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个人与国家的高中作文(国家与个人命运的作文高中)

关于个人与国家的高中作文(国家与个人命运的作文高中)

首页大全更新时间:2023-11-01 01:14:19
关于个人与国家的高中作文(国家与个人命运的作文高中)

关于个人与国家的高中作文【一】

今天观看了中央四台《国家记忆》关于许渊冲的报道,作为一名高校英语教师,我的感受颇深。许老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尽显自己的翻译才能。他对翻译工作的颇高造诣令我佩服,但他作为一个97岁高龄的老人,在痛失伴侣后仍能争分夺秒工作的精神更让我惊叹。这也为我们在教育一线工作的教师做出了优秀示范,惜时如金,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

当他由于翻译“不爱红装爱武装”而遭受自我认同危机时,恩师钱钟书的回信使他豁然开朗。正如他自己所说,做学问既要继承前人,又要敢于突破,惟有此才能有所成就。这也告诉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多鼓励学生,激发她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不断进步。

同时作为一名英语学习者,我们也要做到敢于质疑权威,严谨治学,坚持真理,永远不停下前进的脚步。

关于个人与国家的高中作文【二】

直到最后一部分一口气读完之后,我才发现自己彻头彻尾地错了。作者将大放异彩的最后一部分放在让人意兴阑珊的伦敦篇和巴黎篇之后,确实很容易失去大部分读者。实际上作者采用的是“双行体撰写的德育故事”,仔细推敲之后,我才发现之前被我猛烈抨击的斯特里克兰的行为的矛盾之处是如此不值一提,因为在整本书的主题之下,这里的所有角色皆是主角。斯特里克兰有时候只是一个活在人们记忆碎片中的线索,但有时候他本身又变成了重要角色。他不仅仅串起了这些类似命运的人的轨迹使其凝聚在一起形成一种有代表性的社会现象,同时他自己的人生经历也是“月亮与六便士”之间选择的结果。

契诃夫说:“如果在第一幕里边出现一把枪的话,那么在第三幕枪一定要响。”在读到小说的最后一部分时,我意外的发现作者对于那些只出现了一两章的人物都进行了过于详细的人物描写。这仿佛就是在暗示读者:看啊,这个人与众不同,以至于“我”在周遭一大群人当中只愿意和他聊天。伊迪丝·华顿的小说理论三原则中提到:“任何值得一读的小说都是‘有目的'’的…

任何一幅严肃的生活图景都包含论点。”小说中提到的所有的人物,都在精神与物质上面临着一项抉择:查尔斯在安逸的经纪人生活和追寻艺术梦想上面临着抉择,布兰琪在爱自己的丈夫和斯特里克兰之间面临着抉择,亚伯拉罕在如花美眷、年入百万与贫穷但风光旖旎的亚历山大港之间做出了选择,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我们最后看到的是这些人选择了内心激励自己的。

布鲁诺船长说:“只不过他表达那种的方式是绘画,而我的则是生活。”能过上自己神往的生活,能实现人生最大的愿望,除了强大的意志和坚毅的性格,还有另一个因素——“对上帝的信仰。如果没有信仰,我们早就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了”船长如是说。作者:代诺

关于个人与国家的高中作文【三】

16年前,我曾亲历过这样难忘的一课——

那是1998年的12月13日,当时我正参加江苏教育学院的中文本科函授学习,上午10时,南京城内防空警报、火车、轮船汽笛同时响起。当我们这些从未经历此情此境的“非南京人”讶异之际,正在讲解唐代散文的年近七旬的丰家骅教授停止授课,神色凝重地对我们说:“听见没?这是当年南京大屠惨案中罹难的30万亡灵的哀号!记住这阵阵汽笛声!记住中华民族遭灾受难的过去!记住你们所肩负的使命!”

16年过去了,每年12月13日,我总会想起那汽笛声,记起丰先生那凝重的表情,忆起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哽咽的语调。

如今,每年的12月13日已成为法定的“国家公祭日”。在这一天,国家举行公祭活动,悼念在南京大屠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戮的难者。

2015年12月13日,是第二个“国家公祭日”!

这一天,钟山凝眉,扬子含泪。

这一天,华夏共祭,举国同悲。

这一天,阵阵汽笛告诫全世界的中华儿女“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尸横遍野的屈辱和生灵涂炭的国殇,让我们懂得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

然而,我们真正懂得这个道理了吗?

