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事物与美好人生作文(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作文)

美好事物与美好人生作文(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作文)

首页大全更新时间:2023-11-12 19:32:45
美好事物与美好人生作文(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作文)

美好事物与美好人生作文【一】

——题记

一个沉闷的午后,我独自一人听mp3里播放孙燕姿的《遇见》。坐在街边栏杆上,嚼着口香糖,数着过往的车辆,孤单地摇晃着双脚,准备迎来一段美好的相遇。

她,是七年级的同班同学,未曾相识的我们在一次调位中碰撞出了火花。

你能让我看一下你的数学资料吗?嗯,可以呀!我转身去找数学资料,并递给了她。就这样,才有了接下来的故事,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那本数学资料,这就是我们之间的开始,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回忆,一次美好的相遇。

我们之间经历了许多,也一起走过了许多,不经意间,我们已经成为了最要好的朋友,她有什么烦恼都会向我倾诉,我有什么困难也都会找她帮忙,就连曾经教我们英语的老师也把我们俩当做过亲姐妹,总是形影不离,我们两个之间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都酷爱着相同的东西。而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要好的两个人,竟在一次误会中发生了口角。

由于她有好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理我,我以为是她不想再要我这个朋友了,也就没有过问,一个星期后,她还是没有理过我,于是,我就开始寻找我的下一个能够代替她的知己,直到有一天,她正式和我绝交了,而原因是她看见我好长时间都没有理过她,还和新的朋友在一起,怀疑我对我们之间的友谊已经不重视了,我拼命解释,可她一句话也不听,于是,我们也就只是普通的同学了。

过去了一个暑假,迎来了新的一年,我们再次在人海中相遇,我动了心,心里沉思了好久,于是,做出了决定。我在网上给她发了一条信息:第一次是你选择了这段友谊,也是你亲手将它撕裂,那么这一次,就请让我拾起这段友谊,和你一起度过接下来的日子。就这样,我们之间的故事又再次上演,不过,我希望这次的友谊是没有保质期的。

又是一个沉闷的午后,我们听着同样的《遇见》,吃着同样的冰激凌,坐在街边栏杆上,共享这只属于我们的相遇。

美好事物与美好人生作文【二】

“蓝蓝的天空白云飘,”这是一首《草原之歌》,描绘的是:草原上蓝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与那天空衔接的是碧绿的大草原,几匹骏马奔跃其间,蒙古包的姑娘们载歌载舞,孩子们尽情玩耍,这是一幅多美的画面啊!仿佛让人置身于那美景中,现在还能看见那美丽的画面吗?

我在同学家还看到了一幅图画:父母领着孩子去公园,过草坪的时候,孩子从草坪边绕过,多走了很多路,父母呢?看着请勿践踏草坪的牌子,悠然自得的走过草坪边走边说:“你和我都不笨,为什么生了个这么笨的孩子。”看了这漫画后我心想:这孩子笨吗?是孩子知道不能践踏草坪吧!只有天真无邪的孩子,也许才会知道小草也会疼吧!

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但我心中的美好世界是:人人都保护环境,垃圾入桶不践踏草坪,不在草坪中玩耍,人们都互相考虑对方的感受,遵守牌子上的温馨话语,不在捕小动物。我希望人人都可以成为我所说的这样,这样我们的家园就会像大家所盼望的世界,盲人老爷爷心中的地球,让地球恢复原来的美丽容貌吧,让地球停止哭泣吧!

美好事物与美好人生作文【三】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的传统作用就是作为教材的有声注解,将教材中的字句篇章嚼碎“喂”给学生,教材如是说,教师就如是说。知识的传承需要这种细致的讲授,但只有讲授是不够的。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学习都有一段停滞期、迷茫期,因为大学里的教师大部分不会将教材打开到具体的页数,然后一句一句的讲解,课堂中的许多理论都是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甚至与教材不相合,那么如何去读手中的教材呢?该怎样选择不同的意见呢?新的理论该如何有序合理地安插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呢?

