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简单的小作文(关于简单的作文8篇)

最简单的小作文(关于简单的作文8篇)

首页大全更新时间:2023-06-17 12:46:45
最简单的小作文(关于简单的作文8篇)

最简单的小作文【一】

在这么多的小伙伴中,小猴顶顶瞧不起的就是小刺猬了。瞧他那丑样儿:满身插着大针,又尖又小的脑袋,老是缩在肚子下面,一副胆小怕事的样子。

有一天,小伙伴们在玩捉迷藏,小刺猬也想参加,小猴不高兴了:"去去去,你凑什么热闹?"小鹿和小松鼠都为小刺猬求情道:"让小刺猬来吧,小猴!""哼,让他来,他能干什么?呆头笨脑的。"小猴叽咕道。这话太不公平了!小白兔跳出来打抱不平:"小刺猬并不笨,每天夜里他都能捉几只老鼠。""捉老鼠有什么了不起?"小猴提高了嗓门窗道,"他能像我跑得那样快吗?能像我一样爬上这棵树吗?"大伙儿不吭声了。

捉迷藏开始了。小白兔撒腿往草丛里跑,雪白的身子被长长的草遮住了。忽然,小白兔惊惶地尖叫起来"蛇!蛇!"小猴大喊一声"快跑!"他第一个转身就跑。小白兔、小松鼠和小鹿跟在后边。蛇拉直了身体,拼命朝前追。经过小刺猬跟前,小刺猬一下子咬住了蛇的尾巴,然后把头缩进肚子底下。蛇把头抬得高高的,凶狠地摇了摇,想咬小刺猬。小刺猬一点儿也不害怕,还是紧紧地咬住蛇尾巴不放,蛇盘成一团,想绞小刺猬。小刺猬鼓足劲,弓起背,全身的尖刺都竖起来。蛇的身上被刺了无数个小洞,蛇挣扎几下,最后一动也不动了。

小伙伴们回来后看到小刺猬把毒蛇给刺了,大伙都说:"多亏你救了我们!""小刺猬真了不起!"

小猴红着脸,低着头说:"小刺猬,你勇敢,我以前小看你了,请原谅我吧!"

最简单的小作文【二】

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必须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这点我们很多人都可以联想一下自己的原生家庭,你今天的性格有多少是来自你原生家庭的影响。为什么有的人善于自己拿主意做决定,而有的人优柔寡断而更倾向于配合服从,有的人自信乐观善于交际,而有的人沉默孤独容易自卑。性格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自己的成长方式和经历,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是一生中对孩子影响最深远的人。选择权、尝试权和犯错误权,假如我们的父母懂得这些理念,多给孩子一些选择,多放手一点,对犯错误更宽容一点,也许今天的我们就会少一点心理创伤,多一点身心和谐。都说性格决定命运,这对不接纳不认可自己性格的人,该是多么绝望的一句话。当然,过去已经不能改变,父母还是那个父母,性格已经定型,也许我们能做的就是反省、修补、改善,给我们的下一代少一些伤害。

最简单的小作文【三】

看这本书的时候,不断地联想到自己的童年,里面提到的常见情节,基本上我的童年都出现过。母亲脾气暴躁同时对我要求严格。到今天这个岁数,依然记得小时候,因为打烂一只碗而会害怕到浑身发抖的情景。当然那种打烂日常用品都是小孩子的不小心,绝对不是刻意为之,却因为知道会激怒母亲,小小的孩子内心害怕得不得了,好像自己做了什么人放火天大的事情。看到书中写到这些同样的情景,不禁回忆。后来也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学来的反驳精神: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家长之间良好的关系,难道就还比不上一只碗的价钱吗?那个时候自己还很小,却懂得自我安慰了。

用本书作者的话来说,我真是个难得的孩子,并不会因为长期处于这种负面的影响下产生情绪病,反而可以自我强大到反驳母亲的做法。真不容易啊,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

甚至至今还记得,初中的时候和同学去沙滩,带回一罐子小贝壳和小螃蟹,回来便养在厨房里,哪里知道半夜全光了,然后咸腥的气味在厨房久久不散,就这样,又被老妈子一顿暴打。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也不明白为什么母亲会如此大怒。仅仅是因为把厨房弄臭了?

