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期末语文考什么作文(期末考试语文作文一般考什么)

今年期末语文考什么作文(期末考试语文作文一般考什么)

首页大全更新时间:2024-05-19 05:52:39
今年期末语文考什么作文(期末考试语文作文一般考什么)

今年期末语文考什么作文【一】

学生时代的我,对“之乎者也”的国学望而生畏,但是读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是越读越有味,听李泽厚先生侃侃而谈,娓娓道来,以微言释大义,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令人颇有感悟。我想,很多读者应该和我一样,不在意它是不是纯粹的孔子的论语,在意的是,这本书带给我们大家思想上的冲击——“礼”、“仁”。

联系自己的教学育人工作,有所触动。《论语》的真谛是要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获得心灵上需要的快乐。全书主要讲述了孔子的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立身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孔子的言论、配以李泽厚先生的解读,书中每一个片段都使我们在处事做人上有所启迪。

孔子一直十分重视学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表明着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默默的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也是当今社会所推崇的,所适应这瞬息万变的世界所必须具备的。孔子对于学习也提出了很多方法。学而不思则罔,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些话已是我们从小背到大的名言名句了,其所蕴含的道理已不用多说。子曰:“我非生而知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李泽厚在记中重点说了这个“敏”,体现了孔子对于知识对于学习的渴望,不断努力追求的精神也一直被中国文化所赞赏和实践。

“学而时习之”,孔子的全部著述讲过,我们对孔子的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作“学问”。普通一般的说法,“读书就是学问”,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那么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获得,随时随地的生活经验都是我们的书本,都给我们教育。

《论语》文中还多处提到了仁爱,可见,在孔子的心中仁爱的重要性。它也无声地提醒着我们:对学生要充满仁爱。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更要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教学要重启发引导,实施启发诱导教学方法必须抓住合适的时机、把握好“度”,针对那些“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因势利导、启发点拨,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迫切地希望通过主动学习来掌握它。另外,还要不断学习,完善自我。只读书学习而不会积极地思考问题,就会茫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读书,读书。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精神疲惫,就成为“纸上谈兵”。

《论语》中还有着诸多关于做人、人格塑造、治国安邦等至今看来仍然睿智无比的描述。我想其中的做人、处世与学问这些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着非常大的指导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授业、还要传道,既要教书,还要育人。我们教师作为文化传播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担,就让我们追随圣人的足迹,牢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训导,抱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从事好自己的教书育人事业。

相信只要我们深刻体会《论语今读》中孔子的精辟言论和李泽厚先生的解读,并将其作为行动准则,不断努力学习,不断创新、实践、反思,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今年期末语文考什么作文【二】

孔子与《论语》所代表的儒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内核的“心魂”所在。千年以来,对《论语》的解读浩若繁星。步入现代,今人对《论语》解读最有分量的是李泽厚先生(以下简称先生)所著的《论语今读》(以下简称《今读》)。这本书不是对《论语》进行快餐式、布道式、鸡汤式的误读,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认认真真读过一遍《今读》,尽管有不明白的地方,却足以让读者找到作为人本个体和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认同,真正地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同时,先生还从文化的角度剖析现代社会的问题的成因。因此,《今读》不仅是对《论语》的解读,还融合了先生对中华文化的深入思考。本文就对先生的主要观点以自己的理解进行简要梳理。

今年期末语文考什么作文【三】

笛声悠悠,从蓝色的空气里沁入人类圣洁的心灵,荡气回肠。笛声的远方是一片绿悠悠的草精灵,在湛蓝的天空下闪烁真自然的魅力,跳跃着动人的音符,舒心的液流遍了五脏六腑。我,你,还有他都愿意闭上双眼去聆听那水晶般的清凉,如汩汩小溪的轻柔从耳流进,留在心底是醉。美丽的圣境给了人类如入世外桃源时的心旷神怡。

大自然——宇宙的创造物。海与天的那边,隐约可见太阳东升西落的痕迹;小草碧绿,绿树成荫,百花争艳,形形色色的植物给大地披上了色彩斑斓的外衣;雄鹰翱翔,骏马奔腾,翠鸟啼鸣,多种多样的动物为大自然增添了勃勃生机。

回首往昔,桃红柳绿,莺歌燕舞,树枝上,小鸟啁啾,微波粼粼的湖里倒映着青山的韵律;红日破晓,鸟语花香,溪水潺潺……一切美丽,尽收眼底,有谁不愿意到绿意盎然的草原中去

有谁不愿意在轻快的海浪中放飞激情?有谁不愿意在笛声中倾听自己的心跳?无论人类怎样的鬼斧神工,也无论做的怎样的.栩栩如生,无非是人类的模仿性铸造,再怎样也找不回自然灵魂的奥妙与奇特。

斗星移,人类对利益的追求,无形中滥用了自然的赋予。现在世界上80%的原始森林已经荡然无存。森林以每天375平方千米的速度消失,每年消失的森林面积约14万平方千米,全世界1/3的土地面临沙漠化的危险;由于人类的破坏,每小时就有一个物种永久消失。人类,仅仅为利益,而丧失保护生态平衡的思想。

温室效应、土地沙漠化、水资源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残酷的摆在人类面前。回首往昔,美丽的自然呈现在人们面前,再看今朝。污染程度已超乎人们的想象,美丽属于过去。

如果你具备了发现美的眼睛,那么你也应该具备一颗呵护与关爱的心。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