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律与他律为主题的作文(高中自律与他律作文题目)

以自律与他律为主题的作文(高中自律与他律作文题目)

首页大全更新时间:2024-02-17 02:19:48
以自律与他律为主题的作文(高中自律与他律作文题目)

以自律与他律为主题的作文【一】

那天在班里和同学们聊天,耳边传来阵阵琴声,拨弄着我的心弦。驻足倾听,心里悠悠地升起一丝痛苦,那是我追逐梦想的付出,又是最甜蜜的记忆。

依稀记得,那日的夕阳,慢慢地笼罩在我们身上,老师为庆祝我们的“六一”,用吉他弹奏了一曲。空灵清脆的琴音,金黄色的霞光。我如痴如醉地沉浸在这美妙的琴声中,一切就像静止的,唯有琴声在耳边回荡。

于是,从那时,我便有了一个小小的.愿望:学吉他。随着一天天清澈悠远的琴音,这小小的愿望开始萌发。

在我的生日即将来临时,母亲问我想要什么礼物,我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我要一把吉他。”这个梦想很快便实现了,但它仅仅是“学吉他”的开始。对梦想的追求是永不止步的,我对母亲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我想学吉他。

当我说出这句话时,我又发现这只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憧憬,因为功课紧张,根本没有时间学琴。我看着母亲,她先是愣了一下,随后便答应了。

只是我还呆呆地站在那儿,一时间不明白妈妈的话是真是假。当再次确认之后,我十分兴奋,但也掺杂了一丝忧虑,因为母亲说我必须坚持每日练琴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而我又必须在九点半之前睡觉,学业的繁重已经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可是当我一看见那把吉他,便又充满了信心,对梦想要执著,我告诉自己。

于是,每天都在作业堆中奋笔疾书,我强迫自己抓紧时间,终于从这块特殊的“海绵”中挤出“水”来。望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我笑出声来,当然也包含着一丝苦笑。

最后,我被批准可以去吉他班学吉他了,听到这个消息,喜悦的泪水夺眶而出!

那天,上完第一次吉他课回来,面对着柔和的月光,我不断地弹着老师教的那个音,那个音符断断续续地在房间里回荡。父母说我高兴得像发了疯一般。可是只有我心里明白,我是在告诉吉他,我对它的喜爱与为了学会它所付出的代价。

如今,不知是谁正在外面弹奏吉他,欣慰的是,我已经会弹了。我在想,那天的夕阳笼罩着我,今日已完成梦想的我,为了吉他,曾牺牲过许多、付出过许多。因为我是为了梦想啊!

永不止步,是我对梦想的追求。

以自律与他律为主题的作文【二】

(3分)

A、除发布者外的每一位网民都来遵守法律,坚守道德,并努力参与质疑、抵制谣言,澄清事实。

B、互联网企业,多一些社会责任感,多一些有效管理,把好第一个关卡,抑制谣言的传播。

C、立法机构、司法机关要通过认真细致的调查、求证,及时发布信息,披露真相、以正视听。

D、党政机关和相关部门应完善法规、加强监管,及时发布信息,回应热点疑点,说明真实情况。

以自律与他律为主题的作文【三】

今天我们学校有比赛。在比赛之后,我和一些朋友来到了小花园。

我们学校的小花园有一个小小的金鸡湖。可是,这个金鸡湖并不像大的金鸡湖一样好看。我们学校的金鸡湖里,因为洒了石灰,导致一条条可爱的小鱼丧命。看着我都心疼。我,戴戴还有班长,中队长,两个调皮鬼在小花园里转悠.突然,中队长对我们说:“你们看,小鱼都了!”

“早就知道了。”我和戴戴异口同声。

我和戴戴在周围兜了一圈后。发现那群男生好像在河里捞什么东西。我拉着戴戴的手,跑了过去。

“你们在干吗啊?”我迷惑地问道。

“我们在捞小鱼。”中队长对我说。我听后,走到他们身边。原来有一条小鱼陷在了沙子中难以呼吸。“好心”的班长打算把它救到自己的瓶子里。我们班的调皮鬼一脚踩在一块小石头上,另一只脚踩在另一块石头上,左手拉住石头。右手伸进去捞小鱼。

“当心点!小心掉下去!”我关心地说道。

“捞到了!”调皮鬼把小鱼捧在手里,大叫道。班长马上把小瓶子凑到他跟前。他把小鱼放进了瓶子里。他们都认为:小鱼舒服多了。可是,我想:小鱼一定很想自己的爸爸妈妈。

本来他们还想再抓一条的,可是水太凉了,就没捉。

在回去的路上,我问班长:“你要养它啊?”

