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要如何积累(怎么积累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要如何积累(怎么积累作文素材)

首页大全更新时间:2024-03-11 18:58:19
作文素材要如何积累(怎么积累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要如何积累【一】

有这样一个实验:一位长跑运动员参加一个5人小组的比赛,赛前教练对他说,据我了解,其他4人的实力并不如你,于是,这名运动员轻松地跑了第一名。后来教练又让他参加了一个10人小组比赛,教练把其他人平时的成绩拿给他看,他发现别人的成绩并不如自己,他又轻松跑了第一名。再后来,换了一个地方,赛前,关于其他运动员的情况,教练并没和他沟通过,在5人小组的比赛中,他勉强拿了第一名;之后10人小组的比赛中他就滑到了第二名。而实际的情况是这次各个组的其他参赛运动员同第一次的水平完全相同。

是的,生活中的我们往往就是这样,欠缺对对手能力的`估量,而往往给自己安排了一个较低的位置,就这样,我们一步步从优秀走向了平庸。

一个著名的企业家曾经说过,一个优秀的人才,他的自信力恒久不衰。假使我们原先是一块金子,最后也会因为缺乏永恒的自信,而甘心变为一粒沙子。我们原本是优秀的。只不过,是我们缺乏自信心,一步一步把我们从优秀的高位上拉下来,一直拉到了平庸的位置上。自甘平庸,是人生的一场灾难,也是人生的悲剧。只是,更多的时候,是我们自己,导演了这场灾难和悲剧。

素材运用:假使我们原先是一块金子,最后也会因为缺乏永恒的自信,而甘心变为一粒沙。

作文素材要如何积累【二】

一、探索阅读积累的有效途径

1.注重课堂中的“诵读”,读中积累字词。诵读是积累的起点。诵读的关键有两点:一是记忆,二是出声。记忆,要达到的目的是积累知识,夯实基础,为培养能力、开发智力作好铺垫;出声,要达到的目的是强化记忆,培养语感,为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做好准备。重视读,是传统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从这里可以揭示出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学习语言,就得多读。读,包含着对语言文字“感知理解——吸收积累——转换创造”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读,是学习语文的窗口,可以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义”的效果;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新课标强调,积累就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根据第一学段的学习目标和学生年龄、身心、思维的特点,如何在读中积累字词呢?其一,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字,不强制学生在本堂课上必须认识掌握,而是基本认识后回到文中,让学生采用各种形式读文。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识记了生字,还明白了怎样将其灵活运用。其二,可以让学生对一些连词组句的文章进行饱含情感的读。这样学生可以很轻松地在读一读中读准字音,感受到汉字的音律美、节奏美。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能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情感。所以,朗读以理解词语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词语的感情品味,从而达到有效积累的目的。其三,积累并不是知识的简单累加,而是知识的建构。了解新知识与原有经验之间的联系是积累的前提。

2.落实文本目标,高效完成积累。课堂是学生最好的学习阵地。教师只要能利用课堂扎扎实实落实好文本目标,就能高效完成积累。低年级的教学以字词为主,因此每节课对生字的学习,尤其是对这些字进行大量扩词本身就是一次很好的积累过程。同时,在每篇课文学习结束后,可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好的词句抄写在积累本上,一课一抄或几课一抄。当然由教师引导着抄写,效果会更好。

另外,教师还要重视每个学习园地中的近义词、反义词、名言警句、成语、对联、古诗词等。一学期下来,学生从教材中必定能积累到大量的词语和句子,他们的认知能力、知识量也必定会提高。

3.立足文本,整合单元内容,进一步加强词语积累。课标本人教试验版教材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安排教学内容。每组教学内容之间互相照应,有的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展示、交流,使之真正成为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我们在引导学生积累字词时,可以利用教材这一优势,进行一类词语的整合。这样就可以把一些在学生脑海中支离破碎的、零零散散的词语进行归类、整理,使学生积累的词语更有层次,更加丰富。

