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心里的美作文(心里的美作文100个字)

一个人心里的美作文(心里的美作文100个字)

首页大全更新时间:2023-12-06 00:14:20
一个人心里的美作文(心里的美作文100个字)

一个人心里的美作文【一】

有悲伤的地方也会有圣地,有角落的地方也会有芬芳。

----------题记

太阳慵懒地拨开厚厚的云层,把阳光洒向大地。

这是早晨的第一缕阳光。

楼上贪玩的小男孩不听妈妈的话,随意地玩着小雏菊的种子,一颗种子调皮的从他的小手中滚落到庭院中,安安静静地躺在草地上,但它没有得到阳光的恩惠,它被抛弃在了墙角的草地上,无人问津。

楼上传来妇人念叨儿子的声音,种子只是默默地听着,它有点沮丧。“我应该是呆在阳光充足、有氧有甘泉的地方!”他这样想着。

次日,它还是没有被人发现,因为它实在是太小了。在这片绿茵茵的草地中,它只是其中的一员。这儿有盛放的鲜花,有高大的树木,还有歌唱的鸟儿和一只有着红宝石样眼睛的小白兔。哦,对了,还有那茂盛的草地。人们是看不见它的。

不一会儿,它看见妇人拿着个花盆,手里还拿着些种子,是雏菊,是它的小伙伴们。

“嘿,兄弟们快看这!我在这!不!那花盆也是我的家!我不应该呆在这!”它这样叫着,喊着,可是没有人发现它。

“瞧那!快看,我们的兄弟。噢不,是曾经的了,它怎么呆在那儿。”那些种子说,它们在嘲笑他。

它更加沮丧了。好吧,其实角落里也不错,会好的……

不知什么时候,下雨了。一滴、两滴……更多的雨扑面朝向它,它想躲,可是躲哪里好呢?这个角落是它的家了,没有花盆,没有阳光,没有甘泉,它开始默默地成长,雨滴给予它水分,土壤给予它营养,它与身旁的绿草为伴,与花朵谈天。成长的条件是需要自己去创造的,它要发芽,它要开花!

后来,一抹阳光轻轻打在它的身上,迷迷糊糊睁开眼,它发芽了!这是奇迹,也是惊喜。

再后来,清晨的鸟儿在啼叫,蚂蚁也搬着食物经过它身边,瞧,它开花了!白色的雏菊在风中轻轻摇曳,诉说着生命的美好。男孩惊讶地发现角落中开花的雏菊,叫嚷着让妇人来看……

角落里也有美,只是你不曾发现,不曾探寻。

也许,在某个角落,有一抹绿意跃起,有一种美丽绽放,夺人眼球——只是你不知道,它也曾经历过风雨,才看见了彩虹。

开一朵花吧,在角落。

一个人心里的美作文【二】

有人赞颂花的娇艳,有人叶的歌唱清新,也有人独爱枝的奇崛。这时候,人人们好像忘却了根的存在。

人们不曾想到,枝,叶,花的美丽。都是根给予的。在他们昂首挺胸,向人们展示他们的美丽时,根却在被遗忘的角落里,静静地绽放着那不为人知的美丽。

根总是容易被忽视,然而根从不计较这些。因为根明白,枝,叶,花都因她而美丽;根自豪,因为她懂得,枝,叶,花都是她的一部分,是她生命的延伸。

根在黑暗的角落里生活,却不曾感到空虚,寂寞。因为她的心里有希望,有光明。无论环境多么艰苦,跟都不会放弃。因为她在泥土的怀抱里,泥土是她的信念。有信念,就有可能,就有希望。她深知,她并不仅仅是在为枝,叶,花吸取养分,她更是在为生命扎根希望。

不知你有没有听说过,在环境恶劣的非洲草原上,有一种草,叫尖茅草。尖茅草在生长初期大约只有一寸长,可以说是整个草原上最矮小的植物。而当雨季来临,她便会迅速的生长,在三五天内能长到近两米,成为名副其实的“草原之王”。

