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理论和实践有关的作文

与理论和实践有关的作文

首页大全更新时间:2023-12-15 07:57:08
与理论和实践有关的作文

与理论和实践有关的作文【一】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美术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六课内容——《大鱼小鱼》。

一、教材地位及设计理念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教学内容以欣赏和表现美丽的鱼为主,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感受美、表现美这一主线展开。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绘画的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图画很敏感,在日常生活中对鱼熟悉,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了解鱼的造型特点。(知识能力)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大鱼和小鱼的美。(过程方法)

3、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鱼的造型特点和艺术特色。

难点:用自己喜欢的的形式表现鱼的特征。

七、教学准备

PPT课件,相关视频资料,各种鱼的图片资料。

八、教学过程

(一)导课激趣

播放《鱼儿鱼儿水中游》的音乐,让学生跟随音乐做出鱼儿在水中游的姿态。音乐听完了,大家说鱼儿生活在哪里?(水里)我们把鱼儿呼唤出来好不好?师生拍掌:“鱼儿鱼儿在哪里。。。”播放《海里的热带鱼》录像,看鱼儿向我们缓缓地游过来了,他们有的成群结队有的独来独往,他们真漂亮啊,你们喜欢这些鱼吗?今天我们把他们

画下来好不好?板书课题《大鱼小鱼》

(二)了解鱼的基本形状特征

首先了解一下鱼的基本形状特征,请欣赏图片。(教师演示课件) 教师提问:

1、鱼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头、身体、尾、鳍)教师演示课件。

2、你喜欢那条鱼,他的身体是什么形状的?(课件用基本形概括鱼的身体形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方形、三角形、棱形、梭形的鱼)

3、鱼儿身上的花纹是什么样的?学生讨论回答点状的,线状的 不规则形状的。。。

4、鱼儿是什么颜色的?(红黄蓝绿紫。。)

(三)欣赏艺术家和学生的作品

(四)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今天天气很好,鱼妈妈领着它的孩子出去玩耍,他们还会遇到哪些不同形状的鱼呢?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把他们表现出来。一定要给鱼儿穿上漂亮的衣服啊。

(五)展示作品,激励促进

1、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

2、其他学生评价

3、教师点评

既让学生都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又让学生看到具体的努力方向,实现评价的激励、促进功能。

(六)总结延伸

鱼是人们喜爱的动物,在生活中有人用鱼做的饰物装饰房间,有人用鱼形的图案装饰在服装上或生活用品上,如果有兴趣同学们也可以制作一件鱼形装饰物。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与理论和实践有关的作文【二】

这是为什么呢?

阐述理论,需要见多识广、思辨力强;实践事功,需要有一定的理论能力,但更需要有抛弃既有理论、注重实际、革新理论的勇气与能力。两相比较,我以为做理论家简单得多了。据说康德活了70多岁,一生行踪从未离开出生小城30里以上的。康德的思辨哲学,纯粹是从书本到书本,读万卷书,然后靠自己非凡的思辨力推导出他的“自在之物”理论。伟大的理论家大概基本上都是走的这条道:博览群书后,从概念到概念,从判断到判断,运用超凡的思维能力加以创新组合。

实践家却不同。实践家面对的首先不是书本,而是现实问题。商鞅面对着秦国的穷山恶水,把法家学说用于改革实践时,具体做法完全是根据秦国实际而定,法家理论只是他嵌入实践的一种精神。所谓“徙木立信”,所谓奖励农战,等等,都是根据秦国实际而来,不是从既有的法家理论中搬过来的。大业终成而惨遭分尸,往往也是伟大实践家难以避免的'命运吧。再如曾国藩,太平天国起事时,他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清廷中层干部,热衷于儒学,注重修身养性。不料朝廷要求曾国藩在湖南组织军队抗击太平军。曾国藩可说是彻底转业了:从一个文职官员,变成一个组织自己军队领导作战的军事统帅了。曾国藩完全抛开儒家修齐治平的概念理论,根据湖南实际,着眼于力戒官场浮靡、空谈的恶习,选拔忠义性的乡党为军队核心,军事上杜绝空谈,扎扎实实打仗,终于获得巨大成功。有人诟病他擅长权谋,那完全是书生之见:在某种意义上,政治实践家都是权谋家。政治要靠人事推动,而人际关系却是无权谋难以搞定的。

再比如,1969年以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论家有约70位之多,但都是从模型到模型搞出经济理论的,没有一个有过经济实践。大名鼎鼎的格林斯潘是货币政策的大实践家,却没有提出过任何经济原理来。再比如,全球有影响的管理学著作可谓汗牛充栋,而美国的比尔盖茨、戴尔,中国的马云、任正非,都没有任何管理学大作,却风生水起,俨然已成行业霸主。

我们必须分清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区别。热衷于理论者,可以无限风光,信众无数,但对人类有大贡献者甚少。热衷于实践者,极可能默默无闻,满路荆棘,但无论成功与否,对人类都是有贡献的——因为理论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实践。但最可怕的是热衷理论、无视实际的实践家,最后会害人害己,突出的代表就是战国时期的赵括和三国时代的马谡。