4.让词语积累服务于运用。

不会运用的积累不是真正的积累。只有把积累付诸于实践,才能让积累“活”起来。在课堂上,我们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在读一读、写一写字词的基础上,从中挑选三五个词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践发挥想象,创造性地写几句或一段话。写时可以让学生随意安排词语的顺序,只要通顺、流畅即可。完成这样的训练后,再给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语境,规定用挑选的三五个词去表述这个语境,最后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词语,尽可能写得长一些。

二、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防止阅读积累的形式化。

第一学段的学生不宜大量摘抄、书写,进行机械化的练习,我们应当“授人以渔”,让学生拥有智慧的钥匙,渐渐培养学生学习的持久性,诱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

2.防止阅读积累的顾此失彼。新课标在阅读目标中虽然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但是作为教师,我们要站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高度来进行教育教学,防止顾此失彼。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的同时,也要积累文化,打好文学底子。

作文素材要如何积累【三】

(1“鞠躬尽瘁,而后已” ——忠哉诸葛亮

曾几何时,汉室后主三次访孔明于草庐之中,曾一味不肯出仕,独守茅庐的卧龙小诸葛被玄德的肺腑之言撼动了心灵之后,他便发誓为国效忠替民请命,以至于兴复汉室的重担从此便历史性地落到他的肩膀上。他并非觉得沉重,因为他满心是欲报三顾茅庐的恩情,满腹是兴复汉室的热忱。作为一位忠臣,他昼夜苦思冥想,细心钻研救国救民之道。

玄德既没,孔明才开始意识到自己肩膀上的担子有点沉重了,并非他年迈已近。刘备去时,他挥泪如雨,他失去了一位开明圣贤的君主。从此,兴复汉室的重担完全落在了他的肩膀上。此后,他便以“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时刻警示自己,直至“鞠躬尽瘁,而后已。”是你——诸葛孔明,用忠诚的肩膀担负了一片历史的天空!(2006年辽宁高考满分作文《肩膀》

三顾茅庐的故事人们已经耳熟能详。

(2刘备屈尊三顾寻访卧龙,孔明隆中对策纵谈天下。

此后,刘备从亡命将军变为了一方枭雄,诸葛亮也开始了他叱咤风云的政治生涯。从占据荆、益二州到白帝托孤,两人肝胆相照,心神无二,被后世视为君臣信赖的典范。

《三国志》作者陈寿称之为“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人炎盛轨。”也许是因为历来英雄相惜,千古同慨,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感叹道:“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然而,时至今日,每每读到《三国演义》中那段精彩的“三顾茅庐”,在慨叹的同时,又想到了另外一点——求贤之道。(2006年湖北满分作文《“三顾茅庐”的求贤之道》

【所用话题】(1肩膀(2006年辽宁高考作文题

(2带“三”词语的联想与感悟(2006年湖北作文题

【素材点拨】 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刘备称帝后,任蜀汉丞相,后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当政期间励精图治,推行屯田政策,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他曾五次出兵伐魏,意图中原,未能如愿。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病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勉县境内军中。随着《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流传,诸葛亮也成为众人称颂的智慧的化身,忠贞的典范,后世人用诗、词、等各种形式表达对他的仰慕和颂扬。“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高度精练的概括了他的一生。“一代诸葛武侯,其情,苍天可表;其义,大地为之动容;其智慧,千百流传;其忠诚,为后世人所景仰,可谓:一缕清魂天上逝,留得清白在人间!”高度评价了他的精神节操。在材料(1中,作者另辟鼷径,以形象的手法将诸葛亮一生用肩挑重任来形容,深刻地揭示了诸葛亮鞠躬尽瘁,而后已的精神动力——“用忠诚的肩膀担负了一片历史的天空!”扣题紧密,形式新颖,大气磅礴。在材料(2中,由《三国志》 “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人炎盛轨”的评价引入论题,既作为分析的对象,又当作有力的力证,一举两得,甚是巧妙。

