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规矩》作文(我眼中的老规矩作文)

《我眼中的规矩》作文(我眼中的老规矩作文)

首页大全更新时间:2023-12-13 02:58:42
《我眼中的规矩》作文(我眼中的老规矩作文)

《我眼中的规矩》作文【一】

所有的中国人都认为屈原是忠臣,所以每年炎黄子孙都来祭祀他。然而我认为他的忠诚固然可贵,但他的才华也同样不可忽视。

屈原本身是贵族,因而怀王让他担任朝中左徒。纵观中国历史,我们发现宦官外戚掌权的结果基本上都是覆亡,唯有屈原与卫青不同。这只能说明一点:屈原是个十分有才的大臣。《史记》中记载说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这些都足以说明他的政治才华之高。正因为他的政治才华“王甚任之”。

只可惜屈原虽然也有文学才华,但他的这两种才华并没有相结合在一起,并不像韩愈等忠臣那样上书直谏君王的过失。相反,他在遭诬陷后只是自己做《离》来表达内心的忧苦。这一举动,我认为是不明智之举。不过好在《离》的文学成就很高,因此还是受到世人们的赞扬。

其实我们仔细想想就能的出一个结论:屈原的《离》是被逼出来的。我们假设没有奸臣的陷害,那么屈原也就不会诉冤诉苦。换句话说,若不是楚国的那个社会环境,自然也不会出现楚辞。楚辞中的“楚”便有力地证明了楚国国君之昏庸。

我们赞扬屈原是歌颂他作为臣子对国家与君王的忠诚。鞠躬尽瘁的精神是我也赞同的,但是我却不赞同他自尽的这种做法。这种做法表面看起来是与国共存亡,但其实也表现了屈原的软弱:愧对现实而逃避。楚国灭亡之时,他应主动去承担责任。我认为他应这样就更忠于国君了:免官后先隐居不出,等到秦国入侵时便再向国君请愿做官,并表明自己尽忠于国家的决心。这样国君任用他的可能性就大得多。这样,即使楚国亡国了,那么屈原也只是于秦人之手,而非于自己之手。人们就更加认为屈原是尽忠之臣,屈原也能完成自己效忠的心愿了。不过我这一切都是空想,可能没有考虑到当时的楚国社会环境与屈原的心情。而且屈原要是按我所云去做的话,后人也不会用赛龙舟与吃粽子的方式来纪念他了。

屈原确实是伟大的,尽管有些事他做得并不好,但这一点也不能遮住他的忠诚与才华横溢。他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的骄傲。

《我眼中的规矩》作文【二】

反腐倡廉,古来有之。古语有云:“所谓俭约,非身先之,何以率下?”古往今来,有多少清正廉洁、务实为民的清官廉吏受到百姓的崇敬与爱戴,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们的故事久久传颂。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廉洁清正永远是时代的呼唤。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讲即是党纪国法,又是规章制度。

长丰公司党支部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一岗双责”,组织公司中层以上干部层层签署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和《廉洁从业承诺书》,并针对不同岗位特点,深入分析自身岗位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点,逐个签署了《廉政风险点登记和防范措施表》。将廉政责任纳入年底绩效考核,使公司上下严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关。

进一步完善党风廉政制度和监督机制,严格遵守集团“六个不允许”、“五个不准”等相关制度规定。结合公司实际,从严控制,进一步完善相关费用管理和公务接待制度,做好宣贯和执行监督,加强和规范费用控制。

同时公司党支部制定了《廉洁从业教育计划》,充分利用“三会一课”制度,开展党风廉政系列教育活动,注重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邀请了公司法律顾问为广大党员干部进行了一次党风廉政专题法律培训。由党支部负责人崔恩滨同志为全体党员和关键岗位员工进行了一次党风廉政专题党课。由班子成员先后组织分管部门召开了部门廉政教育专题活动,以部门为单位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国有企业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等有关文件,对广大党员干部开展党风党纪和廉洁从业教育。

作为党员干部能够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按规矩办事,是一种情操、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坦荡。廉洁自律是长丰公司党支部对党员、员工最基本的要求。范匡夫说得好:“保持清正廉洁的动力是理想信念,是自己的价值观,我相信每一个长丰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能顶得住歪风,经得起诱惑,管得住小节。每一个长丰人在自己的岗位上保持着自己的.廉洁。他们平凡,默默无闻,但却有着不平凡的举动,让我们为之感动,佩服他们的廉洁品质。

《我眼中的规矩》作文【三】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仿佛是一扇古铜色的门。我推门而入,仿佛看到苏轼站在时空虚空的另一头向我掂须微笑。

一首《念奴娇》,将豪放派诗词艺术推至了顶端。苏轼泛游赤壁,留下的是两篇名赋与一首怀古之诗词。读《赤壁赋》,读到“叹吾生只须臾”两句,忍不住启唇轻诵。当时呈现在东坡面前的应是怎样一番景象啊,使得那感概遁着千年贯穿古今的线索而来,在我面前停格,打动的是自古而来千万的文人墨客。在《后赤壁赋》中上下颉颃翻飞的黒雁,不仅入了苏轼的梦,更是让我心头一悸。若不是苏东坡,北飞的雁儿又怎会名垂千古?苏轼善文,更善感概啊。

若只是犷野豪放与荡气回肠,苏轼这千年前的男子并不会倾了我的心。你不会不知那悲怆凄痛的《江城子》。“十年生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深情的悼亡词,是东坡为亡妻王弗所作。那描绘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毛笔,写起旧人描眉的动作,竟如此深入骨髓。且看那“小轩窗,正梳妆”,那“那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都是无法离世的痛楚与哀愁。遒劲的风吹过荒山野岭,吹过王弗安眠的地方,你可听到苏轼哽咽中念诵的词句“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在苏轼的一生中,乌台诗案是他征途日渐消沉,文技每况愈上的转折点。黄州,一个凄凉的城,囚住了苏轼的形,却囚不住他的神。他自比孤鹏,在梧桐树枝头飞过,哀鸣,愤懑不平。“谁见幽人独往来”,东坡不忧亦不恼,甘做幽人,独来独往,“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他不攀高枝,不附权贵,气节让他不肯择木而栖。“缺月挂梳桐”他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明月松间照”时,他把酒临风。任长廊上的清风贯穿春秋,苏轼不觉苦闷,有词足矣。

苏轼,他是古代的学者,他有一往情深和高洁的气节。千年后的我懂得他,在他的笔锋间如痴如醉。哪怕今后阅文无数,苏东坡在我心中的位置,也是无可取代的,我坚定!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