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折叠自己作文

善于折叠自己作文

首页大全更新时间:2024-05-30 10:16:00
善于折叠自己作文

善于折叠自己作文【一】

这位清华物理系毕业的妹子凭中篇科幻小说《北京折叠》获得今年的雨果奖(Hugo Award),这个奖项是由世界科幻协会(World Science Fiction Society,简称WSFS)为纪念雨果·根斯巴克(Hugo Gernsback)而设立的科幻小说奖项,该奖分量之重,堪称科幻界的“诺贝尔文学奖”。

这是雨果奖设立以来,亚洲人第二次获奖,众所周知,第一位获得雨果奖的亚洲作家是写出《三体》的刘慈欣。

我一直很想细细的看一遍,但是各种读后感和推荐类文章就像剧透一样影响我看原文的心情。渐渐的,我通过一些读后感明白了《北京折叠》的梗概,这样一来没有特殊情况也就不用看原文了。原因是:太写实了!一点也不科幻。(流泪脸)

我从读后感中看到这两段原文:

“折叠城市分三层空间。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间,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空间休眠,大地翻转。翻转后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二空间生活着两千五百万人口,从次日清晨六点到夜晚十点,第三空间生活着五千万人,从十点到清晨六点,然后回到第一空间。时间经过了精心规划和最优分配,小心翼翼隔离,五百万人享用二十四小时,七千五百万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时。

大地的两侧重量并不均衡,为了平衡这种不均,第一空间的土地更厚,土壤里埋藏配重物质。人口和建筑的失衡用土地来换。第一空间居民也因而认为自身的底蕴更厚。”——(引自《北京折叠》郝景芳著)

我的个人理解是:作者设计了一个略带科幻的场景,用实笔写出了人类社会的三个阶层不同的生活情况,原文第一段描述的是三个阶层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包括享受生命和阳光的时间在内的资源不均衡。

导致这种不均衡原因却被作者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原文第二段要表达的是:第一阶层人少,资源当然就多一点,不然就不平衡了。

好吧,这就是二八原则内在的本质额……也正是我没事总说的那句话:“很多事情看似不平等,其实是平等的;如果看着不平等,是因为没有看到事情的全局。怎么看到全局呢,站的高一点!”

这话放在这里,很多人读了都表示很不爽,说我真欠揍!为什么呢?因为大家是有“道德”的人。大家认为我没有体会到低层人民的艰辛,站着说话不腰疼。“道德”的同情心驱使大家认为我欠揍,甚至会抛过来“五毛”的帽子扣我头上……

但是这话是在项目管理实例中,团队中有人太过自私影响到了全局或者是因为太自私了影响了他本人的工作积极性的时候,我说出来用于协调或者激励团队成员的。

这时,同样的话,大家又都感觉说的有道理了,表示不想揍我,“道德”又驱使大家认为那个自私的人欠揍。

所以,读完《北京折叠》的读后感,我的感想有以下几个:

1、研究各种文字时,要有环境的概念。单纯去抠字眼,只能是小学二年前之前要做的作业,长大了就不用总去做了。

2、就当今科技发展程度来看,历史暂时没有真相,因为真相是动态客观存在,难以记录。就算是历史影像有保存下来的,也是记录了动作之类的外在信息,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事情的内在关联是无法记录的。专家学者们为了解释清楚一些事实就无法避免要去做推测,推测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受到推测者本身存在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追求历史的真相是没有意义的,研究历史的意义在于找到规律,以史为鉴。模仿历史上成功者的表现也是要看看是否和当下的环境相适应。

3、人类社会一直都是分阶层的,大家关注的往往是物质方面的阶层。其实精神层面也分阶层(台阶层次),同样也是二八原则类似的资源分配。此观点另有文章介绍。

4、“道德”某些时候可以成为武器,现在已经被滥用了,出现了各种“道德绑架”。但是少数人是利用“道德”武器用以攻击他们的敌人;大多数人,是被煽动性的文字洗了脑,转而拿过这武器,给相关的人或者无关的人无形的“道德枷锁”。这就又回到第1点了,同样文字摆在那里,读出来的意味却大不同。