科学家们对这一现象产生了兴趣,便对这一种植物进行了研究。原来,在尖茅草生长初期,枝叶虽不见长,而根却一直在努力的的延伸着,最长的根可达28米。一旦雨季来临,吸取了足够养分的根便抓住时机,使植物迅速的生长起来。

这就是根,即使是在逆境中,也永不失去生命的硬度。

在困境中,根默默的积蓄力量,机会来临,她便使生命的美丽展现的淋漓尽致。

如果说,帆的勇敢是对海的执着;叶的`深情是对花的执着;那么根的坚韧便是对生命的执着。

这便是根,即使是在黑暗的角落里,却也依然掩盖不住生命的光芒。

所以,别忽视了角落里的生命,也许在某一个角落里,有一种默默无闻的生命正在绽放美丽。

一个人心里的美作文【三】

熊培云说:“没有故乡的人寻找天堂,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可是,谁没有故乡呢?没有故乡的人还是人吗?沈从文后,葬在故乡凤凰,他的外甥黄永玉将他的这句话刻在墓碑上:一个士兵要不战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可以说,活着的人,都像孤魂野鬼一样四处奔波飘零,而去的人,才真正回到了天堂一般的故乡。

静心阅读《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行走在熊培云式温暖柔和、清明理性的语言缝隙,我时不时地想起我内心的村庄,我眼里的中国。有回忆,有对比,有感动,有沉重。为熊培云式提着笔杆子出了乡村又时时不忘回顾反哺的游子,也为我兄弟姐妹一样无数远离家乡四处打工觅食的民工,还为那些留守故园陪伴日升月落鸡鸣犬吠的老弱,更为滋养了我的童年我的悲喜我的理想的那一片山水——我的眼里时常涌起泪水,我的心头时常挂起一轮明月。

今年正月,回家过年。村里又是一番新变化。村口新修了宽敞的水泥路,安装了高高的路灯,就连各个小巷也铺了水泥。母亲说,村里正在忙着搞“三直”。所谓“三直”,就是将所有田地重新整合成一块块整齐划一的方格,中间开辟一条条笔直的机耕车道,以适应机械化耕作,即田埂直、沟渠直、道路直。这不就是我小时候村里搞过的“园田规划”吗?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这也算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那么,田野之间的一个个河塘呢?我着急地问。母亲说,也都推平了,不要了,只留下了后港没有动。我又问:大家的自留地呢?母亲说,自留地也都推平了,会重新分配。陡然间,我的`心情黯淡下来。那些池塘,可是我童年嬉戏的场所啊!车水、游泳,采莲、摘菱,捕鱼、挖藕……怎么说不要就不要了呢?他们还起着灌溉的大作用呢!母亲也说不出话,只是一声叹息。之后我和村干部聊起,他们说,灌溉的事不用担心,村里准备投资改造电排站,需要抗旱的话就从村前的大港(万年河取水。那万一大港也干得没有水呢?我的诘问,村干部答不上来,他们只强调是上边叫这么干的,是政府统一部署。为什么不是农民拥有土地,而是土地拥有农民?熊培云的诘问,直达问题的内核。假如农民是土地的所有权人,农民自然会知道怎么打理自己的地产,用得着并不真懂种田的官员们指手画脚吗?关于土地权属问题,其实最和中国农民的切身利益相连。“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不过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要求,而大部分中国人为什么还是可望不可即呢?眼下烽烟四起的腐败卖地、野蛮拆迁,就为这种国有民无的土地政策作了鲜明的注脚。征询村干部今年还有什么新规划,他们说正在申请县里立项,全面建造村里的自来水管网,使村里人都喝上自来水。我说,现在的村民喝水都是自己使用手动压水机,不要花钱的,如果换了自来水,费用可不能贵了,否则村民们不会要的。村干部说,也就收一块左右一个立方吧。对此,我只存疑。因为在走访外地的村庄时,我也见到过不少弃置不用的自来水管网,白白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试想,在有免费水喝的前提下,哪个村民希望多花钱呢?应该说,我家乡的村干部还是想干点实事的。他们对村里的卫生、休闲、文化等设施改造与重建,都有一些良好的愿景或规划。但怕就怕他们受了上级部门的瞎指挥,不征求村民的同意,干一些乡邻们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他们是通过村民选举上来的,但这个选举更多的是掺了宗法宗族的势力,而且监督机制远不完备。目前,靠的还是个人的一点德行吧。但,只有德行,靠得住吗?

