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作文写作技巧写人(初中写人作文方法)

初中生作文写作技巧写人(初中写人作文方法)

首页大全更新时间:2024-04-08 10:00:20
初中生作文写作技巧写人(初中写人作文方法)

初中生作文写作技巧写人【一】

在日常生活中,或在影视中,人物是如何动作的,一眼就看见了;是用什么声调说话的,一听就知道了。可是,当你把这些写成文章的时候,眼睛看不到画面了,耳朵听不到声音了,读者只有通过你恰当的文字描写,才能如同耳闻目睹你的见闻。

比如: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手里的搪瓷碗。他微微地睁开眼睛。老班长严厉地说。用低沉的声音说。其中带点的词语是不能没有的。没有了它们,意思虽然也说得通,但不能鲜明地表现出人物动作的状态或事物的性质,传达的信息是模糊的。

这些经常位于动词前面,用来说明动作方式方法的词语,一般都是形容词或副词。语言能否写好,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看对这部分词语掌握运用得如何。

比起动词来讲,形容词的数量要大得多,而且分寸感强。此外,大多又是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理解起来要比动词难些。这都需要我们下功夫才行。

用好动词和动词前的形容词,都是为了写好人的动作。动词运用得好,就能把动作写准确;形容词用得好,就能把动作写逼真,把特点写鲜明。

初中生作文写作技巧写人【二】

写人而不局限于人,是一种扩大视野的表达。使用借物喻人的'方法,来表现人的特点,有时反而效果更好。杨朔写《荔枝蜜》,借蜜蜂赞颂劳动人民,就收到了特别好的效果。也有人干脆将物当成人来写,借物的特点来呈现人的性格。

初中生作文写作技巧写人【三】

要写好人,就不能光注意外表,还要善于通过外表展现内心世界。因为一个人外在的言行往往流露着内在的心理,所以在写人物的言行时,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细节,我们都应时刻想着人物与之相应的心理。言为心声,行即神形,一个细节,或许足以激活一个人物,激出一段往事,激发一篇美文。西施的一笑一颦,美就美在那是真情的流露;东施仿效,则一定反为不美了。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写也正是这个理儿。

初中生作文写作技巧写人【四】

1、简笔勾勒特征;

2、运用修辞手法;

3、寄托作者爱憎;

4、一人几幅肖像;

初中生作文写作技巧写人【五】

上面我们谈了不少关于写人的知识,但这并不是要求我们在一篇文章中,面面俱到,都要应用到它们,只是要我们心中有个数,知道从哪些方面来考虑。至于用哪些知识,不用哪些知识,要完全服从主题。也就是说,该用时就用,不该用时就不用;该多用时就多用,不该多用时就少用。一切由文章的主题决定。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是被誉为世界童话之王的19世纪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作品,同学们都很熟悉。我们就以它为例,来看看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知识的。

穿戴可以表现人物的特点,可作者只写了小女孩“光着头赤着脚”,上身穿的什么,下身穿的什么都没写。这是不是写得少了呢?不,一点儿也不少,而且是恰到好处。因为在大雪飞舞的除夕夜,空中是雪,地面是雪,而小女孩上无遮挡,下无裹足,再没有比这使人感到更寒冷的了。这里的“光着头赤着脚”就最具表现力。可见作者用笔的准确、经济、典型。

外貌可以表现人物的特点。可作者只写了“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这么一句话,至于眼睛像什么,眉毛像什么,嘴巴像什么,统统没写。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头发有色有形,最能和雪花映衬在一起,这样就巧妙地使美丽的外表与冷酷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人觉得这个社会不协调,不合理。而其他外貌都没有头发与雪相结合的机缘好。可见,作者在选择外貌描写时,也是极精当的。

居住条件也能反映人物的特点。可作者也只写了一句:“他们头上只有个房顶,虽然最大的裂缝已经用草和破布堵住了,风还是可以灌进来。”这是一句高度概括的话,由这句话你就可以想像那整座房子的样子了。而且,这句话有很多潜台词:用草和破布堵住了,为什么不用木板呢?——显然是没有;堵个裂缝还得又用布又用草?——显然东西不足;虽然堵住了,风还可以灌进来。——显然是堵而不严,仍可能是东西不足;最大的裂缝已经堵住了,那小些的裂缝呢?——显然是没有堵。你看,作者的这句话表面看来漫不经心,无足轻重,稍作分析,就可发现是多么精彩!

事实最能说明人物的特点。作者就选用了有关火炉、烤鹅和奶奶的事,来分别说明小女孩寒冷、饥饿和孤独,令人对她充满了同情之心。

通过以上分析,你大体上能够悟到一些写人的途径了吧。

初中生作文写作技巧写人【六】

谈过描写人物的语言之后,顺带也说一下使用描写人物语言的几种形式。请看下面几个例句:

(1老班长支吾着说:“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

(2“不,我全知道了。”我打断了他的话。

(3“不行,太少啦。”他轻轻地摇摇头,“小梁,说真的,弄点吃的不容易啊!”

以上是引述语言的种形式。第一句话是提示语在前,引语在后;第二句话是引语在前,提示语在后;第三句话是引语在前后,提示语在中间。那么,提示语和引语的关系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有没有规律可循呢?是随意安排的吗?

实际上,说透了,提示语和引语的关系是由说话环境决定的,该是怎么样的环境,就怎么样安排二者的位置。如果情况比较从容,又显得比较郑重,就采用第一句话的形式:提示语在前,引语在后。如果倩况比较紧急,下面一个人的话是紧接着上面一个人的话说的,就用第二句话的形式。第二句话是在“我”打断了“老班长”的话以后说的,中间没有任何间隙,如果把提示语“我打断了他的话”放在引语之前,那就没有仟何着急焦虑的气氛了。这点,你一读就出来了。第三句话这种提示语在中间的形式,是在气氛比较舒缓的情况下采用的,说明前后引语之间,说话人的态度有了变化。“他轻轻地摇摇头”这种动作就是在他说了前面的话以后出现的,所以也就如实地这样写了。

明白了其中的原委以后,这就要求我们在听别人说话时,要留意当时的说话环境;写作时,要斟酌引语与提示语的位置关系。如果能顾及到阅读效果,一般就容易安排了。比方说,第二句话只有把提示语放在引语的后面,读了第一句话后紧读第二句话才符合当时的语言环境,语气才连贯,否则,就別扭了。

愿你把提示语放到恰如其分的位置。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