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远大理想作文大学(树立远大的理想的作文)

树立远大理想作文大学(树立远大的理想的作文)

首页大全更新时间:2023-12-12 04:08:52
树立远大理想作文大学(树立远大的理想的作文)

树立远大理想作文大学【一】

观念,是指人的思想意识。生命本是没有观念的,只是在接受教育或经历人世的过程中,才树立起观念,比如爱国的观念,坚持真理的观念,献身的观念等。而正确的观念,犹如明亮的.北斗星,照耀着人生的行程,成就了生命的辉煌。

诚然,在现实生活中,正确的观念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把人们引向光明;犹如沙漠中的绿洲,给人以希望;犹如一艘巨轮的船舵,控制着前进的方向。鲁迅先生是一把刀,一把尖锐地刺穿敌人心脏的刀,为什么敌人见了他如此害怕?是因为正确的观念让鲁迅有了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黑夜给了鲁迅黑色的眼睛,但他用来寻找光明。岳飞精忠报国,他的观念里只有一个“忠”字,为此他不惜将自己的一腔热挥洒成惊天动地的《满江红》;杜甫忧国忧民,一心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宁愿“吾庐独破受冻亦足”,若不是有一个“怜”字植根于他的观念之中,他能成为“诗圣”吗?

在对待真理方面,正确的观念无疑能万古长青。哥白尼心中的观念,只求一个“精”字,他通过年复一年的精密观测和精确计算,提出了“日心说”,这无疑是科学史上的龙卷风,它虽然先将哥白尼的生命吹走,却最终刮走了早已在人们心中根生蒂固的错误观念——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亚里士多德在当时人们的心中可以算是一个圣人,他几近乎于神。但是一个年轻人却“初生年犊不怕虎”,敢于提出质疑,并最终在比萨斜塔上证明了自己,这个人便是伽利略,他的观念中也只有一个字——真。

当然,生活中同样也有落后、错误的观念。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的中国,有人并没有从实际出发,错误地认为要继续以阶级斗争为纲,并发动了十年,使国家的发展停滞不前,这不正是因为观念错误而导致历史性悲剧吗?因此,错误的观念是社会发展的绊脚石,是长在纯洁心灵中的恶瘤,是让繁茂绿树枯败的病根。

种植美丽的花草,我们只能观赏一段时间;种植正确的观念,我们则可以收获无尽的果实。让正确的观念永远植根于我们的头脑,使社会和人生都健康地向前发展吧!

树立远大理想作文大学【二】

他说,因父母对他过度的关心,过度的操控,从小到大,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从来没有自主权,从来没有得到过正常的爱,他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亲情,是情感上的“父母双亡”者。

我不否认他极端,但是,这是否也反映出我们社会上存在的某些问题呢?

作为刚出生的婴儿,我们就是一张待渲染的白纸,还没有能力做出选择,而用爱和教育去构图,是父母的责任与义务。

可是,父母也是第一次当父母啊!他们探索着,把自己认为最好的都给孩子。他们吃过没读过书的亏,就希望孩子能上学,取得好成绩;他们经历了物质匮乏,食不果腹的年代,于是便拼命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他们那时候受过许多罪,便不想让孩子受罪,宁愿自己再多吃点苦,也要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

就这样,他们用自己的三观,肆意地去描画孩子这张白纸。他们认为,这就是爱,是他能带给孩子的,世上最好的东西。却唯独忘记去问,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孩子有什么想法。

我小时候经常听到的话是:你是小孩子,你懂什么呢?外边世界那么复杂,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只能做苦力打工,做苦力都不一定有人要。你选这个专业干嘛,将来不好就业,你去那么远的地方上学干嘛,人生地不熟,被欺负出点事我们也不能立即赶去……你不应该怎样,应该怎样,这是父母长辈对孩子说的最多的话,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式。

这难道不是爱吗?是爱,可是有些怪!