我的村庄比较大,有近两千人口,农田近两千亩,山林数千亩。面对如今盛行的卖地、卖山、卖树歪风,村干部一行把持得住吗?我心头不能不泛起“谁人故乡不沦陷”的忧思。

关于中国乡村,各人有各人的观照角度和愿望期许。

很多城市生、城市长的知识分子,研究三农、评判三农,更多的是站在“局外人”的视角,持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态度,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记得在南京参加一个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论坛时,来自某县县委的一个干部说到村民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很是落后、急需教育时,听讲的一个出自河南农村的学者愤而站起,当堂责问:你们干部的素质就比他们好吗?我看还不如他们!其实,在我看来,他们说的也许都没错,只是各自的视角不同,观点就不同。但在情绪上,我还是赞同后者的观点。在当今中国,重要的不是教育人民,而是教育官员。就拿村委会选举来说,真正的民主应是自上而下的,哪有上面是专制的锅盖,而指望闷民主的熟饭呢?这样的熟饭不变味变馊才怪!这样的民主不被闷才怪!就像小沈阳说的,你忽悠人可以,但不带这样忽悠人的!

我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觉得在对待三农问题上,国人最应该防范的几种心态是:

1.观光客心理。

国人拜改革开放所赐,腰包略微鼓了起来,于是旅游之风大兴。很多游客有这样的心理:希望看到更多原生态、原始状的风景,比如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边远山民的生活状态、乡村田园的自然样貌。走到一个地方,就希望有古老阴暗的民居,有破败不堪的古董,有曲里拐弯的小路,最好还要有衣着破旧的老人、辛苦劳作的农夫作为点缀。然后拍照、合影,吟诗、写游记。让他们留宿一两晚,则照片拍得更多,诗文写得更好。但若要他们从此留下来,做一个永住民,他们则是不干的。因为,受不了这里的清苦和闭塞,寂寞和冷清。那么将心比心,你需要舒适、富贵、高质量的生活方式,他们就不需要和不向往吗?你认为要保留、挽留的乡村生活、乡村文化,如果不是他们想保留、挽留的,你有什么好叹息好批评的呢?追求幸福,是每一个地球人的权利。在国家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无数村民也期待着革故鼎新,从此过上城里人的日子,享受国家正式公民的福利待遇,这有什么错呢?不能因为要照顾你的旅游你的拍摄你的写作,就让他们长期生活在看上去很美很诗意、实际上落后、清贫、辛劳的境遇中;也不能为了满足一部分文化人的所谓学术研究工作,而使另一部分人躲开现代化,仍旧生活在古代吧。

2.吊丧者心理。

几十年来,虽然城乡剪刀差依然严重,但乡村的巨大变化也是有目共睹的。纵向比,乡村的进步指数、乡民的幸福指数显然有大幅度增长,试问儿辈、孙辈的生活感受,是不是都远远地强过父辈、爷辈;横向比,和中国城里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那些城市无产者的生活水准可能真的还不如农村,怪不得一些地方的农业户口比非农户口更受捧,一些有钱人也将房产投资的眼光落在乡村的土地上。当然,这一切变化,源于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逐步兑现,源于广大青壮年村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城务工赚得一些汗钱,还由于城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衍生了一系列居住、饮食、环境、交通等方面的恶劣问题,使得城市居民略有啧言。我就有亲身体会:每次回乡,都会捎带一些母亲、岳母亲自耕种的蔬菜;每次吃着家乡的饭食,都觉得余味不绝;看着亲邻们建造的宽大楼房,对比一下自己的套房,简直有蜗居之感。还有他们的悠闲,缓慢,也是我们上班一族颇为艳羡的。