九年前,我曾带领一批学生去英国游学。某日,在曼彻斯特某餐厅偶遇一批与我所带学生同龄的日本学生,他们用餐时安安静静,用餐毕餐桌上干干净净;而我所带的学生呢,用餐时旁若无人地吵嚷,用餐毕桌上狼籍一片。在曼彻斯特大教堂,那些日本学生无一不凝神屏气地听着导游的讲解,而我所带的学生呢,虽然导游一再提醒教堂里不能高声说话,但还不时地有他们的尖叫喧哗。有位随队老师叹道:我们的学生哪是来游学啊!简直是玩遍英国,吃遍英国,吵遍英国!丢脸啊!

1994年10月2日,第12届亚运会在日本广岛举行,开幕式结束,六万人退场,会场上竟没有一张纸片。当时,美国报纸惊呼:“可怕的日本人!”20年后的.今天,即使是在最讲文明讲清净的中国中小学校园,花丛树间,甚至大道球场,纸片不是依旧屡屡可见?

作为中国的教师,我绝无故意贬低中国学生之意,但是在许多的事实面前,我又不能不愧赧于中国学生的某些表现。我常常想,懂得某个道理,不是用嘴说说,而是要真真切切地付诸行动的。

几年前,曾读到的一篇文章说,美国中央情报局有《搞垮中国的十戒》,其中第三条这样说:“一定要把他们青年的注意力从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来。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迷信(包括现代品牌迷信)。”如果这材料是真的,那么,我们中少数人衷情于玄幻而不能自拔,沉迷于游乐而甘愿堕落,又是怎样的行为呢?

虽知“落后就要挨打”之理,而无不甘落后而奋发有为之行。个人也好,集体也罢,你只有挨打的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亲爱的同学,今天的你们或许还真只能算是“匹夫”,但即便如此,你们也肩负着“天下兴亡”之责。是的,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你们,完全有理由哼着《小苹果》,唱着《我也呸》,但请你们别忘记那首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毕业歌》,她是这样唱的——

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我们要做主人去拼在疆场,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巨浪,巨浪,不断地增涨!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让我们牢记中华民族曾经受过的屈辱,牢记12月13日这一天响彻金陵城的阵阵汽笛。

天天向上!

关于个人与国家的高中作文【四】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两弹一星元勋,是共和国永远的丰碑。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科学界的一代伟人,钱学森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彪炳史册的科学成就,还留下了弥足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观看纪录片《钱学森与中国航天60年》,我得以进一步了解钱学森的感人事迹,体悟钱学森精神的内涵。这部纪录片也唤起了我高中时观看电影《钱学森》的时留下的记忆,联系二者的内容,我的心中颇有感触。

钱学森是一代科学巨人、中华优秀儿女的典范,他的成就可以说是高山仰止、大海无边,虽然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取得像钱学森一样的成就,但是我们仍应学习他的伟大精神——作为我国著名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教授的一生为中国的`航空和国防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拥有着一颗赤诚火热的中国心:他放弃了美国良好的生活条件,毅然选择回到国内,回到一个在外国人眼里,被视作是一个农耕社会的新中国。即使被美国人软禁,即使已经失去了教授的职位和地位,即使有无数的美国间谍监视着他的私人生活,但他依然没有向恶势力低头,依然坚持着自己回国的信念和执着。回国后,为了党中央、周总理托付的重任,为了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和航天事业,为了新中国亿万同胞的安全,他一直在坚持着科学研究。他放下了身为天之骄子的些许傲慢,坚持带领所有人学习导弹技术;他放下了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坚持在前线指导工作。他为我国的科研付出了自己半生的心和精力,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他伟大的另一面。与此同时,他对科学的精神同样令人钦佩。在回国建设时,他在谈及导弹的制造时说过:不能让导弹带着任何疑惑上天。他也从不放弃每一次机会,从不放弃每一个人;即便是失败了,他都不会有任何的埋怨和指责,而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着手再一次的尝试。科学事业就是需要这样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精神。也正是因为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们对待科学的精神,从新中国成立到如今的60余年里,中国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弱小到强大,最终成为国际社会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当今社会信仰缺失的大环境下,我们需要钱学森式的爱国者。钱学森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钱学森的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首先就应学习钱学森的爱国精神,如他一样对祖国充满热爱,对工作、生活充满激情。其次,我们应学习他的奉献精神,为科学奉献一生的精神。或许我们此刻还没到达他无私的境界,但至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心中时刻要装有祖国装有他人,要为祖国的利益,群众的利益着想。最后,无论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都就应学习钱学森一丝不苟,艰苦奋斗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学习贯彻钱学森精神,我们将能够以端正的态度面对学习与生活,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进而实现自己理想和价值。