另外一件典型的事情是,母亲从小就教育我,自己学到的什么好东西都要小心藏着掩着,以防被别人学到同样的窍门,这样就不显得自己的独特之处了。

这当然是在读书之后的事情,我依然记得,从高中开始,我的参考书都要用书皮包着,不让人知道我在看什么书,并且不轻易外借。后来遇到一个挺好的朋友,她居然很慷慨地把她的参考书借我看,同我分享,当时诧异得不得了,还有人这样“无私”的。

这种意识一直持续到我读大学,也非常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我在看什么书在研究什么,当然包括有什么心得也不轻易同人分享。后来是,居然是看了倪匡的科幻小说,里面有一句话当时深深地打动了我,并且至今依然印象深刻,那句话的大意就是: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之后还是一样你有一只苹果,我有一只苹果。但是思想这种东西的特别之处,就是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交换之后,我和你分别同时拥有两种思想。

看到这种和我妈从小教育我的信条截然相反的东西,内心触动非常大。我从来没有这样来看过这个问题。正如书中作者提到的,家长内心狭隘,还把这种狭隘和局限性传给孩子。非常可怕,至今,我妈依然保持她的信条,她做饭有一个独门秘籍,有朋友专门请教过她,她故意不说,还说自己的做法就是很简单很常见的做法。就这个问题我同她交涉过好几次,依旧没有办法扭转她的思维,我不明白她,她当然也不明白我,后来就随她去了,一把年纪也没法改变了。

啰啰唆唆地说了那么多,只是想说对于孩子来说,家长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有什么样子的家长自然就会成长出来什么样的孩子。我自己简直就是一个特例,熟悉我和我妈性格的亲戚朋友们都知道我们性格截然不同,有着不同的三观。我想,自己另外成长成今天的样子,还是和自己广泛的阅读爱好,以及非常早的早恋有关。初中的男朋友,发展到今天的丈夫,他一直给予我非常正面积极的影响。这点真的很重要。否则,今天的我,重复着我母亲的老路:天性悲观、谨慎多疑、斤斤计较、目光短浅。

这不是在批评自己的母亲,怀孕之后看了许多的育儿书,我知道父母也是从自己的原生家庭成长起来的,上一辈的家庭也有自己的毛病和问题,同样也影响了自己父母的性格,好的坏的。因此可以更加理解父母,也更加明白,自己今后要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

回到本书,本书作者提到的几点,还是收获匪浅。比如说,说到要尊重孩子,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嘴上说说而已,孩子只是生活没有我们足,但是不代表他没有智慧。这点很重要。

还有就是有一个例子印象深刻,有位家长因为孩子喜欢摸市场里的豆腐而发愁,我读到这里的时候也在想,是我的话该怎么处理了。作者的办法是,孩子摸了那一块,就把那一块买回家,想办法做菜吃了,那位家长又问了,那下次去还摸怎么办,继续买,摸,继续买。如果孩子实在很有兴趣,也不妨借此机会在家中自己和孩子一起研究豆腐是怎么做出来的。说实在的,这个办法我从来是不会从这方面考虑问题的。我只会陷入烦恼,孩子这个毛病怎么办啊?看,区别就在这里,我已经把他的这种行为定义为“毛病“了,不过是小孩子对不熟悉事物的一种好奇而已,正因为孩子的好奇,如果家长人为刻意去限制,会让孩子对这个更加好奇,也错过了就着孩子的好奇点来解释一件事情的机会。一块豆腐,哪怕天天买,连续买一个星期,能费多少钱呢。关键是解决事情的思维。

作者非常崇尚道法自然,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承认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她自己也说,也遇到不少家长对她的做法“抬杠”。用非常极端的例子来对冲她的观点。怎么说呢,当然不能说这种极端情况不存在,但是我实在也看不出来,抬杠有何积极的意义?更何况有一种情况是为了抬杠而抬杠,把你噎着说不出话来,那些人就仿佛觉得自己赢了,真是没有办法正常交流。

那些举出极端例子的家长,本身就已经把自己的孩子处在一种“极端情况是正常”的思维下了,他们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一直不停地在给自己惹祸,犯错误,是故意的。有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自然就会把孩子往极端的情况下带跑,其实是一种恶性循环。作者也有反复强调,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没有哪个孩子是天生反社会反人类的,一切不过是家长的思维和做法在孩子身上的折射而已。

深以为然啊。

当然里面有些观点我保持质疑,但都是细节而已,读者完全刻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但总体书里面传递的育儿心得,我觉得还是有正面意义,值得推广的。

最简单的小作文【四】

故事"手端银碗讨饭吃":有三位父亲经常到庙里为儿子祈福,天长日久感动了菩萨。有一天他们同时被菩萨请去,允许他们从众多的宝物中每人挑一样,回去送给儿子。第一位父亲挑了一只镶嵌着宝石的银碗,第二位父亲挑了一辆包满黄金的马车,第三位父亲挑了一付铁铸的弓箭。得了银碗的儿子每天热衷于吃喝,得了金马车的儿子喜欢在街市上招摇,得了弓箭的儿子整天在山野间狩猎。多年后,三位父亲去世,爱吃喝的儿子坐吃山空,把碗上的宝石抠下来变卖完,最后不得不手端银碗讨饭吃。爱招摇的儿子失去了招摇的资本,每天从金马车上剥一小片金子,换点粮食辛苦度日;会打猎的儿子练就了一身狩猎好功夫,经常扛着猎物回来,一家人有酒有肉有穿有吃。

尹建莉老师对这个民间故事的寓意是这么理解的:作为父母,如果我们留给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财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给孩子留下一些生产性的财富,才是真正对他们一生负责。