但有一部分身居城市的人,眼光和思维总是停留在前几十年的光阴里,看到的总是残破的村庄、贫穷的村民,想到的总是无尽的哀伤、不绝的痛苦。我承认,农村的确还有残破、贫穷、哀伤、痛苦,但一定不是大面积的,不是主流的面貌,而他们往往喜欢选择性取材,用放大镜观察农村的弊病,用立体音响聆听农人的呻吟,于是常发吊丧之痛,常写哀鸣之字。这些人往往喜欢舞文弄墨,遐想行吟,过度继承“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情怀。

当然,中国的乡村远未达到我们理想的境地,比起英美日韩等国的乡村主义、乡村精神来,差距何止千万里。但我们不正在追赶吗?不正在建设吗?我们需要鼓舞,不需要吊丧;需要批评,不需要悲泣。

3.救世主心理。

中国人吃透了“救世主”的亏。远的不说,我们父辈眼里的救世主,就是那将天下打得一片红的东方红老人,他真的救了国人救了世人吗?公道自在人心,历史当有定论。

自从2000年湖北某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喊出“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心声后,三农问题就更加引发了朝野关注。的确,欲认识中国,必先认识中国的乡村;欲发展中国,必先发展中国的乡村。无他,只因中国是一大农业国也。无数有识之士都投入到认识中国乡村、发展中国乡村、拯救中国乡村的言论或行动中来。他们的心愿,或曰动机,不可谓不好,不可谓不高尚。著书、立说,捐款、捐物,建希望小学、做图书馆,宣传民主、发动选举……做自己想做的,做自己能做的,作为农民的后代,我常常为之感动,为之眼湿。济弱扶倾,仁慈隐恻,人心向善,善莫大焉。但若据此高人一等,颐指气使,以为布施,居功自得,俨然一副救世主心理,那么这样的拯救不要也罢。

其实,乡村是有自救统的。千百年来,中国乡村有着厚实的伦理根基,长期稳定有序,建设有加。是近现代史上的所谓革命,所谓主义,将它颠覆破坏,盘根推移,而今元气大伤,人心不古。

说到乡村的自救,我们很多城市居民当会脸红气短。今年春节前后,广东陆丰乌坎村反腐游行,理性抗争,争选举自由,保自家权利,可谓震惊中外。谁说农民见识浅陋,贪图小利?谁说农民卑微如草,素质低下?还有那些在圈地运动中长年上访,对侵权行为坚决说不的无数村民,他们的所作所为,难道还称不上是英雄壮举吗?在这样一个羊恋上狼,狼欺负羊的时代,究竟谁更需要拯救?

乡村建设无须悲观。只要全能政府不再全能,撤出不必要的管理触须,还自由于民,假以时日,我们期许的乡土中国可复苏矣!

当然,这需要我们全体国人的努力,抗争。

熊培云把故乡比做灵魂的庙宇,有故乡的人当心存敬畏。我心有戚戚焉。

网上读到浙江陈国明先生所作的七律一首:

清宵作梦到山乡,野菊花开特地香。

半亩寒塘鱼跃水,三间暖屋竹齐墙。

村头犬吠新来客,宅畔人喧旧晒场。

一觉醒时天露白,倚床枯坐忆亲娘。

哪里有亲娘,哪里就是我的故乡;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国!

故乡啊,祖国!