当我读完狄更斯的《远大前程》,才明白,这些爱怪在哪里,什么叫合适的爱。

皮普是一个由姐姐带大的小男孩,姐姐脾气暴躁,爱打他骂他,而姐夫乔,很爱他,总是护着他。他交了好运,为了自己的前程,离开乔,乔没阻拦,也从未抱怨,他欠下巨债,又是乔,默默替他打理好一切。

而那个资助他的贵人,虽爱着他,但这爱的背后,有目的-把皮谱培养成一个上流社会绅士。他自己是个从小到大缺爱、混迹于街头与监狱,与一切美好事物绝缘的人,是皮谱唤醒了他心中埋藏的爱的种子。他开始资助皮谱,让皮谱学上流社会的礼仪,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又有身份的人。

那时的皮谱,一心都想成为上流社会的人,有了这机会,当然不愿错过。可自从过上那种生活,他再也不像在乔身边那样快乐。走着走着,他就成了别人的梦想,或者说是成为一个为别人实现梦想的工具。

同样悲惨的还有他深爱的埃斯特拉小姐,她被哈维莎姆小姐收养,被培养成一个没有心的尤物,成为复仇工具。据哈维莎姆说,刚开始,只是想单纯的给她疼爱,可渐渐地,她发现,这个孩子可以为自己去做些事,去报复那些自以为是的男人。

埃斯特拉如愿长成她期望的样子,可是,她却发现自己做错了,埃斯特拉连收养她给她爱的人都不爱。她控诉道:我明明是爱她的啊!

可是,这种爱,难道本身不是一种伤害吗?

自己做不到的,得有人来替自己做,皮谱的贵人,他一心认为,如果当初自己有皮谱这样的好运,他一定不会与世界上的肮脏与黑暗为伍,会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被人认可的绅士。他寄希望于皮谱,他说:我不是一个绅士,可我培养出一个绅士,比你们都优秀的绅士。

哈维莎姆小姐被男人欺骗,受到伤害,她便想去报复,她做不到,就让美丽的埃斯特拉去做,先让男人动心,又去伤害男人的心。

你不能说他们付出的感情中没有真挚,可白纸一样的孩子,眼中非黑即白,对人的认识还停留在非好即坏的.阶段,怎样去那细若游丝的真挚呢?

合适的爱,像乔那样,我给你指引,但选择权在你,你追求前程,我绝不阻拦,你落魄了,还有我在你身边。

皮谱很讨厌贵人,他剥夺了皮谱简单快乐的生活。埃斯特拉,用冷漠的心,对待爱她疼她的“养母”。

所以,北大高材生与父母决裂,是有理由的,不能说父母不爱他,但是,父母爱的方式不对,让他体会的只有压抑与愤怒,而父母那份苦心,也许,等到他当爸爸时才能发现吧。

看《安妮》时,安妮对妈妈也是这样,妈妈经常责备她,不理解她的感受,她疏远妈妈,妈妈伤心地说:你什么时候才能爱我呢?

安妮生日时,爸爸送给她一首诗:

我们中间数你最小,而你不再年幼无知

你生活的很吃力,每个人都指指点点

抢着做你的老师,你被大家烦的要

“我们有经验,听我们说!”

“这些我们早就做过,你知道什么!”

“我们饱经世故,远比你懂得多。”

从古至今,生活总如此

自己的缺点轻如鸿毛,别人的错误放大得受不了

挑刺很容易,若我们刻意去挑

尽管你父母竭力想做到,对你严厉又温柔,严肃又和蔼,吹毛求疵的习惯却多么难改。

好在安妮明白了,妈妈的爱,从来都在,只是与她期待的方式不同,她最终选择投桃报李。

生活中,总有来自各方的力量,想控制并改变我们,我们也在不住的努力,想去摆脱这种状态。

我想,北大高材生,只是反抗地太过用力。有些事,不能冲动地去下定义,人生总会有藏着善良的幸运,时间会告诉你。

我喜欢《无声告白》里的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望,找到真正的自己。

希望大家,找到自己的同时,别丢了爱。

树立远大理想作文大学【三】

诗人流沙河曾说过:“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青少年失去了理想,生活就失去了光彩,生命就会枯萎。有了理想,生活就会充满希望,生命就会闪光。小溪的理想就是大海,泉水的理想就是池塘。物尚有理想,作为宇宙的主宰——人,作为跨世纪的青少年,我们更应该有理想。