教材犹如是一扇神秘的大门,打开门后的世界更加精彩,学生想要打开这扇门,特别是刚刚进入学习状态的学生,离不开教师的帮助。我们经常说在辅导学生学习时要由扶到放,逐渐让学生摸索出学习的方法,积累学习的经验。一百个读者有一百种对文章的不同理解,不同的学生对于教材的理解也会有不同,教师不是教材的代言人,给学生的只能是方向和方法,至于学生最终会得出什么样的感悟,那就需要他们自己去思考和探求,让学生在离开我们以后也能有效地进行自学。一句话,我们是教材和学生间的纽带,必需却又不着痕迹。

美好事物与美好人生作文【四】

不久前,我看到这样一段话:“曲线为什么比直线美?就因为它不是简单的,就因为它是有折的,就因为它富有流动的韵味,就因为它能引导眼睛作变化无穷的追逐,因而能引起多元的思考,无论缺还是圆,月亮从不用直线勾勒自己的形象,假如月亮像一把尺子,望月的人将会急剧减少。如果人生像一根直线,那么,往事还值得回首吗?”

在我看来,这段话深含着被许多人忽视的追求的美。

追逐,从来只有艰辛,向来美?

对曲啸的坎坷一生,大家也许还记忆忧新,从“老九”到“牛鬼蛇神”,从农场到“班房”曲啸在历时十年的政治风暴中几经磨难,但他一直不忘研读政史,终于在今日大有作为。他一生迂回曲折,却又始终向前,可是又有谁会因他生活历程的'迂回曲折而否认他一生的瑰丽,人生的价值?相反,这些迂回曲折、载着他追逐奋斗的心和汗水,人生的瑰丽正是从这些汗中闪光,因而它比他今日的荣誉还美丽。

追逐,决不仅仅是艰辛,它蕴含着人生的美,洒下的汗水,艰难的摸索,总会给人留下永久的记忆。记及往事,人们会庆幸昔日的追求没有落空,更觉得那艰辛的摸索在一生中的壮丽。曲啸的人生之路证明了这一点,大凡有成就的人都有此种感受,屈原曾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道出了众多追逐者的心态,明知人生多崎岖,偏去经历风和雨,究其所以如此,因为他们知道人生的美正在追逐中。

有人也许会说,不是也有许多知名人士只求平淡一生吗?诸葛亮不也曾说过“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吗?

人生有多种追逐,总的来看。有物质是的追逐和精神的追逐。我们提倡的是在精神的不懈追逐,而在物质追求上,则完全同意诸葛亮的超脱观,诸葛亮所言也是正是反映淡于物质追逐,设想诸葛亮先生若无事业上的追逐,怕是无叱咤风云的一生的。

许多名人都是如此:对事业成就的追求越多,在物质上要求就越少,人生的追逐也只有精神上的追求才是壮丽的,物质上的追逐再多也只不过是在人生旅途中给自己多背上几斤重物,也只不过是在飞行的翅膀上多系上几斤黄金。

美好事物与美好人生作文【五】

我心中的美好家园是什么样子呢?应该是十分方便,什么事都可以在家完成。就以我在未来的我家的一天为例吧。

我家是用智能金属做的。这种智能金属只要把图纸放进去就可以做成图纸的样子上的东西,而且还可以自动选该在哪里呢!我的家在云上。其实它也可以在宇宙呀,海底呀但是我更喜欢云海之上,而且上面还有十几个社区呢!

