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发现作文200字(新奇的发现200字作文)

今日新发现作文200字(新奇的发现200字作文)

首页大全更新时间:2023-11-29 16:03:02
今日新发现作文200字(新奇的发现200字作文)

今日新发现作文200字【一】

妈妈近来憔悴了不少。是啊,为了这个家,她太疲惫了!

妈妈工作很忙,家务活又重,再加上我上初中了,更让她操心不已。放假了,应该让妈妈好好地休息一下。为此,我一直在想:我能为妈妈做点什么呢?

四处一望:衣服,妈妈已洗得干干净净;地板,妈妈已擦得能够照出人影来;饭菜,妈妈也早已买好、洗好、切好,就等着下锅了。唉,我是什么忙都帮不上了。我无所事事地躺在沙发上,随手拿起了一本杂志,漫不经心地翻着,突然一行小字映入我的眼帘:“梳头可活脉,消除疲劳,提神醒脑。长期坚持梳头,有益身心健康??”

“消除疲劳?”我一看顿时来了精神。对呀,为什么不给妈妈来个“对症下药”呢?   我拿着梳子神秘兮兮地走到妈妈跟前,说:“妈,我知道您这一段时间够累的,快坐到沙发上歇歇吧,我来给您梳梳头,书上说,梳头可以消除疲劳。”妈妈顺从地靠在沙发上,幸福地闭上眼睛。我拿着梳子顺着妈妈的头发,从中间向两边轻轻地梳着,突然间,我惊讶地发现,妈妈乌黑亮丽的秀发中,竟夹杂着几根刺目的银丝。这是怎么了?要知道,妈妈还不到四十岁呀!哦,这都是为了我们这个家呀!拿着梳子的手一点儿都不听使唤了。细心的妈妈显然觉察到了,赶忙问:“宝贝,你怎么了?”我赶快用手揉了揉眼睛,说:“没,没什么,有一根头发碰着眼睛了。”说完,又继续梳了起来。

“哎哟!”妈妈忽然轻轻地叫了一声,声音很小,但我还是听见了。原来,梳子绞住了妈妈的几根头发。我赶快放慢节奏,用心慢慢地梳着,梳着;妈妈闭着眼睛,完全沉浸在这一份无比温馨的气氛之中。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我伸了伸懒腰,刚想说:“好了!”可看到妈妈那舒服、满足的神情,我不忍停止,于是又俯下身子轻轻地梳了起来??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当亲情——这一人世间最甜蜜的纽带逐渐成为一种奢侈时,我从心底里呼唤:孝敬父母不容等待,哪怕是一次洗脚,一句暖语,一次梳头。

为妈妈梳头,我的心里总是美滋滋的。

心里美滋滋的

绿叶在雨露的滋润下,显得越发鲜亮;红花在阳光的沐浴中,变得更加绚烂。而当沉浸在家庭的氛围中时,获得的更多是成长———美在心中的成长。

今日新发现作文200字【二】

临近中午时分,白玉盘一样的太阳终于发出耀眼的光芒,从光球层里播洒出温热的光线,将空气中散发着的浓雾颗粒一颗颗的刺穿并且扎进地缝里,于是前路不再迷茫……

想着想着,我猛然抬起头望向夜空,一说起夜空,总觉得繁星满天,皓月千里,然而,我望见的,却是一片好像被浓雾笼罩着的一团火,那些星星是不是也被包裹在这团浓雾里了呢,总之,我是一颗也没有瞧见,至于月亮,莫非是神话传说中天狗咬下了一半之后没有吐出另一半?

想想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苏轼把酒问月,感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曹操对酒当歌,感叹“人生几何”,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望见月如钩,李白唱“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张九龄想起海上生明月,便念天涯共此时,杜牧望见烟笼寒水月笼沙,诉说“夜泊秦淮近酒家”,李白忆起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王昌龄也曾说“秦时明月汉时关”,那么,秦时的明月既然可以照到汉时关,为什么而今我见到的`月亮完全不如“当年”呢?月亮从几千年前跨越到几千年后,差别怎么就像磁盘进入了木马一样呢,看来进化而来的不只是万物极人类而已啊,还有说是亘古不变的月亮啊!

常常写到月亮就会想到皎洁,可是,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没再见过什么皎洁的月亮了,更别说星星了,李白看到危楼高百尺,甚至手可摘星辰,走在小区的狭窄路上,四周的楼房也算是“危楼”了,只可惜,别说手可摘星辰了,能够目望夜繁星就已经是奢求了,还记得九岁那年在故土的葡萄架下,躺在藤椅上,仰望夜空,繁星啊,闪烁着它自己特有的光芒,那时候不认识北斗七星,只知道星星是串联在一条轨道上的,一直都想看看射手座,我想看看“射手”所射的星星在哪个方位,南方?还是北方?

曹操说“月明星稀”,月明才会星稀,而今,月既没有所谓的皎洁明亮,也没有稀稀疏疏的星星,我盯着泛红光的夜空仰望了好久,也没能找到一颗正在发光的星星,至于月亮,时隐时现,如果月亮能发言,不晓得它会说什么,暂且先称月亮为“她”吧,从秦时到汉时关,我想她应该是妙龄少妇,还是位舞女吧,而到了如今,她是不是香消玉损了呢?

这人事更迭的岁月里,时光流转千年,而今留下当初的,应该只有那份对月亮对星辰的惦念不变吧!