从盘古开天地,到如今的信息革命,多少年,多少代,多少志士仁人,都有崇高的理想,但他们受到时代的限制,有许多人感到生不逢时,饮恨终生。例如:江州司马白居易,沦落天涯;东坡居士,赤壁岩下愤呼“人生如梦”;然而,那种令人沉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现在,我们的祖国,已经是“天公重抖擞,九州生气扬”的时代了,今天,是父辈们用蘸着汗水的理想建成的;明天,更需要我们用蘸着汗水的理想去创造!过去,祖国在无数中华儿女的理想和信念上站起来;将来,祖国更需要我们用开拓和进取使国家富强!我们大家正处于风华正茂的青春时代,青春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充满活力,我们应该向雷锋同志那样,主动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只有这样,国家才有进步,民族才有希望。青春的魅力,应当使枯枝长出新叶,使沙漠变成绿洲,这才是青春的美丽。

青少年朋友们,科学的时代,奇妙的.宇宙,多变的春秋,每天都在变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我们要丢掉烦恼和忧伤,丢掉悲观和失望,向雷锋同志学习。我们是龙的传人,是华夏子孙,我们应该用青春拥抱未来,应该以超越古人的雄心壮志努力学习,艰苦奋斗,应该以雷锋精神去浇灌灿烂的理想之花,应该以拼搏的双手去开拓祖国美好的未来。

让我们一起学雷锋,树远大理想,展青春风采吧!

树立远大理想作文大学【四】

狄更斯(1812—1870,英国十九世纪文豪。《远大前程》是他的主要作品之一。孤儿匹普从小由姐姐抚养,受雇于贵族郝薇香,并且爱上了她的养女艾丝黛拉,一心想成为“上等人”。他小时候好心搭救的一名逃犯在国外发财致富,为报答救命之恩,巧妙安排他去伦敦接受上等教育,进入上流社会。然而命运并不与匹普的希望接轨:艾丝黛拉另嫁他人,逃犯被擒、遗产充公,匹普的“远大前程”转眼化为泡影。整部小说情节扣人心弦又感人至深,希望由萌生而至幻灭的过程唤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共鸣。不少西方评论家将其推崇为狄更斯最出色的作品。

《远大前程》的主题,是阶级印记。你在某一个阶级,就有某一个印记。你是谁?这个问题和你本身没有关系,和你的印记有关。这种印记是一种资格认证,你取得了这个资格认证就被这个阶级接纳。同时承认你有,或者应该有这个阶级所有的一切特征。

在《远大前程》里,他对郝薇香、康佩生这一批寄生虫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同时用无限同情的笔触来刻划匹普、乔和毕蒂的高贵品格,真诚的感情。通过匹普对生活、对爱情所怀抱着“伟大的期望”的一一破灭,说明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任何侥幸的机会的。

《远大前程》的题材,有人说,有点跟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的《幻灭》相似,因为两者都是描写青年人建筑在沙土上的“灿烂似锦”的前途最后如何破灭的故事。然而这主要是由社会现实生活本身所决定的,这里不存在谁模仿谁的问题。

狄更斯小说最大的特点,在内容上是以人道主义的观点为出发点,揭露资产阶级损人利已的丑恶灵魂,反映被压迫人民的悲惨命运,赞美劳动者的优秀品质。狄更斯的作品一向讴歌劳动者的朴实真诚,鞭挞有钱人的自私冷酷。在艺术风格上,常用讽刺、幽默、夸张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人物人性突出、形象鲜明。儿童视角我觉得更有特点,但人们谈论更多的是人道主义。

狄更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匹普,也是个孤儿,他依靠姐姐的抚养长大。但姬姐对他很粗氮只有姐夫却处处回护他。在小时候,匹普曾经掩护过一个逃亡的囚徒。后来,他被镇上的一个神经质的地主贵族郝薇香小姐叫去伺候比给她消愁解闷。在那里,匹普见到了郝薇香的养女,美貌而又高傲的艾丝黛拉。匹普深深地爱上了她。他自伤形秽,为了要得到艾丝黛拉的爱情,他一心想做个“上等人”。匹普逐渐长大成人了,他当了干铁匠营生的姐夫的学徒,但是连年过节还是上郝薇香家去,思管这时郝薇香已经招艾丝黛拉送出国“接受上流小姐的教育去啦”,可是匹普却越来越热恋着艾丝黛拉。

