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道德经作文(读道德经心得1200字)

学习道德经作文(读道德经心得1200字)

首页大全更新时间:2024-05-10 13:09:45
学习道德经作文(读道德经心得1200字)

学习道德经作文【一】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

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感悟:

道德经开篇,\"论道\",道不可诉说,不可轻言;\"论名\",不可诉说,难以表达。所以只能从\"有\"和\"无\"中体悟。有和无是相互转化的,就像黑暗与光明,成功与是失败,生与,水与火,都是阴与阳。太极生两仪,两仪就是命运双生子,相生相克,就是相互矛盾的,也是相互促进的。

而\"道\",是万物奥妙的汇总。是不是可以用\"科学\"来解释?物理、化学、生物?理工农商文?这些在道之中,让我想起哲学某个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个说起来就是形而上的哲学。\"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那么读哲学的`意义就在于能够指导任何的学科。

思考:既然道不可言状,那如何体悟?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注释]

①恶已:恶、丑。已,通\"矣\"。

②斯: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居,担当、担任。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⑧作:兴起、发生、创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

学习道德经作文【二】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又称《老子》,被道教作为重要经典收入道藏。共81章,分上、下篇。此刻通行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其中有不少和生活有关的处世哲理,乍眼一看不觉什么,当真的去结合生活中那些或大或小的经历,才感到哪份如汪洋般的玄奥。

道德经虽不长,却也有很多的方面,哲学、政治、军事及人生诸方面都有不少的论述,自我多少能理解的,能产生感悟的,其实并不多,道德经给我最大得感悟,便是在它的一个“虚”字。就好像数学中的0一样,讲究的是处下,是低调,是一无所有,其实却意味着∞的存在,有句话叫机会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虚”便是这样的一种准备状态,手上不固执的占有什么,才能随时拿起什么。当0做为分母时,整个式子的结果便是∞。它告诉我们生活要留有空隙,以坚持灵动,就像画画留白一样,一幅画的成功,不在于它画出了什么,而在于它没画出什么,在于它隐含了什么,同样,一次人生的珍贵,不再于一个固定的形式,路线,而在于,再于那存在于未来不可琢磨变数,那份能经过自我不断奋斗而产生的改变......

诸多经典,若是每一天都翻来覆去的看,纵然熟悉,却也会有枯燥,放下,再拿起,才是趣味无穷,小别胜新婚。对于道德经,犹有这种感觉。

学习道德经作文【三】

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己灭亡。而老子便是这样子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系。

\"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今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人们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

\"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们可及的。

\"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他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处于最末。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着;处众之后,却常德众之先。以不争而争,以无私而私。这就是水的最显着特性。水滋润万物却无取于万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种种美德堪比圣人,堪谓之\"道\"。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人都往高处走,难免竞争,有竞争就有争斗,有争斗自然就有流牺牲。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净无为而又无所不为。\"上善若水\",就是一种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一种修德的必备境界,一种养身之术。我们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们离道就更近一层,更能到人生的终极哲理。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世上本无善恶贵贱,人与人本无争斗之意,天地万物本和谐融洽。但由于世人皆需追逐自己所需,觅求自己生存发展之本,于是不断于天地之间人世之中苦心经营、算计不已,一切仁义与邪恶也相反而成。天地本无成人与害人之心,但却造就人际错综复杂,世间本无圣人之现,但却成就社会等级。一切本自然,但却一切又进入繁杂之社会,天地万物、圣人百姓本自然相处,无私无公、无善无恶;却人与人终究摆脱不了关系往来,免不了融于社会,因此一切纷争痛苦皆至。一切人之所想,一切人之欲,一切人之愿,一切人之求,但所有种种皆需要人自己内省不已,都需要自己能够达物达人进而才能达己。

当然每本书都有瑕疵,《道德经》也不例外,他最大的弊病在于过于虚幻,有种避世的消极状态,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这种消极状态断然是不行的。但是只要我们采撷其长,也会有不少的收获。