以上四点跟《北京折叠》有关联吗?有的,就是我今天早上看了一篇《北京折叠》的读后感想到的。难道没有关联吗?(偷笑脸)

善于折叠自己作文【二】

中国有两部小说全球科幻界大奖——雨果奖,刘慈欣的《三体》和郝景芳的短篇小说《北京折叠》。

《三体》是科幻巨著,讲得是比较恢宏,是对宇宙间文明间碰撞的探讨。

《北京折叠》就现实的多,从一个小老百姓的生活讲起,从一个拾荒人的爸爸想要让孩子上一个好幼儿园讲起。

故事是这样的,老刀作为一个拾荒人只是日复一日的在黑夜里劳动着,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女儿糖糖上一个好的幼儿园。

可是拾荒的收入太低,不够孩子上学的钱,于是他决定冒险犯法,帮一个第二空间的人到第一空间送信,因为这三个空间在法律上是不允许私下互相联系的,而人员非法流动就跟偷渡一样,是要受到法律的审判的。

文中通过老刀送信,用主人公的视角展现了三个空间:第三空间是底层工人,第二空间是中产白领,第一空间是特权阶级,他们享受阳光的时间不同,体验生活的内容不同。

当老刀从第三空间艰难的偷渡到第二空间时,他第一次发现“太阳居然是淡白色,不是黄色”,原来第三空间的人只能在黑夜生活,他们是没有权利见到真正的太阳。

这是文中第一次正面展示社会阶级不同,各自境遇不同。

紧接着,老刀听第二空间的客户,正上研一、在金融公司的`实习生秦天,他眉飞色舞的谈论着自己的爱情,而老刀惊异地发现,一个二十出头的大男孩赚的钱是他这个四十八岁中年人的10倍,而老刀从来没敢奢望过爱情,一直都在忙着生存。

文中还展现了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在城市建设、人员着装等等的不同。

等老刀偷渡到第一空间时,发现这里比第二空间更好,首先震撼老刀的是生平第一次看到太阳升起。

“太阳缓缓生气,天边是深远而纯净的蓝,蓝色下沿是橙黄色,有斜向上的条状薄云。”而老刀的反应是,“站起身,向太阳的方向奔跑”、“他从来不知道太阳升起竟然如此动人”。

一个在北京活了快五十年的人,竟然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太阳,可见等级分化剥夺了人多少的权利,连享受最自然的阳光都变成奢饰品。

紧接着,老刀找到了收信的人,一个清秀的年轻女孩,这个女孩并不是秦天说的那么完美,而且即将嫁给一个长相平庸的中年男子,结婚的理由不是爱情,而是家境相仿。秦天口中的女神,不过是有着爱情幻想,却在现实生活面前退缩的小女人。

老刀又在蛰伏准备逃回第三空间时,在第一空间看到了这辈子没有见过的住宅、食物等等,也机缘巧合知道了折叠世界的秘密——第三空间的人已经被社会脚步淘汰了,他们对社会发展已经毫无意义,只是被统治阶级用另一种方式保留在第三空间,而且如果政策改变,他们赖以生存的工作很快就会被机器全部代替。

老刀知道这一切的时候,茫然、无助、麻木。

“他觉得自己似乎接近了些许真相,因而见到命运的轮廓。可是那轮廓太远,太冷静,太遥不可及。他不知道了解了这一切有什么意义,如果只看清楚一些事情,却不能改变,又有什么意义。”

当他带着偷渡回来时受伤的身体,回到第三空间时,发现房租涨了,他意识到第三空间与第一空间的差距,他知道什么是美了,可是第三空间的人不需要那样的美,他们依然挣扎在生存线上。这就是底层人的生活。