一个人心里的美作文【四】

熊培云《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是我读过的第一本社会科学著作(姑且这么定义,书中对农村基层民主、乡村风尚之类的探讨,说实话,匆匆一读,很难参悟,只能形成一个粗糙的印象。却让我不禁开始回望我的村庄,不由感叹,这个我自幼生长,又终究离去的地方,真的越来越荒芜。

陶渊明和王维笔下的田园,终归是文人渴望皈依自然的臆想,它们存在于古籍的盛世中,被人怀想追念,而只有真正沾染过土腥味的人才有资格判断,世上是否有“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或者“野老念牧童,相见语依依”的田园。

我记忆中的村庄、田野和山林,也可以充当陶渊明和王维歌咏的对象,自然风景足以让来自城市的人大为惊叹。他们的相机里或许储存着山野树林的清新,油菜花紫云英的绚丽,脚步却丝毫不会靠近气味逼人的猪圈牛栏。

我的村庄远在深山,所以可以逃过城市的圈地与拆迁,但是,却被城市用另外一种方式掠夺。

除了岁末,在家乡几乎很难看到几个青壮年,甚至孩子。一个农村家庭的普遍生活方式是,青壮年的儿子儿媳远在城市,年迈的祖父母带着孩子在家。稍有余力的人家基本都将孩子送往县城读书,从小学开始,由母亲或者祖母相伴陪读。所以,在假期以外的日子,曾经十几户人家屋宇相连,聚族而居的村庄只有四五个人,分外寥落。回家的时候我与几个也在无锡打工的同乡同车,面包车在积雪未销的山道上波折前行,音响里十分应景地嘶吼着“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他们一路烟雾缭绕,谈论着这一年在外的种种,收入固然客观,但这其中的辛苦也是旁人难以想象的。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但是又不得不承认留在家里没意思,田地的庄稼不足一家人的口粮,种植天麻灵芝又算不准市场价格的变化,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被时代的变化远远甩在后面,而与新生活的磨合又必然饱含酸楚。

在家乡,有的家庭甚至合家进城打工,空留下装修完备的小洋楼——等着年老力衰的时候,回来养老。生于土地的人终归还是要回到土地,不是因为眷念,而是因为除了土地之外别无依靠。而等到真正年老的时候,土地又能给他们带来什么?这不得不牵扯到另一个问题,每次回家,都不免见到这样的悲剧,曾经心心念念养儿防老,以家里没有“赔钱货”而自豪的老人,如今在对人悲悲切切地哭诉:“娶个媳妇个儿”。邻村一位老人,辛劳一生,将所有家产毫无藏私地分给两个儿子家,自己本想安心养老,结果两个儿子儿媳都认为他对另一家偏心,都把他视为“老头子”,老人某次摘了儿子家菜地里的菜,被儿媳骂得狗淋头,上吊自。更多的时候,两辈人之间的矛盾是一把钝刀子,一点点磨损着孝情亲情。而在这个时候,即使再亲近,有威望的长辈也很难直接上前训斥,只能借酒壮胆后旁敲侧击地提醒。其他人除了谴责、同情之外,只能反复说一句:“各凭良心”,可是,越寄希望于“良心”只能越让人寒心。

这种老来的荒凉已经是家乡,或者说是中国广大农村地区许多未老或已老的人能够人望见的结局。

我的种种思考,都是由《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所引发的,但是无论在读这本书之前还是之后,我还是看到了,家乡这二十多年的种种可喜的变化。土路变成了村村通的水泥路,泥巴屋变成了一栋栋不输别墅的小楼,过去只有过节吃肉到现在几乎餐餐有肉,等等。铁路刚刚修通,和谐号动车在山间飞驰的时候,有很多人专程跑去观看,因为大家都觉得在大山沟里通火车实在不可思议;邻村那个几年前做了换心手术的人走到哪里都还会吸引人们的目光,因为大家觉得换心脏不可思议。一过了正月初六,返乡过年的人们又都离开了荒芜的田园,但也有人留下。他们大多选择从事养殖业,黑毛猪、土鸡、山羊等等,然后用电子商务的方式贩卖农产品,在深山的村落里,道路两边人家的土墙上,可以看到很多巨大的二维码,这对于很多人来说,同样是不可思议的。