与理论和实践有关的作文【三】

笔者曾借助“营养”“维生素”“蔬菜”“荤菜”“肥胖”“挑食”“零食”“蔬菜”“水果”“饮料”“白开水”等概念,调查了300名3~6岁幼儿有关饮食营养概念的认知状况,结果发现,幼儿主要是根据事物可直接感知的外部特征来理解这些概念的。例如,对于“维生素”“蔬菜”“荤菜”“水果”“饮料”等集合概念,幼儿会以举例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理解,而很少会依据集合的属性来定义这些概念。调查还发现,大、中、小班幼儿的概念定义水平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45%的幼儿不知道什么是“荤菜”;74%的幼儿能解释为什么不能挑食,73%的幼儿能解释为什么不能多吃零食,75.35%的幼儿能解释为什么不能多喝饮料,且这些幼儿大多是从挑食或吃零食、喝饮料的不良后果角度来解释原因的。〔3〕可见,大多数幼儿是依据具体举例、可直接感知的具体情境或外部特征来理解饮食营养概念的,而不是从概念的内在属性来认知的;大多数幼儿能认识到不良饮食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害处,且大、中班幼儿对不良饮食行为后果的认识更加清晰。或许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3~6岁幼儿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饮食营养概念,已经懂得一些最基本的饮食营养知识,能够基本满足幼儿养成健康饮食习惯的认知需求。

笔者又通过对幼儿在幼儿园和在家的进餐行为的观察,发现幼儿的进餐行为具有以下特点:(1)因为缺少最基本的饮食营养概念认知,所以幼儿的健康饮食习惯很难建立。例如,幼儿经常会询问:“这个能不能吃?”“这是什么?是蛇(指鳝鱼)吗?”“海虾是鱼吗?”“为什么要吃这个?”如果幼儿的求知欲得不到及时满足,或相关担忧得不到及时解决,那会直接影响幼儿的进餐兴趣和进餐速度等。(2)在具有大致相同的饮食营养概念认知的前提下,幼儿的进餐表现仍存在较大差异。例如,虽然大多数幼儿都知道挑食对健康有不良影响,但是有的幼儿几乎不挑食,有的幼儿有时候挑食,有的幼儿却很挑食。(3)幼儿的进餐行为与其他生活行为的倾向趋向一致,已有的饮食营养概念认知不起决定作用。例如,平时做事磨蹭、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幼儿进餐时也容易出现发呆或边进食边说笑等情况,进而影响了进餐速度。(4)幼儿喜欢吃的往往是诸如鸡腿、鸡翅、盐水鸭、大虾、红烧带鱼等口味较重的`荤菜和一些形象有趣可爱的面点。(5)幼儿不喜欢某样食物的理由多种多样。例如,幼儿不喜欢吃青菜是因为“塞牙齿”“难嚼”,不喜欢吃胡萝卜、芹菜是因为这些食物有特殊的气味,不喜欢吃苋菜是因为菜叶颜色太红,不喜欢吃螃蟹是因为害怕螃蟹张牙舞爪的形象,等等。(6)幼儿在具备一定的饮食营养概念认知却又食欲不佳的情况下,往往会以不咀嚼、不吞咽、玩弄食物、不断从锅里或大碗里盛菜到小碗里做游戏等来消极抵制进餐。笔者认为,幼儿的不良进餐习惯既受幼儿园的影响,也受家庭的影响。例如,幼儿园中、小班往往把孩子的饭菜放在一个碗里,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米饭被盖在菜肴的下面,幼儿不得不先吃菜再吃饭,不能饭菜交替吃。这样的进餐习惯一旦养成,幼儿很可能在家里也是“前面吃菜,后面吃饭”,结果因为菜特别是荤菜吃得过多,主食吃不下去了。又如,许多家长尤其是祖辈家长习惯包办代替,时常主动喂孩子吃饭,结果导致孩子进餐独立性不够,在幼儿园进餐时速度很慢。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多吃几口,时常会在孩子进餐时絮絮叨叨,想方设法甚至“不择手段”地哄孩子多吃。这时候家长向孩子灌输的营养知识往往带有误导倾向,进而容易导致孩子养成不良进餐习惯。

与理论和实践有关的作文【四】

从哲学角度看,知行关系问题实际上是认识论问题。在哲学史上,有关知和行孰先孰后的问题,一直存在纷争。例如,著名教育家黄济先生在其《教育哲学通论》中对知行关系进行过深入分析。他认为儒家从伦理道德出发,基本主张是重行,认为“非知之艰,行之唯艰”,比如荀子主张“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朱熹则提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行相须互发”。孙中山又从人类进化与科学发展实际出发,认为科学家要进行创造发明,事先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故而推导出“知难行易”。〔1〕对于他明“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的观点,黄济先生认为他“混淆了知行的区别,把行也归于知之中”了。〔2〕根据他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点,陶行知先生则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在教学中“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那么,对于幼儿的饮食而言,知和行孰先孰后呢?本文拟深入分析幼儿的饮食营养概念认知和幼儿的进餐行为,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面向幼儿更好地开展饮食营养教育,以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