可当他看到自己的女儿糖糖时,对女儿今后生活的幻想,又支撑他继续的生存,继续的工作。

这个故事用科幻的手法,非常形象的展现了不同社会阶级的不同生活状态,这种对比是鲜明而立体的。而且文中列举了一些比较有标志性的内容,比如:空间不同看到的太阳不同,阶级不同生活环境不同。

而阶级比较固化,很难有上升通道,每一次阶级的跃升除非这个人非常卓越,否则所有信息交流都是违法的,人员到其他空间的活动只能是非法偷渡,这种所谓的法律,所谓的社会管理制度,实际上是阶级森严的写照。

老刀发现,自己无力改变这些,命运都被一双无形的手所摆弄,自己是否能够生存,并不是靠自己,而是靠统治阶级的政策。

这篇文章没有愤世嫉俗的控诉,而是沉思、冷静的探讨,是否有一种可能、有一种出路,让第三空间的人能融入社会,而不是被遗弃。

善于折叠自己作文【三】

暑假的一个星期天早上,当我从睡梦中来时,天以大亮,爸爸妈妈早已上班去了。当我穿好衣服,肚子已经咕咕叫了。我赶紧洗脸牙,就去吃妈妈早已准备好的稀饭。我一边吃,一玩弄着桌上的东西。忽然,我发现桌上还有一个鸡蛋呢!我使劲一转,真好玩!我又从冰箱里拿了一个鸡蛋,两只手同时将两个鸡蛋一起转。原先的一个鸡蛋转得又快又稳,时间又长,可刚从冰箱里拿出的那只鸡蛋却转不了两三圈,就歪歪斜斜地躺在桌子上不转了。

我一下子来了兴趣,又去转动那“罢工”的鸡蛋,可还是老样子。而原先的那个鸡蛋还在欢快地转呢!这是怎么回是呢?

我看看“罢工”的鸡蛋,又看看还在转的鸡蛋,真看不出有什么差别!我摸摸“罢工”的鸡蛋,又摸了摸刚才欢快地转动的鸡蛋,都一样光滑,沉沉的,也没有什么两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又不停地转着鸡蛋,一边探索着它转与不转的原因。突然,“罢工”的鸡蛋“啪”的.一声,掉到地上;蛋液流了一地。我急忙从桌子上拿了一块抹布去擦地上的蛋液,不料却把桌上的另一个鸡蛋带到了地上。咦,这个是熟蛋!然而,我冷静下来想:为什么熟鸡蛋转得快而生鸡蛋转得慢,甚至不动呢?

我看着两个已破的鸡蛋,熟鸡蛋蛋白蛋黄凝结在一起,是一个整体;生鸡蛋蛋白是液体而蛋黄是半固体。我用双手搓转熟蛋,整个蛋一起转动;搓转生蛋时,蛋白和蛋黄不能一下混合起来转动,鸡蛋自然就不能旋转了。

啊!我高兴极了!我发现了熟蛋和生蛋转与不转的秘密,我恨不得马上告诉大家我有个“伟大”的发现!

善于折叠自己作文【四】

生活中的发现,细小微略的往事。这种偶尔往往是微妙的。往往产生于生活的偶尔,也孕育在生活的偶尔中,杉树林的快乐,夹翼在生活中的发现,火烧云的奇妙闪现在生活中的发现。以至于,牛奶加茶,也晃在生活的发现。但却总是存在于偶尔中。即使你挖空脑袋去想,也未必能发现什么。其实,这也是生活的多彩。

所谓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提起重大的发现,大家可能会想到科学家,似乎和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距离。但是,只要用心,生活中处处可以发现耐人寻味的科学现象。