作文素材要如何积累【四】

鉴真刚剃度入空门时,有一天住持让他去昨夜落了一场雨的寺前路上走一走。寺前是一座黄土坡,由于刚下过雨不久,所以泥泞不堪。住持问鉴真:“你能找到今天的脚印吗?”“当然。”“那前天的呢?”“没有。”

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世上芸芸众生莫如此。一声碌碌无为的人不经风不沐雨,没有起没有伏,就像一双脚踩在又干又硬的大路上,脚步抬起什么也都不留下。而那些经风沐雨的人,他们在苦难中跋涉不停,就像一双脚行走在泥泞里,他们走远了,但脚印却印证着他们行走的价值。

作文素材要如何积累【五】

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精神萧索,可苦难终使他振作、使他成熟。尖啸的山风于谷口处收住,化为温暖的和煦;湍急的河流于河口处收缓,化为宽广的浩瀚;绚烂的人生于苦难处收束,化为成熟与淡泊。于是,苏东坡从黄州突围,终成赤壁二赋,大江一词,名传千古,恩泽了后世无数书生客。(2006年天津高考优秀作文《愿景》

【所用话题】 愿景 (2006年天津卷

【素材点拨】 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同为“唐宋散文八大家”的散文家,精书法,晓音乐,通绘画。他改变了当时写词的风格,就和同一时代的王安石变法一样,对当时和后世以巨大的影响。然而他的一生却遭遇坎坷,宋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他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做诗“讪谤朝政”,被人构陷入狱。出狱后贬黄州。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直到元符三年(1120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坎坷的遭遇没有改变他的正直、豪爽的品性,却铸就了他特别的情怀,作为我们比较熟知的人物,可以引证的角度很多,在历年的优秀作文中有许多都是以他为例的,本文就是写他面对苦难的成熟与淡薄。还有2006年广东一考生在《菊月山》一文中,写了他的博大、旷达;2006年河北一考生在《做缜密的勇者》一文中写了他的壮心不移等,都运用的十分得体、巧妙,为文章增色不少。

作文素材要如何积累【六】

凭借《千手观音》让世界记住自己的演员邰丽华,用曼妙的舞姿、清纯的微笑、坚定的意志,创造了生命的极致。一位聋哑人,就这样感动了我们。从不幸被上帝夺去听力、声音,到默默无闻、不屈不挠,再到2005年春晚的惊鸿一现,她把自己成功地展示在世人的面前。她知道作为一名聋哑人只能用手势、动作展现自己,她选择了舞蹈,找准了自己的生活位置,成功地谱写了人生绚丽的篇章。

提起“感动中国”,我不能不想起已去的丛飞。在金钱和爱心面前,他选择了后者。作为许多贫困孩子的爸爸,他奔走于各地进行演出,资助他们上学,甚至在病危时,他还没忘记那些孩子,又把医疗费寄给他们。在人人为己的环境中,他是那么的高大、光彩照人。丛飞在人生中找准了自己的位置,让爱心传递下去,也让我们从此记住了他——一位高尚的歌手。(2006年高考河南优秀作文《找准自己的位置》

【所用话题】 认知自我(2006年全国卷作文题由寓言材料所得话题

【素材点拨】 这则材料首先选用是《千手观音》的领舞邰丽华的事例。通过对其面对先天残疾刻苦努力最终获得成功的事迹的叙述,阐述了正是因为她找到了舞蹈,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才能成功“谱写了人生绚丽的篇章”的观点。选例典型、贴近生活,容易为人接受。第二个事例选择感动中国的人物——一丛飞的事例,从选例的角度,已经由个人的成功上升到人生价值的定位,两小节之间逐层递进,论述逐步深化。另外,在选用事例进行论证的过程中不仅详略得当,记叙、抒情、议论自然得体,而且每一个事例后,都有结合中心的材料评论,表现出事事点题的特色和较好的思想性。这些都是在运用事例论证时成功的必备要素。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