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中的大学和现实中的大学作文

想象中的大学和现实中的大学作文

首页大全更新时间:2024-06-10 02:45:26
想象中的大学和现实中的大学作文

想象中的大学和现实中的大学作文【一】

经本人苦苦哀求了老妈一周后,老妈终于大发慈悲,同意我随小记者团进行美好的厦门度假之旅啦!动车上,我一边叽里呱啦的效劳自己的胃,一边在想象中遨游……厦门,我看好你呦。

想象一:一路顺风。

事实:交通堵塞。暑假是出行的好日子,马路、轨道自然是“车满为患”。这不,我们才刚刚路过萧山,车就堵在了一起。经过七个小时的痛苦煎熬,我们终于抵达了厦门北站。俗话说得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接送我们的\'专车却因堵车而迟迟不来。真不愧是大城市啊!我不禁抒发着内心的感叹。

想象二:大鱼大肉。

事实:素菜满席。去宾馆放了行李后,终于到晚餐时间啦!老师带我们去了一家大饭店。

刚上座,服务员就端上一瓶“葡萄汁”。我向来是个馋猫,迫不及待地倒了一杯就灌了一大口——顿时,我的脸就拧成了天津花:“这是什么东西啊?!”定睛一看,才发现杯底堆了一层茶叶……

菜陆续上桌了,这可大大的出乎我们的预料:十道菜,前九道全是素的,只有最后一道汤上漂着几块碎碎的鱼丸。无奈,我们这帮“食肉动物”只能硬着头皮下咽。

想象三:美好游景。

事实:骄阳似火。第三天早上,我们来到了万石植物园。一下车,我就张开双臂迎接新鲜空气。可回应我的,却是火辣辣的阳光以及两只“嗡嗡”直叫的蚊子。我抹上的防晒霜瞬间失效。面对这种天气,我不得不撑起阳伞,麻烦啊!

想象四:美梦连篇。

事实:日记连篇。一天玩下来了,可真是累坏了我们。然而就在我骨头都快散架了之时,老师突然闪到我们面前,抽出一沓日记作文纸:“这次旅行一共五天,每天都要写一篇日记,交上来让学委批改打分。”师令如山,我们只得乖乖服从。

一直让我解不开的谜题只有一个:这次厦门之旅,我是该叫“好”,还是叫“累”呢?

想象中的大学和现实中的大学作文【二】

照应是谋篇的重要手段,具体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周密的照应,对贯通文脉、点化中心、渲染气氛能起一定作用,从而唤起读者阅读心理上的美感。冰心的《小桔灯》可以说是照应手法运用的典范。

阅读时,要瞻前顾后,理清思路,注意分析作者的照应技巧。

文章的照应,主要有以下四种:

① 文题照应。也有两种:一种是开头与题目照应,如《白杨礼赞》开头一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一段既是破题,又是统领全篇的关键段,全文就是紧紧围绕着这句话开展的。另一种是行文中与题目照应,如《往事依依》的首段扣题是为了引起下文,末段点题是为了深化主题。同时,在文章的第2至第5段每段都有相应的词语扣住“依依”。

② 首尾照应。《往事依依》一文第一段“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和第六段结尾的“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相互照应,这样使文章贯脉相通,结构完整,也更好地突出主题。

③ 前后照应。也就是,上下文间的照应,有段、句和词语三种情况的照应形式。还是以《往事依依》为例,第三段说“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第五段进一步讲“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已与时代更加贴近了”,进一步强调了读好书能启迪心智、指点做人。再如,《济南的冬天》的第一段中三组对比中的第三组,是用热带的毒日、响晴的天气跟济南的温情作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在第三组对比之中,之所以要指出“在北中国的冬天”,是因为“北中国的冬天”隐含了“照例应该是北风呼啸、日光惨淡”的意思,这就跟上文的“奇迹”与下文的“宝地”相呼应。

④ 重叠照应。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经常会发现同一或相近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一再出现,使其于反复中得到加强,这种照应我们可称之为重叠式照应。《背影》一文中“背影”出现了四次。《白杨礼赞》一文中“不平凡”前后一共出现四次,相同的段落出现了两次。《十三岁的际遇》一文多次写到“我是‘不系之舟’”,其中都有深层的含意。这些重叠式照应对突出文章中心,标明文章线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想象中的大学和现实中的大学作文【三】

“主人,快起床,再不起床上学就要迟到了!”我慢慢地睁开眼睛,还是不想起床,但一听上学要迟到了就迅速地坐了起来。

“诶,我这是在哪儿啊?”我看到身旁有一个高1米2的小机器人,我问它:“我现在在哪儿啊?”小机器人说:“现在是25世纪,您还是在地球。”我还想问点什么,但肚子提出了咕咕叫的抗议声。我来到餐桌,上面摆满了美味佳肴,于是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哇,真好吃啊!”我刚吃完,放下筷子,一眨眼功夫,盘子就洁白如镜了,还自动飞到了纸箱里。真是太神奇了!