为了证实这个问题,我开始留心观察了:偶然中,我发现在冬天,高高的电线总是绷得很紧;而到夏天,电线就会耷拉下来。这是为什么呢?于是我怀着一颗炙热的好奇心,上网查了资料。原来呀,这是因为热胀冷缩的原因。最有趣的一次——我在家里画画,没过多久便画了大半。最后,只剩下用油笔勾线了。可是不听使唤得手不小心把笔掉到了衣服上。于是我想到用清水洗。没想到却越洗越脏。心急如焚的我想到用纸巾擦,用开水泡。却还是消灭不掉可恶的污迹。我不知不觉走进了厨房。一眼望过去,看到了那瓶白醋。我马上想到:油笔的油是油性的,白醋是酸性的,那就一定能用醋把油污弄掉!于是我在衣服上脏的地方滴了几滴白醋。等它干了以后,再放到加了醋的水里面。我又搓又洗过了一会儿,那油污竟然没有了!那又磋又洗又泡都洗不掉的油污,竟被几滴白醋消灭了。还有一次,我不小心把200毫升油倒进了水里面。我心想:这下可惨了,妈妈非得骂我了。过了一会儿,油竟然浮在了水面上!原来啊,油的比重是比水轻的。真是塞翁失马,焉祸得福啊!

给我一双慧眼,让我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我不禁发出了感叹。这个世界,有太多美好的事物值得我去发现。我真想把它们都找到,品味世间的奥妙。

善于折叠自己作文【五】

像是一种宿命,古代的女子习惯了等待。又像是一把枷锁,等待,使她们寸步难行。

你于大汉深宫,手抱琵琶,低头沉思。你在等待,等待那人以你为妃,等待幸福。望着镜中你的美貌,你以为等待不过是瞬时之事。然而,你忘了,在这尔谀我诈的宫廷,美貌不过是蜻蜓点水之轻,画师把你绘于宣纸之上,却已不再是你的容颜。飞蛾,尚有扑火之勇,你怎会于此等待至老?面对和亲,你说,我去。其实,你在心里呐喊的,应是莫等待吧。

等待的枷锁应声而碎。莫等待,一首《昭君怨》流传至今;

莫等待,你让一个失去你的人视后宫粉黛如飞尘;

莫等待,你让另一个得到你的人甘愿对大汉朝俯首称臣。昭君,是你打开了等待的枷锁,吹响了莫等待的号角,有了追求幸福的权利。

你,十四岁进宫,却因太宗去世而被送入尼姑庵。最美好的时期,你在后宫中等待;

最难熬的时期,你在青灯前等待。我们都应该知道,你不会甘于等待。于是,你抓住时机,成功逃离那座寺庙。

从才人到贵妃再到母仪天下,你也曾受过冷落。或像他人,于深宫处等待斯人;

或,莫等待,自寻办法,主动争取。深思过后,即使为时代所不容,你依旧选择了莫等待,你却找当时最受宠的贵妃,一席谈话,如醍醐灌顶。“六宫粉黛无颜色”,这样的语句该是形容你的吧。

莫等待,你不必空对青灯;

莫等待,你统率着后宫三千佳丽;

莫等待,你成为历史上唯一的女皇。莫等待,你,使日月为空。

等待如一把枷锁,将你牢牢束缚,既如此,何不将自身化作刀剑,斩断人间束缚,让自身得以解脱。

人之一生不过百年,任你风华绝代,任你才情无限,到头来,还不是一抔黄土。

古代妃子如此,我们又何尝不是?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不必等待,自此开始,直挂云帆济沧海。

人之一是虽然短暂,但刹那的光辉,便似永恒。

善于折叠自己作文【六】

20xx年8月21日,80后斜杠女作家郝景芳的作品《北京折叠》荣获20xx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一篇小说以科幻小说的形式,撕开现实中许多残酷的事实真相,不得不说是一个伟大的进步。

《北京折叠》说了这么个故事:22世纪的北京,空间被分为三层。上层500万人口,生活24小时,随后被封入胶囊沉睡。城市折叠,变出另一个空间。中层2500万人口,大多是白领,生活16小时。当他们睡下后,城市再次折叠,又出现一个空间。下层5000万人是清洁工和个体户,生活8小时。