走进我家,首先走来一个智能机器人说:“主人要干什么?”“看电视。”我说。机器人马上输出了一段指示码,房间就变成了一片漆黑。一道光划过,立刻探测出了我想看什么,我面前的墙立刻成了荧屏,当我不想看了时,房间又变了回去。我看了看表,晚上十点了,我往床上一躺,“刷”一道光扫描了我一下,我立刻穿上了睡衣。“刷”羽绒被出现了,我盖上睡着了

“嘀嘀嘀,起床了起床了!”我迷迷糊糊睁开眼,问机器人:“几点了?”机器人回答:“早晨七点。”我想去洗漱,机器人立刻探测到了我的想法,发出了准备水的信号。“刷”一道光扫描了我一下,我立刻被分子重组机组出了我今天想穿的衣服。“刷”我就穿上了。机器人趁着我去洗漱的时间把我的眼镜擦干净送去。又让我家的另外一个机器人——保姆机器人给我做好了早餐。早餐是用太阳能收集来的电作天然气做的。吃完了保姆机器人又收拾好桌子,洗碗去了。

今天的行程我得好好想想。嗯,今天是去和好友琳达去玩呢,我带上我的宠物——雪橇狗米球球坐上海陆空三用航行车去海底的琳达家。不到一分钟就到了。这个航行车十分方便,只要说三遍要去的地方按下绿按钮就到了。我们打算去陆上逛街,马路都是自动移动珠,方便极了

真希望这一天早点来呀,我会为了这个目标努力的!

美好事物与美好人生作文【六】

我们传统的教育一直以教材为本组织教育教学,一切从教材出发,习题、考试都离不开课本中的内容。而课程改革以来,变动最大的就有我们的教材。课本中鲜艳的图片和生动的语言多了起来,乏味俗套的问题少了许多。教材的编写不光是给学生以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情感、道德以及价值观的渗透和学习方法的掌握。这些新理念的实施离不开我们教师。

1、研读教材

现在的教材依据学生的情感知识需要进行编写,贴近了学生的心灵,但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有许多的问题和困惑,在独自阅读课本时也有难以逾越的困难。作为新时期的教师,不能因为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就将这些难题和问题忽略,相反,它们正是我们在研读教材时需要密切注意和着力最重的地方。一个教师,能否在拿到教材后发现这些难点,是熟悉和掌握教材的基础。当然,我们对这些问题的重视根本的目标不是让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

同时,新教材中人文化的东西逐渐增多,一篇看似简单的课文背后,可能蕴涵的情感、态度极为丰富,想让学生能感悟这些情感,那么教师首先就需要具备从字里行间体悟情感、价值的能力。这也是现在教师所要有的研读教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2、组织教学

如同工程师的建设图纸,医生的医治计划一样,在深入研读教材后,走进课堂前,

每一位教师都会在心里对一堂课给出自己的设计。书中提到了一位中学教师,他在对美国科学教育代表团的代表开课时做了充分的准备,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教学方法灵活。而学生也非常积极地回答问题,师生互动,气氛热烈……真可谓是天衣无缝。这样的一节课在我们大部分的教师心中绝对是一节无可挑剔的好课,但对于美国代表来说却是一节充满了问号的怪课:学生的问题去了什么地方?学生既然会回答所有的问题,那还要上课做什么?

传统的教学中,我们都将教学设计建立在帮助学生记忆知识技能和解决难题上,如果一堂课下来,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知识、记忆知识,都能没有问题了,那么这堂课也就成功了。所以我们的教育发生了一种怪现象,当一位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问一年级的小朋友时,他们能回答出22种不同的答案;而用同样的问题去问大学生时,他们却不知如何作答,最后才在老师的点名下说出了一个答案。难道大学生还不如小朋友吗?不是,关键在于,经过长时间的学校学习和训练,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了标准答案,习惯了每个问题都只有一个答案了。书中,作者把这种教育叫做:去问题教育。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没有问题也就没有了创造,创造力也因此受到了限制。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明确一堂课以后学生得到些什么。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最终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进行发现、思考、合作,让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能使学生产生更多的对未知知识的探求。