我希望,这种种不可思议的变化,配合着时代滚滚向前的潮流,让荒芜的田园焕发出新的生机。

一个人心里的美作文【五】

幽幽的山林里,曲折的小路深处,仅几幢很普通、很不起眼的土坯房中,充满了各式各样的美。

每天的早晨和晚上,土坯房的烟筒中都会冒出袅袅的炊烟,雾蒙蒙的,把树呀,上上下下跳动的家雀呀,全都裹住了。当这“雾”散尽时,屋中便传来了美妙的歌声,那歌声清脆悦耳,伴着那炊烟一起钻进树林里,在树叶间摩擦着,在树干上来回敲击着,最后又一同弥漫在了广阔的天空中。

这歌声过后不久,便会有一个只有十一二岁龄的小女孩,蹦蹦跳跳地跑出来,脑后的两个小辫儿像小刷子那样晃个不停,背上的那个和她体积不相称的大书包像个果冻那样,来回地弹跳着,束缚着女孩的活动,再看这个女孩,并不怎么漂亮,长着一对粗眉毛,短睫毛,小眼睛;但却显得十分活泼快乐,小嘴抿成了一条线,嘴角上扬,满是暖暖的笑意,更突出的是在嘴角的上方分别有两个大大的酒窝儿,像小太阳,又似玻璃球,处处发散着活泼与生机。

但这个小女孩的衣着灰暗,又十分的破旧,一双小手又红又肿,那双小眼睛深深凹陷下去,目光总是茫然而又充满希望地来回扫动,好像在期盼着什么。很显然,这是一个留守儿童。

和其他留守儿童一样,她的父母在外地打工,一年也很难见到一面,今年冬天,她的父母终于要回家来看看,这使她的小脸儿整个都亮了起来,整个人的内心都很不安。“父母会不会回来,会不会……”这使她觉得一分一秒都很难熬,上课,下课,又上课……终于等到了放学,山间小路还是那么蜿蜒曲折,阻挡了她,飞走了一半的路,她累了,坐在石上,任由书包坠着身体,美美地想:“父母一定会夸我能干的,一年前奶奶瘫痪在床时,脸色煞白,连说话都吃力,现在呢,气色也好了,脸色红润,都多亏了我!”啊!奶奶,每想到奶奶,她就充满了美好的幻想,想让奶奶像五年以前或更久之前背着她上山采蘑菇……

想着想着,她就到家了,父母果然都在家,只是父亲显得更老了,母亲脸上也爬满了皱纹,看着看着,她就泛着泪,想哭。可她不能哭呀,她是家里的顶梁柱,家中的柴米油盐全都由她来准备,并且她还得照顾奶奶……

于是她抹了泪,说了句“爸妈你们辛苦了,我给你们做饭……”

于是房顶的炊烟又升起来了,捎着中年的父母的体贴话语;捎着奶奶低沉的呜声;捎着小女孩的欢声笑语。晚饭后,炊烟散了,小女孩的歌声又响了起来,屋里的声音小了,小了,最后只剩下一丝呜咽……

一个人心里的美作文【六】

有人赞颂花的娇艳,有人叶的歌唱清新,也有人独爱枝的奇崛。这时候,人人们好像忘却了根的存在。

人们不曾想到,枝,叶,花的`美丽。都是根给予的。在他们昂首挺胸,向人们展示他们的美丽时,根却在被遗忘的角落里,静静地绽放着那不为人知的美丽。

根总是容易被忽视,然而根从不计较这些。因为根明白,枝,叶,花都因她而美丽;根自豪,因为她懂得,枝,叶,花都是她的一部分,是她生命的延伸。

根在黑暗的角落里生活,却不曾感到空虚,寂寞。因为她的心里有希望,有光明。无论环境多么艰苦,跟都不会放弃。因为她在泥土的怀抱里,泥土是她的信念。有信念,就有可能,就有希望。她深知,她并不仅仅是在为枝,叶,花吸取养分,她更是在为生命扎根希望。

不知你有没有听说过,在环境恶劣的非洲草原上,有一种草,叫尖茅草。尖茅草在生长初期大约只有一寸长,可以说是整个草原上最矮小的植物。而当雨季来临,她便会迅速的生长,在三五天内能长到近两米,成为名副其实的“草原之王”。