虽然钱学森永远离我们而去了,但钱学森给予我们的震撼和感动长存心间,涤荡着我们的心灵;钱学森精神将永垂不倒,激励着我们无畏前行。

关于个人与国家的高中作文【五】

顾名思义,该文的主题是说明“经济政策”如何服从“民族国家”的建构,这与韦伯作为社会学大师、经济史家、政治战略家等多重学术身份相一致。以此文为导引,就能理解他对德意志民族的深切关怀和从德国现实出发的强烈使命感,而这又与他当时生处于德国统一、崛起的关键时刻紧密相关。

该文设定的.基本问题是:当时的德国在面对西方的英、法(一定程度上还包括美国)先行现代化国家与东方的波兰、俄罗斯等落后国家的夹缝中,如何在保持德国民族自性与自信的基础上,既不被落后国家同化而又能吸收西方的先进因素,使德国不停留在一般国家水准而成为重要国家,成为世界性大国,在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权力争夺中居于支配地位。所以,文中讨论了德国的东部边界、经济移民和民族生存竞争等问题,借用中国的习惯话语,实际上讨论的是“德国向何处去”的大问题。

马克斯·韦伯曾强调过全球经济共同体的扩展只不过是各民族之间相互斗争的另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并没有使各民族为捍卫自己的文化而斗争变得更容易,而恰恰使得这种斗争变得更困难,因为这种全球经济共同体在本民族内部唤起当前物质利益与民族未来的冲突,并使既得利益者与本民族的敌人联手而反对民族的未来。以此为尺度理解马克斯·韦伯的整个思想,其“理想类型”无非是他当时所认同的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理想形态;其“价值中立”则在其对当时德国学界有教条而无学术、有行政而无政治、有规则而无是非的学术批判中失去合理性,以至于在《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一文中否认经济学的客观性;其“比较宗教研究”课题的实在的价值取向也就有了明确的民族国家发展的目标,难怪有学者认为他是“以德国为方法,以世界为目标”。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一文充分肯定德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可能逃离世界性大国的命运,为此他提出要把德国的国民积极性从个人本位上升到民族、国家本位,谋求能形成英、法那样能代表民族整体利益的政党,并据此批判德国市民的庸俗、短视;他超越自由贸易、开放边界等一类自由派经济学思想,坚决主张关闭东部边界,哪怕暂时有损于一些庄园主的利益,而体现出一种全德国民族利益的整体眼光;与关闭东部边界相对,他在另一方面鼓励德国参与海外竞争,甚至扩充海外殖民地;他强调学习英法,但又强调必须保持德国的民族自性与自信,并用相当篇幅讨论了不同的民族性……总之,马克斯·韦伯以一种“政治”眼光观察当时的德国问题。

相比于马克斯·韦伯的思想,北京大学某学者曾说我们现在的“研究”是“有数字而无问题,有问题而无战略,有形式而无内容,有乡愿而无决断”,从中也可凸显马克斯·韦伯《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一文的当代意义。

关于个人与国家的高中作文【六】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古罗马时期。据说当年的罗马军队带着葡萄的种子到达位于高卢的博纳时,发现这里充沛的阳光与丰厚肥沃的砾石土地特别适合葡萄的种植,于是他们便和当地农民一样边种植葡萄边酿酒。三年后,当军队要开拔时,有近半士兵都留了下来,因为这里的葡萄美酒俘获了他们的“芳心”。为此,查理曼大帝不得不颁布法令,禁止军队经过博纳。难怪莎士比亚会借李尔王之口说出“罗马帝国征服世界,博纳征服罗马帝国”。生活,让战争走开,让帝国坍塌。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巴黎玫瑰”的。1942年5月,德军三个机械化师越过孚日山脉,沿罗纳河两岸直驱巴黎。这天夜里,巴黎凯旋门广场周围的几乎所有人家都收到一大把鲜艳的玫瑰,里面附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明天上街请都怀抱鲜花,让纳粹看看我们并没有被他们吓着。我们依旧热爱生活和大自然。”字条的落款是“洛希亚”,一个卖花姑娘。据说,当德军进驻巴黎时,洛希亚看到平时生意兴隆的花店竟然没有一个人来买花,她心里十分难受,不是担心凋敝的生意,而是沦落的生活。于是,她将店里所有的玫瑰花和她从别人店里买来的玫瑰花一起打包,送给左邻右舍。洛希亚的行为感动了大家,第二天早晨,驻扎在香榭丽舍大街的德军发现,几乎所有的巴黎女人,都手捧鲜花、面带笑容,眼里没有一丝绝望的'神情。

当时法新社记者以《玫瑰花的早晨》报道此事,这个细节给了远在伦敦的戴高乐将军和他的自由法国的战士们极大鼓舞。十年后,戴高乐还专门找到了洛希亚,并且将她称为“巴黎的玫瑰”。当年执勤的德军士兵著书回忆此事时,同样不忘感慨:我们可以征服这个国家,却无法征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