3、 走出教材

课程改革以来,提倡走出教材、走出课堂的呼声越来越高。教材作为教学的依据,其地位仍然是不可动摇的。但现在的社会,知识更新速度惊人,信息量巨大,不用说是教材,就是权威的科学用书也有道不尽的地方。我们的学生最终还是要进入到社会中的,对于信息的掌握自然是越多越新越好。现在很多的教师都将目光放到了教材以外,课堂信息量大了起来,这是一个好的现象。但是在跳出教材上需要有一个度,如果喧宾夺主、不分主次,那么就算信息再多,也只能是学生脑中的“过眼云烟”,不能生成连贯的知识体系,更不能激起学生的探求。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尺度,要让丰富的信息充实教材而不是割裂和主导教材。

美好事物与美好人生作文【七】

当我静下心来仔细拜读了袁振国先生的《教育新理念》后,感受颇多,收获颇丰。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的;不断根据时代的特点调节我们的思想,发展我们的观点才能成为教育变革的主动者。我是九十年代毕业的师范生,自踏上工作岗位至今一晃已十多年了,这十多年中,课堂教学中遵循的主要是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的教育学,即把一节课分解为准备上课、复习旧知、讲授新知、巩固新知、运用新知(作业五个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其间我也在不断汲取着新的教育理念,课堂上或多或少地悄然发生着一些变化。但我总觉得这些陆续吸收的理念,没有象《教育新理念》这本书中所讲得那么全面、深入,让人信服。它让我更加系统地了解到课堂教学的革命、学科教育的新视野、素质教育的实质、对理想教育的追求、各种教育观的发展历程以及教师如何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等,真让我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阅读期间,我不止一次地在书中空白处写下自己的随感,尤其是书中所举到的一些实例,有的给了我极大的震撼。最让我深有体会的是书中第一章里所提到的关于课堂教学革命的问题。“我们到底追求什么?”我们的课堂上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孩子们没有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书中把这种教育称为“去问题教育”。我们的孩子放学回家以后,家长问孩子的第一句话,从黑龙江到海南岛,差不多是一样的;“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家长们关心的是学校既定的任务完成了没有。世界上还有一个民族也特别关心下一代的教育,那就是以色列民族。当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家长们问他们的第一句话差不多也是相同的:“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了吗?”如果孩子得意地说:“我今天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回答出来!”那家长会像孩子一样的得意,会喜形于色。可是如果中国的孩子回来对家长说他提了一个问题把老师难住了,绝大多数家长会感到尴尬和为难,甚至会斥责孩子:“你逞什么能!”(《教育新理念》p8为此,作者极具眼光地发出呼吁,应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所谓“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也就是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种教育思想在书中的后面也反复提到。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显而易见,这种教育思想下的教育行为无形中保护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竞争的日益激烈,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创新更在于创新意识、创新个性的培养。现实社会的变化越来越快,我们的学生走向社会以后,能不能成为社会的主人,能不能在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中有自己独立位置,关键在于能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不断变化。这种适应绝不是消极的、被动的适应,而是主动的、创造性的的适应。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

知识的本质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在于它的不断变化,在于它的推陈出新。因此,对于面向未来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也许比结果更重要,这就是化结果为过程的教学。分科教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进步的表现,学科的分化,并不能改变现实世界是综合的这样的事实。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却将知识割裂了开来。一位教初三数学的老师有一天突发奇想,向全班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教室的体积有多大?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这简单,你告诉我们长、宽、高。'老师说不知道。同学们又异口同声地说:“那就没有办法了。”老师反问同学们:“你们就不能想想办法吗?比如,量一量?“同学们受此启发,觉得茅塞顿开,又异口同声地说:“你给我们尺。'老师说没有。“那就没有办法了。'老师没有办法,只好再次提示:“难道你们浑身不都是尺吗?'“对啊!我们的身高、臂长、掌宽都是尺啊。'很快,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关于这个问题的每一个具体知识对初三学生来说,都是非常简单的,可是要把它们综合起来解决一个问题时,全班四五十个同学却一筹莫展。(《教育新理念》p19这个例子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知识被割裂开来是多么可怕的事!我们的学生变成了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长期以来,综合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不被重视,这不仅是个认识问题,而且是个观念问题——把专门化看成是高级人才的象征,把简单知识的综合运用看成是低级人才的表现。如何使学生具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成为我们的基本理念,把这种理念渗透在每门课、每节课的教学中,是不容易的。综合性教学的关键是教师综合知识的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给我们一线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只有不断自我更新,拓宽学科视野,跨学科进行进修,提高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提高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能力,增强理解学生和促进学生道德、学识和个性全面发展的自觉性。