科学家们对这一现象产生了兴趣,便对这一种植物进行了研究。原来,在尖茅草生长初期,枝叶虽不见长,而根却一直在努力的的延伸着,最长的根可达28米。一旦雨季来临,吸取了足够养分的根便抓住时机,使植物迅速的生长起来。

这就是根,即使是在逆境中,也永不失去生命的硬度。

在困境中,根默默的积蓄力量,机会来临,她便使生命的美丽展现的淋漓尽致。

如果说,帆的勇敢是对海的执着;叶的深情是对花的执着;那么根的坚韧便是对生命的执着。

这便是根,即使是在黑暗的角落里,却也依然掩盖不住生命的光芒。

所以,别忽视了角落里的生命,也许在某一个角落里,有一种默默无闻的生命正在绽放美丽。

一个人心里的美作文【七】

小年夜那天,我跟奶奶一起去朝阳市场买菜。公交车站上站满了许多人,一个个伸长脖子向远处张望。焦急地等着公交车,终于等来了公交车,可是车门还没打开,就忽地一下不知从哪里冒出了许多人,把车门给堵得严严实实,你推我挤谁也不让谁,我和奶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挤上了车,但已没有座位,只能站着了。这时,我看见车门外有一位阿姨抱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始终挤不上来。一直等到其他人都上了汽车,那个阿姨和她的孩子才挤上来。这时,坐在门边位置上的一个小伙子站了起来说:“来,大姐,你们坐在我的位置上吧!”阿姨感激地点点头,那声“谢谢”还没说完,座位却被身后的中年人毫不客气地占了。车上的人们都用鄙夷的目光看着他,他装作没看见,故意打开手机听音乐。那位阿姨却没有跟他争吵,默默地抱着孩子站在车门前。直到这时,我才发现:那个小伙子居然拄着拐,真是令人感动!

汽车忽快忽慢地开着,一个刹车,人们像波涛一样前涌后抑。那个抢座位的中年男子突然大吼了起来:“你的脚踩在我的脚上很长时间了。我不说你不知道拿开,你是瞎眼还是耳聋。”座位旁边的.大妈一听涨红了脸,也大声回敬说:“我又不是故意的,车这么挤,你想舒服就去坐小轿车好了,别在这癞蛤蟆穿西服假装斯文!”大妈说话太有趣了。许多人都开怀大笑。就这样,互相对骂,车厢一片乱哄哄的,指责声,嘲笑声,劝解声,混在一起。最后,在大家的劝解下,对骂的双方才平息下来。

下车后,我一直默默地回味着公交车里的那一幕:那感人的小伙子始终出现在我眼前,那充满污浊、自私的氛围里,他用清澈的心灵勾勒出优美的音符。似一股清泉流入我的心田。

一个人心里的美作文【八】

记得上个星期的周末,我在家闲来无事,就提议去公园赏花。得到了爸爸妈妈的同意后,我们便穿戴整齐,带上相机,出发了。

一到那里,我就兴奋地跑来跑去。边跑边观望着四周。“哇!那边好多的花呀!妈妈,快来!”我们一路小跑来到了那里。只见各种各样的花都露出了笑脸。瞧,枝头上的粉色榆叶梅,在微风上摇动着自己的`小脑袋,它那晶莹的粉色花瓣,就像花季少女的脸蛋儿,那么娇嫩,那么招人喜爱;那些紫色的铃兰也不甘示弱,它们用自己娇小的身体,在众人面前展示着自己的美丽,那紫色是多么淡雅,就如童年一般梦幻的色彩,使人心旷神怡;那一片如烈火一样燃烧的串红,就如夕阳中的太阳,让人看了,心里暖洋洋的。当然,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小花,花瓣是天蓝色的,它的弱小不禁让人看了心生怜爱。

看到这里,我连忙拿起了相机,“咔嚓,咔嚓”把花朵们美丽的姿态都照了下来。随着时间的流逝,也该和这些花朵们说再见了,于是,我们恋恋不舍地趋车回了家。

其实,美无处不在,只要你有一双善于观察美的眼睛,你就会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