“是啊!把它养的肥肥胖胖的,再红烧了吃掉!”

“啊!!!!!!!!!!”我大吃一惊。

这时,班长又补充说道:“本来想抓两条的,一条给阿陆清蒸,一条我红烧的。”

“哦!我晕!”

以自律与他律为主题的作文【四】

我家养了一些小鱼,分别有十几只鹦鹉观赏热带鱼,两只招财观赏热带鱼,两只皇冠观赏热带鱼。些小鱼有些淘气,但是有时候又很听话,为什么这么说那?听我来给你说说吧!

刚买那些小鱼的时候,他们在鱼缸里来回乱窜,喂食也不吃,真是气我了。可是三四天以后,他们听话了一点,可还是挺淘气,真是没办法呀!

我现在养他们一年多了,那些小鱼现在可听话了!我现在往鱼缸前面一站,那些小鱼们就争先恐后的游上来。

有一次,我拿着鱼饲料站在鱼缸旁边,那些小鱼争先恐后的游上来,那些鱼儿都快的打了起来。闹那些鹦鹉观赏热带鱼好像说:“我们鱼多,食物肯定全是我们的。”招财观赏热带鱼又好像说:“别看我们少,但是我们个大,一定抢得过你们。”我把鱼饲料倒进去的时候,那些小鱼打架似的抢着,不到一分钟,鱼饲料就被鱼儿们抢光了。

看着他们一天一天的长大,我有种说不出来的喜悦。哈哈!他们是不是很好玩那?

以自律与他律为主题的作文【五】

11、(3分)D(D项内容文中无较直接的体现,属无中生有。)

12、(3分)C(面对真假莫辨的网上信息,要通过认真细致的调查、求证,披露真相、以正视听的是对传统媒体而言)

以自律与他律为主题的作文【六】

音乐 自然属性 自律 他律

首先,我们从最基本的层面即物质意识关系的层面来看,世上任何事物都是客观物质存在,尽管万事万物之间有着普遍的甚而是密切的联系,但是矛盾的特殊性早就告诉我们,世上任何事物由于其结构、构成元素及存在方式等的不同,无一不首先是一种不依赖于它者的独立的存在,音乐尽管是人类的创造物,但在自然属性上它是音响实体,不过是声音的运动 一种独立存在的物质运动,就此而言它是自律的。我们不应忘记这样一个常识,即世界上除了人具有情感和精神内涵外,其它任何事物都是没有情感和精神内涵的,因此,音响实体当然也是既没有情感也无任何内容的。前苏联音乐哲学家玛雷舍夫以符号学的角度考察音乐,认为“音乐符号客体与其艺术意义之间的关系,本质上不同于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符号客体,作为物质构成物,本身不包括,也不可能包括精神意义,而在解释的结果中表达精神意义。音乐表象不寓于声音之中,而是在声音的影响作用之下,形成于解释者的意识之中。即使音乐符号结构体自身,如果避开听众的心理活动,也不可能进入音乐作品的体系。人们之所以会认为音乐具有情感内容,是人对不同事物具有通感或者说是格式塔理论中所谓“异质同构”的原因所致。如果说音乐是他律的或者说具有他律性的话,那是因为人的本性或者说是音乐的社会属性使然,也就是审美主体将审美对象人格化的这样一种本能而造成的。

其次,音乐的情感是独立存在的。音乐自身并没有情感内容,可是它却可以唤起我们的情感,并且这种情感与生活中的情感并非是一回事。我们最初听到某首乐曲时所产生的那种特定的感觉感受,是在生活中从未体验过的,是全新的感受。这种由音乐唤起的人的情感我称之为“音乐情感”。请问有谁在生活中体验过与门德尔松《e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一样的感受的呢?贝尔就认为艺术中所唤起的审美情感是一种特殊情感,与生活中的情感毫不相干,在艺术世界里“没有生活情感的位置”。音乐所引发出的人的情感同人在生活中的种种情感确是不一样的,如果没有音乐的话,那么我们至今都不可能体验到这种只有音乐才能带来的异样的情感。尽管音乐有时能够引发或诱发起我们在生活中曾有过的相类似的某种感觉感受,并使我们联想到生活中某些经历体验,但这种共振是不具体不确定的,很宽泛的和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心境而异的。音乐给我们的只是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人们认为贝多芬《命运交响乐》第一乐章一开始的动机是命运在敲门,这不过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和表述,我们也完全可以认为它是神的震怒,或是火山的爆发等等生活中一切与此相关联的事物。而在客观事实上,在自然属性的层面上它却什么都不是,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力度较强的,能够使人振奋的声音而已,这才是音乐的最基础的最根本的本质。