今日新发现作文200字【三】

如果是让我现在说论语,我能说的不多,但再来翻看论语的内容,却都是再熟悉不过了。在我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论语是无时不在的。

这是我读到第三句时,突然想着要写读后感的,好在以后可以翻看提升对它的理解吧。

现在的我,我是说此时此刻的我,对儒家道家还所知不多。相对来说,“子曰”的句子知道的更多些,道家我只是知道“道可道,非常道”。见笑,却是肤浅。

在我听到的看到的之中,我整理的信息是:儒家相对于人性,道家相对于更大的世界,有人说两者不同,其实现世研究所得,儒家是道家的一部分。貌似在现在,西方或者东方更承认道家学说,儒家好像只有在我接受的教育中是非常提倡的,在我读书这么多年,好像是不曾记得有哪篇课文是摘自道德经的(现在的.教育课本不详)。这更加增加了我对道家的兴趣。

在看论语的时候,中间跑去看了陶渊明的一首诗——《停云》。是在《论语今读》里提及的,于是特地去搜了下,大概的做了自己的理解。这里要说的是,我对论语做的整理和解释都是根据字典注释和个人思想而写的,并非抄袭或引用。一来我希望增加印象,二来我觉得照本宣读太枯燥,如果以后要去读更多的古文,那么从现在开始要积累古文的了解,好在以后可以使用。因此,翻译和注释的可能不太正确,或者是加入了个人的感情和字句在内,如果有地方误导了他人,见谅见谅。

今日新发现作文200字【四】

而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的生活日益富足的'同时,我们是否会感到,社会上缺失了一些东西,它们名为忠诚、善良、坚持……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义。

当你因被好友出卖而心痛不已时,你也许如背中暗箭,愤怒质问,但你的好友也有自己的好友。许诺时的信誓旦旦,转身后的欢喜奔走,只余一人伤心流泪。不因为何,只因当今的社会缺失了人与人之间的忠诚。自利的现实让人与人之间披上了保护色,好似一层看不见的房,将人心阻隔。缺少应有的忠诚,社会将越来越冷淡,即使在温室效应的现在,也会全球变冷。

当你因意外而摔倒在地时,你是渴望有人伸出双手,还是盘算着“扶起金额”?柏油路刺骨的温度传递到身上,心难道不会期待温暖;等待善良吗?善良的外延很广,似乎普天之下任何一件举手之劳的小事都可以用善良来完成,但真正心存善良的人又有多少?没有人敢说自己全身心的善良,但每个人的遗传因子都隐藏着它,和罪恶一样,不去触发,不会萌生。善良,其实很简单。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无数坎儿时,你是咬咬牙坚持下去,还是叹口气就放弃。也许认为无能为力,也许认为无论付出多大的努力最终还是会输,但,那有啥?人不会输,输的只有自己,放弃才算是输,只要没有放弃,只要还活着,就永远没有“最终”。坚持走下去,哪怕暂时被打败,但那又如何?胜利总会来临。但现在,还有多少人明白坚持,有多少人因无力坚持而走上歧路,背叛了义?谁也无从知道。

是的,可能钱币装满了人们的口袋,却填不上人空虚的心;可能贫穷会使人衣衫褴褛,却不能让人心灵痛苦。泰戈尔说过:“信仰是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义,就是信仰,它永远在人的内心深处,等待着人的坚持。

义,其实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今日新发现作文200字【五】

先生认为,实用理性是中华文化又一个特征,在《论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那么,什么是实用理性?先生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阐述:这是一种理性精神或理性态度,坚持人的价值本位,并且具有极端重视现实实用的特点,不在理论上去探求讨论、争辩难以解决的哲学课题,并认为不必要进行纯思维的抽象。实用理性从文化层面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实用理性强调对现实的关注和经验的传授。例如对“仁”的解释,“仁”是《论语》的核心思想,出现109次。孔子的弟子问何为仁,结合具体语境,孔子每次回答都是不同的,告诉世人应当如何行事,并没有在逻辑上对“仁”进行理论分析。所以黑格尔就嘲笑说《论语》就是一本处世格言。但是这些“处世格言”却有关乎人作为本体存在的价值体认(李泽厚语)。正如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正是人探索自身价值的具体表现,没有通过严密的逻辑形式来展现,而是讲授经验,就好像和蔼可亲的老者对着年轻人说起自己的人生经历,气氛自然而活泼。

极端重视经验的积累和现实的实用,使得实用理性缺乏探索精神。理性不会越界超出经验之外,缺乏严格的形式推理和抽象的理论探索。这就使民族获得和承续这中庸心理:不狂暴,不玄想,贵领悟,轻逻辑,重经验,好历史等等(李泽厚语)。所有这些,给民族文化、哲学体系、行为方式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层面,实用理性在适应迅猛发展的科学之路上显得步履蹒跚。

实用理性强调现实效果,对民族性格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孟子离娄上》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淳于髡问孟子:男女授受不亲符合礼法么?孟子回答:符合礼法。又问:如果嫂子溺水,该怎么办?答:应当出手援救,不救人与豺狼无异,应当权变。这种权变使得中国人变得圆融、灵活,却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为了达到现实效果,不可避免要进行变通,导致中国人对规则的淡漠。在古代社会实用理性巩固了人治基础,并不适应现代法治建设的进程。这样就又回到了“解构—重建”的问题,先生强调:“保持和发展实用理性中那种乐观而韧性的人性态度,去重建那超越伦理的准宗教的心灵境界。这样,我们或许能够突破绵延至今的政教合一,克服目前日趋严峻的道德颓丧和信仰危机。”

解构与重建,总结与展望,钻研与引申,李泽厚先生通过《今读》以其现代视角传达了千年智者内心的声音,帮助我们找到了失落已久的精神家园,让我们知道做一个中国人原来是这么美的一件事情。同时先生也清醒地看到传统文化之于现代社会的消极影响,提出了“解构—重建”的理念,警惕“民粹”对现代社会的破坏,更好地实现中华文明的转型,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