我背起书包马不停蹄地往学校赶。“丁零零”上课铃响了,我想我是到不了学校了,就在这时,我感觉我飞起来了,这不是假的,是真的!我越飞越快,才几秒就到学校了,我走进教室,没有看到课桌,就随便找个位置想蹲下,没想到才蹲到半空,就有一样东西靠着我,我看到了一把椅子靠着我,我再看看前面,有一张课桌!25世纪多不可思议啊。还有自然世界大课堂,我觉得自然世界21世纪灭绝的动物在围绕着我……

“起床了,大懒虫!”我睁开眼睛,看到妈妈在我眼前。咦?我不是在25世纪吗?怎么在这里呢?想来想去,原来是一场梦啊!不过,我相信25世纪一定会像我梦中一样的!

想象中的大学和现实中的大学作文【四】

在文章中,过渡是文章段落之间的桥梁,前后相邻的两层意思之间,不仅要有内在的联系,而且在相连的地方要彼此衔接,语气贯通,让读者思路能够顺利地从前者过渡到后者,这样使文气连贯,布局缜密,转承自然,而不致发生间隙或阻隔。穿针引线,组织成篇,可以说是对过渡重要作用的恰当比喻。过渡常用承上启下的段,句子或关联词语。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大部分之间,有一个承上启下的段落,就是以段过渡的一个范例。

记叙文的过渡,其过渡的情况和主要作用是:

① 开头与正文间过渡。在有些文章开头使用倒叙的方法,或由眼前的景物而引出与之相关事情的叙述,这时,为了使开头部分与正文衔接紧密,往往使用过渡。

例如:《繁星》一文首段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首句“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表露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为第二句引出“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做了铺垫。又如,《背影》一文,一开头就有这么一句“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起到了总领全文,也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② 不同事件或场景间过渡。一幅优美的画卷,画面要注意色彩明暗、浓淡的过渡,注意景物虚实、主次的过渡;文章当然也要重视上下文的衔接、转换。

宋代僧人志南有一首绝句,内容是:“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第一句写树阴下(“古木阴中”),第三四句写“杏花雨”与“杨柳风”,诗人又是怎样过渡的呢?“杖藜”扶着诗人由“古木阴中”来到“桥东”,完成了地点的转换。“杖藜扶我过桥东”,是拟人化的写法,更是自然过渡的典范。

③ 叙述顺序转换间过渡。有些文章在顺叙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插入一些与之有关的情节来补充,然后再回头叙述原来的事,这就需要使用过渡。如:

在《故乡》一文中,“我”在与母亲对话中插入了对闰土的回忆:“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部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这篇文章在顺叙的过程中,用“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过渡,插入对少年闰土的回忆。

④ 人物转换、表达方式改变用过渡。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需要转换人称,或需要由一种表达方式转换为另一种表达方式,这也往往要使用过渡。

例如: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过渡,由我换为战士)

过渡的几种方法:

(1)用段落过渡。意思的转折、跳跃较大,用的段落,一般叫过渡段。在层次或段落之间,安排一个起承上启下作用的。

(2)用句子过渡。意思转折、跳跃不大,在层次或段落之间,安排一个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或在前一段末尾,或在后一段开头,一般叫过渡句。

(3)用关联词语或转折词语过渡。往往在段落的开头,用“因此”、“总之”、“那么”、“由此可见”、“综上所述”,或用“但是”、“然而”、“可是”、“相反地”等词语表示上下段落间的逻辑关系,一般叫过渡词语。

(4)小标题过渡:有些文章在总标题之下还安排了若干小标题,这些小标题概括了各个部分或段落的主要内容,同时还起过渡作用。

(5)要注意的是过渡的文字不宜过多。可以用一段的,不用两段;可以用一句的,就不用一段;可用一个词语的就不用一句。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