读罢此书,掩卷暇思,不禁叹服古代人民对自然崇高的敬意,对人生透彻的洞悉。这样如玑似玉的文字,清新畅怀的生活方式,高屋建瓴的理论,虽不尽善尽美,也无可颠覆了。

又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层次不同,领悟的道就有区别。道法自然,道亘古不变,看的就是不同人不同心境的理解。读此罢,书受益良多,无以为馈,愿共享此书之精华。

学习道德经作文【四】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源于道,道是世界的本体,是唯一的真,唯一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没胡道就没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述道之理,而道之理应效法自然,而人、地、天也亦效法道。效法道应循道而行,利用自然之理,为自我所用,从而造福人类,使人类社会\"天长地久\"。倘若我们不依道而行,抱着\"人定胜天\"的心态,斗天、斗地、斗自然,最终的苦果还是自食。

\"天之道,不争而善,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天有其规律,不是人所能左右的,但我们能够利用其规律,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所要到达的目标或梦想,因为\"天不负有心人\"。可是,功成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身退。\"树在招风\",我们应顺应天意,适时而止,方能自保,安享天下太平,而免遭身之祸,这也涉及到后面所写的\"知足\"。

学习道德经作文【五】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题记

山间涓流几许,林中清泉几湾,落英缤纷,水居山野而润物无声。星辰交替的岁月里,百川顺道入海,又悄然西归,滋养一方生灵,繁荣一带文明,却从未张扬炫耀。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林海莽原,没有润物之水,哪来心仪的鸟语花香、草低牛羊;江上往来船舶,没有载舟之水,国富民强怕也只是空中楼阁。

哲人如水,平淡却不平凡。像绵绵春雨唤醒大地般,滋养人们心中的信仰;像滂沱大雨倾盆而下,洗涤文明里的糟粕;桩桩件件在人类发展历程中莫不是举足轻重,功德无量,然而这一切只是一场雨罢了,无惊无喜,哲人只是做了些该做的事情。

作为水文人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常泛一叶孤舟,终日与水为伴,量度水流缓急、河势演变,通晓日月之行、星汉之理,力保航道安全、江河通畅、流域富庶、国家兴旺。而我们只是随着潮涨潮落,安放仪器,记录数据,亦如行船的航道,静静得在那,不争不抢。可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人生如水,时而波平浪静,闲鱼苍狗江海同游,时而惊涛骇浪;翻云覆雨沧海桑田;然而,无论是怎么样的状态,都有需要遵循的规则,正如国家大型水利工程(三峡大坝、深水航道等),若不因势利导,了解一方水系的规律,又怎能行盘古之举,夺天工之作,福泽万民。

人生如水,少年似雨,轻快肆意,无忧无虑;青年似溪,跌跌撞撞,穿林沐雨;中年似江,叱咤风云,纵横山岳;老年似海,波澜不惊,静水流深。然而,无论何时,都有需要恪守的道德,正如江上的行船,只有沿着航道而行,才能入海远洋,若冒然逾越航道的束缚,那多半是船毁人忙,遗恨千古。

人生如水,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然而整个人类的生命是无限的,正如江河东流,当进入自然地往复循环中,江河便奔流不息,滔滔不绝。为人类文明的繁荣昌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奉献着。

人生如水,是清是浊,是深是浅,亦或是动是静,皆需顺其自然。

学习道德经作文【六】

道者,万物之奥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之璧以先驷马,不若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欤?故为天下贵。

学习道德经作文【七】

《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

我理解的,道德经的\"道\"并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法;\"德\"也不只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二者相辅相成,若能合二为一,则能\"修道\"成功。

《道德经》\"德\"的部分,我觉得,并不是仅仅理解为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其实,这也是老子在教给人的修道的方法。德是道的基础,道是德的升华。如果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安邦治国,很可能都失败,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即是\"德\"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会舍德而求道,不亦舍近求远吗?不修德,又怎么会得\"道\"呢?读过《道德经》,我又查阅了资料,发现,《道德经》又有一说法为《德道经》 ,即德在先,道在后。我想,这也符合老子淳德归道、全德复道的本意 。\"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内涵,更寓意明德归道、以德养道的深刻意境。

仅是浅略的阅读两遍《道德经》,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窥得其道,甚至不得皮毛。如同林语堂曾讲过的——\"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希望自己能够坚持学习《道德经》,修德明道。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