我信奉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这样的教师:能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且帮助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我将为此而不懈努力!

美好事物与美好人生作文【八】

读了丁昌桂《名教师是写出来的》一书受益匪浅,我觉得他里面很多话很有道理。其实,不仅仅是名教师需要写作,普通教师也需要写作。写作能够丰富教师的专业智慧,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的实践智慧和专业技能需要在反思中提升,这就需要写作。

记得有一次在宜兴市实验小学听讲座,主讲者是管建刚老师,他讲怎么教学生写作,怎样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口才非常好,滔滔不绝,让人佩服之至。翻阅有些作文杂志,也经常能够看到他的教学生写作的文章,当然一些教育杂志上的论文更多了。很好奇:这个管建刚老师是如何有这么好的文笔,这么多文章见报。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有一次看他的《教师成长的秘密》一书,才豁然明白。“一个老师要从‘平凡’走向‘卓越’,他的10%是什么?现在,我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告诉你,就是两个字:记录!”坚持记录。“只要上班,我就记录,不记录不回家。这是我一年出一本书的秘诀所在。 ”管建刚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不做教书匠》《一线教师》等等,记录的就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故事,记录里多了思考,多了分析,多了研究。

管老师在书中提到:每天花48分钟的时间用在记录上,记录当天的教育喜悦,教育烦恼,教育小失败,教育小智慧,记上三年,你一定能从平凡走向优秀,再记5年,你一定能从优秀走向卓越。细想我们身边,不乏教育故事,不乏教育灵感,缺乏的是记录的手。只有记录下来,才会永远保存,记录,不是写文章,它是随意的,一两句,可以,八十句更好。不用构思,不求成篇,只要真实与及时。真实,才有价值。及时,是怕遗忘。遗忘非常可怕,当初的一点感想,第二天就会遗忘掉一大半,过几天就忘得所剩无几。只有记录,才会让你的灵感永远的保存。

记录只是管建刚写作的一部分,正因为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写作,才从一个普通教师走向成功,成为特级教师,名教师。

所以,我觉得记录是个不错的写作方法。平时可以记录哪些呢?

一是教学的成功之处。每节课下来,我们总会有一些好的地方,词语教学中,你是怎么样教学生记住词语的。比如,今年教三年级语文,在教“聪”字时,这个字很难记,我就这样教:一个人要想变聪明,首先要用耳朵听。在黑板上写下“耳”。还要用眼睛看,这两点就像是人的两只眼睛,在黑板上写下点和撇。还要口中说,在黑板上写个“口”,还要心里想,再写一个心字。通过这样形象生动的拆字,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聪字。以后只要说到怎么写“聪”字,学生就会说:“耳朵要听,眼睛要看,嘴巴要说,心中要想。”这个聪字的教学很成功,这就是教学中的一个亮点,我们可以把它记录下来。

二是教学的失败之处。即使是特级教师,也不可能每节课都成功。教学中,总会遇到一些设计自己觉得很不错,但教学效果却一般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把失败的地方记录下来。

三是对比着来写。同一节课,同一个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教学,教学效果肯定也不一样,把这样的对比记下来也是不错的素材。将来写教学论文的时候,就可以运用上这些。

当然,除了一些技巧之外,我觉得要想真正成为管建刚这样的人才,更加需要的是坚持不懈。

《名教师是写出来的》一书,值得每一位教师拜读。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