时代发展到今天,什么是我们能送给孩子,可保障他们一生幸福健康的最可靠的宝物呢?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主要是以下三样东西。

最简单的小作文【五】

看了《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这本书,相知恨晚啊,作为这一代人的父母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传统的,从父母辈开始就是错误的,我再沿用这些不正确的方法,也只能让我的孩子成为我的轮回,或者说也超越不了我很多。

当初生下这小小的人,看着她慢慢长大,对她的期许从原来的健健康康就行,到更听话些,更有礼貌一些,学习的能力更强些,或者更出息些。原本希望她有个无忧无虑纯玩的童年,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们之间能力之间有所差距,作为父母,我们不淡定了,还是忍不住去与别的孩子做比较。总是想着我的孩子怎么就比别的孩子这方面差?什么原因导致的我的孩子这方面差?

看了这本书后,我知道,根本不需要去比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质,不能要求孩子各个方面都优秀,成功人士也会在某一方面或者多个方面是弱势的。她那么痴迷于画画,可能耽误吃饭,就让她认真的画完,不要打扰她,“不打扰”是爱的最高境界。虽然这么说,但是一看到因为玩或者因为画画而耽误吃饭,就觉得是耽误正事了。

通过读本书的第二章,终于释怀,如果是因为背英语课文,因为解一道难题而耽误吃饭,我们家长是不是就不会去打扰了呢?是啊,换个角度再看此问题,就能理解了。

家长们传统观念并不能认同玩耍是儿童最重要的学习途径之一,只认为是在浪费时间,耽误正事。其实,家长们不停地抑制和打压孩子玩耍的天性,那么被抑制的这个本能就要寻找各种不正当的出路,那么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所以,回到刚才的话题,不打扰让她画画,既让她有成就感,还能培养她的专注力,还更尊重她。利远远大于弊啊。

本书作者的一个观点颇有意义,“不管是最好的管”,不管不是不负责任放任自流,不是对孩子漠不关心,而是无为而治。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不作为,却是最有效、最有力的一种方法,可谓教育的一种最高境界。也许她短时期内学业不尽如人意,有些方面与很多孩子有差距,只要我们家长绝对信任孩子,为孩子营造一个友好善意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无任何负罪感的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孩子有能力慢慢协调好游戏和学业的关系。孩子从小能尽情的玩耍而从不被训斥和鄙视,那么她将来对工作和学习的认真和热情也会像对待玩耍一样,投入并富于激情。

“规矩太多,难成方圆”,这个论点让我感受颇深。孩子从幼儿园时期就要遵守各种规矩,鞋子如何摆放,手怎么洗,连吃饭也要被规定先吃菜后吃好吃的鸡腿或者虾,回到家,家长规定站有站相,坐有坐像,东西从哪里拿放回哪去,等等等等。这些规矩就是约束,也可以理解为琐碎的管制。妈妈和爸爸应该是孩子一想到就觉得最温暖、最可靠、最可以放松的那个人,而不应该是眼里的执法者和令人压抑的.君主。

再说孩子的艺术教育,我们孩子虽然是在她的选择下开始了钢琴之路,除了一开始几个月的兴奋期过了,之后还是变成被动的了,难度一增加,兴趣更加减少了。艺术教育本应该是甜的,现在被各种宣传引导,尤其是一些出名的艺术家的成名之路,让我们家长认为没有苦哪有甜才是硬道理。我虽然没有让我孩子哭着练过琴,但是每次学难曲子,总是让她咬牙挺过。想想换做是我练一个新曲子难免抗拒、退缩,因为双手配合不好,怕弹不好听,大人咬牙都很难熬这种难度较大的曲子,更别提这六七岁,心智尚未成熟的儿童。总是站在家长的高度去要求孩子、评判孩子,想想孩子还真是委屈。自从看了这本书后,我认为对待学钢琴这件事,首先不要抱着成才的想法,也不要认为既然学了就一定要学好的想法,也不能说自己没能实现的愿望要让孩子来实现。要与孩子在同一个层面看待弹琴这件事,就好像我们是同学一起跟老师学琴。变换这个角度之后,我发现收效甚好。我不再要求每首曲子必须弹奏几遍,只要她认为满意就行,如果我听着确实差很多,会建议是否再弹一遍,一起再感受下这个程度老师是否满意,自己听起来是否好听。孩子慢慢能够感受到弹琴不是给妈妈弹的了,弹琴也不是任务了,压力感虽说还有但是完全在她可承受范围内了,再也不用催促她弹琴,自己玩够了,休息好了,自主的去练琴。而且能够有自己的方法,先练自己顺手的曲子,把困难的曲子放在最后。虽说现在还是在艺术之路体会不到甜,但至少不觉得那么苦。

综上。我希望我能做到让孩子的能量从不需要消耗在和家长的争斗中,不需要浪费在过渡的自我纠结中,而是全部用于自我成长。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孩子才有面对自我的时间和空间,才有机会学习适应和调整,才能聚集起自我成长的力量。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