就在这以后,有个曾经在郝薇香家出入的律师贾格斯,跑来找匹普和他的姐夫。说是有个不愿透露姓名的财主委托他通知匹普,“他将来可以继承一笔相当可观的财产”,而且产业的现主人还要他马上跟姐夫解除师徒合同,到伦敦去接受“上等人的教育”。匹普还以为这是出于郝薇香的主意,他的幻想可以变成规实了,自然全盘接受这种安排。匹普来到伦敦接受“上等人”教育的时期,艾丝撰拉又回国了,匹普又能经常和艾丝黛拉相见。艾丝黛拉若即若离、忽冷忽热的态度把个匹普挑逗得十分痛苦。但是匹普还是一厢情愿地以为这是郝薇香为了成全艾丝黛拉和他的好姻缘,给他的磨炼和考验,因此,还是苦苦地恋着她。然而不久,真相就大白了。有一天深夜,有一个人来找匹普,匹普在苍黄的灯光下认出此人就是他童年时救过的逃犯。原来就是这个逃到海外异国发财致富的囚犯阿伯尔。马格韦契暗中出钱要把他匹普培养成一个“上等人”。

他现在偷偷回国,就是想看一看他安培养的上等人现在出落得怎么样了。这件事完全和郝薇香无关。郝薇香所以一再找匹普去,让匹普和艾丝黛拉不断相见,无非是为了她在新婚的那天,就伤心地被人遗弃,现在要在两个无辜的孩子身上进行报复。郝薇香象斗怒蜂似的逗引他们相爱,然而结果却让艾丝黛拉嫁给不好的人,在精神上对匹普进行了无情的折磨。

按照当时英国的法拽逃往海外的囚徒重回本国是耍处以绞刑的。匹普干方百计张罗船只想把马格韦契送上去美洲的轮船,但结果被马格韦契的对头,也就是过去教唆马格韦契犯罪后来却消遥法外的主犯康佩生所发现。他追踪前来,使得马格韦契没有逃成功。匹普原来心里所怀的巨大的希望、理想,终于全部破灭了:人家应许给他的让他成为“上等人”基础的财产,因为马格韦契身份的暴露而全部落空了。要不是匹普的好心的姐夫的支援,匹普最后还得被关进债务人监狱。

故事的结局是:匹普靠一个好朋友的支持,才在海外找到一点立足之地。十多年以后,他回国来探望姐夫。有一天,他去凭吊已经去的郝薇香的庄屋,不料他在那里见到了已经寡居的艾丝熊拉,原来她也是来凭吊这座废墟的。最后,两个饱经沧桑的爱人,在互道“我们言归于好”中离开了这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吞噬一切的废墟。

由此可见,狄更斯所以把这部作品定名为《远大前程》(或者译《伟大的期望》,这原是一句反话,在这里,所谓“伟大的期望”和“幻灭”原是一个同义语。

《远大前程》是狄更斯的一部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它的艺术感染力是十分强烈的。尤其是,狄更斯善于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事件的由来和发展,更增强故事的真实感。这部小说在结构上也是十分严谨的。尽管登场人物不久但是这些为数不多的人物却都是互相关联的。这样就增加了小说内容上的丰富、复杂性。例如,匹普后来从逃犯马格韦契口里弄清楚,在结婚的一天把郝薇香抛弃的就是教唆马格韦契犯罪的康佩生,而康佩生又是同郝蔽香的弟弟阿瑟尔暗中勾结了来败骗郝薇香的;艾丝黛拉则是马格韦契的女儿。如此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显然使作品带有更多的戏剧性。

《远大前程》无论在思想内容上,无论在艺术手法上,都是狄更斯颇有代表性的作品。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