有一句著名的艺术定律叫做“艺术源于生活”,从音乐上讲则是“音乐源于生活”。此观点只能说是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正确性,而并非是绝对的。若将其绝对化便会全然排斥和从根本上否定掉音乐的自律性。对此定律我们一般可以作两种理解,其一,若是作最宽泛的理解的话,那岂止是音乐源于生活,人类社会中一切的一切都应是源于生活的,因为若没有生活,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存在,这样看来“音乐源于生活”的表述也就显得毫无意义,其二,若是将“音乐源于生活”理解成是音乐的素材或音调、节奏等源于生活中的.事物的话,这便大可值得怀疑。因为没有生活素材的纯音乐只能是源于它自身,比如莫扎特的许多作品,包括 《C 大调长笛奏鸣曲》、《C 大调钢琴奏鸣曲》等便是如此,至于音调节奏方面,生活中原本就不存在音阶、和弦、音型、旋律、节奏等,也没有对位与赋格,列维。 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认为,在艺术作品中并不一定存在着它同现实之间的某种对应关系。艺术作品并不单纯地去“反映”现实或“记录”现实。作为一种结构、形式,它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塑造力量的“现实”。不可否认生活中也确实存在着律动、高低起伏、强弱变化对比、明暗交替等与音乐诸要素相通的因素,但我们显然不可以将“音乐源于生活”理解成音乐依赖于生活,从属于生活,没有生活原型音乐就一定不存在。音乐绝对不是,也决不应该完全成为生活的奴仆。音乐情感不但不依赖从属于日常生活,而且还开拓和丰富了人类相对贫乏的情感生活。

再次,音乐的自律性还表现在现实生活并不能为音乐全面提供素材或源泉,即使有那也只是对生活只鳞片爪的意向性的模仿,如鸟叫、教堂钟声、奔腾的河流等。我们的艺术理论总是近乎本能的习惯于将艺术与生活生拉硬扯在一起,这在某些时候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典型的如浪漫派音乐与社会人生等就有较多的联系。这样的联系也确有其心理学上的根据。与马克思所谓“自然的人化”一样,音乐与生活的联系也是“音乐的人化”。尽管音乐与自然并不是一回事,前者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后者是客观存在的。但究其本质不过是乐音有规律的振动,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本质上它与大自然是一样的。两者的区别只是“人化”的程度不同而已。因为音乐是由人创造,深深的铸上了人的烙印,所以,其人化的程度要远远高于大自然“人化”的程度。

音乐的自律性还体现在审美主体对音乐的表层欣赏上。欣赏至少应被分为自律欣赏和他律欣赏两个层次,自律欣赏又叫表层欣赏,它是纯感觉的、纯情感的,仅感受音乐的形式美,它不与生活内容发生任何联系,主体并不思考、联想与回味,属于生理性的物质性的。表层欣赏主要用于娱乐休闲和身心的放松。表层欣赏与我们品尝美味佳肴与身体按摩是属于同一个层面的,在这个层面上我们仅以获得生理快感为主要目的。李斯特在《柏辽兹和他的“哈罗尔德”交响曲》中指出:“情感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既不凭借‘比喻’的外壳,也不依靠情节和思想的媒介。”此话若是就表层欣赏而言是非常正确的。至于他律欣赏,将在下文论述。

另一方面,音乐也应当被分为两种。一种是不足以引发主体思考回味的仅有形式的音乐,也就是所谓的纯音乐,这种音乐是没有内容内涵的。审美主体只能从中获得形式美的感受,莫扎特的《C大调长笛协奏曲》等就属于这一类作品。听这样的音乐恰如品尝食物,没有人在品尝了美味佳肴之后会提出“食物的内涵是什么?”这样一个荒唐而又愚蠢的问题,那么我们又为什么偏偏总是热衷于对仅有形式美的音乐这种精神佳肴频频发问呢?我之所以用食物作为例子,是因为两者都是人的感觉事物,只不过是前者作用于人的味觉,后者作用于人的听觉而已。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