》是戴尔·卡耐基先生思想与事业的精髓,全书通过栩栩如生的故事和通俗易懂的原则,从人性本质的角度,挖掘出潜藏在人体内的60大弱点。一个人只有认识自己,不断改造自己才能有所长进,直至成功!卡耐基先生对这些生活和工作中的深刻思考,为我打开了一片智慧的天空,使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也使我感到自自身的不足--其实人生哲理往往隐藏在日常生活中。这让我想起了人们对卡耐基先生的赞美:"世界并不会因为失去卡耐基而停止转动,却因为有了他而转得更好。"卡耐基先生以他对人性的洞见,利用大量普通人不断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通过他的演讲和书,唤起无数陷入迷惘者的斗志,激励着我们后人不断的走向成功。

《人性的弱点》这本书中的提示与建议有着极强的可操作性,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认清人性中的弱点,就会了解人性的本质,从而事半功倍,顺利成功。这弱点,既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了解了这些"弱点",就可以使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的交往中顺利进展,而发现自身的弱点,可以使自己扬长避短,凸现自己的优势,从而建立美好的人生。

在机关单位工作,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居安思危,要不断地提高和充实自己。而《人性的弱点》中关于处理生活中、工作中各种关系的深刻哲理,尤使我获益良多:

关于人性作文题目【四】

我认为十分深刻的命题,即:我们实际上一步也超越不出自我之外,而且我们除了出现在那个狭窄范围以内的那些知觉以外,也不能想象任何一种的存在。这就是想象的宇宙,除了在这个宇宙中产生出来的观念以外,我们也再没有任何观念了。之后的论述不赘述了,但是关于自我这个观念的讨论也是十分精彩。因为所有的观念是要建立在相对应的印象之上,而自我却是不存在这一个确定的印象与这个观念对应,因为每个自我都在不断的变化着,所以可以说每一个自我的定义都在不断的更新着。产生每一个实在观念的,必然是某一个印象。但是自我或人格并不是任何一个印象,而是我们假设若干印象和观念所与之有联系的一种东西。如果有任何印象产生了自我观念,那么那个印象在我们一生全部过程中必然是继续同一不变的;因为自我被假设为是以那种方式存在的。但是并没有任何恒定而不变的印象。原文如是说。

第二卷和第三卷分别讨论个人的情感以及整个社会的道德,我觉得社会的道德建立在个人的情感的基础之上,道德也是所有的情感的整合。而个人的情感又建立在个人知性的基础之上,所以之后的第二卷和第三卷可以认为是第一卷的发散和拓展。对于第二卷第一章第七节·论恶与善的论述,让我感觉到善和恶的本质是痛苦与欢乐,人世间的所有感情也都是从这两种演变过来的吧。

这本书真的可以算是我哲学思想的启蒙书,但是读的还时很浅显粗糙,感悟也比较肤浅,日后有机会必定再仔细拜读。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