第一世界的人从一个social的场合到另一个social的场合,交换名片和资源,一刻也不得休息;第二世界的人工作之余,还要把时间用在技能培养和自我提升;第三世界的人在各种充斥着垃圾信息的互联网上度过,用廉价的食品喂饱自己,又用廉价的社交媒体消耗掉。

其实关于人类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怎样过和价值匹配的生活的问题,很早以前我就思考过,但是似乎不彻底,因为我不知道应该用一个什么样的方案去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从小就知道西方国家的福利超好,失业的人不用工作也可以领到优渥的生活费,一样可以过富足舒适的生活。在了解到这个信息,赞叹这些国家社会福利如此优越的同时,我有隐隐的不安,因为人总要消费,如果人人都去失业而且舒适地生活,谁来养活他们呢?就是说,事实真相是工作的人在创造价值并且分出自己的福利给那些失业的人,似乎这是一个有爱的社会,但是是多么地不公平啊,失业的人不就成了剥削者了吗?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我觉得应该有一个科学又公平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以人们对社会的贡献分成不同的几个层次,在保证他们不互相剥削的前提下,合理安排他们的生活时间与空间,而他们的.得与失在社会大系统中消化和平衡,并且他们对社会的积极和有效的贡献得到最合理的最大化。这样的话他们无论是做什么工作的、贡献多少,都在整个社会的大盘子中进行调配。《北京折叠》对于空间的分配,似乎是根据这个思路来划分和安排的。

《北京折叠》引发了引人思考的话题:科技进步能否打破阶层固化,弥合贫富差距?如果从以人为本的思路来思考的话,是不是这种矛盾和鸿沟能用科技来解决呢?很多人相信世界是平的,发达的互联网让人们免费学习世界名校的公开课,用微信或Skype可以和世界任何地方的人实时聊天,在社交平台上和各种明星大腕保持互动,所以新科技趋势下阶级鸿沟必然会消除。

而在《北京折叠》里我们看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北京完全可以使用全自动垃圾处理系统,但为了让垃圾工们生存下去,还是保留了垃圾工的岗位,至少让他们能有口饭吃。这里最大的悲剧是,未来的穷人自始至终没有被社会剥削,但他们创造不出任何价值,无法主动参与社会经济的运作,只能统统被“折叠”到晚上,尽量减少对社会的资源消耗。

所以我惊讶地发现,在这部小说中,科技越发达,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但没缩小,反而比过去更加无法跨越:优秀的人会用互联网迭代升级自己的知识,利用各种高效工具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序位,从而可以改变自己所处的空间;从事简单重复性劳动的人则活得越来越吃力,不仅过不上有尊严有意义的生活,反而被时代的车轮越甩越远。在这里并没有阶级之间的冲突对立,各空间的区分从价值观的差异开始分化,最终形成物理层面的彻底隔绝,这才是对未来社会残酷性的真实投射和隐喻。被改变和折叠的最终时空大小代表一个人能够对社会贡献价值的容量,这个容量的大小只是由主体对社会的综合贡献值所决定的。在现实中,那些从事高技术含量和调度社会劳动力分配的人就如同给自己争取到了更加广阔的时空,让自己对社会贡献的效能稳居高位,并且不断提高效能指数;而从事单一体力劳动的人给自己只能搭配一个更狭小的时空来平衡自己的生活消耗,并且这个也不由他自己来决定。在工业社会,时间就是金钱、空间就是金钱,也许这种安排和工业社会的价值观和分配方式是十分匹配的。

如果说在这里引发了一个人在社会的价值体现的问题,那么在这个物质化的二元世界中,一个人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做一个完全意义的健康快乐并且有价值的人呢?我想也许要归结为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值绝对可以决定他(她)的存在状态和所处空间,这也许是物质社会的公平所在。现实是不能实现空间折叠的,现实需要我们更多的包容性和不断努力与觉醒,去实现美好的生活。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